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棠
唐代诗人
许棠(公元822年 -?)晚唐诗人,字文化,宣州泾县(今泾县)人,祖籍霍邑(今山西霍县),曾任江宁丞。许棠是晚唐寒士诗群代表“咸通十哲”之一,又与张乔张𧏖、周繇合称为“九华四俊”。
许棠早年隐居九华山庐山,寻找安静之地潜心读书,以期通过科举之路走入仕途。许棠约二十岁参加科考,在科场苦战 30余年,屡屡落第。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得到时任京兆府参军李频大力推荐,终于在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许棠将近五十岁时,遇到公正的主考官高湜,如愿进士及第。历任南康郡从事、泾县尉、淮南馆驿官、江宁丞等职。卒于中和二年(公元883年)以后,年寿在六十二岁以上。
许棠现存诗歌共155首,全为律诗,据统计有140首五律,15首七律,主要收录在《全唐诗》中。主要涉及题赠诗、送别诗、行旅诗、写景咏物诗、咏怀诗及边塞诗六种题材。主要代表作《过洞庭湖》广为流传,时人常用来题于扇面,故有“许洞庭”的美誉。许棠诗名颇为显著,是晚唐江皋湘赣地区诗歌的重要代表性人物。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许棠生于李恒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家中是已经破落衰败的中小层地主阶级,虽有旧居,但需要亲自劳动参与“渔樵”生活。早年曾与张乔等人隐居九华山庐山,避世苦读诗书,以求通过科举考试入仕。许棠初次考进士,就与薛能陆肱齐名。在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左右,许棠正式走出山林,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之初,就才名初显,颇得赞誉。盛唐时期入仕道路有很多,比如从军、学道、隐居等,但晚唐时期,科举成为寒门士子入仕的唯一途径。然而应举人数众多,竞争异常激烈。寒门和贵族子弟同场竞技,普通考生仅依靠才学入仕十分艰难。许棠苦守科场,常年奔波于应举之路,四处干求援,数次游历边塞。
游历边塞
晚唐众多寒苦文人,无论是否及第,为了谋求生存和仕途出路,辗转于幕府之间。京西、京北一带的边地幕府,距离长安不远,交通便利,是很多文人的首选之地。许棠漫长的科举生涯中,就曾多次游历边塞。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八月,秦州区(今秦安县)到长安才渐渐恢复交通。大中三年至四年(公元849 - 850年)左右,许棠第一次游历秦陇一带。
会昌四年(公元844年),马戴进士及第,颇具盛名。许棠与马戴在此时就已成为朋友,有诗歌相互唱答。马戴及第之后第二次入太原市幕,为太原李司空幕下掌书记。许棠约在大中四年(公元850年)秋后,前往河东道治所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拜谒词宗马戴,停留数月。大中四年至六年(公元850 - 862年)左右,许棠游历河东一带。大中九年(公元865年)之前,许棠至少五次漫游西北。咸通四年至七年(公元863 - 866年),再次游历秦陇之间。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前,曾到过蜀中,投谒独孤云,曾滞留其幕府
仕宦经历
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许棠进士及第后归乡,未被授予官职。年末,许棠前往扬州市拜谒淮南节度使李蔚,但没有获得进入其幕府的机会。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春至干符元年(公元874年)秋之间,时任江南西道观察使下辖州郡刺史陆肱,在许棠及第待选期间,为许棠安排了只有俸禄,但无正式职衔的南康郡从事一职。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年末,许棠赴京参与吏部选。乾符二年(公元875年)春,通过吏部铨选,许棠出任泾县尉。乾符六年(公元879年)之前,出任淮南馆驿官。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后,担任江宁丞,此后仕履不详。
潦倒而终
许棠虽然如愿走上仕途,但官职不高,晚年生活并不宽裕,且常年的贫困致使他负债累累,贫穷落拓,潦倒辞荣,似有归隐之意。许棠曾写过一篇墓志铭,其中记录的墓主戴昭卒于李儇中和二年(公元883年)八月二十日,葬于十二月十六日。据此,许棠应卒于中和二年(公元883年)之后。
人物作品
许棠现存诗歌共155首,全为律诗,据统计有140首五律,15首七律,主要收录在《全唐诗》中。许棠《言怀》云:“万事不关心,终日但苦吟。”其诗歌创作主要围绕自身的经历,诗中多次描写贫病、悲愁、孤独、苦寒。主要可分为题赠诗、送别诗、羁旅诗、写景咏物诗、咏怀诗及边塞诗六种题材。诗歌题材丰富,但思想内容相对狭窄。总体上呈现出穷愁孤苦的风格特征。
题赠诗
题赠诗约30首,占据许棠全部诗歌的近五分之一,是许棠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题赠诗又可分为三类:(1)往来唱和,题赠亲友。如“匡庐曾共隐,相见自相亲”(《题张乔升平里居》),“无成归未得,不是不谋归”(《寄江上弟妹》),“清晨窥古镜,旅貌近衰翁”(《新年呈友》)等。(2)对达官贵族的干谒投献。如“退已经三十载,登龙曾见一千人”(《投独孤尚书》),“三纪吟诗望一名,丹宵待得白头成”(《讲德陈情上淮南李朴射八首》之一),“霄汉期提引,龙钟未拟休”(《投徐端公》)等。(3)对僧院寺庙及僧人的题赠。如“浮生自多事,无计免回”(《题甘露寺》),“诗传中原地区外,偈布市朝间”(《赠栖白上人》),“行高无外染,骨瘦是真容”(《赠志空上人》)等。
送别诗
许棠在应举路上,经历了无数的相逢与别离。最能代表许棠创作特色的送别诗是《谓上送人南归》:“远役与归愁,同来渭河头。南浮应到海,北去阻无州。楚雨天连地,胡风夏甚秋。江人如见问,为话复贫游。”诗中的“远役”与“归愁”,对应“楚雨”和“胡风”,遥远的行役路途,被恶劣的天气渲染得更加凄凉。还有如《送友人北游》《送友人游蜀》等表达对友人的担忧与不舍,《送友人归江南》《将归江南留别友人》表达诗人对友人落第的惋惜与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慨叹。此外,还有许棠自己即将离开,留别亲友的诗,如《留别故人》《留别从弟郴》等。
行旅诗
羁旅途中,独行异乡的孤苦与对故乡的思念交杂在一起,许棠亦留下不少诗作。如“半夜发清洛,不知过石桥”(《早发洛中》),“虽随兵马至,未免畏豺狼”(《过湍沟谷》),“独起无人见,长河夜泛时”(《泗上早发》),“远道行非易,无图住自难”(《春暮途次华山下》),“旅貌同柴毁,行衣对骨穿”(《冬归陵别业五首》其一)等,可以感受到诗人面临的,不仅是道路的艰险,还要躲避战乱,提防豺狼。诗人在漫长行旅路途中颠沛流离,形销骨立,还要忍受思归之情的煎熬。如“欲归难遂去,闲忆自成吟”(《忆江南》),“无成归故里,不似在他乡”(《重归江南》),“骨肉嗟名晚,看归却泪垂”(《冬杪归陵阳别业五首》其二)等。
写景咏物诗
许棠的写景咏物诗中,最负盛名的是《过洞庭湖》:“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鸟高恒畏坠,帆远却如闲。渔夫闲相引,时歌浩渺间。”这首诗可以算是描写洞庭湖的优秀作品,传唱度颇高,很多人用来题字于扇面,许棠也因此获得“许洞庭”的美誉。还有少数吟咏动植物的诗,如“发在林凋后,繁当露冷时”(《白菊》),赞美菊花傲立严寒的高洁品格;“此时吟立者,不觉万愁生”(《闻蝉十二韵》),借秋蝉描写自己的心境。
咏怀诗
许棠有一批直接吟咏情怀的诗,记录了诗人最真实的人生感受。如“半生为下客,终老托何人”(《写怀》),“旧国归无计,他乡梦亦愁”(《遣怀》),“终年唯旅舍,只似己无家”(《旅怀》),“荣枯应已定,无复系浮沉”(《言怀》)等。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诗人不忘初心,仍然执着坚定地奔赴仕途。许棠的咏怀诗书写了应举途中的种种悲苦,也抒发了诗人久试不第、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感伤。
边塞诗
许棠数次游历边塞,主要是为了干谒权贵,谋求生存。他的边塞诗主要是通过对大漠风光与边疆战事的描写,回归到个人情感,抒发自身的感悟。许棠对边塞风景的描写客观又简洁,如“河光深荡塞,色迥连天”(《塞外书事》),“马行高碛上,日堕迥沙中”(《边城晚望》),“雕依孤立,鸥向迥沙沉”(《银州北书事》),“堡迥锋相见,河移浪旋生”(《夏州道中》)。许棠也注重描写真实的边疆战事情况,如“行李亦需携战器,趋迎当便著戎衣”(《将过单于》),“步步经戎虏,防兵不离身”(《出塞门》),“无蝉斯折柳,有寇似防兵”(许棠《夏州道中》)。战乱下边疆百姓的艰辛生活在许棠的诗中也有反映,如“满野多成无主冢,防边半是异乡人”(《成纪书事二首》其一)。此外,还有诗人对游历边塞孤独、苦楚心境的描写,如“征路出穷边,孤吟傍戍烟”(《塞外书事》),“高关闲独望,望久转愁人”(《雁门关野望》),“星河愁立夜,雷电独行朝”(《五原书事》),“乱叶随寒雨,孤蟾起暮关”(《陇州旅中书事寄李中丞》),“天垂大野雕盘草,月落孤城四面空”(《成纪书事二首》其一)等。
创作特点
语言简练
许棠是晚唐以苦吟著称的诗人,颇受贾岛姚合苦吟诗派的影响,苦练佳句。又继承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的创作特色,及白居易浅易真实的语言风格。总体呈现出语言浅切明了,通俗易懂的特点。许棠对语言的锤炼讲究字词推敲,追求工巧传神。例如:对叠字的运用,如“东浮虽未遂,日日至心中”(《寄睦州陆郎中》),“处处无烟火,人家似暂空”(《奉天寒食书事》);对虚词的使用,如:此生何处遂,屑屑复悠悠”(《遣怀》),“往来经此地,悲苦有谁能”(《雕阴道中作》)。
色彩丰富
许棠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如“白”“青”“红”等带有色彩意义的词,冷色调词汇运用得最为频繁,如“紫塞唯多雪,胡山不尽春”(《雁门关野望》),“青门无到客,紫阁有来莺”(《题郑侍郎岩隐十韵》),用来营造孤寂幽冷的氛围。同时,还经常运用色彩对比,增加反差,营造出画面感,如“西出黄云外,东怀白浪遥”(《五原书事》),“始见红叶落,又闻黄鸟啼”(《陈情献江西李常侍五首》其二)。
善用修辞
许棠在诗歌中运用了对比、夸张、用典、倒置、对仗等修辞手法。
对比
许棠善于用对比手法描写景物,营造荒凉、萧瑟的氛围。如“绝”与“多”的对比,“地广人耕绝,天寒雁下多”(《过穆陵关》);“皆”与“独”的对比,“他皆宴牡丹,独又出长安”(《春暮途次华山下》);“暖”与“寒”的对比,“离城风已暖,近岳雨翻寒”(《春暮途次华山下》)。
夸张
主要用用数字或数量化进行夸张描写,如“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过洞庭湖》),半日就被吓得两鬓斑白;“片时怀万虑,白发数茎新”(《出塞门》),用“万”字形容忧虑之多;“旅貌同柴毁,行衣对骨穿”(《冬杪归陵阳别业五首》其五)等。
用典
许棠受李商隐诗风影响,常化用前人诗歌的意境,其诗歌用典自然,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如“朝退常归隐,真修大隐情”(《题郑侍郎岩隐十韵》),其中的“大隐”,引用了晋朝王康琚“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的意象;“无眠将及曙,多是说山阴”(《春夜同厉文学先辈会宿》),引用了王羲之绍兴市兰亭宴集群贤的典故;“无人见垂钓,暗起洞庭湖心”(《题湖二首》其二),《水经注·水》中“洞庭心”喻指隐居之心,诗人用以暗示自己的隐居意图。
倒置
许棠讲究诗歌语法的特殊性,常变动语序构筑诗句。如“树飞鹦鹉众,川下鹡鸰疏”(《陇上书事》),正常语序应该是“鹦鹉飞树,下川”;“树折巢堕鸟,阶荒草覆虫”(《经故杨太尉旧居》),正常语序应为“树折坠鸟巢,阶荒草覆虫”;类似的句子还有“风巢和鸟动,雪竹向人斜”(《题开明里友人居》),“径折啼猿树,岩荒喷月泉”(《陈情献江西李常侍五首》)等。
对仗
苦吟诗人讲究锤炼字词,对仗工整。许棠善用精工的对仗手法来描景状物,传情达意。如“碧溪飞白鸟,红映青林”(《送龙州樊使君》),“碧溪”与“红旆”相对,“白鸟”与“青林”相对;“栈底鸣流水,林端敛夕阳”(《过湍沟谷》),“栈底”对“林端”,“流水”对“夕阳”;。“退鹢已经三十载,登龙曾见一千人”(《献独孤尚书》),“退鹢”对“登龙”,“三十载”对“一千人”。
人物影响
许棠是晚唐诗坛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的诗人,与张乔、喻坦之剧燕任涛吴罕张𧏖、周繇、郑谷、李栖远、温宪李适之符合称为“咸通十哲”。“咸通十哲”是因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而形成的文人唱和群体。其中的诗人都是此时长安诗坛的重要成员,他们交流唱和的诗歌是长安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咸通十哲”在唐末社会风气的孕育下产生,他们的际遇代表了晚唐绝大多数士子的共同命运。他们的诗歌传达出众多中下层士人的共同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现实制度的不合理和时局面貌的不稳定。他们的边塞行旅诗在中晚唐时期具有代表性。
时代的没落致使士人找不到安身立命的出路,时刻面临生存的现实问题。士人的报国热情消退,走进自我的小天地中。此时的士人吟诗成性,在诗歌中寄托自己在现实中的困顿,渴望以诗歌留名后世成为时代的风气。许棠承袭了贾岛姚合的“苦吟”诗风,是晚唐以苦吟著称的著名诗人。讲究锤炼字词,追求佳句。对五代十国以来的诗人具有一定影响,也是联系贾岛、姚合与宋代“晚唐体”诗人之间的桥梁。
人物评价
唐代诗人林宽在《送许棠先辈归宣州》中,称赞许棠的诗“发枯穷韵律,字字合埙箎。 日月所到处,姓名无不知”。
五代学者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赞叹道:“前辈许棠《过洞庭》诗,最为首出,尔后无继斯作。”
元代学者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评价许棠:“苦于诗文,性僻少合。”
明代学者胡震亨大为称颂许棠的《过洞庭》,用《过洞庭》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对比,“许文化致语楚楚,《洞庭》一联,人多取以题扇“四顾疑无地,中流忽见山”,视老杜“乾坤日夜浮”愈切愈小”。
清代学者吴殳认为:“许棠以《洞庭》诗得名,读其全集数篇之外,皆枯寂无味” 。
清代学者沈德潜称许棠的诗“高瞻阔步,可惜结法稍弱”。
当代学者傅璇琮对许棠的评价,与《唐才子传》正好相反。傅璇琮在《唐才子传校笺》中记载道:“至谓其性僻少合,则未见他书所载。今按棠及同时人文集,与棠交往者颇众,棠诗今存者其酬酢之作亦甚多,《才子传》所云,尚无从征实。”
参考资料
..2023-04-20
..2023-04-20
..2023-04-20
..2023-04-20
..2023-05-11
..2023-05-11
..2023-05-1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游历边塞
仕宦经历
潦倒而终
人物作品
题赠诗
送别诗
行旅诗
写景咏物诗
咏怀诗
边塞诗
创作特点
语言简练
色彩丰富
善用修辞
对比
夸张
用典
倒置
对仗
人物影响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