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一
通信系统工程专家
陈太一(1921.12.29 - 2004.05.06),江苏宜兴人,通信系统工程专家和教育家,长期从事国防通信的教学、科研和领导工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会主任、通信工程专业主要创始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科学技术部总工程师,总参通信部科学技术部总工程师,南京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等职,并是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及第一、二届理事,中国通信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名誉理事,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 IEEE) 高级会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简介
陈太一,1944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数理系。194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曾任中山大学副教授。1952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教授、教授会主任,通信兵科学技术部总工程师,南京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军内率先倡导信息论研究和应用。在军事通信装备体制和通信网方面有较深研究。著有《通信系统工程》等,译有《通信理论导引》等。
人物生平
1921年12月29日,出生于苏州市
1938年,考入苏州工业专门学校机械科学习。
1940年春,考入上海大同大学物理系学习。
1941年春,入江苏省立第五临时中学工作。同年夏,入桂林广西大学数理系借读。
1944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数理系,获学士,后在贵州大学任助教。同年冬,考入重庆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做研究生。
1946年,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1947年—1950年,任广州第六区电信管理局工程师,兼任广州中山大学电机工程系副教授。
1951年,任中南邮电管理局无线电工务科长。
1952年—1957年,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1958年—1962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军事通信工程学院教授、无线工程系副主任。
1963年—196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科学技术部总工程师,兼任国防科委第五十五研究所副所长。
1970年,任第十九研究院技术组长。
1978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通信部科学技术部总工程师。
1982年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1988年起,任南京通信工程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山西大学兼职教授、总参第六十三研究所技术顾问。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年4月,受聘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个人经历
陈太一,1921年12月29日出生于苏州市(籍贯江苏宜兴)。父亲是清季举人,后任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教授,母亲是小学教师。1927年入江苏宜兴履善小学学习。
常州中学
1933年起,先后在省立常州中学和宜兴精一中学读书。1938年考入省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机械科学习。1940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物理系,1941年秋转入桂林广西大学数理系就读。学习期间,曾跟随著名物理学家施汝为进行磁学方面的研究。
贵州大学
1944年毕业后到贵阳贵州大学物理系任助教兼清华中学教师。同年冬,考入重庆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读研究生,因学习成绩优异,获黄席棠奖学金。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太一返回上海市,在著名电子学家朱物华教授指导下,完成了硕士论文《电子枪式磁控管的分析与设计》。1946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毕业,获硕士学位。1947年2月,陈太一到广州第六区电信管理局任工程师。在此期间,他组建了一个试验室,从事氧化铜整流片和电传打字机联机设备的研制。同时,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英国大东电报局合作,开通、改进广州市至香港间的超短波接力电路。
中山大学
1948年,他兼任广州中山大学电机工程系副教授,开设电子学、电磁场与波等课程,使中山大学成为国内大学本科最早开设这些课程的大学之一。由于教学效果好,1950年,他在中山大学被选为全校四个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1951年,中南军政委员会成立,陈太一调任中南邮电管理局无线电工务科长,负责鄂、湘、赣、粤、桂五省的无线工程建设规划与发展。在此期间,他负责武昌黄石市—九江的超短波接力电路的开设,组织培训了一批接力技术人才,还进行了间接调频、八木天线改进和定向天线架设地点测量精度要求分析等研究工作,并发表了这方面的论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952年,陈太一转入军队工作,在张家口市军事通信工程学院任副教授,无线教授会主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学院迁至西安市。在西安军事通信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任无线工程系副主任、教授,负责无线工程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组织开展了通信技术理论的多方面研究。1960年,他在五系创办了信息论、天线电波传播、量子光学等新专业。1963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科学技术部总工程师。1964年,兼任国防科委第55研究所副所长。在此期间,他负责国防通信、雷达、导航、电子对抗装备体制的总体论证及发展工作,1965年参与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的总体论证。他还组织并参与了一系列通信、雷达技术的研讨班和学术会议。1970年,陈太一参与组建第十九研究院,负责技术组工作。
重要贡献
1978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通信部科学技术部总工程师,组织开展了国防通信网等总体论证及军用标准工作。1982年,陈太一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他组织领导了学院新专业的创办与新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他还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创办了军事通信指挥型研究生教育。1988年,陈太一退休。此后,他除了继续在南京通信工程学院指导研究生,从事科研以外,还积极开展继续工程教育方面的活动和研究。2000年4月,受聘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名誉教授。在长期的教学、科研领导工作中,他为我军培养了一大批电子通信技术的高级人才,为中国军事通信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陈太一是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第一、二届理事,第五届常务理事,中国通信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名誉理事,跨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高级会员。
创办新专业
陈太一是中原地区早期从事信息论研究和应用的专家之一。信息论在世界上刚一出现,他就十分注意这一理论的发展,研究它在通信技术领域的应用。60年代初,他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缺乏理论与工程结合型人才的状况,积极向领导机关建议,在西安军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创办了信息论专业,侧重工程信息论及其在军事通信中应用的教学与研究。为了建设好信息论专业,他组织编写了一套教材,亲自撰写了其中的《信息论基础》、《信号检测与估计》和《调制理论》。这一专业的建立,为信息论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以及该领域的人才培养起了开创性作用。至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西安军事通信工程学院)一直是中国信息论教育与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与此同时,他还创办了天线电波传播,量子光学等新专业。
1982年,陈太一调任南京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时,正值中国的国防通信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了迅速跟上现代电子通信技术发展的步伐,缩短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通信技术上的差距,他瞄准国外通信技术发展的前沿,组织开展了专用小交换机的研究与设计,专用小交换机组成专用网、地域通信网、话音数据综合、交换机的可靠性、网络的生存能力和通信保密等多方面的研究,他不仅提出研究方向和课题,还确定技术路线和方案,有力地推动了通信工程学院新技术研究的开展,培养锻炼了教员队伍。他参与了创办程控交换、指挥自动化等新专业的领导工作,并给研究生讲授信息系统和通信网等课程。
陈太一为我军通信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经他亲手培养的人当中,有些已成为学术带头人,有些已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在我军通信技术的教学、科研和领导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理论研究
陈太一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结合国防通信建设急需,潜心研究军事通信方面的有关理论问题。在信息论、天线电波传播及通信网等方面做了许多创造性工作。早在50年代初,陈太一就开始从事调频体制的研究工作,他于50年代末研究的“调频相干接收”比日本早一年发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还对限幅单边带、频幅分传等通信体制进行了抗干扰分析及对分频法压缩话音频带体制进行了理论分析。
在天线、电波传播方面,陈太一在60年代初进行了菱形天线阵的分析与设计工作,组织并参加了埋地天线的研究。他在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科学技术部总工程师期间,对丛林通信电波传播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试验。1965年,他提出“丛林通信电波传播模式”,指出为保证丛林通信,应以天线为中心,清除其周围的灌木丛林;收发天线间电波远距离传播路径是电波先向上,然后沿着树梢顶部传播,再下到接收天线。这在丛林通信试验中得到证实,到70年代才看到国外发表相同的结果。70年代初他还进行了天线小型化及车载天线的研究工作。
陈太一很早就开始了数据通信的研究。他在1963年讲授并编写出版了《数字传输系统》一书,是国内最早有关数据通信方面的著作。1965年,他在全国第一届数据通信会议上,提出了中国数据率标准的建议并系统阐述了数据传输与交换——电路交换与信息交换等问题,推动了中国数字通信和数据通信的研究。
紧密结合国防建设需要是陈太一从事军事通信理论研究工作的一个特点。他理论基础坚实、知识面宽,因而在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除了上述研究工作外,他在军用电视、通信体制、数据话音综合、可靠性工程等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他先后编写和翻译了《通信理论导引》、《纠错编码入门》、《数据加密标准算法》、《综合业务数字网》、《专用程控小交换机分析与设计》等著作,为中国军事通信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研究开发
陈太一在国防通信技术的科研领导岗位上,工作了20年。他直接参与并负责了许多国防通信装备、系统的规划和总体论证和开发工作,为中国国防通信装备和系统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64年,他与黄武汉一道,研究了中国第一个激光通信发展规划的建议书,推动了中国大气激光通信的发展。1965年,陈太一参与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的总体论证,负责地面组的论证工作。在国防通信科研方面,60年代起抓单个装备的研制,后抓各个系统的研制,最后发展到抓整个大系统的研制,促使科研开发工作系统化、科学化。1978年提出三网一系统(自动电话网、自动数据网、自动数字保密电话网、野战综合通信系统)的构想,经通信兵党委采纳,作为通信发展的方针,指导了尔后的科研与型号研制。为了加速国防通信产品标准化进程,他率先提出了军用产品应向国际标准看齐,并在军事使用部门组织了可靠性研究工作,提出了研究可靠性使用指标的方法,培训了从事军用标准研究的人才。
教学科研
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陈太一深感发展中原地区继续工程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他对继续工程教育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投入了很大精力从事通信技术的继续工程教育,推广普及新技术、新理论,为工作岗位上的同志更新知识。
1963年至1964年,陈太一先后在西安市重庆市组织了全国范围的信息论在通信和雷达中的应用研讨班,许多工厂、研究所、院校和领导机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为信息论在通信及雷达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人才。70年代初,他在第十九研究院的组建中,编写《通信系统工程》教材,组织通信系统工程研讨班,促进了第十九研究院所属研究所技术干部的知识更新。1963年、1978年,他先后对外军通信技术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为领导机关举办了介绍国外军事通信发展情况的讲座,在加速我军通信现代化建设的时候,增加了领导机关对外军的了解。80年代以来,他作为总参通信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理论组长,先后组织了有关通信保密、通信网、军事通信系统、可靠性工程、C3I(指挥、控制与通信情报)系统等各种短训班、研讨班,许多单位的技术人员参加了学习,为新技术的应用培训了大批骨干力量。
退休以后,陈太一仍然关心着国防通信事业的发展,对通信技术的继续教育始终保持着一种顽强不息的执著精神。1988年以来,他除了继续担任南京通信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导师及从事科研以外,还兼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信息学科专家评审组的副组长,电子学名词审查委员会顾问,中国电子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和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总参第六十三研究所技术顾问,山西大学电子信息技术系名誉系主任。他撰写教材,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开展继续工程教育活动的研究,仍一如既往地为国防通信事业的发展孜孜不倦地工作着。
社会职务
获得荣誉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参考资料
陈太一院士逝世.中国工程院.2024-09-03
陈太一简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2024-09-03
陈太一院士逝世.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4-09-03
陈太一.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2024-09-03
陈太一.西安交通大学.2021-12-24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人物生平
个人经历
常州中学
贵州大学
中山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重要贡献
创办新专业
理论研究
研究开发
教学科研
社会职务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