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牡丹(
黑枕黄鹂马来亚种:
大青属 bungei Steud.)又名臭八宝、臭梧桐、矮桐子,为
唇形科(Lamiaceae)大青属(Clerodendrum)灌木,原产于中国,在中国华北、西北、西南及
海南省、
青海省、江苏、安徽等地均有分布,在印度北部、越南、
马来西亚、英国、
路易斯安那州、
马里亚纳群岛、
墨西哥等国家及地区均有栽培。臭牡丹喜温和湿润环境,多生于林边、山沟等地。
臭牡丹有臭味,小枝近圆形,皮孔显著叶片纸质,宽卵形或卵形;伞房状
聚伞花序顶生,苞片叶状,
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
花萼钟状,花冠淡红色、红色或紫红色;
核果近球形,成熟时为蓝黑色。
臭牡丹味辛、微苦、性平,具有解毒消肿、祛风湿等功效,可用于治疗疔疮、发背、乳痈、痔疮等相关疾病,且其大色绿,花序稠密鲜艳,花期较长,可作
地被植物栽培或插花,并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可利用其制作炒菜或炖肉食用。
形态特征
植株
臭牡丹为落叶灌木,高1-2米,有臭味,花序轴、叶柄被褐色、黄褐色或紫色脱落性的柔毛,小枝近圆形,皮孔显著。
叶片
叶片纸质,宽卵形或卵形,长8-20厘米,宽5-15厘米,顶端尖或渐尖,基部呈宽楔形、截形或心形,边缘具粗或细锯齿,基部脉腋有数个盘状
腺体;叶柄长4-17厘米。
花
臭牡丹为伞房状
聚伞花序顶生,苞片叶状,
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
花萼钟状,长2-6毫米,被短柔毛及少数盘状腺体,萼齿三角形或狭三角形,长1-3毫米,花冠淡红色、红色或紫红色,裂片倒卵形,柱头呈2裂,子房4室。
果实
核果近球形,径0.6-1.2厘米,成熟时为蓝黑色。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臭牡丹原产于中国,在中国华北、西北、西南及
海南省、
青海省、
江苏省、安徽等地均有分布。
生长习性
臭牡丹喜温和湿润环境,极耐阴湿,忌阳光直晒,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肥沃、疏松的土壤或沙壤土上生长最适宜,常生长于海拔300-1500米山坡、林缘等地,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繁殖方式
分株繁殖
植株周围常形成不定根的新株,利用分株繁殖方式时,秋后至早春植株萌动前,用刀将成树周围的根蘖小苗从
根状茎处挖出,保证分开的各株具有良好的根系,并适当对枝条进行修剪后,栽植于挖取的树坑中,即可成活。
根插繁殖
选择河沙与土按一定比例混合的苗床作扦插基质,将横走的根蘖处切下剪成带2个以上根蘖芽的小段,按一定株行距,埋入苗床并压实保证基质与插条密接,并喷透水保持湿润,以利于生根。
播种繁殖
选择合适的时期采种与收获果实,处理后第二年进行露地播种,适宜的沙壤土,整平耙细,按一定的行距,挖取一定深度的沟穴,进行条播,出苗后及时除草并进行追肥,施肥后及时浇水。
分根繁殖
早春未萌芽前,挖起老株,剪取种根,截成一定长度的短节,按一定穴距栽种,覆土,出苗后及时浇水与施肥。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可选择肥沃、疏松的土壤或沙壤土种植臭牡丹,将土壤整平耙细,栽植前施足腐熟的有机肥,然后埋土。
田间管理
臭牡丹定植后,干旱时及时浇水,冬季浇冻水,保持土壤湿润,并及时施肥,覆土后及时浇水,促进开花。在生长期间及时修剪过多的萌蘖苗,保持通风透光,并于冬季将地上干枯部分割除,减少病虫害。
采收与加工
臭牡丹于夏季采叶,秋季采根,采集后鲜用或晒干用。
病虫害防治
臭牡丹病虫害主要为
灰葡萄孢、锈病、蚜虫与
刺蛾科,防治病害可利用化学药剂
百菌清可湿性
粉剂、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交替使用进行防治;防治虫害可利用烟乳油、
除虫脲悬浮剂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功用价值
观赏价值
臭牡丹叶大色绿,花序稠密鲜艳,花期较长,开花繁茂可作盆栽观赏,也可作
地被植物及绿篱栽培,花枝可用来插花,是一种非常美丽的园林花卉。
食用价值
臭牡丹嫩叶中含有
维生素a、维生素B及
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分,在食用时可将其嫩叶洗净,沸水烫后捞出,撒上盐搓揉在清水漂洗将臭味去除,去除臭味后,可利用其制作炒菜或炖肉食用。
药用价值
臭牡丹味辛、微苦、性平,具有解毒消肿、降血压等功效,可用于治疗
痈疽、
疔疮、发背、
乳房炎、
疮疡、高血压病等相关疾病。
相关研究
化学成分及作用
研究发现,可从臭牡丹中提取出饱和
烷烃、
烯烃、
醛类物质、醇类物质、
有机酸等化合物,其提取物对大鼠免疫功能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且可用于治疗
家兔子宫脱落,同时,臭牡丹被报道有防虫驱虫作用,有望被开发成天然驱虫剂,且利用臭牡丹单味用药可用于治疗荨麻疹、
油漆皮炎等疾病,与其他植物配伍用药具有抗肿瘤、改善
月经失调及抗肾炎等作用,加强对臭牡丹的开发利用,可提升其价值,为临床新药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其它作用
研究发现,臭牡丹对
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菌等具有抑制作用,且对
伤寒、
副伤寒乙型杆菌等同样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物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