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成本(Sunk cost)又称沉落成本,沉入成本,旁置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时间,精力,情感等。沉没成本是管理会计中的一个术语,主要与投资决策,经济和商业决策有关。
沉没成本产生的原因包括过去原则、谬误效应、心理因素等。过去原则指的是已付出但无法收回的成本,导致决策者为了顾及过去的投资而继续投入更多成本。谬误效应是指即使无论等待多长时间,先前投资都不可能回收赢利情况下,决策者仍然选择继续投入的倾向。心理因素包括
非理性决策、损失厌恶和框架效应,这些因素会影响个体对于备选方案的偏好。沉没成本主要来自情绪因素、个体差异、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影响。
沉没成本的减少方法包括制定明确的投资目标和策略,设定量化投资标准,实施多样化投资,加强对沉没成本问题的理解,提供足够的相关信息。
基本信息
定义
沉没成本(Sunk cost)是指过去已经支出而无法得到补偿的成本。它不会影响企业未来的决策,因为它们是过去发生的费用,无法撤销。尽管有时我们可能会认识到过去的决策是错误的,但已经支付的费用无法取回。例如,恋爱期间为对方付出的时间、金钱、心思,学习一个专业所花费的时间,在一只烂股票里投入的钱都属于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一种有趣且非理性的心理现象。当在某个事物上投入了大量成本,往往会发现自己更难以放弃它。然而,经济学认为沉没成本并不等同于实际成本。只有在事情仍有可改变的余地时,才存在着成本。当无法改变事态时,已经失去了机会,那时也就不存在成本。沉没成本意味着我们已经为某件事付出了代价,无法再做出改变,因此这部分并不算作成本。沉没成本一般受到资产的流动性、通用性、兼容性的影响,资产流动性、通用性、兼容性越强,沉没的部分就越少。
分类
影响因素
情境因素
随着沉没成本距离当前决策的时间间隔增长,沉没成本对当前决策的影响逐渐降低。此外,决策者对沉没成本的考虑也受到决策信息的不同陈述方式的影响。比如,积极框架(强调项目成功的可能性)比消极框架(强调项目失败的可能性)更容易引发沉没成本效应。
个体差异
个人的年龄、专业知识和特质等个体差异可能会影响其对沉没成本的敏感性。比如,年龄较大的人可能更能规避沉没成本的非理性影响。在商业决策中,大学生相比于已经工作的人更容易受到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此外,个体的特质也可能调节沉没成本与决策之间的心理联系,如状态导向的个体更易受沉没成本的影响。
文化差异
沉没成本效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存在差异。
个体主义文化和
集体主义文化在自我决策和风险寻求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个体主义者更关注个人利益和之前的决策结果,更容易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而集体主义者更关注集体优化结果,对沉没成本的影响不太敏感。此外,集体主义文化的人们可能更愿意扩大投入以避免沉没成本,因为他们风险承受能力较高。
产生原因
过去原则
过去原则是指已付出但无法收回的成本,这其中可以包括金钱、时间、精力等等,这是源自过去的决策。不论是当前还是今后作出何种选择,都无法从该成本获得回报或者补偿。
谬误效应
谬误效应是指无论等待多长时间,先前投资都不可能回收赢利情况下,但你仍然一厢情愿地选择继续投入的倾向,这是一种自我毁灭的倾向。沉没成本谬误有时也叫
协和效应,指英国
法国政府继续为
协和式客机提供基金的事,而当时很显然这种飞机已经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可言。要避免陷入沉没成本谬误,在判断出无论等待多长时间,先前投资都不可能回收赢利情况下,应及早退出,否则可能会越陷越深,甚至血本无归。
心理因素
非理性决策
非理性决策具体表现为决策者因顾及过去产生且无法收回的沉没成本,而继续投入更多成本。现实经验和系统研究的证据表明,消费者决策往往易受沉没成本的干扰。
沉没成本效应会导致个体考虑先前的投入,影响到现有的决策,若进行了大量的投资,造成了沉没成本的产生,他们会倾向于对可能失败的项目做出继续投资的决策,而不是理性止损。
损失厌恶
人们在进行决策时通常会出现非理性决策、配置效应、
框架效应、
禀赋效应等现象,这些现象都源于人们对损失厌恶的认知失调行为。人们对待资源的浪费有强烈的疑虑,经济学家称这种倾向为“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
行为经济学和
认知心理学中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即损失造成的心理影响会大于收益造成的心理影响。其损失的心理影响约是同等规模的收益的两倍,这种影响被认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偏见,不受环境与决策者的影响。
框架效应
人们在面对备选方案或风险方案时会受到言语表述的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
框架效应。框架效应指的是通过改变问题的表述方式,从而影响个体对于备选方案的偏好。问题的形式、社会规范、个体的习惯以及决策者的性格特征都会共同塑造这一框架效应。
减少方法
(1) 制定明确的投资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投资策略。这将有助于着眼于投资的长期结果和大局,而不至于限制太多,并能监督投资过程,评估措施和投资目标是否一致。 (2) 明确投资的量化标准。明确的量化投资标准可以保护投资者免受情绪、流言、轶事和其他心理偏见的影响。(3) 多样化投资可以避免巨大损失对决策的影响。同样,
多元化投资可以避免启发式推断而所产生的心理偏差。 (4) 必须对沉没成本问题有一个概念上的理解,特别是要提供足够的相关信息以避免 "信息贫困"。 (5) 由于委托代理问题,关于沉没成本的信息可能被代理人扭曲,特别是符合决策者的信息偏好,这很容易导致资源分配的扭曲,因此需要提供适当的激励。
应用领域
商业领域运用
1、合理使用沉没成本,建立竞争优势
除了策划或者决策失误的情况,沉没成本往往较难避免,这时应正确利用沉没成本,根据条件来调节行为,合理决策。沉没成本可以为产业制造进出壁垒,面临大的项目,规模大的企业所能承受的沉没成本高于规模小的企业。面向高初始投入、高退出成本、高额回报但周期长的产业,规模小的企业往往望尘莫及,承受不了投资可能会导致的沉没成本,往往去选择沉没成本较低的竞争性行业以求得发展壮大。在高沉没成本、但低边际成本的产业竞争中,往往是拼谁输得起的竞争,资金实力雄厚的一方最终会成为市场的赢家,而资金不够雄厚的一方往往会错失机会,甚至面临破产清算。
威马汽车就是阐述沉没成本的典型例子。没有自有资金的威马汽车只能依靠融资。面临2020年抢滩“科创板新能源第一股”的失败以及2022年招股书失效港股上市机会的错失,这让威马濒临干涸的资金池久久见不到“水源”,可见对沉没成本的承受能力无形中为行业建立了进入门槛。
2、牺牲沉没成本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获得机会
保本向来是企业在经营中遵循的最基本的经营方针,但实际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这样往往容易陷入沉没成本谬误。许多的零售商喜欢用批发价来决定零售价的底线,不愿意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来出售商品,这种经营理念其实是错误的。这是因为设备一经购置而不管使用与否,企业都要发生折旧成本,因此企业在该设备上的投资就是一种沉没成本。例如某电脑销售商,购入的笔记本电脑为7000元/台的windows XP系统的电脑,经过几年后,该款笔记本电脑已经过时,此时某企业愿意以3000元/台的单价买下,销售商明显不愿意,因为这样他们要承担4000元/台的损失。但理性的决策者思考方式与此不同,他们考虑的是将来能否高于3000元/台的价格售出,对比的是将来能获得的收益,而不是陷于过去的沉没成本中而导致错失将电脑以最优的方式卖出,进而通过盘活这一笔资金,继续投入到其它新款电脑的收购中来,为自身的经营带来更长远、更可观的经济效益。可见,若判断将来不能以高于3000元/台的价格售出时,即使目前卖出有亏损,也应当做出卖出的决策,企业为了长远的发展,要看到舍弃一些沉没成本会给企业带来的长远且可观的经济效益。
个人生活运用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曾用到一个例子来解释沉没成本的概念,说道:“假如你花7美元买了一张电影票,你怀疑这个电影是否值7美元。看了半个小时后,你最担心的事被证实了:影片糟透了。你应该离开影院吗?在做这个决定时,你应当忽视那7美元。它是沉没成本,无论你离开影院与否,钱都不会再收回。”如果选择看下去,就发生了“沉没成本谬误”,也就是为了挽回不可挽回的损失,又带来更多的损失(时间、精力以及糟糕的心情)。大多数从事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学者认为,如果电影不好看,就应该果断地从电影院离开。对待沉没成本的态度,往往决定着同一件事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
相关概念
会计成本
会计成本指的是使用会计或其他信息,利用财会技术,计算未来每项管理行动的成本时发生的费用。会计成本的控制有助于提高收购利润,降低生产成本。现代成本会计是从传统成本会计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会计理论,其发展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成本管理工作为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相关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依据,还可以对企业内部的运行和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各种成本管理工作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完善企业在审计发展过程中的经营和资源。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面对众多选择时,已经做了自己认为最好的, 那么顺位第二的,为机会成本。它是一种资源配置的衡量标准,表达了在稀缺性和选择性之间选择。其特点更加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成本,是对未来行动预测。它有以下重要意义:一,有助于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整体基准,并据此制定行动方案,以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二,有助于增强人们对
财务成本与实际经济成本之间差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