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芳
明朝官员、文人
李元芳(公元1489年—公元1553年),字子实,号虚庵,明朝陕西巩昌府秦安县(今甘肃秦安县兴国镇)人。明朝嘉靖一朝的官员、文人,曾担任宛平知县、山东登州府同知、山西潞安府同知等官职。
李元芳出身富贵之家,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参加乡试考取举人,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担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在任期间,他处理张延龄张延龄私占民田案、惠安伯张伟私藏罪犯案、东厂太监诬告案,赢得当地百姓称赞。
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李元芳上奏疏给朱厚熜,请求免除宛平百姓的七件事,嘉靖皇帝照准,百姓为李元芳立碑纪念。不久,李元芳改任山东登州府(今山东蓬莱)同知,数年后转任山西潞安府(今长治市)同知,后因宦官诬告而辞官回乡归隐。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李元芳病逝,享年64岁。
李元芳作为地方官,在任期间政绩卓著,曾得到嘉靖皇帝的赞许,他为民请命,秉公办事,赢得百姓的认可与称赞。后世之人将他视为清官、好官并加以纪念,其故乡秦安县兴国镇至今还有李元芳故居,保存完好。此外,李元芳著有《安命赋》等作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元芳出身陇西富贵之家,父亲李嵋颇有才干,却未能为官。明世宗嘉靖年间,陇上发生大饥荒,李嵋就拿出家里储备的粮食,赈济灾民。朱厚熜赞其所为,敕封其为义官、承德郎。
李元芳年少时跟随叔父李岚、李岱、李崇等人刻苦学习经史子集,为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日渐长进,闻名乡里。朱厚照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李元芳参加乡试,考取举人,后参加进士考试不第。
秉公办事
宛平县位于京,地理位置特殊,权贵子弟恣意横行,依附权势胡作非为,欺压百姓,难以治理。
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李元芳被任命为宛平县知县,刚刚上任就遇到几个棘手的案件。张延龄张延龄无故侵占民田,引起公愤。张延龄是当朝国舅,其姐是孝康常皇后,对于他的恶行多数官员都视而不见。李元芳负责审理处理此案,经过查证和走访后,判定建昌侯所占民田悉数归还原主。惠安伯张伟私藏罪犯,被人举报。李元芳同样不留情面,勒令他限期交出罪犯,并写“自省书”。李元芳依法照章办事,赢得当地百姓的称赞。
不久,宛平籍张仲金等七人遭到东厂太监恶意诬告,被判死罪。李元芳据理力争,迫使东厂太监让步,这一冤案得以昭雪,张仲金等七人也免去死罪。李元芳的作为,也引起了大宦官麦福、皇亲国戚陈万言等人的嫉恨和不满,这些人对他恨之入骨,却拿他毫无办法。
为民请命
宛平县距离京城很近,朝廷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宛平百姓苦不堪言,逃亡者超过半数。李元芳担任宛平县知县的第十年,上奏疏给朱厚熜,请求免除宛平百姓的七件事:第一,免去犒赏各级官员的洋酒;第二,免去册封诸王夫役;第三,免去修斋河灯;第四,免去皇戚坟祭仪;第五,免去外各官病故棺木;第六,免去部科书役工食;第七,免去怀庆远曲车辆。
自从正德年间以来,这七件事的不断累派,让宛平百姓难以承受,深受其苦,李元芳为民请命。奏疏递上去五天时间,都没有消息。当时嘉靖皇帝反感大臣上疏言弊,动辄杖责直言进谏的大臣,群臣议论纷纷,认为李元芳即将大祸临头。李元芳布袜青衣,坦然自若地拱手等待。圣旨下来后,竟全部准奏。宛平百姓喜出望外,欢欣鼓舞,为李元芳造像立碑,以为纪念。
辞官还乡
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李元芳直言进谏,得到皇帝嘉许,名动一时。不久,李元芳被举荐担任台谏一职,专门负责给皇帝提意见。然而这一提议却遭到宦官们的多方阻挠,李元芳改任山东登州府(今山东蓬莱)同知,数年后转任山西潞安府(今长治市)同知。
在山西潞安府任职期间,李元芳政绩卓著,山西巡抚按察使一起上奏呈文,请求升李元芳任潞安府知府。由于张延龄张延龄、惠安伯张伟等人怀恨报复,联合宦官诬告李元芳“拉拢关系,巴结上司”,吏部介入调查,李元芳升迁无望。虽然吏部查无实据,此案不了了之,但李元芳经此打击,心灰意懒,称病辞官,回到老家秦安归隐,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病逝,享年64岁,葬于秦安县城东山山麓。
人物评价
李元芳作为地方官员,在任期间政绩卓著,曾得到朱厚熜的赞许,在敕封诏书中称他“政声既著,宜被恩宠”。李元芳为政一方,为民请命,秉公办事,秦安县志中称他“刚正不阿,不畏权贵”,赢得当地百姓的认可与称赞。后世之人将李元芳视为清官、好官并加以纪念,其故乡秦安县兴国镇至今还有李元芳故居,保存完好。
人物关系
父亲:李嵋,封为义官。
母亲:马氏,封为安人。
妻子:董太后,封为安人。
代表作品
《秦安文史资料》及《天水市志》记载,李元芳辞官回乡归隐后,著有《安命赋》一篇,讲述其辞官后安身立命,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晚年生活,原文已失传。
人物故居
明代李元芳住宅:
李元芳故居是秦安县保存年代最久的一座居民式建筑,建造时代为明代,2005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为县级。地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兴国镇合作巷29号;管理单位为秦安县文物局。
参考资料
..2023-05-2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秉公办事
为民请命
辞官还乡
人物评价
人物关系
代表作品
人物故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