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位于中国
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3号,集文物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于一体,是甘肃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是甘肃省宣传、教育、文化、旅游、外事活动的中心阵地和重要场所。
甘肃省博物馆,前身是1939年在兰州城贤后街25号及西城巷14号的两处民房内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1956年更名为甘肃省博物馆,1958年迁入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3号。后经扩建,现甘肃省博物馆发展成了一座集办公区、库房区、展览区、服务区为一体的智能化建筑,占地面积为7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3320平方米,整个建筑为典型的苏欧风格,平面呈“山”字型,中楼有五层,两翼有三层。基本陈列包括《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红色甘肃——走向一九四九展》《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甘肃彩陶展》《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截至2021年底,甘肃省博物馆藏品有8万余件(组),类别涉及
古生物化石、陶器、铜器、瓷器、玉器、木雕、丝织品、绘画、木简、金器、自然标本等,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其中国宝级文物有铜奔马、驿使图壁画砖、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鼎形铜行灯、三彩凤首壶等16件。
2012年底,甘肃省博物馆荣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24年6月24日,甘肃省博物馆获评
新浪微博文化之夜“微博年度文化科技创新博物馆”。
历史沿革
1936年至1937年,中英庚款董事会组织西北教育考察团,经实地调查决定在兰州筹建甘肃科学教育馆。
1939年1月1日,中英庚款董事会在兰州城贤后街25号及西城巷14号的两处民房内成立了甘肃科学教育馆,机构设置为
自然科学教育组(下设
物理化学股、工业股、生物股、农业股)、
社会科学教育组(下设农村经济股、社会教育股、营养卫生股)总务科(下设文书科、会计科、后勤科、编辑科),设立宗旨是为了提高
甘肃省学校的科学教育水平,推动甘肃省的经济发展。
1940年,甘肃科学教育馆迁往
兰州市城南稍门外官驿后75号,将自然科学教育组改为博物股、数理化股。博物股主持生物、地质,并筹备科学陈列室;数理化股负责调查、研究、化验。总务科改为总务室。还附设中心实验室、金木工室、制药室。
194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接管甘肃科学教育馆,并更名为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并迁往兰州城励志路兰州女中。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的设立,极大地推进了当时
甘肃省学校的理化教育水平。
1944年,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机构设置变更为研究组、展览组、推广组、总务组。
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军政委员会接管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
1950年4月,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更名为西北人民科学馆。
1947年至1953年,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西北人民科学馆)主要从事
自然科学研究与普及教育,建立了60多平方米的科学陈列厅,先后举办了动植物矿产标本展、天文知识展、生物展、动物进化展、电世界展、生产力展、生理卫生知识展等展览,收集科学标本植物类7000多件、
凤蝶总科标本1000多件、矿产标本几百件。
甘肃省博物馆筹备处时期
1953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各省建立地志性省级博物馆的精神,成立了甘肃省博物馆筹备处,设征集保管组、陈列展览组、群众工作组、总务组,开展历史文物、革命文物的征集,并借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部分历史文物组办了“甘肃历史文物陈列室”;用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西北人民科学馆)时期采集到的植物、动物、昆虫、矿物等标本筹组了“甘肃自然富源陈列室”;举办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展览。此时,作为一个地志博物馆已初具规模。
甘肃省博物馆建立时期
1956年2月12日,
西北人民科学馆更名为甘肃省博物馆,为省级地志博物馆,下设历史、自然、社会主义建设等部,和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推出甘肃历史文物展、甘肃自然富源展、祖国的西北展等展览。
1958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拨款250万元,划地72000平方米,规划在
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3号新建面积18200平方米的甘肃省博物馆大楼,外形为“山”字形,内设18个展览室。甘肃省博物馆与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并迁入新馆,机构设置调整为:历史部、自然部、社会主义建设部、群众工作部、文物工作队和办公室,举办了“十年建设成就展览会”。
1959年10月初,甘肃省博物馆大楼完全建成。
1960年,甘肃省博物馆设立专业的文物保护实验室。
1972年,甘肃省博物馆机构设置调整为保管组、展览组、文物组,增设革命文物组,举办了“甘肃出土文物”展。
1998年,
甘肃省委、甘肃省政府将甘肃省博物馆的加固改建工程列为重点工程,甘肃省政府领导经过多次到现场调研,听取专家的论证和汇报,最后确定将整个大楼全部拆除重建。
1999年,经
甘肃省人民政府立项,投资1.5亿元对甘肃省博物馆展览大楼进行拆除重建,建设为集办公区、藏品库房区、展览区为一体的智能化建筑,规划馆舍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展览大楼建筑总面积28500平方米。
2000年,甘肃省博物馆展览大楼拆除重建工程开始动工。
1985年至2000年,甘肃省博物馆逐步恢复历史、自然、社建等三大部,增设技术、群工、文物复制厂等机构。根据新的国家文物法规和政策,制定了一整套管理规章制度,甘肃省博物馆逐步走向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2006年12月26日,甘肃省博物馆展览大楼重建完成,并正式对外收费开放。
2008年3月28日,甘肃省博物馆展览大楼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2021年1月,随着甘肃省博物馆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的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甘肃省委、甘肃省政府再次将甘肃省博物馆扩建工程列入甘肃省级重大项目批复立项,总投资3.5亿元,总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计划在2024年完全建成。
2022年6月11日,甘肃省博物馆扩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设计布局
建筑设计
甘肃省博物馆是一座集办公区、库房区、展览区、服务区为一体的智能化建筑,配置有楼宇自动化系统、
通信自动化系统,建筑抗震设防为九度,楼面荷载为4千牛每平方米,占地面积为72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43320平方米,整个建筑为典型的苏欧风格,采用浅米黄色烧毛
花岗石作为建筑主体部分外墙饰材,再配以灰白玻璃幕墙,平面呈“山”字型,中楼有五层,两翼有三层,层高5.6米到7.2米。整个大楼有大小展厅18个、接待厅4个、电教厅1个、学习报告厅1个。展厅总面积20332平方米。中楼7个展厅为全封闭式,设有采光天棚,配置中央空调系统和先进的消防系统、安防系统;东西两翼11个展厅为半封闭式,设有采光天棚,配置先进的消防系统、安防系统。两翼展厅每层分北侧展厅与方形展厅,两个展厅之间设有休息、服务等公共空间。北侧展厅与方形展厅外侧设有内廊,经过内廊可到达各个展厅,通过入口、公共空间处设置的楼梯可到达地下或地上楼层。两翼展厅在一、二、三层与中路展厅一、二、三层相通,两翼展厅一、二层层高与中路展厅层高为5.6米,两翼展厅三层层高为7.2米。地下一层层高6米。中路楼体与东西翼楼体中间留有东、西两块内院。中楼出入口设在南侧,两翼展楼出入口设在北侧和南侧,两翼南侧休息厅留有通向内院的出入口。
馆内布局
甘肃省博物馆中楼一层有5个临时展厅,中楼二层有1个固定展厅,中楼三层有1个固定展厅;东楼一层有2个临时展厅,东楼二层有1个固定展厅,东楼三层有1个固定展厅;西楼一层有2个临时展厅,西楼二层有3个固定展厅,西楼三层有2个固定展厅。
基本陈列
甘肃省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包括《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红色甘肃——走向一九四九展》《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甘肃彩陶展》《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其中《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甘肃彩陶展》《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在2007年获得“第七届(2005-200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在2011年获得“第九届(2009-201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红色甘肃——走向一九四九展》在2013年获得“第十届(2011-201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优秀奖”。
临时展览
甘肃省博物馆自建馆开放以来举办了历史、文化、艺术等类型的临时展览,每年会举办20个以上的临时展览,为民众展示甘肃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比如“唐蕃古道——八省区文物展”“木本水源——黄河流域史前文明展”比较有代表性的重点临时展览。
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月15日,甘肃省博物馆举办了“唐蕃古道——八省区文物展”,该展览分为序言和《探索和前奏》《通达和交流》《延续和拓展》三大部分,展出了来自甘肃省、
陕西省、
青海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四川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的245件(组)精品文物,全面展现了唐蕃古道沿线各区域、各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文化面貌,反映了历代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的主权管辖和有效治理,以及西部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交流、交织、交融的历史。
2022年6月11日至2022年9月11日,甘肃省博物馆举办了“木本水源——黄河流域史前文明展”,该展览分为共生、共融、共进三个部分,展出了200余件(套)来自黄河流域史前文明代表性珍贵文物,全面展现了黄河流域从一万年
文化史到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演进历程,对更好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具有重大意义。
馆藏文物
截至2021年底,甘肃省博物馆藏品有8万余件(组),类别涉及
古生物化石、陶器、铜器、瓷器、玉器、
木雕、丝织品、绘画、木简、金器、自然标本等,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其中一级文物686件(组)、二级文物2606件(组)、三级文物48164件(组)。其中国宝级文物有16件(组):
马踏飞燕、驿使图壁画砖、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鼎形铜行灯、三彩凤首壶、鲵鱼纹彩陶瓶、彩塑坐佛与胁侍菩萨、东罗马神人纹鎏金银盘、涡纹彩陶翁、金棺、石观音菩萨立像、彩绘木车、彩绘木博戏俑、彩绘木独角兽、三彩骑俑队列、绢底平绣人像。
学术科研
甘肃省博物馆在古生物、古人类、
软陶泥研究、长城文化、中西交通、简学、佛教石窟艺术、
西夏文字与历史、古代书法艺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科研成果;开展了文物保护与研究,承担
甘肃省省内各市、县馆藏文物保护修复的职责和人员培训工作,取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可移动文物修复一级资质”和“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甲级资质”,文物科技保护课题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
三等奖;1966年起在甘肃省内一些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参与完成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重点科研项目、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重点科研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等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编出版多部专著、各类馆藏文物图录、论文集,在国内外
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先后举办的“丝绸之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纸之路——第四届东亚纸张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在国际博物馆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文创产品
从2013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依托甘肃省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甘肃省博物馆独特的文物资源优势,同时结合甘肃省博物馆的特色展览,积极开发文创产品。甘肃省博物馆研发的文创产品主要以创意性、实用性为原则,打造了主要以蓝莲系列、彩陶系列、
马踏飞燕系列、画像砖系列、敦煌系列等为主的文创产品。其中以甘肃省博物馆文物蓝莲花形玻璃托盏为创作元素,设计开发的蓝莲系列文创产品有80余种,包括丝巾、钥匙扣、摆件、书签、纸胶带、手机壳等类。该系列文创产品参加了2015年全国第二届博物馆文创产品展览会,受到业内专家的好评和广大观众的喜爱;以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马家窑彩陶藏品为创作元素,设计开发的甘肃彩陶文化文创衍生产品达120余种,包括明信片、彩陶罐、抱枕、彩陶娃娃、手帕、书签、文件夹、纸胶带等类。其中,“丝路萌娃——彩陶娃系列”文创产品于2017年9月在全国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得金奖,受到业内专家的好评和广大观众的喜爱。这些文创产品对于宣传
甘肃省和甘肃省博物馆都有着重要意义。
2024年7月,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
麻辣烫文创产品引发热议。这一款“麻辣烫”毛绒花束共有6个单品,模拟了丸子、蟹排、
年糕、香菇等菜品。“麻辣烫”系列原型是天水麻辣烫,属于“甘肃(不)土特产”系列IP的文创。除“麻辣烫”外,“甘肃(不)土特产”系列还有
阳芋、
车厘子、
化心梨等特色农产品。
社教活动
甘肃省博物馆依托甘肃省深厚的
文化资源和甘肃省博物馆独特的文物资源,将文物知识、历史故事、文化内涵等多元化的内容与欣赏、互动、体验、感悟等多样化的形式相融合,利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其中重点建立的“馆校共建”活动——“文物走进课堂,课堂就在博物馆”,推出了一批涵盖传统文化、文物、遗址、非遗、典故、科学等不同类别、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们的馆校课程,定期在
甘肃省的一些学校开展教育活动;重点建立的“流动博物馆”活动走进学校、社区、军营、贫困山区、革命老区等地,这些文化活动让公众在快乐学习中了解文物、感受历史、传承文化。
所获荣誉
2007年,甘肃省博物馆的基本陈列《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甘肃彩陶展》《甘肃古生物化石展》被评为“第七届(2005-200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2009年,甘肃省博物馆被中宣部公布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11年,甘肃省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被评为“第九届(2009-201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2012年,甘肃省博物馆被中国科协评选为“2012年度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同年年底荣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3年,甘肃省博物馆的基本陈列《红色甘肃——走向一九四九展》被评为“第十届(2011-201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
优秀奖”。
2024年6月24日,甘肃省博物馆获评
新浪微博文化之夜“微博年度文化科技创新博物馆”。
相关事件
2024年5月27日,
必胜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宣传文章,买逢考必胜套餐可得“好运拿捏挂件”或“
王老吉拿捏主题定制罐”。该毛绒挂件胖手捏物的外观设计及“拿捏”宣传字眼,遭到众多网友质疑,被指抄袭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产品“拿捏·胖手毛绒玩具”及相关宣传。5月30日,甘肃省博物馆发布声明称,必胜客联名周边与甘肃省博物馆一毛绒玩具整体视觉效果高度相似,已致函要求立即停止涉嫌侵权的行为。5月31日,必胜客客服表示,已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加急处理,是否会下架要看处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