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花》是2007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冯德英。
内容简介
《苦菜花》是作家冯德英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一部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这部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在1965年被搬上银幕并红极一时。小说围绕着出现的八个女性形象展开,通过讲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女性的故事,构成一组女性群像图,并借此反映革命历史时期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2019年9月23日,《苦菜花》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抗日救亡的烽火在
胶东半岛昆嵛山区燃烧。王官庄贫农冯仁义,为逃避恶霸地主王唯一的迫害,两年前只身
闯关东,留下仁义嫂拉扯着五个孩子艰难地度日。牛出身的共产党员姜永泉领导乡亲们武装暴动。仁义嫂的大女儿娟子拿起父亲的猎枪参加了这场殊死的战斗。
暴动胜利,王官庄群众公审并枪决了王唯一,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仁义嫂冲破重重阻力,支持娟子当妇救会长,投入抗日斗争的洪流。
秋末的一个夜晚,
中国国民党特务、王唯一的叔伯兄弟王柬芝奉命回到王官庄。他伪装进步,骗取群众信任,当了小学校长。其妻虽出身破落地主家庭,却不甘做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不堪丈夫的精神折磨,爱上了长工王长锁,并生下女儿杏莉。王柬芝利用妻子的隐私,挟制王长锁为他传送情报,进行特务活动。
华北治安军分队长、王唯一之子王竹根据王柬芝的情报,带领日伪军洗劫王官庄,残酷地杀害了副村长七子等人。
群众怀着仇恨的怒火祭奠烈士,村党支书德松、娟子的弟弟德强等参加了于得海团长率领的
八路军。仁义嫂这位革命的母亲更加坚毅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并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她怀着母爱,做军鞋、关怀住在她家的战士。
八路军某部兵工厂迁到王官庄,敌人妄图破坏兵工厂,鬼子大队长庞文突然袭击王官庄,将群众赶往南沙滩,母亲——仁义嫂被捕。
敌人严刑拷打,逼母亲上山找兵工厂埋机器的地点,她却把敌人引到雷区挨炸。
根据地人民终于夺得了反“扫荡”斗争的胜利,并在革命战争中受到了锻炼。
世界人民反
法西斯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极大地鼓舞着根据地军民。总攻开始了。军民们英勇奋战,终于全部歼灭守城的敌军,红旗插上道水城头,千万人的欢呼震撼着大地。
在这胜利的时刻,母亲一家终于团聚了。鲜艳的红旗和阳光映照着这位躺在担架上的英雄母亲。她深情地注视着女儿秀子手中的鲜花,特别是那金黄色的苦菜花吸引着她,她好像尝到苦菜根清凉可口的苦味,嗅到了苦菜花的馨香,脸上露出欣慰的、幸福的微笑。
创作背景
《苦菜花》是我的处女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不仅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我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为了这本书的创作,从一九五三年开始酝酿、构思、练习钻研,到一九五五年写成初稿,用去了三年多的我在军队的紧张工作的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同年秋天,我把一大包稿子寄给北京解放军总政文化部,并附上一封给该部
陈沂部长的信,大意说,我是某部队的一个十九岁的排级干部,共青团员,利用工作之余,写了一本小说稿子,自知水平很低,达不到出版要求,只求能得到有关部门的指教……“解放军文艺丛书编辑部”很快来了信,称我寄去的稿子和给陈沂部长的信,都已转到他们手里,他们会及时把意见告诉我……然而,这一等便等了一年多!这怪不得编辑部,因为反胡风引发的肃反运动,文艺界是重灾区,一切正常业务工作都要停下来为政治运动让路。好在一九五六年
冬至一九五七年春,我在编辑部的热情支持帮助下,在大张旗鼓的反右运动前夕,很顺利地完成了修改定稿工作,不然,又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去了。
《苦菜花》初版于一九五八年一月,是解放军文艺社自己编辑出版的第一本长篇小说,由
天津市画家
张德育作的彩色插图,而之前该社的“解放军文艺丛书编辑部”编辑的书,都是交给地方的有关出版社出版;之后,为了庆祝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从全国范围精选一批文学作品出版,我趁机对入选的《苦菜花》作了些枝节性的修饰,并把应约发表过的一篇谈该书创作情况的文章,收作后记,此后出版的各种本子,包括外文译本,都是根据这个版本来的,直到“文革”之前,没有再修订过。“四人帮”被粉碎后不久,迫于当时的形势,再版时又做了些删节;随着政治形势的进一步好转,很快又恢复了原来的版本,也就是读者现在看到的本子。(摘自作者自序)
人物介绍
母亲——冯仁义的妻子
娟子——全名冯秀娟。母亲的大女儿。共产党员。后为区妇救会长。
冯德强——母亲的大儿子。共产党员。
八路军于得海团长的警卫员,后转业为县儿童团长。
冯德刚——母亲的二儿子。
秀子——母亲的二女儿。村儿童团长。
冯仁义——母亲的丈夫。共产党员。
冯德松——母亲的侄子。初为王官庄党支部书记,后担任区长。
兰子——德松的妹妹,共产党员。
七子——农民。共产党员。
王长锁——长工。杏莉母亲的情夫,后两人正式结婚。
杏莉母亲——原为汉奸特务王柬芝的妻子。
杏莉——王长锁和杏莉母亲的私生女。
冯德强的未婚妻。
花子——共产党员。后为王官庄的妇救会长。
花起——长工。花子的丈夫。
四大爷——花子的父亲。
老德顺——王官庄的村长。
婵子——娟子的姨姐汉奸杨翻译官的姘头。
柳八爷——原为一股流寇式的农民暴动武装的领袖,后为八路军某团收编,担任营长职务,并参加了 中 国共产党。
老号长——该团团部号长。
于水——于得海的儿子,团政委的警卫员。
王东海——八路军某团班长和警卫排长,后提升为连长。花子的未婚夫。
马排长——柳八爷手下的排长。
纪铁功——八路军某部兵工厂主任,共产党员。
赵星梅——纪铁功的未婚妻。去妇救会长。
白芸——八路军某团卫生队长。原王官庄小学教员。
王唯一——王官庄大地主,汉奸,伪乡长。
王柬芝——王唯一的叔伯弟弟,日伪派回王官庄的汉奸特务。
玉珍——王唯一的女儿。
宫少尼——王官庄小学教员,王柬芝手下的汉奸特务。
吕锡铅——王官庄小学教员,王柬芝手下的汉奸特务。
淑花——王柬芝的小老婆。
庞文——日军大队长。
杨翻译官——庞文的翻译官。
孔江子——伪军分队长。玉珍的情夫。曾投诚过来,后又叛变。
作品鉴赏
作品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斗争的复杂性,并在这种复杂的斗争中表现了人民的觉醒和成长,歌颂了革命人民的崇高品质。
抗日游击队虽然一下子就结束了汉奸、大地主王唯一对王官庄的统治,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但斗争并未就此结束,而是更深入、更尖锐地展开了。
王唯一之子王竹当了
华北治安军中队长,充当
日寇扫荡战中凶恶的刽子手,成为王官庄人民的死对头。而更阴险、也更凶恶的则是王柬芝。他以开明地主身分献地、办学,伪装进步,骗取信任,钻入抗日民主政权内部,但暗中却网罗党羽,从事特务活动。王官庄的几次被扫荡,村干部的被杀,陈政委的被害,都和王柬芝送的情报紧密相关。而他的这些罪恶活动,又与为他所胁迫的无辜的长工王长锁的悲剧性的爱情纠缠在一起,这就使他的阴谋更加难以揭露。在侵略者与汉奸地主这两种势力明明暗暗的勾结下,王官庄人民的抗日斗争就变得更加复杂和残酷。
但是,革命人民没有屈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受了极其严峻的考验,并在斗争的锻中迅速地成长起来,懂得了生命的意义。作品用饱含激情的笔触,细腻地描绘革命人民的成长,赞颂他们那种善良而又不屈的崇高精神。在严酷的斗争中,面临生与死、革命与个人、干部与亲人之间抉择的关头,他们总是以自己的身家性命,来维护党和革命的利益。副村长、共产党员七子因伤未能和乡亲们一起转移,被王柬芝出卖,敌人想活捉他。七子英勇地战斗,宁死不屈的顽强意志,使他把最后一颗手榴弹留给了自己和妻子。敌人设毒计让妇女认亲人以捕杀区干部,花子正向丈夫老起走去,突然发现区委书记姜永泉,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她克服了感情上的矛盾,毅无反顾地走向姜永泉,眼睁睁地看着患难与共的丈夫惨死敌手;而老起明白她的心迹,宣布自己是
八路军,以自己的牺牲保全了党的领导。就连被王柬芝胁迫的王长锁和杏莉母亲,也醒悟到“做个好人死了,强似劣人活着”,再也不愿屈辱地生活下去,终于在斗争中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品所塑造的母亲——仁义嫂的形象,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而丰满的革命母亲的英雄形象,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为我国
社会主义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同时,也标志着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可以看出,作者是怀着无限的深情来塑造母亲的形象的,鲜明地刻画了母亲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慈爱心肠和革命意志。作品把母亲置于王官庄极其严峻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在公与私、生与死的抉择面前,充分展示她性格中慈爱心肠与革命意志这两个特征,真实地描写了她的觉醒和成长,具体地写出她从一个只知爱自己子女的母亲到爱革命、爱一切革命的子女,勇于为革命奉献一切的革命母亲的性格发展过程,并注意揭示母亲性格发展过程中多方面的矛盾心理,使得母亲的形象血肉丰满,也使得读者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怎样变为灵魂高尚的革命母亲的过程。当大女儿娟子拿起猎枪参加革命活动时,母亲的一家正处在极端困苦的生活中。大伯一家数口被恶霸地主王唯一害死,丈夫又被逼走,母亲独自拉扯着5个年幼的孩子,娟子是她唯一的帮手,母女相依为命,而且,斗争的环境又是那样的险恶,母亲怎么能不为娟子担惊受怕呢?但是,公审大会和娟子亲手枪毙大仇人王唯一的现实教育了她,“有一种东西,像是一把火从她内心里烧起来”——母亲的革命意识开始苏醒了。面对封建家族的传统压力,她更加认定“娟子是好孩子”,毅然支援娟子干革命工作。敌人烧毁母亲的房子,她咬紧牙根:“这前世的冤,今世的仇,我烂了骨头也要跟你们算清!”这冤仇,不仅是个人的,而且是阶级的,因此,大儿子德强参军时,母亲满意地“点头”。随着斗争的深入,在共产党员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她那母亲的慈爱和革命的意志在不断地发展。她从娟子、姜永泉、星梅和
八路军战士身上,愈来愈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认识到革命才是苦难农民的唯一出路。她把对儿女的爱扩大到对每一个革命战士的爱,上升到对革命的爱。当敌人逼她说出兵工厂埋藏机器的地点,并以杀害她的小女儿嫚子相威胁时,为了革命,为了保住兵工厂,她忍受了一切酷刑和巨大的悲痛,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小女儿被敌人残酷杀害。
酷刑,摧毁不了她钢铁一样的革命意志;残杀,只能激起她更强烈的仇恨。这时,母亲的慈爱心肠和革命意志已经升华到了一种崭新的境界。她自觉地为革命工作,直到拿起武器亲手消灭敌人。
母亲的觉醒反映了千百万贫苦农民的觉醒;母亲的成长代表了千百万革命母亲的成长。
《苦菜花》还善于提炼生动而富于特征性的情节,描绘惊心动魄的场面,这对于刻画人物、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都有重要作用。
《苦菜花》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对当时斗争的历史背景展示不够广阔,致使作品未能涵纳更为深广的社会历史生活内容。
获得荣誉
《苦菜花》是作家
冯德英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一部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本书是由冯德英创作,经过学者教授出身的作家车承友加工润色的再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1955年十一月写于汉口,1957年七月改于
北京市。本书在1965年被搬上银幕并红极一时。
本书是著名作家冯德英的处女作,出版50年来翻译成10种文字畅销1000万册。
2019年9月23日,《苦菜花》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作者简介
冯德英,当代作家。山东牟平(今属)人,生于山东乳山,中共党员。
1935年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全家都投身于人民革命斗争。少时读了5年小学,当过儿童团长,深受战争年代斗争生活的熏陶和教育。
1949年初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先后入解放军通信学校学习,有机会在几年间读了大量中外文艺作品和文化读物。毕业后任报务员、电台台长、雷达指挥排排长一职。
1954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苦菜花》,经两年多刻苦写作,出版后被译成日、俄、英等文本。
曾任空军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后任
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泉城》主编等职。还出版了长篇小说《
迎春花》、《
山菊花》(获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首届优秀长篇小说奖),长篇三部曲《大地与鲜花》第一部《染血的土地》等,另有一些短篇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
冯德英的“三花”长篇系列集中反映了
胶东半岛人民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情节起伏跌宕,语言清新流畅,性格描写细腻生动,具有抒情乡土的特征。
2019年9月23日,冯德英长篇小说《苦菜花》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