董玉琛(1926年6月11日-2011年9月26日)出生于
河北省高阳县,作物种质资源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奠基人之一。
1950年毕业于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进入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1957年改制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59年获
苏联哈尔科夫农学院副博士学位,一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和荣誉理事长、
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9月26日逝世,享年86岁。
董玉琛长期从事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及其组织实施,主持建成现代化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提出种质资源入库的技术路线,组织20万份种质资源入库长期保存,为农业持续发展储备了遗传物质基础;考察收集中国北方小麦野生近缘植物,为利用野生种扩大小麦遗传基础开辟了新途径。曾任《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主编,主编《
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丛书(共110 分册)等;著有《
中国小麦遗传资源》《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作物品种资源》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
一等奖、
二等奖,获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等荣誉与奖项。
生平
早年生活及学习经历
1926年6月11日(农历五月初二),董玉琛出生于
河北省高阳县邢家南镇季朗村。1939年进入北京志成女子中学上初中。1941年考入“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读
高中。1944年考取“
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1945年9月,应革命需要,董玉琛转入“北京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6年6月,董玉琛奔赴晋察冀边区(
张家口市)城工部学习。1946年11月,经组织安排,考入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继续学习,并开展革命工作。1949年3月,担任
河北农业大学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支部支部书记。1950年,董玉琛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
工作经历
1950年,董玉琛毕业后,进入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1957年改制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2月,参加土改工作队,赴山东
历城区参加土地改革。
1954年8月,董玉琛被选派赴
苏联哈尔科夫农学院(今
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农业大学)留学,师从B.И.尤利耶夫(Юрьев)。1959年1月,完成论文答辩,获
农学副博士学位后,受工作单位委派,赴
瓦维洛夫环形山全俄植物栽培科学研究所自费进修3个月。同年5月,回国后,董玉琛回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任原始材料室副主任,并主持小麦品种资源研究。一年后,在她的倡议下,原始材料研究室改名为品种资源研究室,她任室主任。她首先和研究组同志们一起, 抓紧小麦种质资源的建档和种子繁殖更新工作。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保存着粮食作物种质资源4〜5万份。为维持种子的生活力,每年约种1万份左右的种子。用收下的新种子把库里的老种子换掉,轮流种植以保持种子的生活力。
1965年初,董玉琛在西北春麦区北部(河北坝上、
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山西雁北)进行麦类品种资源调查。夏,赴
张掖市万家墩大队蹲点,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综合基点点长,负责筹建西北工作站。并建立中国农业科学院
西北工作站。
1966年,从甘肃张掖回中国农业科学院参加“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后期,她翻译了
瓦维洛夫环形山的著作《主要栽培植物的世界起源中心》,合译了有关小麦种质资源的《现代小麦品种及其系谱》和《世界小麦》。
197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成立,年逾五旬的董玉琛出任副所长。于次年作为副团长赴美国考察其作物种质资源工作体系;该年到1980年,她先后三次带队赴
云南省西南和西北地区的18个县考察收集麦类种质资源。1982年到1983年,她又带队三次去新疆开展小麦野生近缘植物考察收集。期间,在1983年3月,董玉琛出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所长。
1986年到1990年,董玉琛她带领考察队连续5年,行程3万多公里,历经北方12省(市、自治区)的92个县(市、旗),对中国北方小麦野生近缘植物进行了考察收集。通过这些考察,收集了一大批小麦种质资源,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为进一步开展小麦种质资源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91年,董玉琛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1月,她因承担中美合作项目“
小麦族资源研究(1990—1994)”,并承担国家“八五”攻关中“小麦族资源研究入库”的任务和部分“863”项目,所带博士生有一人须在1994年毕业,延迟退休时间。
晚年生活
1996年6月,董玉琛离休。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离休后的董玉琛依旧活跃在工作线上。2001年,她参与编著的《
中国小麦遗传资源》一书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十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一等奖。该著作于11月,又获得第五届国家图书奖
提名奖;2006年,董玉琛被聘请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家顾问组专家;2007年起,她与刘旭总主编的《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共11卷,陆陆续续由
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10年3月,她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由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承担国家“973”计划“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重要农艺性状单元型区段及互作研究”项目启动会。
逝世
2011年9月26日,董玉琛因突发心脏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社会兼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董玉琛长期从事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及其组织实施,她参加推动成立中国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第一个专门研究机构——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并参与创建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主持建成现代化国家作物种质库(基因库),提出种质入库的技术路线,组织20万份种质资源入库长期保存,为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妥善保存做出了贡献;查明中国特有的“云南小麦”
亚种形成的生态环境,发现、定名10个新变种;考察收集中国北方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基本查明其种类、分布、生境、
染色体数和15个种的核型;发现2个能使属间杂种染色体自然加倍的小麦种质,并揭示了其自然加倍的细胞学机理,利用其育成22个小麦-山羊草双二倍体并提供利用;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将6个属与小麦杂交成功,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小麦与
冰草属、小麦与
新麦草属以及小麦与
旱麦草属的远缘杂交,率先构建了中国小麦核心种质,并明确了中国小麦遗传多样性中心在
河南省西部和
四川盆地,为利用野生种扩大小麦遗传基础开辟了新途径。
创建种质资源库
董玉琛协助所长,从提出设计要求到检查工程质量,直至指导仪器设备的选购和安装,她都亲临现场与工程具体负责人共同商定。董玉琛主持申请国家科研项目,组织协调全国作物种质资源科研人员,将中国的作物种质资源入库保存。她首先提出入库的技术方案,制定入库种质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及入库程序。同时,按作物组成协作组,编写该作物中国种质资源目录,给予了每个品种(品系)国家统一编号。在“七五”期间,用5年时间入库各种作物种质资源20万份。
小麦族植物考察与鉴定
董玉琛先后对
云南省、新疆、中国北方进行作物种质资源考察、收集。先后3次到滇西南、滇西北18个县考察收集麦类作物种质资源数百份,查明了普通小麦、密穗小麦、
圆锥小麦和
硬粒小麦等4 个小麦种的种植海拔高限;普通小麦中国特有的亚种——云南小麦亚种(铁壳麦)分布的县、海拔和生境;命名铁壳麦10 个新变种;首次在中国发现33个小麦变种,其中23个国际上未见报道,进一步证明中国是六倍体小麦的多样性中心之一。
在新疆考察收集到
小麦族植物10个属37个种的110份材料,其中只有在新疆才生长的
旱麦草属植物4个种,
新麦草属植物(
华山新麦草除外)4个种,小麦的祖先种之一
节节麦(节节麦),找到了穗长有30厘米多的
大赖草等植物属和种。证实新疆是世界小麦野生近缘植物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发现中国尚无报道的
小麦属11个变种,其中黑长芒、穗分枝的波兰小麦和“
新疆小麦”
亚种(稻穗麦)的3个变种国际上尚未报道。
在中国北方共收集到小麦族植物547份,包括10个属的53个种和7个变种。其后,考察组对全部材料进行了形态特征和细胞学鉴定,明确各个材料的
染色体数目和15 个物种的核型,对部分材料进行了抗黄矮病和白粉病鉴定,筛选出一批抗病种质,为小麦野生近缘植物的分类、多样性研究和利用提供了物质储备和宝贵信息。
小麦杂交研究
董玉琛带领课题组开展
小麦属间杂交研究。
波斯小麦品种编号PS5和
硬粒小麦品种编号DR147与
节节麦、
黑麦等属植物杂交后,杂种第一代不经任何处理,可自然形成异源双二倍体。她揭示了这些属间杂种染色体自然加倍的细胞学机理,在3年内合成了22个小麦—山羊草双二倍体,即Am1至Am22,培育出优良品系。董玉琛带领研究生开展小麦远缘杂交工作,通过杂种幼胚培养获得杂种植株;通过杂种幼穗培养扩大杂种群体;通过花药培养以便较快得到稳定的杂种株系。通过杂种组织培养与回交,他们成功地将小麦与
冰草属的冰草、
沙生冰草、
根茎冰草,
新麦草属的新麦草,
旱麦草属的
东方旱麦草以及
赖草属的
多枝赖草等4个属的4个种杂交成功并得到杂种后代,其中前3个属为世界首例。
人才培养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科院开始招研究生,董玉琛带领研究生合成小麦一山羊草双二倍体,探讨用山羊草的优良性状改良小麦。她在教学上勤恳踏实、严格要求,培养出一大批专业人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景蕊莲、中国农科院博士生导师张学勇等。
在培养学生上,董玉琛很注意创造机会,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鼓励学生出国留学。她的大部分学生,都去美国、
法国、
澳大利亚、
德国等国进行过深造。1986年8月,法国农业科学院的Yvonne Cauderon来到中国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草原参加中国北方小麦野生近缘植物考察。在考察途中,董玉琛便向Cauderon推荐学生陈勤赴法国农业科学院开展研究。在她的推荐下,陈勤顺利进入法国
雷恩第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在法国农业科学院做博士后研究
主要论著
董玉琛先后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参与编写了《中国小麦栽培学》《
中国小麦品种志》《全国小麦品种资源目录》;与同事合作翻译了《小麦的现代品种及其系谱》《主要栽培植物的世界起源中心》和《世界小麦》三部俄文著作;主编《
中国小麦遗传资源》《国家重点保护农业野生植物要略》《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共11卷)等著作。现摘录如下:
主要著作
代表论文
荣誉与获奖
董玉琛主持或参与的多项课题获得国家或省部级奖励:她参与编的《全国小麦品种资源目录》获得农牧渔业部科技改进
一等奖,“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多样性研究”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等奖项;先后获中国农业科学院三八红旗手、中国农业科学院先进工作者、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等荣誉。现摘录如下:
主要荣誉
科研成果获奖
影响与评价
在崎岖的山路间寻觅种质资源,在静寂的实验里探秘科学真谛,半个世纪的风雨兼程、执著不辍,用智慧和汗水构建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宝库,让科学的力量开辟遗传基因为民造福之路。(中国农业科学院
人事局评)
董玉琛在学术上循序渐进、勇于创新,为人襟怀坦荡、淡泊名利,为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的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贡献了她毕生的才智。对于
中原地区作物种质资源学科的发展,董玉琛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中国科学报》评)
中国工程院院士馆评价董玉琛“是著名的作物种质资源学家”,是“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奠基人之一”。她提出的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方针,组建的中国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制定的“研究规划,提出不同阶段的研究重点,使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跃居世界前列。
参考资料
1926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6
1945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16
1950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16
1965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16
1978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16
1991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16
1992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16
1996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