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俊荣,知名记者,资深媒体人,作家。曾任《西安晚报》渭南记者站站长,现任
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区域传播事业部副主任。
2012年6月,因报道
大荔县县委书记
孙云峰等慰问贫困党员时抽“九五至尊”天价香烟领导震怒,6月29日被按照上级要求停职。石俊荣被停职事件发生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宣部、
中国记协网和国内外媒体纷纷关注,网民和读者不断声援。因此,石俊荣于当年7月4日复工,这个案例成为2012年全国新闻界的一个重大事件和推动新闻进步的一个标本。直接促进了全国公务会议不准摆放香烟,以及“天价烟”降至千元以下等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2021年1月,石俊荣的乡土散文集《
回不去的故乡》出版。该散文集出版后,被
中国国家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杭州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复旦大学图书馆等百余家图书馆收藏。2022年1月,该散文集第二次印刷发行,再度为大众带来浓浓乡情。
事件简介
新闻背景
2012年6月25日,大荔县委书记孙云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孙永莉、组织部长种逢康带领财政、民政、
计划生育等部门负责人,在
官池镇党委书记的陪同下,深入包联的官池镇伍家湾村慰问贫困老党员时,会场出现一盒“九五至尊”香烟,据悉,这种高价烟每条
参考价在千元以上。随同的县领导讲,这是村支书拿的,里面只有两三根,县领导已经严厉批评了村支书;村支书说是自己战友给的,不知道什么烟,拿来让领导们品尝一下。
在
大荔县人民政府网上发布的这篇《孙云峰等领导慰问包联村贫困老党员》新闻稿中,还配有4篇配图:第一幅是在会议室的一张照片,孙云峰前面摆放着水果、
冬瓜子、水杯和一盒“九五至尊”香烟,读者电话称,慰问贫困党员,抽这样的烟太奢侈。29日下午,该网站将照片删除了。
石俊荣:这是事实、真理和民意的胜利!
2012年6月30日20:50,实名认证为西安晚报渭南记者站站长的石俊荣在
新浪微博中发布情况说明,称因报道大荔县“天价香烟”的事件,报社通知其停职检查。石俊荣对网友的关心表示感谢,同时称自己深刻认识到稿件采写中有不周全的地方,给当地造成负面影响。
7月1日17:20,石俊荣再次发布微博透露细节,称关于“天价香烟”采访,是他得到读者线索后在当地政府网站上了解到的,进行了电话采访,没有采访到全部当事人,同报社采访规范不符。报社让其停职总结反思,石俊荣表示诚恳接受,“今后我要汲取教训,提高职业素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7月4日早上7点,石俊荣发布微博称:“今日复工”,“这是事实、真理和民意的胜利!权力社会中,每个好人都可能会成为弱者,都需要支持。感谢新快报
刘虎记者;感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司新闻业务处农涛处长;感谢全国关爱我支持我的每个人。谢谢您们!当您绝望的时候,我会站到您的身边,给您力量!各位多保重!!”
另外,记者石俊荣29日凌晨发布微博:[为心灵遮风挡雨]“稿子就像自 己孩子,可以不去怀她,可以流产,还可以大月份引产。但是,生下来你就要为她负责,如果有人伤害她,就必须用臂膀为她遮挡任何暴力,用生命呵护她纯洁的心灵,直到自己永远闭上眼睛。”
报社回应
7月1日19时许,西安晚报通过
新浪微博发表声明:“6月29日上午,西安晚报开会研究天价烟报道中记者未到现场实地采访的问题,按照报社有关规定,让本报记者石俊荣停职总结,以进一步改进作风,并未停止其渭南记者站站长职务。本报遵循办报方针,从没有不能开展舆论监督之说。”
各方评论
6月30日上午,实名认证为“《
新快报》调查新闻中心记者”的网友“记者
刘虎”发微博称“因为报道‘县委书记慰问贫困老党员 会场出现九五至尊香烟的新闻’引领导震怒,西安晚报记者石俊荣昨日深夜被按照上级要求停职,西安晚报同时被要求从即日起禁止出现任何监督或者涉及政府的负面新闻。”
该微博一经发出,引发了网友热议,转发上万条。其中包括
胡锡进、
任志强等名人也纷纷站出来为石俊荣鸣不平。
1、石俊荣:被一包香烟改变命运的记者。
今天我们节目的主角是《西安晚报》记者石俊荣,因为报道
陕西省某县委书记下乡慰问贫困群众时桌子上放了一包价值150元的香烟,捅了马蜂窝,结果被报社停职。
2、《
中国青年报》:记者无力,则国民无力国家无力。
记者有力,贪官污吏才会无力,腐败官员才会慑服于舆论监督的力量,而不会嚣张地反击记者“拿这点钱怎么了,你怎么不去曝光那些贪更多钱的官员”;记者有力,公权力才会被驯服,被规训于严格将权力用于为公众谋福利,而不是以权谋私;记者有力,社会的丑恶现象才会被揭露,而不是被一些人捂着捂着,捂成了危害社会的大矛盾、大麻烦;记者有力,民众才能知情,这个国家才会安全,诚如哲人所言,让人民知道的真相越多,这个国家就越安全;记者有力,记者身后的民众才会有力,国家的强大并不是表现在强大的官员、强势的权力上,而是表现在每个公民的强势上,不会有被“
跨省追捕”的恐惧,不会担心警察破门而入,不会担心因言获罪……
社会名流:媒体监督何错之有
《
环球时报》总编辑@
胡锡进:呼吁
中国记协网介入,了解情况。记协有保护记者的职责。在舆论如此复杂、传统媒体又如此困难的时候,官方如果不善待记者既有悖公权力的道德,也是愚蠢的。
知名地产商@
任志强:不许新闻监督政府官员和政府行为?
6月30日15:56 ,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新闻业务处处长农涛就石俊荣因报道被停职事件,在其
腾讯控股认证
新浪微博表态:“报道没有不当,地方滥用职权。”请各界人士增加对记者合法采访权的关注。
网友:记者要对得起无冕之王美誉
虽然天价烟事件被曝光多日,但调查记者因报道而被辞职,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各大媒体相继转载,也引发了网友对舆论监督的讨论。
网友“七月云天”:任何职位都需要负责任的人员,一名记者更应该如此,要认真采访、客观报道,不要哗众取宠、听风即雨。新闻记者不要沦为造谣者,要对得起无冕之王的美誉。
网友“云淡风轻”:如果作为一名记者,不敢于说真话,是不合格的。
网友“
李玉枝”:媒体的一个很大的任务就是监督,一条这样的报道记者就被停职,这样的做法太不应该。无论是谁的烟,既然放在那里,说明县委书记是抽过的。就是抽了也没什么大问题,没说有多腐败,只是说不应该。
专题研究
这是一句所有传媒人发自心底的呐喊:站直了,别趴下!从娱乐明星掌掴记者、足协秘书长脚踢女记者,记者面临着来自新闻单位和舆论环境的“潜规则”威胁。这句呐喊不仅是对记者,更是对记者供职的新闻机构——用一支笔,忠实地履行新闻人的职业使命吧!
2、对话天价烟被停职记者:已复工 不后悔之前报道。
因天价烟报道被停职的记者石俊荣 (
新浪微博)做客《对话传媒人》微访谈,跟网友互动交流天价烟报道背后。石俊荣在微访谈中称,自己对这次报道并不后悔,他不是斗士,只是普通的记者,而做一个好记者必备的素质便是尊重事实。他还透露,他已于今天复工。
3、记者权益的维护与新闻职业共同体的构建。
报道“陕西天价烟事件”记者被停职事件,是研究当下社会舆论环境的一个标准性事件。被停职的记者在社会的声援下最终复职,从这一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中国的新闻职业共同体正在萌芽之中,并成为维护社会舆论环境、支持媒体正当舆论监督的健康力量。
4、谁动了"无冕之王"的王冠。
处在舆论风口浪尖的“九五之尊”实际上反应出了公众对于官员财产的质疑,对记者的停职处理显示出了地方政府舆情处理能力的缺失,舆论的不满表现出公众对于媒体监督权的重视。越是神秘,就越令公众怀疑,地方政府应该对媒体监督心存敬畏而非恐惧和打压,如果权力强行压在舆论监督弹簧之上,其反作用力会更大的返还给权力本身。
出版作品
石俊荣散文集《
回不去的故乡》由
太白文艺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为该书题写书名,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西安市作协主席、著名作家
吴克敬评价:“月是故乡明,俊荣的这部乡土散文作品像月光洒在田野,洒在村庄,把读者的思绪带回遥远的故乡。”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渭南市作协主席
李康美评价:“掬起故乡的泥土,饱含着浓烈的乡情;回眸过往的岁月,可见质朴的精神风骨。”2024年9月,该散文集获得渭南市第五届杜鹏程文学奖散文奖。
石俊荣是
白水县人,1972年出生,现任
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区域传播事业部副主任。自1989年起在报刊上发表作品,从事写作30多年尤其是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来,采写了大量的新闻作品,其中一些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推动了社会进步。先后多次获得过
赵超构新闻奖、陕西新闻奖、西安新闻奖等,
西安市优秀新闻工作者。2005年出版过通讯散文集《生死考验》、散文集《
回不去的故乡》。 “多年后,我们的村子可能会消失,还有我这本册子中的故事。我希望用这本书,怀念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和我遇到的那些人。”
乡土、乡情、乡愁是工业化、现代化社会中越来越稀缺的情感,回不去的故乡里的那些人,那些事是打开这些情绪的一扇门。
《回不去的故乡》是一部故乡回望录,一部乡村在现代文明化进程中的忧思录。书中所选50篇文章,皆是发生在渭北台和高原交界的一个乡村的故事。书中文字有一种穿透岁月的彻悟感,并把这一种人世洞悉变成插图说明,和着熟悉的乡村照片,让人一见倾心,爱不释手。
不管过多久,也不管有多远,故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挥之不去,因为那里有亲人、有最真的情感,温暖着我们大踏步前行。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陕西省散文学会会长
陈长吟评价:“故乡和往事,是生命的底色,隐藏在作家的内心深处。石俊荣在这些底色上,描绘出了自己的文学图景。读其作品,让人沉醉在萦萦乡情中,也让人对脚下的土地有了深层的认识。”
知名历史学者、河南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端木赐香讲:“可能是天性,也可能是苦难,石俊荣心思细腻,文风忧伤——温暖的是,他的忧伤上面,居然覆盖了一层淡淡的幽默。就像巧克力上面,抹了一层甜而不腻的奶油。我想,传说中的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就是这样一种文笔吧。”
资深媒体人、北京的郭少英说:“留下这本书,是对游子心灵最好的安慰。或许您的生命中,正缺少这样一本书,真实、真情而又细腻地记录您心里那个回不去的故乡”。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刘立荣说:“书拿到手里,一页页看过去,沉浸其中,许久不能自已。看着文字,彷佛他就坐在我对面,时而低沉时而激昂地和我聊天,回忆他生命中的桩桩件件,看似琐碎,恰恰还原了30年前
关中地区旱原农村的日常,抒发了经过多种职业与沧桑岁月的历练,却依然‘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的对生活炽热的爱。”
黑龙江省作家张亚秋认为:“回不去的故乡,行不尽的远方,回望来路,石俊荣用他真挚的情感,深的哲思反映着原乡的滋味,也反思着时代的变迁。温度,深度,厚度兼备,文字精粹,思想厚重,耐读耐品,感人至深。”
陕西省青年作家秦延安说:“在书中,作者把人生揉进生活,用诗性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有趣的笔触,描述了那个年代农村的凡人凡事和曾经的过往,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书中文字,既刻画了乡土中国的风俗人情与发展肌理,还描摹了广大乡民拥有的坚忍、执著和毅力,以及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字里行间尽显生命的质朴,让我们在远望乡村中,追忆心灵归所,感受原始、自然纯净的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