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号
战列舰(the Battleship Bismarck)是
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建造的战列舰,以19世纪德意志帝国首相“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命名。
俾斯麦号为俾斯麦级战列舰的首舰,该级战列舰一共建造了两艘,一号舰俾斯麦号,二号舰提尔比茨号(the Battleship Tirpitz),这两艘战舰满载排水量均达到50000余吨,不仅是
德国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战舰,也是欧洲强国
战列舰当中吨位最大的两艘。
俾斯麦号由1939年2月下水,1940年8月服役,1941年5月首次执行舰队作战任务,击沉
英国皇家海军胡德号战列巡洋舰、重创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随后遭到英国皇家海军数十艘战舰围剿,于1941年5月27日在北大西洋战损沉没。
建造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大海军强国都大量设计和建造战列舰,这些装备
大口径火炮和重装甲的战舰建造和维护费用极为高昂,一战结束后成为了各国沉重的财政负担。为了避免陷入无止境的军备竞赛,1922年,美国、英国、
日本、
法国、
意大利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
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了各国海军主力舰吨位(不得超过36000吨)、总吨位、主炮口径等指标。
德国作为一战的战败国,仅能保留8艘旧式
战列舰用于防御,新建造的战舰在吨位、主炮口径等主要性能方面,受到了条约的苛刻限制。
然而,逐渐走向纳粹党统治的德国,一直渴望制海权,渴望用大舰
重炮轰开
英法海底隧道的海上封锁。为此,德国先是建造了3艘
德意志级战列舰(标准排水量约12000吨),又被称为“袖珍战列舰”,吨位比常规战列舰小,但速度和火力较强,是一种加强火力的重型巡洋舰;随后又建造了2艘
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标准排水量约32000吨)。虽然吨位被条约限制在36000吨以内,但是德国硬是给这两艘舰塞满了9门280毫米口径的主炮、12门150毫米副炮,火力不俗;然而受制于德国战列舰设计经验和建造水平,这两艘舰装甲防护偏弱,并牺牲了一部分航海性能。面对实力雄厚的
英法海底隧道海军,
德国海军迫切希望建造更多、更强大的战列舰。在这样的背景下,
德国提出了俾斯麦号的建造计划。
性能概况
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将于1936年到期,新的战争阴霾笼罩,各海军强国实际上从1930年代初,就纷纷暗中研究突破条约的吨位和火力限制,追求建造更大更好的战舰。
纳粹德国也不落下风,在1930年提出了俾斯麦级战列舰的设计方案,装备8门380毫米主炮,标准排水量41700吨,满载排水量达到50300吨,已经远远超过
法国海军从1935年开始建造的两艘
黎塞留级战列舰(满载排水量约44000吨),是当时除了
日本帝国海军大和号战列舰、
武藏号战列舰之外吨位最大的战列舰,也是当时世界上造价最贵的战列舰。
在前期论证阶段,俾斯麦号
战列舰充分吸取了过去的经验,尽可能优化技术,提高性能。比如,俾斯麦号彻底消除了沙恩霍斯特号出现的适航性差的问题,更适合在海况恶劣的北大西洋作战;设计上注重高航速,因为
德国海军主力舰数量更少,处于数量劣势,所以要追求“快打快撤”;设计了22个主水密舱、数千个水密门,虽然大幅提高了建造成本,却获得了更好的抗沉性。
但是,由于技术底子薄,技术更新也跟不上
英法海底隧道,俾斯麦号在很多方面也被迫采用折中方案,例如舷侧主装甲带部分沿用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穹甲设计,舷侧防护力较强,但上方对高俯角的
穿甲弹攻击防御不够,水线下防御也较差。
另外,由于建造进度紧迫,德国也来不及设计新型三联装炮塔,而是继续沿用一战时期的双联装炮塔设计,总共4座双联装主炮,比3座三联装主炮,少了一门炮的火力,还浪费了一些重量。更严重的是,俾斯麦号的防空副炮火力问题非常大,部分炮位射界安排不合理,37毫米炮居然不是机关炮,而是单发装填,防空效率极差。这些因素叠加起来,最终成为了日后战场上的隐患,加速了这艘纳粹巨舰的沉没。
总体来说,俾斯麦号是德国在一战时期巴伐利亚级战列舰基础上,大幅改进设计而建造的新型战列舰,使用了当时德国能拿得出手的最先进的海上科技,但比起同时代
英国乔治五级和法国黎塞留级战列舰,俾斯麦级战列舰的火力、装甲等方面仍带有大量一战时期的技术风格,设计理念还是显得落后一些,明显制约了战斗力。
建造历程
1935年,俾斯麦号战列舰进入详细的图纸设计阶段,此时德国基本已经不再顾及任何条约规定,确定了俾斯麦号的庞大吨位,并以旧时代前无畏舰“汉诺威号”的替代品的名义下了订单,合同代号“F”。
1936年7月1日,俾斯麦号在
汉堡市布隆·福斯造船厂(Blohm \u0026 Voss)铺设第一根龙骨。
1939年2月14日,经过两年多的建造,俾斯麦号
战列舰举行了盛大的下水和命名仪式,纳粹
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以及大小官员上千人参加,希特勒发表了演说,奥托·冯·俾斯麦的孙女多萝西·冯·洛文菲尔德为该舰命名并进行掷瓶礼。下水之后,俾斯麦号经过了为期18个月的装,于1940年8月24日宣布加入德国海军舰队服役,开始海试。
1940年9月15日,俾斯麦号首次驶离汉堡,在
基尔湾进行试航,测试最大设计航速等科目,也暴露了一些设计和建造时的小缺陷;同年11月,俾斯麦号进行行了首次火炮试射,数据表明该舰射击稳定性优良,精准度达到设计指标。
1940年12月9日,俾斯麦号返回汉堡,进行小幅改进,并完成后续建造收尾。俾斯麦号原计划于1941年1月24日返回基尔,但是
基尔运河上突发意外事故,一艘
商船沉没堵塞航道,天气又持续恶劣,导致清理作业十分困难,使得俾斯麦号被困在汉堡五个星期无法出港,训练和作战计划也因此被延误。
1941年3月6日,俾斯麦号得以启程,在多架Bf-109战斗机、两艘武装商船、一艘
破冰船的护航下开往基尔,但仅仅两天后,3月8日早上8时45分,俾斯麦号在基尔运河南岸短暂搁浅了一小时。
1941年3月9日,俾斯麦号抵达
基尔,补充了燃料、弹药和物资,并增加了一些伪装涂装,计划前往葛藤哈根展开战备训练。但是,
德国最大战列舰服役出港的消息很快泄露,被困在汉堡港口期间,俾斯麦号举行了宴会,
瑞典海军驻
柏林武官安得斯·福谢尔(Anders Forshell)上尉登上了该舰,并记录了较为详细而完整的描述,随后被潜伏在瑞典海军中的内线转交给
英国,英国立即制定了歼灭俾斯麦号的行动计划。
1941年3月12日,英国派出数十架
轰炸机,飞抵基尔港口上空展开轰炸,但未能命中目标。3月17日,俾斯麦号按计划前往葛藤哈根,并开始策划实战行动。
从开工到服役训练,俾斯麦号花费了约三年时间,但同级二号舰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完工时间一直拖延,直到1941年2月25日才服役,缺少战备训练,无法跟上俾斯麦号的任务进度,导致
纳粹德国海军不得不暂时放弃两舰编队作战的设想,而是由俾斯麦号单独领衔出击,
战术选择就更单调了,变相削弱了战斗力。
战斗经历
首次任务
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在设计阶段就不完全是按照舰队决战的要求来的,而是兼顾了远洋巡逻作战、破交作战等需求。与英国不同,德国军事力量主力在欧洲大陆上,海岸线不长,且遭到
英法海底隧道的长期封锁,发展海军的基础不好;另外,德国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损失了大部分海外殖民地,缺少海外补给的基地。
这样的使用条件,导致俾斯麦号必须拥有较长的自持力,而且航速较高。但在实际使用中,德国海军水面舰队仍然没有摆脱近海防御的状况,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也无法扭转这一糟糕形势。
1941年初,
英国发现德国的新锐战舰已经完工并海试之后,加大了对德国军港的空袭力度,给俾斯麦的行动造成了一些干扰。
德军原计划安排5艘战舰,与俾斯麦号一同组成编队,展开首次作战任务,但是沙恩霍斯特号
战列巡洋舰的锅炉需要大修,延期出港;英军轰炸基尔基地之后,舍尔海军上将号
重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型巡洋舰的维修工作被迫延迟,暂时无法随同作战;格奈森瑙号战列巡洋舰在法国
布雷斯特被
鱼雷击中,在
干船坞中又被英军的炸弹命中,进一步损坏。
如此一来,1941年5月,俾斯麦号的随同战舰,只剩下了
欧根亲王号重型巡洋舰这一艘。尽管如此,
德国海军最高司令部仍然决定,派出俾斯麦号、欧根亲王号两艘主力舰,执行“莱茵河行动”任务,对
大西洋上的盟军船队展开大规模袭击。
“莱茵河行动”的任务目标,就是切断从北美到
英国的海上生命线。由于当时
纳粹德国几乎完全占领了整个西欧大陆,英国赖以支撑国力的食物、工业原料、武器弹药等物资,绝大多数来自大西洋航线;另外盟军舰队对西欧海岸线的封锁,也主要以不列颠群岛为前进基地。因此,
德军最高统帅部认为,只要切断这条航线,英国就会战败;或者至少能让英国失去对西欧的海上封锁能力。
击沉胡德号
1941年5月19日凌晨2点整,俾斯麦号从葛藤哈芬出发,朝着
丹麦海峡开进,开始执行“莱茵河行动”;当天上午11点25分,与欧根亲王号汇合,随后又与3艘
驱逐舰、数艘
扫雷舰一起,组成了编队,驶出了德国空军的护航范围,朝着大西洋深处开进。
但是德军的行动一开始就暴露了。出港第二天,10余架
瑞典战机发现了俾斯麦号,报告了这支舰队的规模和航向,而德军并未发现瑞典战机。德国空军对
英国的空中侦察情报显示,英军的1艘航空母舰、7艘主力战舰仍在港口,这个情报让德军认为英军不清楚他们的行动。但实际上,盟军的飞机一直在密切监视俾斯麦号的行踪。
从地缘战略上看,德国海军的行动,确实很难保密,因为德国本土的港口到大西洋的航线,必须穿过丹麦和
挪威之间的狭长海峡,很容易受到空中监视。盟军依靠地理和情报优势,可以及时调兵遣将,对德军水面战舰展开围猎。这也是整个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过分依赖潜艇进行作战的直接原因之一。
5月23日,经过短暂补给的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以27节高航速冲入
丹麦海峡,与英军萨福克号巡洋舰、诺福克号巡洋舰遭遇。俾斯麦号立刻开火,英军巡洋舰受伤并释放烟幕逃逸。这次交战彻底暴露了俾斯麦号及其舰队的位置。
5月24日凌晨5时,英军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朝着俾斯麦号的方向驶来,双方遭遇。凌晨5时52分,胡德号率先开火;
德军经历短暂的犹豫后,选择接战,3分钟后开炮还击。
由于英舰是搜索前进,正面驶来,只能使用前方火炮,而德舰是舷侧接敌,可以使用全部火炮齐射,德舰占据了优势阵位。凌晨6时,俾斯麦号一轮齐射,一枚炮弹击中胡德号,击穿了薄弱的装甲区,在后方弹药库内爆炸,巨大的爆炸让胡德号的舰体直接断裂。交战仅8分钟后,胡德号就彻底沉没,全舰1419人仅存活3人。
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随即把全部火力,倾泻到了威尔士亲王号的头上,对其造成重创。
威尔士亲王号10门356毫米舰炮只剩5门可以开火,不得不选择撤退,在烟幕掩护下,艰难进行了160度的转弯逃离交战区。
但是,俾斯麦号也被3发炮弹直接命中,涡轮发电机组和一个锅炉房被淹没,舰体前方水线附近也被砸了一个洞,造成涌浪进水,全舰发生了9度横倾和3度纵倾,并且损失了大量燃油,不得不改变航向,开往法国
圣纳泽尔进行维修和补给。
这次丹麦海峡的遭遇战,以
德军的胜利而告终,但却对俾斯麦号并非好事。胡德号被击沉、威尔士亲王号遭重创的战败消息传来,震动英国朝野。英国首相丘吉尔下令,让该地区所有战舰,全部加入对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的追击。俾斯麦号迎来了死亡倒计时。
遭围剿沉没
5月24日,英军总共集结了6艘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13艘巡洋舰、2艘
航空母舰、21艘
驱逐舰,全力围剿俾斯麦号的舰队。虽然俾斯麦号被胡德号击伤进水,但仍然能维持27节的高航速,全力逃向法国圣纳泽尔。若不能及时截击,那么俾斯麦号一旦得到从陆地起飞的
德国空军的掩护,英军围剿就会失败。
5月25日16时,英军托维将胜利号航空母舰派出了多架战机,其中包括9架“剑鱼”
鱼雷轰炸机,对俾斯麦号发起了空袭。这时,俾斯麦号防空火力的低效,暴露出来了。“剑鱼”鱼雷轰炸机是一种双层机翼的慢速飞机,但却在俾斯麦号羸弱的防空火力下毫发无损,顺利发射了所有鱼雷。俾斯麦号躲避了7枚鱼雷后,被第8枚鱼雷命中舰体部,造成了2号锅炉房进水淹没。失去了第二个锅炉,令俾斯麦号航速降为20节,但仍可能逃离包围圈。
5月26日,英军的搜索和追击更加疯狂了,多艘战舰不顾燃料告急全速前进,尝试迟滞俾斯麦号的逃离。当日晚19时,英军皇家方舟号派出了15架“
剑鱼”鱼雷轰炸机,俾斯麦号在空袭中被迫高速转向,以方便
高射炮组获得开火射界,并且规避水中的鱼雷,但是这一系列转向动作,却敲响了俾斯麦号的丧钟。
5月26日20时47分,两枚鱼雷先后击中俾斯麦号,其中第二枚击中左舷尾部,造成联轴器彻底损坏,卡在了12°左转位置,无法修复。俾斯麦号陷入一个巨大的原地向左转圈,再也无法逃离英军的包围圈。21时40分,舰队司令
吕特晏斯向德军指挥部发信“我们将战斗到最后一发炮弹”。
5月27日,英军追击舰队开始和原地打转的俾斯麦号猛烈交火,俾斯麦号进行了三轮齐射后,已经被多次命中,全舰被大火包围,舰桥损毁,指挥功能丧失。英军战舰累计发射了上千发炮弹,密集落在俾斯麦号周围。10时20分左右,俾斯麦号舷侧发生了一次巨大的爆炸,10时35分开始沉没。有历史学家认为是俾斯麦号舰上幸存人员安放炸药,主动凿沉了这艘舰防止被英军俘获;但英军内部认为可能是鱼雷机的鱼雷实施了最后一击。总之,俾斯麦号全舰2200余人,仅有114人幸存。
从战略上讲,俾斯麦号花费了大量资源建造,却没有发挥什么战略作用,
姊妹舰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也一直处于盟军的空袭和封锁之下,长期无法出港作战。另外,航空母舰的兴起,让传统的海战逐渐变成了海空一体战,俾斯麦号在空中打击下覆灭,证明了
舰载机的巨大价值。此后,
纳粹德国海军的水面战舰再也无法袭扰
大西洋航线,只能转而依靠U型潜艇破交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