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碧城
近代词人、中国女子教育先驱
吕碧城(1883-1943年),原名贤锡,字遁天、明因、兰因等,法号宝莲,旌德县人。幼承家学,颇有才名,与大姐吕惠如、二姐吕美荪有“淮南三吕,天下知名”的美称;与秋谨并称“女子双侠”,是中国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中国新闻史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者。先后任北洋女学(北洋女子师范学校)总教、监督(即校长),民国初(1912年)任南京总统府秘书,后游历欧美,晚年皈依佛教,著有《吕碧城集》等。
吕碧城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吕伟桂为就读于国子监的士人,父亲吕凤歧也曾入翰林院,母亲严氏能诗会文,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吕碧城幼时已颇有才名。
在吕碧城12岁时,其父身故,吕碧城与母亲被卷入族亲争产之中,因不忍遭受逼迫,严氏放弃家产,带着吕碧城在内的几个女儿回到娘家。1896年,严氏带着吕碧城来到天津塘沽投靠舅舅严朗轩,吕碧城在此度过了少女时期。塘沽距离天津市很近,已得风气之先。1903年吕碧城受到了先进风气的影响,想要继续在天津求学深造,却遭遇舅舅叱骂,吕碧城次日独身出走天津,在天津结识了英敛之等人,被《大公报》聘为助理编辑,这次出走改变了吕碧城一生的轨迹。
1904年,经过英敛之的介绍,吕碧城加入筹办女学的队伍当中,并在《大公报》发表了大量关于女性教育与女性独立的文章,在女子教育领域大展拳脚,先后任北洋政府女学总教、监督,投身于女子教育事业中。
1912年,北洋女学停办以后,任职南京总统府机要秘书,后袁世凯复辟帝制,吕碧城离职,投身于商界,后赴美留学。
吕碧城人生后期,正值战乱,为了逃避烽火,吕碧城前往欧洲,盘桓数年;同时为了在精神上有寄托,晚年皈依佛教,晚年作品中多见佛教思想。
1943年,吕碧城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病逝。
人物生平
童年生活
光绪九年(1883)阴历六月,吕碧城生于山西省太原,此时其父吕凤歧任山西学政。不久,吕凤歧卸任,携带家小定居于安徽六安,吕碧城在此度过了幼年时期。1887年,其同父异母兄贤钊、贤铭夭亡,吕凤歧精心教导几个女儿,吕碧城和她的姐妹们幼时已颇有才名。光绪二十一年秋(1895年),吕凤歧身故,此时吕凤歧一脉没有男嗣,仅留下其母纯献皇贵妃与吕碧城在内的几个幼女。吕凤歧家产丰厚,惹人眼红,遭遇族人争夺家产,严氏母女遭受族人逼迫欺凌,与吕碧城有婚约的汪家也提出了退婚。之后,严氏放弃吕家家产,带着几个女儿回到了其安徽来安的娘家。
青春岁月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吕碧城随母亲严氏来到距离天津市六十里的塘沽区投奔舅舅严朗轩。天津作为彼时国内几个最大的商埠之一,已得风气之先,塘沽距离天津不远,也受到了影响,吕碧城在塘沽度过了她的少女时期,亲历辽东之变、戊戌变法庚子国变等,国难家仇在吕碧城的心上留下了烙印,在吕碧城同时期创作的诗词中,可见明显痕迹。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吕碧城想在天津就学深造,央求舅舅带自己一同去,却遭到了斥骂。舅舅指斥吕碧城不守妇道、不守本分,并且不允许她离开塘沽半步。吕碧城无法忍受,并于次日逃离舅舅家,只身一人坐上了去往天津市的火车。吕碧城此次出走,身上并无银钱和行装,幸得好心人帮助,才得以在天津安顿下来,并凭借自己的胆识和才华得到了《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的欣赏,并聘其为《大公报》第一位女编辑,而正是此次出走经历,改变了吕碧城一生的命运。
声名鹊起
兴办女学
吕碧城并未想与舅舅决裂,出走一周余打算重回天津,但舅舅严朗轩因事被弹劾,丢了职位,吕碧城只好另谋出路。彼时(即1903年前后),清政府力行新政,在教育方面通令各省兴办新式学堂再者,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中国女性开始觉醒,“张女权,兴女学”要求男女平等、争取女子受教育权利成为妇女解放的潮流。1904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任命早期教育家傅增湘在天津市兴办女子学堂。经过英敛之的介绍,吕碧城得以结识直隶学务处总办严修,严修向袁世凯举荐吕碧城协助傅增湘筹办北洋政府女学,自此,吕碧城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大量关于女性教育与女性独立的文章,有《论提倡女学之宗旨》《敬告中国女同胞》《兴女权贵有坚忍之志》《教育为立国之本》等文。之后,吕碧城的大姐惠如也来到天津,加入女学的筹备工作中,吕氏姐妹开始大展拳脚,积极推动女子教育,成为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
1912年辛亥革命后,北洋女学停办,吕碧城离职。
由政转商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吕碧城受袁世凯聘请任总统府秘书,从天津市来到北京。不久,吕碧城发现自己的秘书职务只是一个闲差,重要文件并不经吕碧城之手,袁世凯看中的是其在女界的名声,因而吕碧城得以以看客的视角看待政界。在这期间,吕碧城已有隐退之念,她将心思放在物质享受与诗词唱和之上。1913年,吕碧城参与柳亚子、陈巢南等人组织的诗社“南社”,有诗名世;另外,吕碧城与当时上流社会具有诸多交往,诸如袁世凯之子袁克文,女界名流康有为之女康同璧等。1915年,洪宪帝制议起(即袁世凯复辟帝制),吕碧城辞去总统府秘书一职,在上海定居。
离开政界以后,吕碧城转入商界。民国时期的 上海市,已是国际金融大都市,各大银行,各大公司都落户在了上海,吕碧城来到上海后,用手里的积蓄、人脉同外商合办贸易,并在证券所做交易,很快就积累了起了资本。
除商业活动之外,吕碧城亦活跃于文坛之中,常与友人诗词唱和、游览观光,清末名士樊增祥易顺鼎赠过诗给吕碧城,对她的才情多以赞赏。
寓居海外
1920年秋,吕碧城登船赴美,在旧金山登陆,因遇大雾,转乘火车,到达纽约。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作为旁听生修习文学和美术,西式现代美术教育也影响了吕碧城后来的诗词创作。
1926年秋,吕碧城再次出国,首先在旧金山停留,在美国多地盘桓。1927年,吕碧城离美横渡大西洋前往欧洲,在欧洲多国盘桓,游览,长达七年之久,足迹涉及德国法国罗马等地。在游历欧美期间,吕碧城参加了维也纳国际保护动物协会,发表了护生戒杀的言论。1930年春天,四十八岁的吕碧城在日内瓦皈依佛教,自号“宝莲”,她的居室内悬挂观世音大土像,辑录护生崇佛语录。吕碧城将见闻诉诸笔端,后《欧洲漫游录》(又名《鸿雪姻缘》)问世。
1937年,抗战爆发,吕碧城为躲避战火再次赴欧。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也不平静。1940年秋,吕碧城回国,定居于香港特别行政区。1943年1月24日,吕碧城在香港九龙病逝,遗嘱不留尸骨,骨灰和泥为丸,投于大海。
相关人物
教育理念
吕碧城未接受过系统完整的学校教育,但在女学上有自己的看法。吕碧城注重母教教育。认为中国长期受列强欺凌,正是不注重妇女教育的结果。吕碧城认为女子教育的宗旨并非单纯地培养贤妻良母,而是要造就“对于国不失为完全之国民”,“对于家不失为完全之个人”的一批新型人才,着眼于女性的个体发展,认定了女性与男性同样具有个人和国民的双重身份,应当享有双重的权利与义务。
在具体的操作上,吕碧城提出必须使女子在“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并将“德育“放在首位”。另外,吕碧城还注重实践。吕碧城在其相关文章中多次提到了实践和实践经验,在女学科目中设置实业一门,设置女红科,将西方人文科学概论的教学内容与女性特点相合。
主要作品
《吕碧城集》
吕碧城集分为上下两册,收录了吕碧城公开发表的的诗、文、词及《欧洲漫游录》,是吕碧城创作作品的合集。
以下摘录部分诗词。
《欧美之光》
该书由吕碧城编译,辑录欧美书刊文章29篇,其中辑录多篇宣扬佛法,提倡护生的言论;该书被多次重版本,流传甚广。
创作风格
诗作风格
吕碧城之诗作,主要为唱和赠答诗与山水纪游诗;吕碧城坚持传统诗歌形式,坚守格律,抒发情怀。赠答诗歌有《民国建元喜赋一律和寒云由青岛见寄原韵》《赠高丽音乐家吴小坡女士次南湖韵》等。这些诗歌内容,大都先写内容,结尾表祝愿,表现其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另外,在写作纪游诗时,为了在写作诗歌时能够使其遵循严格格律的古诗规范,吕碧城在创作时常常以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作为材料,用古典文学的意象来描写事物,以借题发挥,用以抒怀。
词作风格
吕碧城词作依然坚守词的文学传统,在遵循“抒写性情”“情形真切”“写其本色”的词学主张的同时,也融入了与旧词学不同的新内容,“推陈出新”“随时而变”,其 1913 年所作《烛影摇红》词,是有感于日俄煽动外蒙独立事而写就的,它融入了吕碧城对国事、时事的思考,具有家国之思与身世之感,表现了吕碧城词作新旧交融的面貌。
人物评价
学者钱仲联在《近百年词坛点将录》中称“吕碧城近代女人第一,不徒皖中之秀”
学者龙榆生在其《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以吕碧城五首词殿后,誉其为“一代词媛”;除了欣赏吕碧城诗词,龙
榆生还称赞吕碧城字迹“真力弥满,潇洒出尘,一与旧时无异”。
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极为赞赏吕碧城的诗词才华,且说道:“逾日当折东邀女士与不慧饮集闲楼,留此人天一段韵事,为他日词苑掌故。”
翻译家严复作为碧城之师,对吕碧城了解颇多,称赞她“高雅率真,明达可爱”,“柔婉服善”
清季翰林樊增祥曾评价吕碧城:“以一弱女子,自立于社会,散万金而不措意,笔扫千人而不自於。”,这也正好概括了时人对吕碧城的评价。
现代学人吴密在《空轩词话》中评价她“其所作,可上比李清照,而又别辟蹊径”,“予平日论诗词,同恒主以新材料人旧格律。予又曾游欧洲,有《欧游杂诗》之作,故与《信芳词》中之诗词独有深契于心。”
成就及荣誉
后世纪念
吕碧城故居
吕碧城原籍旌德庙首,在安徽旌德县庙首村,设有吕碧城故居。吕碧城所居住的清德堂,是一幢老式民房住宅,位于庙首村北部,此地被旌德县保护,后人多来此参观。
人物轶事
淮南三吕
“淮南三吕”时人指称吕氏姐妹,大姐吕惠如,二姐吕美荪与三妹吕碧城。三吕幼承家学,以诗文名世,号称“淮南三吕,天下闻名”。四妹吕坤秀年纪最小,在三个姐姐出名时尚年幼,且27岁病故,因而不在三吕之列。
吕碧城出走天津市之后,因其才华被英敛之所识,得到英敛之的帮助。事实上,在英敛之结识吕碧城之前,英已与二姐美认识。后来,大姐吕惠如来到天津探望吕碧城时,结识英敛之夫妇,一见如故。之后,吕氏姐妹都服务于教育界,大姐吕惠如南京师范大学学校校长,二姐吕美荪任奉天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吕碧城为天津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四妹吕坤秀任厦门师范学校教师,为一桩美谈。
词嘲慈禧
1908年,慈禧离世,吕碧城填了一阙《百字令》:“排云深处,写婵娟一幅,翠衣轻羽,禁得兴亡千古恨,剑样英英眉。屏蔽边疆,京垓金弊,纤手轻输去,游魂地下,羞逢汉雉唐鹅。”并题咏慈禧的画像,刊登在报上,痛斥慈禧的割地赔款行为,说其丧尽尊严。这件事惹怒了清政府,轰动一时。
交好秋瑾
吕碧城与秋瑾的结识源于“同时而同字”,秋瑾曾以“碧城”为号,因而秋瑾经中间人搭桥,得以与吕碧城会面,因都倡导女权,二人相谈甚欢,1904年吕碧城与秋瑾订交,相约为女权奔走呼号;秋瑾创办《女报》,吕碧城为之作发刊词。1907年,秋瑾遇害,吕碧城受到牵连,最终由袁世凯出面,将其保释。1916年秋,吕碧城与友人同游杭州市时,感伤而作《西冷过秋女侠祠次寒云韵》,有诗句“尘劫未销渐后死,俊游愁过墓门前”悼念秋瑾。
感情生活
吕碧城一生未婚。在其少女时期,有过一桩包办婚约,但遭遇汪家退婚。后来,她在天津师从严复学习之时,严复、傅增湘等人曾从中撮合她与驻日公使胡惟德,但不了了之。之后,也有其他人为其婚事操心,不过吕碧城都推辞了。对于终身大事,吕碧城有着自己的看法:““生平可称许之男子不多”,“因此难得相当伴侣,东不成,西不合,有失机缘。”
参考资料
..2023-03-2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童年生活
青春岁月
声名鹊起
兴办女学
由政转商
寓居海外
相关人物
教育理念
主要作品
《吕碧城集》
《欧美之光》
创作风格
诗作风格
词作风格
人物评价
成就及荣誉
后世纪念
吕碧城故居
人物轶事
淮南三吕
词嘲慈禧
交好秋瑾
感情生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