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柳(Salix cheilophila Schneid),是杨柳科柳属的多年生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乌柳是
中原地区特有种,分布于中国的
河北省、
山西省、
河南省等省区,常生于海拔750~1500米的山沟河边。乌柳适应的生态幅度宽阔,生态适应性良好,性喜湿、耐干旱、耐严寒;根系发达,生长迅速,分蘖能力强。
乌柳高为5~6米;幼枝具毛,后脱落;芽具长柔毛;叶线形或线状倒
披针形;上面疏被柔毛,下面灰白色,密被绢状柔毛,边缘外卷;叶柄具柔毛。花序与叶同时开放,几乎没有梗;
雄花序苞片倒卵状长圆形;
雌花序苞片近圆形。
蒴果长3毫米。花期4~5月,果期5月。
乌柳的生存能力很强,耐寒抗旱,较耐
风蚀、沙埋和轻度盐渍化,具有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的功能;其枝条可作薪炭;乌柳枝叶、树皮和须状根均可入药,具有祛风清热,散止痛的功效,主治
麻疹初起,腰扭伤等病症。
形态特征
枝
幼枝被柔毛,后来无毛,呈紫色,芽尖,具长柔毛。
叶
叶呈线形或线状倒
披针形,长约1.5-5厘米,宽为3-7毫米;先端渐尖或具短硬尖,基部渐尖,稀钝;边缘外卷,上端具腺锯齿,下部全缘;表面绿色,疏被柔毛,背面灰白色,密被绢状柔毛,叶脉显著突起;叶柄长1-3毫米,具柔毛。
花
雄花序长为1.5~2.3厘米,直径为3~4毫米;花密集,花丝无毛,花药呈现黄色;腹腺呈现狭长圆形,先端有2裂;苞片倒卵状长圆形,先端钝或微缺,基部具柔毛;
雌花序长为1.3~2厘米,结果时可达3.5厘米,花密集,花序轴具柔毛。子房卵圆形或卵状长圆形,密被短毛,无柄;花柱较短,有的无;柱头小;
腺体与
雄花一样;苞片截形或是圆形,长为子房的一半。
果实
物种分布
中国分布
生长习性
乌柳适应的生态幅度宽阔,生态适应性良好,常生于海拔750~1500米的山沟河边等地带。乌柳耐严寒,适生温度为10-25℃;其性喜湿且耐干旱,既可以在林区的湿润地生长,也可以在
荒漠区存活;乌柳根系发达,生长迅速,分蘖能力强,既抗
风蚀,也耐沙埋。花期4月~5月,果期5月。
繁殖方式
扦插繁殖
乌柳易生根,多采用插育苗的方式。宜选合适长度的插穗,
种条的上、中、下三部位均可采穗,育苗前可用水浸泡,使插穗吸足水分;扦插可采用正插,插穗微微露头,当年所育苗木即可出圃。
也可选择在容器中培育扦插。选用普通的耕作土壤,在4月上旬将采好的种条在阴凉处剪穗,穗条扎捆、清水催根,或者选用其他适宜催根的试剂。工作前为扦插土壤浇足量的水,促使生根。最后从温室里筛选合格幼苗移植室外。
栽培技术
沙地插干造林
插干造林需要注意关注土壤化冻情况,冬藏插干可延迟到5月中下旬,而现采集的插干最多可持续到5月上旬造林。以砂壤土为佳,也可选择丘间低地或平缓沙地,将枝条截成合适长度的插干,为达到最好效果,尽量做到边取条、边处理、边种植。栽种时要遵循“深埋、少露、踏实”的原则,让插干接触到深层湿润土壤,紧密接触,减少失水,提高成活率。
极度干旱沙地装瓶埋条造林
将1~3年生的乌柳枝条修剪至合适长度、基部无杈的插干,插入窄口、满水的塑料瓶或玻璃瓶。放置预先挖好的造林地中,埋土时保留地面合适高度。
田间管理
插穗生根后要及时进行松土除草。及时处理苗床间
禾本科杂草,每年除草不少于4次。扦插后观察土壤情,做到及时灌溉,全年浇水不少于6次。为确保物种的营养补给,适时适量追施氮磷混合肥和
生根剂。乌柳在生长期间会发生
腐烂病、溃烂病以及受到柳
茶吉丁虫、
柳毒蛾以及
蓝目天蛾的侵蚀。为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可选择
甲胺磷或40%
氧化乐果溶液交替喷雾,也可以在成虫羽化前对树干涂白,防止产卵,以促进苗木生长。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
乌柳木材轻软,可作为薪炭材;枝条可编筐,承载物品;树干可作为小农具用材;嫩枝叶可作为饲料。
药用价值
乌柳的枝叶、树皮和须根均可入药,味辛、苦,性微寒,具有祛风清热,散瘀止痛的功效。主治
麻疹初起,
斑疹不透,
瘙痒症,疮肿,腰扭伤。
生态价值
乌柳适应的生态幅度较为宽阔,其生命力强,耐
风蚀、沙埋和轻度盐渍化,耐旱、抗寒,在环境较为恶劣的沙区发挥了水土保持、改善环境的功能,是荒山、荒坡、荒地造林的理想
先锋树种。
相关研究
水分利用研究
乌柳为湿中生植物,一般生长在地形部位较低,地下水位较浅的丘间地或河流、溪沟两岸,有较好的深层土壤水分条件。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水分含量在降雨补充及林地内的植被盖度的影响下有增加的趋势。乌柳在不同林龄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生存策。5a乌柳主要利用源自降雨的10~50cm深处的浅层土壤水分,采取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适应当地的半干旱环境。9a乌柳主要利用降雨补充的20cm和地下水补充的30~50、150cm深处的土壤水分,25a乌柳主要利用降雨补充的10~20cm和地下水补充的50cm深处的土壤水分。9a和25a乌柳能够同时利用降雨和地下水,受到相对较小的水分胁迫,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低。
固沙护林研究
各林龄乌柳林根系水平根幅较窄,有明显发达的垂直主根,主根上伸展出许多侧根,侧根上着生很多营养根,随林龄增加,根系垂直分布的深度逐渐增加,适应干旱环境。在海拔高、气温低的高寒沙地,乌柳体现了较强的生态可塑性,可作为高寒沙地典型的防护林造林树种,对当地流沙治理及生态环境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碳汇研究
植被恢复是改善脆弱生态系统的有效方式。其中,固碳功能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服务功能。乌柳其生命力较强,且耐旱、抗寒,为植被恢复的典型树种。随林龄增加,乌柳碳贮量显著增加,且不同林龄乌柳各组分碳库的分配比例不同,树干碳贮量占林分碳贮量的百分比最高。植被恢复各阶段年净碳累积
速率逐渐增加,乌柳防护林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碳汇”功能。
相关变种
原变种
原变种乌柳(Salix cheilophila var. cheilophila),为灌木或小乔木,高达5.4米;枝为灰黑色或黑红色;芽具长柔毛;
蒴果长约3毫米;花期4-5月,果期5月。产于
中原地区的
河北省、
山西省、
陕西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区。生于海拔750-3000米的山河沟边。
其他变种
还有区别于原变种的三种主要变种,分别为
宽叶乌柳(Salix cheilophila var. acuminata)、光果乌柳(Salix cheilophila var. cyanolimnea)、
大红柳(Salix cheilophila var. microstachyoides)。
其中宽叶乌柳的叶为倒
披针形,长4~6厘米,宽7~10毫米,先端渐尖;子房有
短柄,花柱较长,约为子房的1/3;产于中国河北;生于山沟边。光果乌柳的子房和
蒴果无毛,产于中国青海和四川地区。大红柳的雌花序较短但稍粗,长5-6毫米,粗2-3毫米;苞片通常与子房近等长;有腹腺和背腺。产于中国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