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文物工作者最新发掘出土了一面距今约4000多年的巨型陶鼓,这被认为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陶鼓。这一发现对研究鼓的起源及其在远古祭祀文化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该陶鼓是在陕西省
千阳县沣头村的一个
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被发现的。遗址位于铁路建设工地,经考古钻探确定,其年代大致相当于
半坡遗址文化时期,即大约4000多年前。陶鼓所在的房屋遗迹位于遗址的核心区域,是一处半地穴建筑,面积约为10平方米,地面和墙壁均经过精细加工,推测可能是部落首领的居住场所。陶鼓出土时已破碎,但在考古人员的修复下得以复原。
这面巨型陶鼓外观类似水缸,口径约48厘米,高度达90厘米,腹部直径为65厘米。鼓身上缘突出14个舌状耳,用于固定鼓皮;鼓腹上有三个直径约6厘米的发音孔。通过实验,使用大牛皮覆盖并敲击陶鼓,能够听到声音洪亮且持久回响的效果。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田亚歧指出,古代鼓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次发现的陶鼓证实了它是用于制造声响的乐器,展现了远古时期的礼乐文化雏形。
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区仙湖镇连才村保存着一种被称为绝技的陶鼓制作技艺。该村位于仙湖水库附近,拥有600多名居民,大多姓梁。村民们经营一家历史悠久的陶制厂,生产包括酒缸、骨灰缸在内的多种陶制品,其中陶鼓是他们的特色产品。据村长兼陶制厂厂长梁桂珠介绍,该厂已有百年历史,村民们的祖先在清康熙四十九年迁至此地。尽管陶鼓的起源尚不清楚,但它们至少从
清代开始就在连才村烧制。
广东
湛江市吴川地区的陶鼓,又称
长鼓,是一种独特的陶质
打击乐器。传统上,这些陶鼓由瓦窑村村民烧制,他们利用丰富的
陶土资源和传统的烧窑技术,制作出各种陶器。陶鼓的形状独特,腰细两端粗,装上羊皮后,可以通过调整鼓面
张力改变音色。演奏时,鼓手将鼓悬挂在胸前,右手拍击鼓面,左手持小竹棒敲打,产生“叮”“碰”的声音。这种乐器常用于地方舞蹈和祭祀活动的伴奏。近年来,吴川市文化部门对陶鼓进行了保护和推广工作,创作了多个相关的文艺作品,并参与了多项重要的文化艺术展演。
壮族师公舞在广西武鸣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这种舞蹈必须伴随着陶鼓的节奏进行。即使到了现代,陶鼓仍然被视为
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其音律特点也被认为适合与其他国际性的广场舞蹈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