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由
张黎执导、
刘和平担任编剧的历史题材剧,又名《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嘉靖与海瑞》,改编自刘和平同名原著《大明王朝1566》,由
陈宝国、
黄志忠、
王庆祥、
倪大红等主演。2007年1月8日,该剧作为开年大戏在
湖南卫视首播。
本剧主要讲述的是嘉靖与
海瑞的故事,由改稻为桑事件为引子,以海瑞与
严嵩、严世蕃父子及其党羽的交锋对抗为主要线索,全面展现了海瑞不惧强权,向腐朽封建的皇权发起挑战的过程。
本剧曾获
第26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该剧首播时收视率偏低,沉寂十年后,于2017年在
优酷网重播,引发了观剧热潮。
剧情介绍
明朝嘉靖年间,国库亏空,
朱厚熜(
陈宝国饰演)为了弥补亏空,采纳了内阁首辅严嵩(
倪大红饰演)的建议,施行“改稻为桑”政策,该政策的施行,在江浙一带引出了巨额贪污案,以
海瑞(
黄志忠饰演)为代表的正直官员毅然奋起抗争。同时,以裕王(
郭广平饰演)为首的清流派,想借此政策的难以施行扳倒严党。在此背景下,由严嵩父子掌控的
内阁、太监
吕芳(徐光明饰演)掌权的司礼监以及裕王为首的皇族之间,便展开了此起彼伏、波澜四起的政治斗争。严党为了推行“改稻为桑”政策,并借机贱买百姓的土地,便指使人私自毁堤淹田。为了阻止严党,清流党派出海瑞等官员前往
浙江省接任知县,在阻止“改稻为桑”政策的过程中,查出了浙江巡抚、
按察使等官员的腐败问题,清流党借机找寻严党的把柄,以便扳倒严党。最终因为严党过于贪得无厌,触犯了嘉靖帝的底线,严党被清查。此后,
海瑞继续与嘉靖帝展开斗争,旨在唤醒嘉靖帝和明朝要以百姓为主。
剧情的最后,严党倒台、
严世蕃被杀头,嘉靖帝在临死前倾诉了自己的治国之道,并告诫
朱载坖,将来对付那些贪臣墨吏,或要推行新制,海瑞可一往无前,所向披靡。之后嘉靖帝驾崩,裕王朱载垕继位,国号
隆庆。
角色介绍
剧集制作
创作背景
早在2002年,海瑞的故里——海口市,政府部门就策划将海瑞的清官形象借影视作品传播于天下。时任海口市委副书记的张松林在采访时曾表示:“当时有一个剧本,但感觉不好,我们想请《雍正王朝》的编剧刘和平先生创作。”后来张松林任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更是推动了该剧的产生。
编剧
刘和平曾谈到,他对明朝历史比较感兴趣,同时他认为从古至今很多人对明朝存在许多不客观的评价,他写明史拍摄该剧,是希望能让更多的普通大众,对明史有个重新认识。
导演张黎则在访谈中表示,他对清末民初的民国史特别感兴趣,因为都说清承明制,清朝的前段时期,制度,管理,都是延续的明朝,而明朝制度又有很多独特的地方,这激发了他拍摄明史的想法。而且他认为,明朝皇帝中,嘉靖帝对于文官阶层那么深恶痛绝,暗操独治,重用宦官,独治20年来却始终不杀
海瑞,这更激发了他的兴趣。
剧本编写
编剧刘和平认为1566年是一个特殊年份,他在访谈中表示:“封建体制走到了尽头,中国封建社会从此开始逐渐衰退。因此这部剧不是整兴治,而是整衰治。同时,明朝又有它辉煌之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都产生于此,市井经济空前繁荣。”他没有选择
历史剧常用的“盛世”背景创作剧本,而是选取了在历史上评价不高的嘉靖帝,这对刘和平来说,是在历史剧创作题材上的一个“突围”。同时他还表示,该剧的创作既有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有他本人的艺术加工,比如剧中出现的“改稻为桑”的国策推行,其实在史实上并没有记载,但是结合当时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明朝边防吃紧,国库又不断亏空的整体背景,刘和平认为这种艺术加工就显得合情合理。
在剧本编写时,刘和平非常在意与历史人物的对话,在谈该剧本创作过程时曾回忆说:“我的创作室里一边是嘉靖的像,一边是
海瑞的像,我每天都是把手洗得干干净净的,跪下把香一烧,磕三个头,然后才进到创作间写作。你必须自己进入一个孤独的状态和境界,才可能跟他们对话,才能理解他们,理解那段历史。”
选角情况
《大明王朝1566》剧组的选角工作非常严格,饰演
杨金水的演员王劲松在微博中写道,“演员必须试戏,择优录用。开拍前,剧组的试妆极其认真细致,通常一天只能试好一两个角色的妆容。”王劲松还表示,在该剧组,演员签的都是全程约,没有人串戏,并且所有演员都提前两个月进组,住在同一栋楼里,一起读书、学习明代礼仪、研读剧本。该剧的导演
张黎则回忆说,“我们住的那栋楼共四层,当时住进两百多号人,到了晚上,没声,大家都在屋子里待着,学习各类知识,每个人压力都很大。”
该剧是一出好看的群戏,选角非常关键,刘和平就非常看重对嘉靖、海瑞和胡宗宪的扮演者的选择。在剧中,
陈宝国饰演的嘉靖皇帝,将“雄猜”演绎得恰到好处。黄志忠的海瑞,将海瑞身上的坚毅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台词功底深厚,爆发力惊人,
王庆祥将胡宗宪这个人物则处理得颇有层次感。
海瑞的表演者黄志忠就表示,“我在荧屏前呈现的海瑞,基本上是站在广大观众的角度,我想把他演成一个民间形象,老百姓心里怎么想的,我就怎么展现他,老百姓希望海瑞以什么方式呈现,我就以什么方式呈现。”演员的专注也塑造了这一部戏,黄志忠拍完这部戏休息了半年,他的心仍然在海瑞这个角色中没有完全出来。黄志忠还为了这个角色大幅减重,一是为了形象上更贴近角色,二是想体验一下物质生活贫乏到极限的情形。提前一个月进组的他断食了一个月,只吃
鸡蛋,加上锻炼,12天掉了19斤。
拍摄过程
刘和平从《
雍正王朝》到《大明王朝1566》的剧本写作完成,用了九年时间。拍摄该剧时,所有演员提前几个月就进入剧组磨合,进片场前已经背下了全部台词。片场里的布光要求严格把关,同一条戏要换不同机位拍好几遍,即使远景里的道具也必须真实可信。导演
张黎透露,“剧中出现的圣旨由上好的厚缎制成,精工细做,跟真品相去不远;给各级官员的圣旨的样式、字体、纸张的色泽、厚度,也都大有讲究。”“这些道具往往拍完戏就不见了,因为太过精美,不知道给谁拿回家去收藏了”。
导演张黎回忆该剧制作过程时曾说:“那个组出奇地平静。
陈宝国也一样,也住在北五环的一个烂楼里面,他自己住一间,给他安排了一个套间。早晨起来,试装,对词,每天就这样,很松散,该锻炼就锻炼。给他们找了一个健身房,像黄志忠每天跑一万米。安安静静,这其实是一个摄制组应该有的状态。有的演员偷点儿懒,词不好,大伙那种不屑,对他的压力太大了。所有演员词都溜溜的,戏都好好的。一个演员打磕巴了,那真是对不起,不用说,回去以后肯定是在背词呢。演员形成的习惯是,一般早晨五点起床背词,七点钟出发。现场再背词的演员,全组人都看不起。
倪大红不拍戏时,我们就见不着他,据说天天憋在屋里琢磨呢,他从化装开始就进入到严嵩80多岁的状态,像个真老人一样。而扮演
郑泌昌、何茂才的演员,要求住一个房间,哥儿俩没事儿就掰扯戏,很有上大学排一部话剧的感觉。”
黄志忠回忆拍摄过程时曾说:“在剧组的5个月里,我睁眼是研究海瑞,演海瑞,闭上眼,梦里我就是海瑞。我妻子见到我就喊‘海瑞’,我是真的置身其中难自离。戏拍完了感觉很失落,心想怎么就演完了?”为了完美演绎出海瑞,演员黄志忠在12天内瘦下19斤,在剧组5个月一共只进食了15斤粮食。为了将自己完全融进海瑞和他背后的明朝,他曾认真研究了上百万字的相关书籍,包括正史、野史、小说演义,了解到各个侧面的海瑞。在评价角色时
黄志忠表示:“这个人清廉到极致,死后连棺材都买不起。他的棺木在往
海南省运的途中,夹岸百里,哭号震天,试想一个人生前要怎样,才能得到人们的如此厚爱!”
刘和平回忆说,“当时没有人带剧本来现场,都已把词背熟,来了就是飙戏。收工后也没有人去喝酒,都在房间里做功课。”拍摄过程中,演职人员对待这部戏都比较认真,把它当做一个艺术作品而非流水线的工业产品来做。
幕后故事
该剧在创作的时候,原本决定50集的内容一直写到海瑞死的那一年,即万历十五年(1587年),但是当刘和平进入创作状态的时候,发现50集的体量无法写这么多内容,后来开会决定改为结束在嘉靖皇帝死,于是出现了今天的《大明王朝1566》。
刘和平表示,如果早知道自己的这个创作状态,先定为写到1566的话,整个剧会写得更舒展。
剧集配乐
该剧的主题曲,也是片尾曲为《海阔天青》,由易茗、刘和平作词,
赵季平作曲,谭晶演唱,收录于《谭晶单曲集》专辑中。据赵季平介绍,由于之前在国内多部热播的电视剧中于谭晶合作过,因此该曲很快就确定仍由谭晶来演唱。谭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在北京的录制工作很快就已经结束,自己演唱时也迅速抓到了这首歌的灵魂。她谈到,“《海阔天青》唱出的是内在的感情,前半段述说感情,副歌变得激昂之后,后半段又恢复了平缓。和赵季平老师的合作非常愉快,我只演唱了两三遍就通过了,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片头曲为《治世民为天》,由
谭维维演唱,歌词是原
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欧阳常林,在一口气看完该剧后有感而发写就的。谭维维表示,“接到这个极具挑战的任务时,我心情还是有些忐忑,虽然这是一次相当难得的机会,但要想能够唱好这样一部气势恢宏的《大明王朝》的片头曲,压力还是蛮大的。”虽然表示有压力,但实际录制过程中,谭维维却并未受到影响。她认为自己虽然一贯擅长民族风格,但此首歌却比较对她的胃口,她曾谈到,“录制这首《治世民为天》实在是酣畅淋漓,而且觉得歌词不但符合《大明王朝》大气恢宏的主题,在古典中却也还透着时尚的味道,让观众不但能够读懂历史,也能够体会到今天。”
主题特色
主题表达
此剧在主题表达上运用君臣双重角度展开矛盾冲突,在用传统文化视角去表达历史人物及政治、政治斗争的同时,更加深入地表现了在当时君主集权时代下,群臣如履薄冰的生活状态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历史定律,使该剧在主旨上更加具有历史厚重感。
剧本设计
在接受采访时,编剧刘和平介绍说:“写书前我只做两方面的具体准备,一方面是史料的准备,另一方面是思的准备。等到创作时就把思丢掉,把理找出来,用大历史观来观照想要表现的那一段历史。剩下的就是想,进入到想像空间。我口述,助手打录。”据他介绍,这种写作手法类似于道家思想中“无中生有”的状态,但是特别耗精力,刘和平几乎有一半时间是打着点滴来写的。此外,刘和平还介绍说,该剧本采用了一种随物赋形的写法,有人戏称为“太极结构”,即首先从天象说起,也就是从“无极”说起,然后说到“太极”。刘和平表示,这样写有一定难度,一是要有大量的细节描写来支撑,二是在写每一个人的时候,都要揭示他深层的心理奥秘和隐蔽的行为动机。
叙事风格
该剧在叙事表达上,没有采用一般的线性叙事手法,而是大量运用了电影手法中的心理蒙太奇技巧,即在正常叙事当中使用穿插、交叉、并列等方式,用以表现人物心理和造型。因为该手法可能对传统的线性叙事造成一定的中断或停滞,因此一般电视剧中很少运用,但该剧仍然坚持使用,也表明该剧创作者对自己的叙事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
镜头语言
在镜头语言上,该剧保持了导演
张黎的一贯个人风格,即大量通过闪回、意象、构图、
隐喻等语言达到镜头与叙事的高度“合谋”,将观众置于第三人视角,并穿插大量黑白色的闪回镜头,特色较为明显。由于该剧的人物,要么是满怀心事的社稷之臣,要么是雄才
多疑的真命天子,要么是那些负重前行的小人物,每个人的表及里都不是完全合一的,对观众来讲有时会难以理解,但通过黑白镜头闪回出现就会一定程度上解决这种问题。此外,通过这样的镜头语言,还能够形成反差,营造氛围,但在抗倭情节的战争场面的演绎上也由黑白镜头承担,并且出现多次,有一定的重复之嫌。
收视情况
尽管截止2023年该剧在豆瓣上的评分仍然居高不下,但10年前首播时,却反响一般,当时
湖南卫视花重金买断了这部剧的独播版权,但观众并不买账,首播时收视率不到0.5%。
据后来编剧
刘和平分析,认为当时出现这种情况是时势使然,2007年首播平台在湖南卫视,而这却是个娱乐立台的卫视,它的基本观众与目标观众重合度小,再加之播出时段安排在10点之后的非黄金档,因此出现了收视率较低的情况。。随后的十年间,《大明王朝1566》在湖南卫视进行了二轮播出,后来在2014年被引进
韩国,在国内便没有进行重播,该剧的影响也在网络上悄悄滋长,并迅速集聚起一批忠实粉丝,而且评分越来越高。
2017年,该剧版权到期后,被
优酷和
重庆卫视买下,并且一播映就收到不断好评,非付费观看的前两集内容上线2天,播放量就达到了446万次。播出没几天,在当年朋友圈里已有刷屏之势。
作品影响
在
湖南卫视播出期间,随着剧情的逐渐深入,人物命运的不断演化,该剧在社会上引起了一些关注。当时,围绕该剧的探讨,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媒体评论文、新闻报道、演员网络聊天、视频点播、名人博客等出现,同时,观众也以各种渠道加入到对剧集的讨论中来,
百度贴吧、
新浪、搜狐博客写手也大豆展开对该剧的评论,新浪博客中,该剧博客短短30天达30294篇,创造了空前的宣传攻势。
该剧在首播时,剧情所包含的社会矛盾、历史进程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解读引起了历史界、文艺界乃至企业界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2007年5月25日,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
湖南卫视、
北京天风海煦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就这部电视剧召开了专题研讨会,来自哲学、历史、艺术方向的专家学者对该剧的诸多要素进行了讨论,并对其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奖项荣誉
剧集评价
正面评价
该剧从刚开始的收视率较低,到现在豆瓣评分达到9.7分,主要原因有,一是迎合了当下反腐倡廉的基调,有着以古鉴今的作用;二是该剧质量较好,经过时间的沉淀,该剧的演员表现、台词水平、服化道的质量等逐渐被网友挖掘出来。学界对于该剧给予了一致高度的评价,思想理论界、文化理论界和历史学界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该剧运用现代艺术审美手段,对历史进行了深刻而又生动的解读,其不仅仅停留在精彩的故事表达层面,而是通过故事表达了更深刻的意思,将我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称“该剧不论是揭示社会矛盾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感染力,均超过了《雍正王朝》。”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教授、著名明史专家
毛佩琦认为:“《大明王朝•1566》成功地塑造了嘉靖和
海瑞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对于艺术的虚构也是在基于史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创作,把握了这段历史的本质。”
著名明清史学专家、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
冯尔康评价道:“全剧创作基本上依据嘉靖朝史事。作为文学家阐释历史之作,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具有浓郁的文化品质,令我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理论家
仲呈祥表示:“这是一部难得的具有较高历史品位和美学品位的优秀作品。作为一个历史题材,它不露声色地、自然而然地莎士比亚化地冲向顶端,没有一点说教,它通过海瑞形象的塑造,把中华民族传统的宝贵资源演绎出来了。”
负面评价
编剧刘和平在接受采访时,表达出了对该剧缺点的反省,他认为,好多地方如果多写几句话、多给几个镜头交待,观众就能看得更明白。但在创作中太过追求文学性、艺术性、独特性,忽略了电视剧观众的特点,剧情的设置过于紧密,很多地方的结构上太文学化、电影化,总认为观众看到后来自然会明白,给观众带来观看的疲劳和难度。
《
株洲日报》评论称:该剧在音乐上特点不够突出,在对嘉靖如何被误导迷信方术方面没有具体表现,在对宫廷女性的描述上表达不够等。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发表论文称:该剧在对历史背景的交代不够清楚,观众易产生观看疑惑;传播策略失误,未将电视台定位与电视剧风格相结合;娱乐性较弱,年轻观众更偏向于感官刺激,对这样相对晦涩的剧接受度不高。
大众评分
相关争议
该剧播出不久,有记者曾提出问题质问编剧
刘和平:“改稻为桑”在史实上根本没有记载,嘉请四十年还没有入阁的
高拱和
张居正也出现在内阁中。你在
南开大学任
历史学兼职教授,应该说还是一位历史研究者,不会犯这种错误吧?
对此,刘和平则表示:“我认为,文艺创作的主要任务是‘传历史之神’。更明白一点,是表现历史精神的真实,历史文化的真实,历史本质的真实,这是我和我的合作者在正说与戏说之外,探索寻找的第三条路。”“那种不负责任地为了经济利益迎合市场的做法,我个人是永远不赞成的。”
刘和平又说:“写
历史剧,你可以不完全拘泥于官修的历史,但一定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必须要尊重历史本质、历史文化和历史精神的真实。由于当下胡编乱造之风给受众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使得想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的作品也被视作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