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物兄》中国作家
李洱创作的长篇小说。刊载于2018年《
收获》长篇专号秋卷和冬卷,2018年1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出版。小说《应物兄》2019年8月16日获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以“应物兄”作为轴心人物,
济州国立大学在筹备成立儒学研究院和迎接儒学大师程济世“落叶归根”两件事为背景,通过描写了知识分子、商业人士和政府官员等多方面的参与和互动,来展现了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讲述了
济南大学著名的几位老教授参与儒学复兴
大业,不仅吸引了他们的弟子和友人参与进来,还引起众多领导重视;在建造太和研究院,恢复程济世先生旧居原貌的工程中,引来了许多商业人士的参与,身处其中的人处处玩权术,时时做交换,并成立了名叫“太和投资集团”的房地产开发集团,想用房地产开发来进行新一轮财富掠夺,后被
非洲留学生卡尔文前往
美国检举揭发
济州国立大学项目中的内幕,此事引发副省长栾庭玉被双规,卡尔文也在美国自杀身亡,导致“太和集团”的崩溃和太和研究院这个文化泡沫的破裂。
《应物兄》是一部与时代有同构关系的长篇小说。塑造了三代知识分子群像和反思了知识分子赖以生存的知识,拓展了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表现内容。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20世纪90年代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变,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商品经济迅速发展。面对市场经济的浪潮,文学也出现了盲目适应市场化的潮流,知识分子的文学写作遭遇大众文化、娱乐文化的冲击。在如此文化格局形势下,昔日启蒙大众的知识分子跌下神坛,身处世俗社会,遭受着物质欲望的冲击,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思想上充满了迷茫和困惑。
九十年代初,中国开始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旨在实现从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90年代以后,“重建失落的人文精神”成为文学领域的主要思想,许多作家开始深入反省,整个文学创作领域进入了一个以“追求人文精神、关切现实人生、高扬个体感性为主导的深入发展阶段。出现了多种内涵题材作品。20世纪90年代以后,当
中原地区卷入全球化之后,人们对中国传统的认识变得更为自觉,这种情况下,人文知识分子对儒学的关注就变得很正常。尤其最近20年以来,儒学界要面对的问题是儒学的现代化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会经历很多真实的、
戏剧性的、悲欣交集的场景。在
李洱看来,这对作家弥足珍贵,自己有责任把它写下来。
作者背景
1998年,李洱、李敬泽、
邱华栋、
李冯与李大卫等人在李大卫家里,做了系列文学对话,后结集出版为《集体作业》。之后,李洱的写作进入了新的时期,他开始长篇小说的写作。从20世纪90年代的《导师死了》和《
午后的诗学》,李洱逐渐在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找到自己的道路,开始独立处理知识内容。到世纪之交的《遗忘》和《
花腔》,李洱不仅关注当下知识分子的
生存状态,还深入到幽暗历史深处,试图照亮知识分子的“前世今生”。2003年为躲避“非典”,借住在北京香山脚下的朋友家,完成了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
石榴树上结樱桃》。
90年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为《应物兄》的创作提供了源泉。李洱为三代知识分子进行赋形和群像书写,写出了在时代转折下的几代知识分子求索与迷惘的过程。应物兄是典型的90年代的知识分子,在他的身上既有对80年代纯粹知识分子渴望复兴学术的敬仰,也遭受着
资本主义发展后利益的诱惑。
创作过程
2005年春天,李洱经过两年多筹备,开始动手创作小说《应物兄》(小说曾有过《焰火》《风雅颂》等暂定名)。原来设想写25万字。2006年4月29日,完成前两章,共十八万字,然而,当天,
李洱遇车祸,第二天,得到母亲生重病的消息。此后两年半,他陪母亲辗转于多家医院。在陪护期间,他做了很多笔记,写下许多片段。母亲去世后,真切体会到“生”“死”的李洱从头开始写小说。这期间,创作的不顺利让他曾多次想过放弃。在其母三周年祭奠活动结束后,他终于再次从头写起。此后数年间,李洱写坏了三部电脑,小说的字数一度达到两百万字。几经删减后,终版也近90万字。2018年,小说终告完成。在成书之时,母亲已经去世。
李洱在后记中说:“母亲也一定想知道它是否完成了。在此,我也把它献给母亲。”2019年
除夕,李洱在母亲坟前烧掉一部八十余万字的《应物兄》。
内容简介
济州国立大学在筹备成立儒学研究院和迎接儒学大师程济世“落叶归根”两件大事。济大著名的几位老教授:古典文学研究泰斗乔木、考古专家
姚鼐和古希腊哲学专家何为老太太,还有世界级儒学大师、
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程济世先生,以及这些大师众多的门生、弟子和友人,都卷入其中,一场轰轰烈烈的儒学复兴大业就此展开。由于兹事体大,引起领导重视,不仅济大校长、常务副校长亲自挂帅,省里的领导也全力参与;由于建造太和研究院、恢复程济世先生旧居原貌的工程复杂、涉及各方利益,于是引来了桃都山连锁酒店老板、养鸡大王、内衣大王甚至全球资本巨鳄齐齐登场。就这样,简单变为复杂,明白变为微妙,原本的学术之事演变成了旧城改造、科技创新、引进外资等发展
济州市经济的大事。
作为济州大学教授,应物兄手握包括岳父国学泰斗乔木先生在内的众多人脉资源,同时,他也是程济世先生的得意弟子,这一切让应物兄成为了此事的不二人选。在这场盛世的推进过程中,乔木先生、考古专家
姚鼐、古希腊哲学专家何为,以及他们的弟子、友人都参与进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儒学复兴大业就此展开。
希望“落叶归根”的程济世为儒学研究院起名为“太和研究院”。而程先生要求,太和研究院要设在自己的旧居,即“仁德路”上的“
程家大院”。但经过几十年的城市改造,上述的旧址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由于修复“仁德路”、恢复程济世先生旧居原貌的工程复杂、涉及各方利益,程先生的学生、世界富豪
黄兴,前来
济州市考察并出巨资捐助,桃都山连锁酒店老板、养鸡大王、内衣大王甚至全球资本巨鳄也齐齐登场。就这样,原本的学术研究之事演变成了旧城改造、科技创新、引进外资等发展济州经济的大事——各方势力借文化考察和追忆乡愁的幌子,首先成立了名叫“太和投资集团”的房地产开发集团,想用房地产开发来进行新一轮财富掠夺。葛校长代言人董松龄、黄兴的代理人敬修己和
吴镇等人进入并接手太和研究院后,这个本为儒学研究设立的学术研究院乌烟瘴气,身处其中的人处处玩权术,时时做交换。
后来,桃都山集团老板铁梳子的情人非洲留学生卡尔文因患爱滋病遭遣返回国,卡尔文又前往美国检举揭发
济州国立大学项目中的内幕,此事引发副省长栾庭玉被双规。卡尔文也在美国自杀身亡。前述一桩桩事件导致了蝴蝶效应的产生,并继而导致“太和集团”的崩溃和太和研究院这个文化泡沫的破裂。
人物角色
《应物兄》前后出场不下70位人物,以三代学院知识分子为主体,遍布政、商、学、媒体、市井和江湖,展现知识界与历史、与当下、与利益的各种复杂关系,是一幅当代知识者的。
应物兄
太和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一个曾写过《孔子是条“丧家犬”》儒学专著的著名儒学大家,
济州国立大学教授,济州大学乔木教授的婿、济州大学筹备儒学研究院的负责人、迎程济世回国的联络人。
他最初的名字为“应小五”,普通而俗气。进入大学读书时,他开始使用“应物”这个名字。他早年跟着乔木先生读
中原地区古典文学,精通中国文学外,熟读诸子百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颇深。后转向儒学,做起
儒家学问,曾赴美国拜当代世界著名的儒学大师程济世先生为师,回国后仍然不断得到导师的指点。后受乔木先生的教导,他“改掉了多嘴多舌的习惯”,自说自话、欲言又止,更多的话是憋在自己的肚子里。应物兄还与乔木先生的女儿乔珊珊有了一段复杂的感情纠葛。婚后乔珊珊出轨邻居隔壁“老王”英语老师,面对应物兄的求欢采取“例假式”回避,以及“你对这个世界要求太多”的说辞。社会的发展使他从一个成功的中年教授到一个
学术明星,上街都要戴墨镜,街头电视里播映着他的演讲,他出入楼堂馆所,接触各界“上流社会”。最后,应物兄遭遇了一场车祸,生死未卜。
程济世
世界级儒学大师,应物兄在
哈佛大学访学时的导师,
济州市人。虽长居国外,程济世却对国内学界的潜规则烂熟于心。
解放战争时期,作为
中国国民党将领的父亲将程济世带去了台湾,导致程济世怀有念乡情节。在老之将至之时,程济世应邀将返乡回国讲学。
济州国立大学校长葛道宏让应物兄出马去请程先生,而且利用程先生祖上在济州的乡土情结,开始了与清北名校争夺大师的无硝烟战争。陈济世坚信儒学的研究和发展不仅吸引着应物兄这类的文学人士,同时也吸引各界的商业人士。但小说中他的儿子与儿媳妇之间存在着吸毒前科,这导致了他们生下的孙子是个畸形儿,这个事件给程济世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黄兴
国际大资本家、程济世弟子。是一个有敏锐的商业嗅觉、经营头脑和精明的资本战略家。“唯程先生马首是瞻”只是表面,巧妙地利用了众人对程济世的求贤心态,先行到国内考察,说是为程先生打前站,投资太和研究院,实际上是看中了中国内地巨大的逐利市场。通过大肆筹办投资集团在“儒学搭台,经济唱戏”的大台上捞取自己的一杯羹,并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伟岸的慈善家和儒学家,而他作为暴发户的骄奢淫逸、残酷虚伪的行径却不断戳穿着他的儒雅和文化的假面。
乔木
乔珊珊的父亲,
济州国立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同时也是济州大学儒学研究院的筹备者之一,应物兄的导师和岳父,言词犀利、性格倔强,写得一手好字。
乔木则是应物兄人生中的重要导师和朋友,不仅在学术上给予应物兄指导,还在生活中给予他关心和支持,反对女儿与敬修己相恋,最后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应物兄。学术研究上他要弟子应物兄管住嘴巴,自己却一句也不肯少说,妻子去世之后继娶年轻的巫桃,导致与女儿珊珊的关系恶化。
双林
中国著名科学家、院士。为新中国的
导弹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并为之牺牲了家庭和亲情,但他秉着“不悲不喜”的生活态度泰然自若的活着。他将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冰冷的
核武器研制事业,但却是一个感情热烈而专一的人。被派到大漠深处的核基地时,他曾宣誓不将基地和个人情况告诉父母妻儿,致使他和妻子无缘再见,儿子则怀疑父亲不在人世。尽管很早就与妻子断绝联系,但双林在感情上从不背叛妻子,而且一直试图与儿子和解。到了有孙子的时候,还没得到儿子双渐的谅解。他多次悄然潜入济大图书馆,只是为了看一眼可能来此查阅资料的儿子。他一直保持着读古诗、打算盘、用毛笔写字的习惯,以及与同代人用
文言文通信的习惯。有着坚定的信仰,优秀的党员,说服孙子入党,但是并没有得到儿子真正的谅解。
何为
济州国立大学教授,古希腊哲学专家,也是济州大学儒学研究院的筹备者之一。很瞧不上“新儒家”。为人公私分明,即使是食不果腹的年代也不偷吃公粮。饥饿难耐之下,她把一只死去的猫炖着吃了,这也导致她对猫特别有感情,哪怕在无力照顾自己的情况下也吩咐弟子照顾好她的猫“
柏拉图”。何为与应物兄、乔木等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合作,他们一起筹备成立济州儒学研究院,致力于推动儒学的研究和发展。何为在学术上有着深厚的造诣,与应物兄、乔木等人互相切磋、交流,共同探索,尽管何为与应物兄之间存在着一些观念上的分歧和差异,但他们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人交往都展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和人性的复杂多样。
芸娘
姚鼐的弟子,美学家,曾是应物兄的辅导员,也为应物兄解读过很多
现象学的问题。被应物兄视为“众生之母”,以为在她身上,“似乎凝聚着一代人的情怀。”为人十分洒脱,认为死不是可怕的事,反而会迎来新生。她从小就展现出了聪明才智,能够自学刺绣织染,靠这巧手养活母亲、弟弟,还给弟弟挣回了学费。她的天资与才情让饱学诗书的
沈复倾慕不已,最终两人结为夫妻。婚后,两人一起吟诗作对,行酒取乐,探讨
文言文诗道。她不仅是一个贤惠的妻子,还是一个能够与丈夫一起分享知识和乐趣的伴侣。是一个充满智慧和魅力的女性角色。
主题思想
应物
小说以应物兄为名,并不断对“应物”二字做解说。在中国传统语境中,“应物”之名隐含着一个大追问,那便是以穷理格物为职志的儒学如何因应复杂的日常世界。小说中的应物兄他本名“应物”,因为交书稿时忘记署名,编辑误会出版商季宗慈的话,以为作者名叫”应物兄“,随手填上,“应物兄”之名遂流行开来。程先生评价应物兄“以物为兄,敬畏万物”,但实际上,应物兄一直在努力应对巨大的生活世界,面临诸多对立的概念和选择。他既留恋又抗拒这些对立的范畴,随着他更多地投入太和研究院的事务,他离“应物无累”的境界越来越远。从道义和个体命运的角度看,应物兄似乎是一个失败者;但从深度介入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悲壮的英雄。小说通过应物兄展现了儒学传承中的“因、革、损、益”和当下意义,描绘了三代知识分子和整个士林的困境,并展现了从庙堂到江湖、从跨国资本到贩夫走卒的广阔生活世界。小说成功地将历史深度和价值关怀融入了“此在”与日常经验的组织结构中,并对其进行了有效的处理。
对知识分子何去何从的深思
小说里明显交代了三种代际的知识分子群体:一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群体,以双林、何为、芸娘等为代表;二是新一代知识分子群体,以易艺艺、张明亮、珍妮为代表;第三种,便是以应物兄为代表的中生代知识分子群体。双林、何为等老一辈,他们经历过战争的磨砺、新中国的历史伤痛,对信仰的坚持,让他们的学术之路、人生之途走的坚定、厚重。只是对于应物兄一代,他们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大解放,见识过理想作为人生终极目标的崇高;他们也正在经历
消费主义浪潮的侵袭,目睹着资本、物质对人的异化。他们一方面保留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青年的理想情怀,另一方面又被经济浪潮毫不留情地卷入物欲的追逐中艰难地,是处于夹缝中的应物兄这一辈知识分子们,因为他们不知往何处去。在故事的结尾是应物兄以被迫的方式“暂停”了自己的生命。在理想塌后,应物兄是选择生存还是死亡,在面对“碎片化”的时代,面对没有逻辑中心来支撑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时代,
李洱在小说《应物兄》中借助分裂的符号——应物兄对世界提出“往何处去”的疑问,李洱向我们展现了他对行进中的当代社会的深切关怀与思考。
对学术大家的敬仰
李洱在设定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学科背景时,多是以儒学和
历史学等
人文科学概论作为人物所从事的学科体系。这一方面是由于作家自身对这些领域相对了解,更容易留出创作的空间并构建让读者信服的叙事体系。另一方面是利用儒学和史学的具体命题进行哲学意义上对知识分子的反讽和自嘲。小说中的
姚鼐先生作为
中原地区著名的考古学家,长期致力于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考古挖掘。他的不懈努力奠定了中国有历史证据的信史三千年起源的基础,并促生了中华文明起源断代工程。尽管小说中对姚先生的描写并不多,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他的褒扬和敬仰。相较之下,小说中多次提及的“太和研究院”则充满了讽刺和
隐喻。从研究院的发起设立到人事安排,再到选址和资金来源,处处显得荒唐不经。而一帮高级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员却异常严肃地推动这个荒唐项目的进展,这其中的意味深长,值得深思。
艺术特色
反讽艺术
《应物兄》全书中充斥了各种各样的反讽,利用“荒诞”的艺术手法,有力地支持了“反讽”的叙事风格,推动小说向现实主义发展。反讽不仅体现在叙事上,更深入到情节和人物关系中。例如,华学明教授对“济哥”的痴迷研究,以及应物兄、敬修己、乔珊珊之间的复杂关系。都展现了小说中的反讽元素。《应物兄》运用了反讽的叙事风格,思考了当下知识分子的生存和精神状态,进一步揭示了现实生活的荒诞本质。京剧大师兰菊梅卖朋友是真的,哭朋友也是真的,这种真实与情感的矛盾突显了人性的复杂性。而那些崇尚
鲁迅的人突然成为基督徒,则显示了信仰和价值观的多样性。这些反差和矛盾都深入到了小说的肌理中,揭示了生活世界的基本矛盾和无可避免的
悖论。正是这些矛盾和悖论,使得小说更具有现实意义,引发读者对生活世界的思考。
意象化特征
《应物兄》中的人物形象既具有典型性,又经过高度意象化处理,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意象,这些意象不仅承载了民族的文化记忆,还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意象系统,通过整体的意象象征引发读者的深思,为中国叙事文学增添了更丰富的精神维度。作品涉及政、商、学、媒体、寺院、江湖、市井等70多个人物,主要人物形象鲜明。然而,这些人物形象如果仅用现实主义的典型理论来解释是不够的,因为他们给读者带来的感受远超过了
典型形象所具有的意义。作品中还出现了大量动物的意象,如狗、鹦鹉、猫、济哥、鸽子、寒鸦、驴等。这些动物意象象征着广阔的人类世界,揭示了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并展示了强烈的批判性,揭示了人物的
生存状态,使小说更具有现实主义气息。
知识型小说叙事
《应物兄》放弃了叙事的统一性,削弱了人物关系的奇迹感和传奇性,避免了过于故事化的处理。同时,对于关键事件,如劝纳费鸣、游说程济世等,小说打破了传统的起承转合结构,将这些事件碎片化,进一步切割出更多的碎片。这种叙事手法削弱了事件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突出了生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种碎片化的处理方式使得读者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事件背后的意义和动机,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感和思考深度。
《应物兄》以知识为主体,深入剖析世间万物。李洱在小说中强调儒学作为传统文化核心,是中国人处理世界和问题的主要经验与方法。小说赋予儒学知识中介地位,展现其与当代生活的紧密联系。核心内容为知识与知识的对话、驳诘,展现了知识的繁冗叙述。儒学及各类知识的呈现使小说与世界形成复杂关联。对话中,知识的多重声音展现历史的多种可能性,时代现实、历史与个体经验交织,构建了一个多彩世界。
《应物兄》是一部《
红楼梦》式的百科全书小说,借对话、讲演、讨论、著述、回忆、联想,所引用和谈及的中外古今文献高达数百种。书中或展示,或引用,或杜撰,或调侃的诗、词、曲、对联、书法、篆刻、绘画、音乐、戏剧、小说、影视、
民俗音乐、段子、广告、脱口秀等,更是密集出现。《应物兄》涉及众多历史人物、书籍、动植物、场景和环境,展现出丰富知识体系。小说中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作家作品,如《论语》、《诗经》等经典,以及屈原、苏轼等文豪,大篇幅的知识传达和讨论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力。
群像式人物塑造
《应物兄》中描绘了上百位有名有姓的人物,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展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李洱巧妙地串联这些不同的领域,生动地描绘了学院知识分子、官场知识分子、商场知识分子、市井知识分子以及网络知识分子之间的复杂互动。这些知识分子之间既有相互勾结、利用的关系,也有相互拆台、博弈的场景。
李洱通过这些描绘,揭示了当代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与挣扎,以及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和选择。它真实地反映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心路历程,为读者提供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知识分子群像。同时,通过深入剖析这些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李洱也引发了我们对当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的角色和价值的思考。
《应物兄》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是将其置于日常生活空间中进行的。描绘了知识分子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机遇。他们不仅要应对职业上的挑战,还要处理家庭、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复杂问题。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知识分子们独特的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人物塑造手法,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加贴近现实的视角,去理解和感受知识分子的生活与内心世界。
荣誉影响
荣誉奖项
2018年,《应物兄》获“2018 年度《
收获》长篇小说排行榜第一名”和“2018 年度《
扬子江评论》长篇小说排行榜第一名”,同年《应物兄》获中国小说学会长篇榜第二名。
作品影响
文学影响
《应物兄》为当代文学带来了新的形制,为
现实主义的叙事提供了新的可能,它挑战了小说的传统美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冒犯读者的传统阅读心理,并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应物兄》大量引入知识和学问到小说文本中,扩宽了小说的视野,使得小说除了娱乐功能之外,还可以承载更多的文化、知识和思想。《应物兄》通过引入大量的知识和学问,展现了小说的文化承载功能。它让读者在阅读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到丰富的学术知识和文化背景,从而拓宽了读者的知识视野。
《应物兄》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对于所谓农村题材、都市题材、知识分子题材、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等等的思维
惯性,是对现实主义文学精神、文学的先锋性现代性甚至小说本身进行了重新命名。《应物兄》接续了
鲁迅所开创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应物兄》中塑造了三代知识分子群像和反思了知识分子赖以生存的知识,拓展了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表现内容。
社会影响
《应物兄》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通过对话、著述等多种形式,涉及中外古今文献数百种,同时融合了诗、词、曲、对联、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涉及历史人物、书籍、动植物等多个领域,其鲜明的时代意义和文化内涵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成为深受中国青年人喜爱的文学名著,对一代中国青年产生广泛影响。
在《应物兄》中,
李洱将历史叙述与知识分子的在场感紧密结合,通过现代观念的运用,将知识和思想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化为小说中的行为描述,为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付出了极有价值建构。2019年《应物兄》获茅盾文学奖引起了中国文坛的巨大反响;对文学史意义、知识分子小说的意义、学院小说的意义、反思性写作等角度去探讨这部作品。批评家围绕《应物兄》展开认真激烈的研讨,现场发言踊跃,甚至出现了争抢话筒的情况。这对中国文学的文学创作事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作品评价
文学批评家
张定浩:《应物兄》里的知识是让读者产生信任感的,小说家不是带来新的知识,而是把默认的知识用他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带来真实世界的新鲜感。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
何平:《应物兄》里有一句话:“一代人正在撤离现场”,这对于生于1960年代的
李洱同龄人来说,《应物兄》隐藏着秘密的代际知识图谱,或者说“成长遗址”,引发了同代人强烈的共鸣。
作家
毛尖:《应物兄》是今年浓度最高的作品,我很久没有看到具有如此总体性的文本了,当代小说更多是碎片化、现代性、后现代气质特征,但李洱的文本特征席卷了理论视野。《应物兄》延续了李洱之前不好的东西,但又不是当年的李洱——《
花腔》成为一种题材,《
石榴树上结樱桃》成为他的语法,《应物兄》文本激活出很多副文本,体现了作家巨大的野心,以及被野心激活实现的文本。
相关争论
关于《应物兄》的主角问题,学界存在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主角是知识分子群体,或应物兄只是故事的叙述者。但也有人认为应物兄与小说中的所有人物都有关系,且他的存在能聚拢细节、提供更多意义和可能性。尽管小说并非线性逻辑叙事,但人物行动力的强弱不应是判断是否为主角的唯一标准。若视
李洱为主角能赋予作品更多意义和可能性,则应视其为小说的主角。在
舒晋瑜采访李洱时,他并未明确反对应物兄是主角的观点。因此,可以说在作家李洱心中,应物兄是小说的主角。
伴随着巨大荣誉,这本小说也在部分读者当中引起争论。著名作家、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
孙甘露说:“李洱的写作既回应了
现实主义传统,又是对20 世纪以来现代主义发展非常微妙的反应。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比如文学史意义、知识分子小说的意义、学院小说的意义、反思性写作等角度去探讨这部作品。”这本小说引起文坛巨大反响的少有的几部小说之一,给文坛留下了不少“难啃的硬骨头”。如大量知识和学问引入小说文本,引发 “以小说见才学”“以学问为小说”可行性的讨论;如长达九十万字的大河小说,故事却非常 简单、情节琐碎,引发关于小说故事性、
戏剧性的讨论;如融古今中外各种话语、文体于一 体的“杂语体”,引发人们对小说的文体纯洁性的讨论,
李洱在创作中大约受到了杂语体典籍的启发,文本中混杂了各种文体,而且旁征博引、旁指曲谕,知识点多而杂,机锋与趣味 并存。不仅如此,《应物兄》的叙事视角也颇为复杂,第一、二、三人称频繁转换,交替出现。
衍生作品
《应物兄》被改编为电视剧。2021年10月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期间,《应物兄》作为“十月星浪潮影视计划”首期作品,正式开启影视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