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垣
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维垣(1921年12月15日—2015年11月17日),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维垣1943年本科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1947年到1949年在岭南大学化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50年到1952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研究生。曾担任福建协和大学助教,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等职务。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15年11月17日逝世,享年94岁。
黄维垣是中国有机化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高技术有机高分子材料进展》《中国有机氟化学研究》和《中国有机氟化学十年进展》等著作。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防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1项,1994年获 "何梁何利基金奖",1997年获得陈嘉庚化学科学奖。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黄维垣1921年12月15日生于莆田市。1938年前在哲理中学学习。1930年到1938年在省立莆田中学学习。1938年到1941年在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预科学习。1941年到1943年在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学习顺利本科毕业。
1943年起担任福建协和大学助教。1947年到1949年在岭南大学化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孔宪保教授。1948年开展了葶子有效成分研究,在化学类高影响力的国际刊物《JACS》上发表研究成果。1950年到1952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弗赛尔教授从事甾体化学的反应和化学转化研究,成功研究出引入氧到胆固醇的11位的合成路线。
1952年向波士顿美国移民局提交了回中国的申请,但由于中美关系紧张被拒绝。便留在导师的实验室内继续进行研究工作。1954年8月5日与张家骅、张斌等26名留美学生联名写信,请求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能够努力撤销不许中国学生离境的禁令。1955年4月终于得到美国移民局的离境许可,黄维垣决定立刻返回中国。
工作经历
黄维垣在回到中国后的1955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1958年放弃了甾体化学及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转向氟化学研究。1959年由边伯明、戴立信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为武汉医学院药理学教研组的研究工作“羊角拗剂在体内的破坏及其与血清蛋白的结合”提供羊角拗苷剂晶体
1960年6月晋升为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开始从事氟有机化学研究。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弾爆炸成功,黄维垣带领团队研制的润滑油发挥了重要作用,完成了氟油的研制、中试、扩大生产全过程;同年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1965年研究成果液相法制造全氟油获得国家发明奖。1968年受到批判,被批为“美国特务”。1978年6月3日,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同年研究成果含氟聚氨和聚全氟苯获国防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在上海市科技大会上被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先进工作者。1979年12月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12月28日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同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先进工作者。
1980年作为有机所负责人,组织召开第一届中、日、美金属有机化学会议;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研究成果“全氟聚氨酯”和“聚六氟苯”获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三等奖。1981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同年与骆昌平合作,为《自然科学年鉴》(1981专论)撰写“氟碳人造血”,讨论了人造血对氟碳化合物的选择、原料合成与纯化以及1、2号氟碳人造血的生理性能等问题。1982年与黄鸣龙周维善合作的“甾体激素的合成及其反应的研究”获得第二届国家自然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984年到198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同时在1984年到198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
1986年提出亚磺化脱卤反应的机理,以及反应条件特别是温度对反应产物的影响,提供了一条合成全氟磺酸及其衍生物的有效途径;同年获国际氟化学界的最高奖“莫瓦桑奖”。1988年获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书。1994年获评何梁何利基金奖。1997年获陈嘉庚科学奖化学科学奖。2004年赴美国定居。
人物逝世
2015年11月17日上午9时38分黄维垣在美国逝世,享年94岁。
主要成果
黄维垣早年从事甾体化学和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工作,在中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的甾体化学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为中国甾体药物工业奠定了基础。发现氟化学中的亚磺化脱卤反应,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为合成全氟烷基磺酸和磺酸提供了一个方便的新方法,发展了氟基亚酸,氟烷基磺酰溴和氟烷基磺碘的化学,应用于含碳碳多重键及芳杂环化合物的氟烷基化反应。合成了含氟卟啉的衍生物,制备了这类含氟卟啉化合物的金属离子配位化合物,并考察了其对烯烃氧化的催化活性。首次合成了含氟烷基取代的环芳香烃,发现在常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加,并可与许多中性分子以及有机氟化合物形成包络物。为当时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先后为氟油、含氟塑料、橡胶、含氟表面活性剂以及全氟代血液的国内研制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黄维垣先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90余篇。
出版著作
黄维垣编著了《高技术有机高分子材料进展》《中国有机氟化学研究》和《中国有机氟化学十年进展》等著作。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黄维垣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防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1项,1994年获 "何梁何利基金奖",1997年获得陈嘉庚化学科学奖。
人才培养
自中国恢复研究生制度先后黄维垣培养了20多位博士和12名硕士。培养出了第一位由中国自己授予学位的有机化学博士。代表性学生有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吕龙,招收第一位研究生是徐锦文。黄维垣经常表示不能把研究生作为劳动力,而是要担当起培养职责。
影响与后世纪念
中国化学会黄维垣氟化学奖
中国化学会黄维垣氟化学奖于2011年由中国化学会设立。
《虚怀若谷 黄维垣传》
《虚怀若谷 黄维垣传》于2014年12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人物评价
中国科学院表示:“黄维垣先生一生对祖国,对科学事业无限热爱。他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唯实求真、谦虚严谨,为中国化学事业,特别是有机氟化学的开创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非凡业绩和高尚品格,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何梁何利基金奖表示:“黄维垣早年从事甾体化学和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为中国甾体药物工业奠定了基础。之后在有机氟化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还先后为氟油、含氟塑料、橡胶、含氟表面活性剂全氟代血液的国内研制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黄维垣.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3-03-27
黄维垣:“氟”务国防 立业追梦.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简介.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1959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黄维垣: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课题.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1964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1965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1968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1978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1979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1980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1981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1982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1986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有机化学家14页.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何梁何利基金.何梁何利.2023-03-27
1983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1984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黄维垣.中国知网.2023-03-27
黄维垣.国家图书馆.2023-03-27
1996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1999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有机化学家第九页.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1985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1987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1989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1988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黄维垣:国家所急 一生所忧.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1956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黄维垣传.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1921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1958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1961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27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工作经历
人物逝世
主要成果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出版著作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人才培养
影响与后世纪念
中国化学会黄维垣氟化学奖
《虚怀若谷 黄维垣传》
人物评价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