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岛家书》(Letters from Iwo Jima)是于2006年12月9日在
日本上映的一部彩色历史战争片。由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
渡边谦、
二宫和也、
伊原刚志等人主演。
该片由
保罗·哈吉斯、山下爱丽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讲述了日本中途岛海战的失败后,指挥官栗林忠道
中将指挥日军坚守
硫磺岛与
美国军队进行着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就在
日本彻底战败前夕,栗林写下了他最后的家书。
剧情简介
2005 年,
日本考古学家在硫磺岛探索隧道,在泥土中发现了一些东西。
场景切换到 1944 年的硫磺岛,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节节败退,这里成了防御美军进攻日本本土的最后一道防线。驻守在此的日军
一等兵西乡县(
二宫和也饰演)和他的排正在
海滩挖掘战壕。这时,一架飞机缓缓降落,走下来的是
硫磺岛日军指挥官栗林忠道
中将,他曾经留学美国,在军中大力推行新政,明令禁止随意体罚下属,对如何守卫硫磺岛也就着独特的见解,这些做法招来了守旧将领的不满,却为绝望中的士兵们带来了一线希望。他救了西乡和他的朋友免于因发表“不爱国言论”而遭到军曹殴打,并命令这些人开始在折钵山挖地下
防御工事。
军队里来了一位骑着马的军人
西竹一(
伊原刚志饰演),他是战车连的连队长,曾经是
奥运会马术冠军,与栗林中将是老朋友。西竹一告诉栗林日军已丧失了
制空权和
制海权。得知这一消息,栗林
中将第二天急忙赶到海边重新规划作战方案,他集合所有军官下令将所有军力部署在
元山、东山、折钵山,并在山体内挖洞穴与
美国军队打持久战。部队开始在山体中不断挖洞穴修筑防御工事。
最后一批补充兵力到达,其中一名年轻的战士名叫清水洋一(
加濑亮饰演),他被分配到
西乡县所在的小队。西乡在挖洞穴的间隙回想起到这里之前的生活,他原本和妻子西乡花子(
裕木奈江饰演)经营着一家面包店,却被强行入伍并送到了
硫磺岛参战,他憧憬着战争结束回家照看妻子。而清水则与西乡截然不同,他满怀热血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突然,
防空警报响起,美军开始了对硫磺岛的轰炸,
硫磺岛战役拉开始了。
几天后,
美国海军陆战队开始登陆。
美国军队第一支登陆部队伤亡惨重,但正如栗林预测的那样,
海滩防御很快被攻破,攻击转向折钵山阵地。折钵山的前期优势在美军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落,西乡无意中听到栗林用
无线电命令撤退。然而,指挥官却选择带领他的部下自杀。西乡带着清水逃跑,说服他继续战斗而不是一死了之。
西乡县和折钵山的士兵们试图在夜间再次转移,但他们遇到了
海军陆战队,情急之下西乡和清水撤回了司令部,伊藤(
中村狮童饰演)中尉指责他们是逃兵,挥刀就要砍向两人。栗林赶到并确认他撤退的命令,再次救了
西乡县。
日军攻击
美国军队阵地,但损失惨重。伊藤带着三枚
地雷前往美军防线,打算投身于坦克下,不料反被美军俘虏。被弹片炸瞎了双眼的
西竹一命令手下撤退,并要求给他留一支枪。当士兵们离开时听到山洞里传来一声枪响。
几天的战斗下来,许多日军到了崩溃的边缘。在西乡的动摇下,清水找到了美军并向
美国人投降,但后来被守卫他的美国兵开枪打死。
栗林心知肚明他们都会埋葬在此,只不过是
时间问题,于是命令大家向家里写去家书,这也成为他们最后的感情寄托。
美国军队已攻占了
硫磺岛的大部分,日军也已弹尽粮绝。无可奈何的栗林命令西乡留下并销毁所有文件,包括他自己的信件。栗林集结了所有部队,趁着夜色向日军发起了进攻。
日军大部分人都死了,栗林也受了重伤,最后用美国朋友送给他的那把美国柯尔特M1911A1手枪自杀了。泪流满面的
西乡县随后埋葬了他。美军包围了上来,如同在梦境的西乡,用铲子攻击美国人。由于虚弱无力战斗,他被打昏并被带到战俘
海滩。西乡在担架上醒来,瞥见夕阳,阴沉地笑了笑。
时间回到 2005 年,考古学家完成了挖掘工作,发现了
西乡县埋葬的信件袋,一封封未发出的信件复原了
硫磺岛上发生的故事。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历史背景
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硝烟已经散去。硫磺岛原是一座由火山
熔岩冷却后形成的火山
小岛,但作为战略要津(北距
东京1080千米,南距关岛1130千米,几乎是东京和
美国属地
塞班岛的中央),成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日两军的必争之地。日美两军也在硫磺岛上进行了一场
太平洋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激战。
1945年2月17日,
美国军队对硫磺岛展开了猛烈的炮轰、
凝固汽油弹轰炸和
机关枪扫射。2月19日,
美国海军陆战第4师、第5师共计6万余名队员在飞机和
舰炮火力掩护下在
硫磺岛东南部强行登陆。相比太平洋战争中其他登陆战,
美国海军舰炮火力对硫磺岛登陆部队进行了史无前例的
火力支援。原计划5天的战役,美军足足打了36天。23000名固守
硫磺岛的日军只有1083人生还。美军虽然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但也付出了6812人死亡、19189人负伤的惨重代价。这场战役是
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美国军队拿下了这座被称作“不沉战舰”的硫磺岛,并在岛上建立了离
日本本土最近的基地,使
B-29轰炸机空袭日本本土和后来用
原子弹结束战争成为可能。
硫磺岛战役结束后,人们发现了数百封藏于地下的信件,这些信件都是参加硫磺岛战役的日本军人写给家人的书信。影片《硫磺岛家书》以后人无意中发现了战争遗留下来的物品为开端,述说当时的战况和当事人们的心情故事。
灵感来源
2005年第77届奥斯卡颁奖礼,因《百万宝贝》如愿以偿地夺得小金人大奖的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十分兴奋,不小心透露了有关硫磺岛战役的拍摄计划。在筹拍期间,伊斯特伍德对硫磺岛之战的日方指挥官栗林忠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栗林曾留学美国,对
硫磺岛战役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布防,凭借着栗林的奇特策略,
美国军队原以为5天就能结束的战斗整整进行了36天。栗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和他的部下内心情感究竟是怎样的?伊斯特伍德不断挖掘栗林的资料,在看了《“玉碎总指挥官”的信》和
詹姆斯·布拉德利的小说《
父辈的旗帜》之后,有幸获得了另一个审视硫磺岛战役的独特视角。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伊斯特伍德才最终坚定了在《父辈的旗帜》之外再次拍摄其姊妹片《硫磺岛来信》的信心。
剧本创作
在决定拍摄《硫磺岛家书》后,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请来他以前的合作伙伴
保罗·哈吉斯来写剧本,但哈吉斯觉得他没有足够的资格来做这项工作,还需要更多更细致的资料支撑。于是哈吉斯请来《
父辈的旗帜》(2006年出版)的研究助理、美籍日裔剧作家山下爱丽丝(Iris Yamashita)帮忙,最终完成了剧本创作。
选角
《硫磺岛来信》演员全部启用日裔,包括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的
渡边谦、
中村狮童、
二宫和也等。当渡边谦被选为主角的消息传开后,几乎所有
日本年轻演员都表示有兴趣参与这部电影的拍摄。
其中出演这些将士的都是日本的实力派演员,如担大旗的渡边谦演技自然不在话下。而让人眼前一亮的可算是二宫和也这个年青偶像,他首次放下型仔造型挑战身负国家重任和妻子诺言的豪迈男子汉角色,也是这部电影的看点之一。
渡边谦在为他的角色做准备时,阅读了
大日本帝国陆军将军栗林忠道从
硫磺岛写给他家人的真实信件。影片中
渡边谦完整诠释了统军
中将栗林忠道,他佩带白色象牙握把的柯尔特M1911A1手枪,塑造了一个既是军人也是父亲的栗林,他用决意死守阵地的冷峻果敢、向死的决绝和不泯生命与希望的炽热演绎了一个真实的栗林。由此,他在电影中贡献了
教科书般的演技。
拍摄过程
导演伊斯特伍德最初的计划是在一部电影中从美日两军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讲述
硫磺岛战役。随着制作的发展,两个国家两种不同的文化创造了非常不同的故事情节,有太多的内容要讲,因此伊斯特伍德把故事脉络梳理成
美国军队、日军两种视角,分成两部影片《
父辈的旗帜》(Flags Of Our Fathers)和《硫磺岛家书》来拍摄。
《硫磺岛家书》是导演伊斯特伍德以一名
美国导演的身份挑战执导日军的故事,影片以
日本军人的视角很好地体现了他们的精神所在。影片最初的的名字是《红日,黑沙》,因为
硫磺岛战役中日军几乎全军覆没,那些留下来的书信就是成为探询他们所思所想的唯一的见证者,所以影片的名字也由原来的《红日,黑沙》改为现在的《硫磺岛家书》。而在这一封封年代久远的信上跃现的是一个个形象各异的将士,他们不仅仅是一名军人,更多的是一个儿子、丈夫和父亲。而信之于日本人来说始终是一个含有特殊意义的物件,导演以此为线索可谓是对准了日本市场的胃口。
摄制组最后用了32天的时间完成了影片的拍摄。
幕后故事
影片《硫磺岛家书》在
美国热映后,一名曾参加过
硫磺岛战役的美国老兵公开宣布,自己还保存有一捆当年在硫磺岛拾到的日军信件,并打算将这些信件交还给它们的主人。与伊斯特伍德“来自
硫磺岛的信”不同的是,沃格林保存的信件应该是这些驻硫磺岛日军士兵家人“去往硫磺岛的信”。
由于影片采用
日语拍摄,所以在奥斯卡金球奖的评选中不能角逐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而只能角逐外语片和其他
单项奖,因此成为奥斯卡历史上仅有的9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提名的外语片之一。
花絮
影片中也有一些小错误或穿帮的镜头:比如,在
硫磺岛的日本指挥中心看到的
世界地图将
纽芬兰岛列为
加拿大的一部分,而实际上纽芬兰当时为
英国殖民地,直到1949年才加入加拿大。再比如,在电影开始25分钟左右的暴风雨中,几名士兵下了飞机,其中一个士兵的衣服很干,另一个士兵的外套已经湿了。在
倒数第二个场景中,被俘的
日本士兵西乡目睹了
太阳从东方而不是西方“落下”。还有,在电影的结尾,栗林将军开车行驶在马路的右边。而日本是靠左行驶。
影片特色
电影主题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拍过许多战争题材的电影,但这部《硫磺岛家书》没有采用关注战争本身这一惯常作法,也没有象一般的战争片从战胜方和战败方的切入点去诠释,影片走出了胜负这样一个简单的结构,怀着
人文主义的关怀,从文化根源上探寻原因,再将其
升华至
人道主义角度,对战斗过的人们给予了同等的敬意。
影片在表现了战争惨烈真实感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人性的思考,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鲜明。栗林忠道
中将,曾经留学
美国,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曾与美国军官有着不错的友谊;西竹一中校,
奥运会马术冠军,在欧美的社交界颇有人缘,人称“西男爵”;
西乡县,一名普普通通的面包师,妻子怀孕时被强制征召入伍;
伊藤,有着强烈武士道精神的顽固派;清水,因为不忍心杀死一只狗而被发配到
硫磺岛的迷茫学生。他们的身份背景不一,性格不同,因为不同的原因来到硫磺岛。在战争中他们显得那么渺小,他们沦为国家的
战争机器,在注定失败的战争中绝望地接受情感冲击。
在影片《硫磺岛来信》
日本记者会上,导演伊斯特伍德说道:”从小到大,我们看过的战争电影都清晰地标明了是非善恶,然而对于战争中的个体而言,没有什么是清晰的。当年轻人为了相互厮杀而被遣送到这个
小岛上,他们明白自己生存下来的几率,每十个人当中,也许只有一个可以回来,也许没有。当他们的生命与鲜血风化在历史的篇章中,每个人都理应得到报答。我希望,不只是日本,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应该记住这些鲜活生命的付出。”
关于硫磺岛战役电影AB版
《硫磺岛来信》是《
父辈的旗帜》的姊妹篇,导演伊斯特伍德专门拍了两个版本来描述那场在二战中影响重大的硫磺岛战役,一部是
美国立场的《父辈的旗帜》,另一部是
日本视角的《硫磺岛来信》。两部影片都不是一部完全意义的战争片,《父辈的旗帜》不单有登陆战的真实、残酷,也有战役开始之前的
美国军队生活细节和三名士兵返回美国之后坎坷经历的感人描述;《硫磺岛家书》除了前半部分登陆战场面宏大之外,花费了更多的精力在人性的刻画上面。两个剧本从完全相反的侧面切入,虽然角度截然相反,但却隐含着一个相同的主题:发生在
太平洋的战争,不但是军队之间的冲撞,也是文化之间的冲撞。美日两版影片皆无所谓的“英雄”,有的只是回首战争、忧患当下的深湛情怀和对“生”的意义的高贵思索。
所获荣誉
制片与发行
上映信息
《硫磺岛家书》原本计划2007年2月上映,由于原来被认为是当年奥斯卡有力竞争者的影片《
父辈的旗帜》(2006年10月上映)在评论界和商业上都没有达到预期,考虑获奖等因素,
华纳兄弟娱乐公司决定将《硫磺岛家书》提前到2006年12月上映,该片还特别安排于11月28日为
金球奖评委举办专场放映,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上映信息如下:
作品影响
《硫磺岛家书》展现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上那场最惨烈的战斗,让观众在战争带来巨大危害的冲击之下体会到人性的真实,反思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该片在历史反思和
国际关系学上存在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2013年4月14日,日本首相
安倍晋三访问
硫磺岛,参加战死军人悼念仪式,视察战死军人遗骨收敛工作。安倍首相在战殁者追悼仪式上献花并致辞,称
日本寻求和平,希望避免战争悲剧重演。
这部电影的成功使得前往硫磺岛的游客数量激增。
票房
《硫磺岛家书》取得了比它的姊妹篇《
父辈的旗帜》要好得多的票房成绩,尤其是在日本。在美国和
加拿大2006 年 12 月 24 日周末开幕中,该片取得了8.9万美元的票房。截止2023年4月9日
美国和加拿大票房总收入为13,756,082 美元,全球票房总收入约为6867万 美元。
作品评价
《硫磺岛家书》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评论家普遍认为影片对战争危险的有力人文描写发人深省,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作为导演执导成熟。
美国《丹佛邮报》的丽莎·肯尼迪称《硫磺岛家书》是一部磨练技艺和判断力的作品,导演伊斯特伍德把多年的生活、
电影制作和两者有机融合,是一部愿意享受电影真正力量的成熟
电影制作人才能拍出的作品。
《
滚石杂志》杂志评价该片:《硫磺岛家书》从第一帧到最后一帧都是高质量的,一部战争电影几乎是一首旋律诗,它揭示了
日本士兵在1945年40多天的战斗中保卫硫磺岛火山岛与美军作战的思想和秘密内心。
加拿大《
多伦多明星报》评论家彼得豪厄尔评价该片:这部电影不言而喻告诉我们,战争是一场没有意义的相互竞争和
意识形态的战斗。我们虽然肤色不同,但有着同样的希望、欲望和恐惧,我们不应人为制造战争来掩盖这一切。
中国主流媒体《
央视网》评价该片:《硫磺岛家书》作为《
父辈的旗帜》的兄弟篇,可以说是电影史上最悲伤的战争片之一,也可以说是最能够体现克林特执导能力的一部电影。
截至2023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