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罗霄》是军人萧克创作的一本长篇小说,于1937年开始创作,首次出版于1988年。
《浴血罗霄》讲述了在1933年,
中国国民党的50万军队对
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时,罗霄纵队当时驻守
湘赣革命根据地,按照中央指示离开了根据地,北上另一苏区执行一项战略任务。由于在北上执行任务时,形势急剧变化,为了保存部队实力,罗霄纵队申请南下返回
罗霄山脉根据地,中央经过商讨后同意的故事。故事的时间跨度为3个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罗霄纵队从一个残存有小农意识的平凡人的队伍,最后变得不平凡的、剔除落后思想的军队。
《浴血罗霄》是一部真实再现
中国工农红军生活的小说,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在1991年春,获得
茅盾文学奖荣誉奖。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创作背景
1937年5月,萧克出席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的苏区党代表会议,在会议上,中央提出了抗战的方针,会后,萧克将军一行人在返回部队的途中,放眼
黄土高原,联想到情况复杂的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一起讨论当下的时局,不禁感慨万千。后来萧克在抗战途中,偶然间弄到了一本
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支的小说《
铁流》,这本小说讲的是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支工农武装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逐步锻炼成长为有纪律的队伍,小说还特别塑造了
中国工农红军指战员的英雄形象,使萧克激动不已,他认为,要振奋民族精神,鼓舞人民斗志,需要有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于是他便产生了写一部中国的《铁流》那样的小说的想法。萧克构思良久,选择了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作为背景,书中的人物选择与他朝夕相伴的红军指战员为原型,力求真实地反映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生活。
内容情节
带队出发
在一个天快亮的时候,司令郭楚松、政委杜崇惠、参谋长黎苏等率领红军罗霄纵队,以三团为前卫、一团为本队、二团为后卫,途经
赣江中游以西的
中国国民党军队的辖地北上。
浴血奋战
队伍顺利渡过袁水后,遇到
何键所部在堡内驻守,一团团长朱彪指挥所部向守敌喊话,机枪连连长、神枪手
张生泰击毙了守敌头目,守敌投降。后来
中国工农红军到达仙梅时,朱彪所部遭遇国民党军队偷袭,他一边上报司令部,一边带领两个连与国民党军队战斗,最后仙梅之战获胜。再往北走,渡过
修水县到达一个大村镇,红军在那里发动、组织、武装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后来在离修水二三里的几个村庄宿营时,遭遇了
中国国民党军队偷袭,红军将其击败,获得了胜利。
由于红军盲目北上,进入
长江三角地带时,陷入了国民党军队的埋伏,在经过他们激烈的争论后,决定不断地变换行军方向,迷惑敌人,导致曾士虎所部处于被动的地位,最后军心动摇,决定放弃追击红军。随后,国民党军队向
中国工农红军发起了第四次进攻,司令部参谋冯进文组织红军进行坚决抵制,有效地保存了红军的现有力量。
后来,国民党军队师长段栋梁和旅长江向柔制定了剿灭红军的计划,但红军利用苏区的优越条件进行
伏击战,导致段部受挫,而国民党另一师长孙震威部却见死不救,因此,段部及
蒋介石“围剿”红军的计划失败,红军顺利回到苏区。
最后,宣传队长陈廉的母亲
鄱阳湖婆婆冒险将禾新城守敌的兵力布防详细材料交给红军,红军出击
中国国民党军队,并俘虏了旅
长江向柔,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
庆祝胜利
苏区军民在禾新城西北30华里的野地上召开了“庆祝
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大会”,并迎来新的战斗任务。
角色介绍
郭楚松
红军罗霄纵队司令。出生于汉水北面一个小山区农民家庭,从小喜欢读书看报,后考入师范学校接受学习。接受不少革命思想,去广东
参军,先在
蒋介石手下,后经
中山舰事件、四一二政变投身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具有判断力强、警惕性强、反应敏锐、原则性强等特点,是一个优秀的红军高级将领。
杜崇惠
红军罗霄纵队政委。出生于
新安江上游的小市镇富裕中农家庭,从小读书,随父亲到新安江中游买货时接触到新思想,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先后在工会、县委、省文化部、省委组织部等部门进行工作,后任罗霄纵队政委。具有政治头脑,有较强的军事才能,但意志薄弱、革命性不强,人物性格复杂,是
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中的异类。
黎苏
红军罗霄纵队参谋长。出生于
贾鲁河畔,从小就读私塾,后考入旧制高等小学,中学辍学后,投身北洋军队。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并与部队中秘密共产党员一起率部起义加入红军,后调到罗霄纵队工作。他作风民主、决策正确、处变不惊,能够用最少的子弹打死最多的敌人,一个优秀的红军高级将领。
黄晔春
红军罗霄纵队政治部主任,杜崇惠逃跑后继任政委。原本在离家三四十里的一个县小学做教员,后搞农民运动,参加
南昌起义。当杜崇惠离队后,黄春同其他领导人一起,重新坚定全军的斗志,加强军队的纪律,鼓舞全军的士气,生活中 是一个幽默诙谐、平易近人的领导,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工作者。
朱彪
中国工农红军罗霄纵队一团团长。他智勇双全、判断能力强、作风踏实,刻苦钻研文化知识。在和敌人相遇后,从容地指挥部队侧击敌人,亲临前线指挥军队,最后不幸中弹牺牲。
冯进文
红军罗霄纵队司令部参谋。指挥能力较强、足智多谋,主要事迹有巧妙骗过外号为“跛子老虎”的镇长,使红军大部队顺利地通过石霖镇。是红军的一个优秀的“智囊”式人物。
曾士虎
中国国民党军队西路进剿军司令。
蒋介石派他到第四路军当参谋长,具有强硬手腕,恪尽职守担心命令执行不好,直接到最前线,亲自督军。但心胸狭隘、胸无城府、毫无将才,落到穷途末路之际所做的只是给爱妻写信,是一个纸上谈兵之徒。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再现了红军艰苦卓绝而又复杂的斗争历程
《浴血罗霄》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是红军艰苦卓绝而又复杂的斗争历程的一个缩影。罗霄纵队原型是 1933 年 6 月由
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精编而成的红十七师,作者萧克曾任红八军军长与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军团长兼十七师师长。小说的故事情节以萧克亲历亲闻、直接体验为基础,在加以艺术化的手法表现出来。把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生活活灵活现地反映出来。
展现了红军的成长历程
罗霄纵队是由普普通通的人组成,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罗霄纵队最终成长为历险而不畏、遇强敌而不败的强大军队,罗霄纵队的成长历程正是
中国工农红军成长历程的缩影。
歌颂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罗霄纵队屡历险境,但面对强敌,战士们没有退却,也没有涣散,巧妙地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战士们苦中作乐、乐观向上
的精神状况在小说中完全展现,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批判反面人物
小说中并不都是歌颂正面人物,也批判了几个反面人物,比如曾士虎身为嫡系,握有特权,自鸣得意,但又外强中干,信心不足,最后以战败告终,还有孙威震老奸巨滑而又胆小如鼠,从不肯做赔本生意,这些反面人物和
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形成了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极端个人主义的批判。
艺术特点
真实可信
工农红军是人民军队,都是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民,他们要革命,但毕竟是旧社会的农民,不可能一下子变成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小说中通过对生活画面的形象描绘,对人物性格的生动刻画,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是对历史的还原性再现,以作者的亲历亲闻、直接体验为基础,展现了的未经筛选和过滤的生活画面。
个性化手法的运用
萧望东在小说中擅长采取个性化手法的运用,个性化是指把特定的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里塑造,不将人物概念化、脸谱化,结合人物出身背景,刻画人物的性格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多方面地展示其性格特征,人物的言谈举止、表情心态等与其经历身份、环境际遇等吻合。比如后来当了逃兵的罗霄纵队政委杜崇惠,萧望东并没有一出场便给他捏造一副逃兵的嘴脸,而是按照他的性格发展逻辑,让他在越来越艰苦的险恶环境中接受越来越严峻的考验,直到再也看不前途,找不到希望时,才让他以逃兵的身份退场。
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
人物语言或引用语言,都较为口语化。比如如“老表,借几把秤,行吗?”,还运用“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人家有好女,无钱莫想她”之类的俗语。语言富有生活气息,便显出质朴品味,使读者有亲切的阅读感。
作品评价
胡耀邦同志读后曾以七言相赠:“寂寞沙场百战身,青史盛留李广名。夜读将军罗霄曲,清香伴我到天明。”
著名作家
夏衍说:“《浴血罗霄》是一部奇书:一奇,它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所写;二奇,是写了 50 年才出版。然而,它又是一部真实的书,这种真实非亲身经历很难写出。
作家
周而复评价:“这是一部中国的《
铁流》,比绥拉菲摩维支的《铁流》内容更加错综复杂,气势也越发恢宏壮观……是
中国工农红军真实生活的写照,是一部悲壮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画卷。”
茅盾文学奖评委会才只给了它一个荣誉奖,即并不认为“这本书就有多么高的文学价值”。
荣誉及影响
作品荣誉
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作品影响
《浴血罗霄》从文学体裁方面来说,是第一部具有自己特色的军事文学作品或战争历史小说,它的出版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浴血罗霄》是一部真实再现
中国工农红军生活的小说,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受,可以称为是中国式的《
铁流》,作者认为他经历的战争,远比《铁流》里的要复杂和精彩得多。这部小说展示了不加粉饰的生活画面,对自然的还原和本色的重现,是获得高度的艺术真实性的重要原因。《浴血罗霄》成功的创作经验推动了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尤其是对增强这类作品的艺术真实性。
《浴血罗霄》对题材作全面而准确的分析和把握,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