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人文学院组建于2000年。学院所辖教学、研究单位有中文系、中语系、历史系、哈萨克语言文学教研室、中亚文化研究所、
阿尔泰共和国学研究所和语言文化国际交流中心。现已成为
新疆大学人文社科专业覆盖面宽、办学层次较高、规模较大的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学院。
学院现有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443人,普通本科生1300人,成人学生200余人。有
中央民族大学、
新疆广播电视台、巴州民宗委等多个实习基地。学院现有5个语言实验室、5个多媒体教室、1个
计算机中心、1个办公自动化实验室等多种现代化教学场所和设施,实验室总面积为521㎡,生均面积为0.38㎡。仪器设备共有377台(件)。学院资料室图书、文献总量6万余册,1万9千余种。人文学院下属的新疆少数民族
民俗博物馆,占地面积208平方米,馆内收藏民俗实物及历史文物等七大类5000余件收藏品,1000余张图片以及音像资料,是目前
西北唯一一所集教学、科研、旅游服务为一体的民俗博物馆。同时,还与社会力量共同建设了
新疆民街民俗博物馆,成为
乌鲁木齐市旅游的一大看点。
为了加强我院“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以“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人文学院成立了11个科研研究所。将以“人才库”、“思想库”的特质间接作用于西北边疆社会经济发展。许多研究成果将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为自治区人民政府决策、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人文学院将以改革的精神办好科研研究所,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在
新疆大学“211工程”建设中,出优秀成果,出优秀人才,为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35人,其中正高职称25人,副教授5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6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24%人。有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46人,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自治区优秀专家1人。有20余位教师曾分别赴美国、
瑞典、
瑞士、
德国、
英国、
日本、
哈萨克族、
乌兹别克斯坦、
俄罗斯、
荷兰等国访学或讲学;3人进入西部人才培养计划接受专门培养;14人接受出国外语培训;18人去内地高校进修。在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基础上,形成了“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国家级创新团队和“新疆非物质文化保护研究”创新团队。
学院现有文学、历史两大学科门类,十四个本科专业方向,分别是
汉语言文学(下设
现代文秘方向、文学方向、影视文学方向、编辑出版发行方向)、维语言文学(下设现代文秘方向、文学方向、影视文学方向)、
哈萨克族语言文学、汉语言、维语言、哈语言、
历史学、
民族学等。有专门史、中国近
现代史、历史
语文学、
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民族学、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9个硕士点。学院在原有二级学科硕士点的基础上,于2010年申请成功了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2个一级学科的硕士点。目前,人文学院有1个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学科;拥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校级优势专业、2个校级特色专业。
学院坚持遵循“自强、厚德、热忱、关爱”的人文精神,该院教风严,学风正,各专业学生知识面广、专业基础扎实、写作水平高、
计算机操作能力强、会用双语交际,学生
英语及计算机过级率名列学校前茅。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数量多,考取名校多。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亦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展示才华、培养能力的机会,为学院构筑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学院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广大学生通过组织学术专题研讨会,辩论赛,论文答辩等一系列学术活动,深入探讨学术问题,使学术研究在广大学生中蔚然成风,从而使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学术素养,培养了他们科学,严谨,求实,认真的治学方法和态度,为广大学生以后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考研率为17.7%,已成为新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重点学院。
学院从2001年到2011年来共承担180多个项目,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校级项目64项,世川课题36项,外资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18项。出版著作145部,发表论文2000余篇,其中被CSSCI收录的300余篇,国外发表论文48篇;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103项,其中国家级22项,省部级3项,还获得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0余项,校级奖78项。2010年人文学院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获得了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