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博物馆坐落于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罗布林卡东南角,是西藏自治区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综合性博物馆。
西藏博物馆是1994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的62项援藏工程项目之一,于1999年10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之际落成并正式开馆。2009年7月1日实行免费开放。2017年,西藏博物馆新馆扩建,历时5年,于2022年7月8日重新开馆。
西藏博物馆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6.2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3层。馆内主要包括陈列展示区、藏品保管区、公共服务区、文物保护研究区、综合办公区等。展览主要由常设展览“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离太阳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和专题展览“雪域丰碑——西藏革命文物展”组成。西藏博物馆藏品总数52万余件,主要有造像、唐卡、古籍文献、瓷器玉器、法器等,其中珍贵文物达4万余件(套)。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西藏博物馆先后获得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文明单位”“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区直“青年文明号”等称号。
历史沿革
兴建背景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社会发展并不稳定,区内几乎没有开展过文物考古和大规模的文物调查工作,全区文物资源状况不明,大量文物散落民间,保护状况堪忧,不具备建设博物馆的条件。
1959年6月,中共西藏工委发布《关于加强文物档案工作的决定》,成立“中共西藏工委文物古迹档案管理委员会”,下设文物管理小组,开始在文物调查、征集、保护等方面开始初步工作。随后,正式成立
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从1965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一直担负着安排西藏全区文物考古相关工作。期间,文管将收集到的珍贵文物多次在国内外举办文物展览和宣传教育工作,为西藏博物馆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成立博物馆
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博物馆现代化的改革与发展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藏博物馆的建设。1994年7月,中央将西藏博物馆建设列为重点社会发展工程,由国家直接投资兴建。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直接指导西藏博物馆的建设工作。1997年10月1日举行了由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并揭牌的主体工程竣工仪式。1999年10月5日落成开馆。博物馆主体建筑分展馆区和库区两个部分,占地面积5395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490平方米。
2009年7月,西藏博物馆对外免费开放。
2014年10月,“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在西藏博物馆挂牌成立。
建设新馆
2016年,国家决定在西藏博物馆原址进行新馆改扩建工程,并于2017年10月正式实施,历时5年,于2022年7月8日重新开馆。新馆占地面积达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6.2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3层。原来的旧馆成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这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关于废奴运动的纪念馆。扩建后的西藏博物馆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也是西藏唯一一座综合性
国家一级博物馆。
建筑布局
建筑设计
西藏博物馆老馆于1999年建成开放。由
花岗石砌就墙体,上端为藏式女儿墙即镶嵌柽柳女墙,屋顶用琉璃瓦覆盖,馆内采用现代结构体,朝阳一面镶有进口落地大玻璃。展馆区一层为博览厅,二、三层为8个专门的展览厅。该馆曾获国家设计金奖,并作为艺术品收入第九届全国美展。
西藏博物馆新馆主体建筑为三层,建筑面积近6.2万平方米,延续了旧馆建筑的根脉和肌理,与老馆通过一个通透的玻璃阳光大厅连接。建筑外观为传统藏式建筑,共采用藏式元素300余种,藏式造型145个,藏式纹样200余种,分布在西藏博物馆的檐口、门柱、斗拱、天花、柱角等部位。提取老馆彩绘色彩11种、纹样125种,对老馆彩绘进行修复,对新馆彩绘进行元素重构,绘制壁画面积达2400平方米。
新馆屋面铺设3500平方米,集热效率达70%至75%的主动槽式
太阳能集热群,作为集中供暖形式的项目。金顶大厅高达36米,是
西藏自治区地区最大跨度的玻璃透明金顶。1100块玻璃引入自然光,实现冬季最大光线射入,可以让更多阳光进入大厅内部。此外,电动天窗利用热压差促进馆内空气流动,形成“会呼吸的大厅”。
展厅布局
西藏博物馆新馆主体建筑共三层,包括陈列展示区、藏品保管区、休闲服务区、文物保护研究区、综合办公区等。全馆展陈面积达16431平方米;藏品保管区面积达10417平方米,其中一层包括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西藏民俗文化展、临展厅、文创体验区等功能性设施。二层是
西藏自治区历史与文化展厅和儿童体验馆,三层为活动室和观景平台。
陈列展览
常设陈列
西藏博物馆新馆展览主要由基本陈列“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离
太阳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组成。
2023年,由
中国博物馆协会、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第二十届(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中,西藏博物馆申报的“西藏博物馆基本陈列——西藏历史与文化、民俗展”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特别奖。
离太阳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展
该展览位于西藏博物馆一楼,展厅面积2737平方米,展品数量700余件(套)。展览通过“生活习俗”“生产习俗”“节庆文化”“时代之光”四个部分,以各式服装、建筑、生产器械,通过实物陈列、场景复原、
多媒体呈现等集中展示了高原人民的民情风俗、文化性格、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帮助观众增进对西藏民俗文化地域性、民族性、互融性和时代性的了解,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主要展出各类藏族服饰、阿嘎土、林区木屋、马头木舟、石砌平顶屋、牦牛帐篷、炒青稞、、腰织机、卡垫、格萨尔赛马、藏戏、糌粑盒、嘎乌等。
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展
该展览位于西藏博物馆二楼,展厅面积6288平方米,展品近2000余件(套)。以时间为主线,分为“史前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时期”“
清代民国时期”“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五个部分。涵盖了
西藏自治区数万年发展史,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展览辅以图文展板、场景复原、沙盘模型及
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手段,系统阐释西藏地区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将西藏地方史与中国国家史进行全面贯通,阐释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主权行使以及西藏地区各民族与国内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与文化互鉴,阐释西藏地区各族人民在推动中华民族统一、国家发展以及缔造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伟大贡献,揭示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主题。具体展出内容有
尼阿底遗址、曲贡遗址、藏东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曲踏墓地祭祀坑、
西藏自治区岩画艺术、卡若房居、双体陶罐、磨制石器、雍仲增摩崖石刻、唐蕃会盟碑、巨型场景为【柏海迎亲】、大宝法王玉印、阐化王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八思巴肖像唐卡、不空成就佛、丝三世佛、艾旺寺泥塑菩萨头像、大慈法王刺绣唐卡等。
专题展览
雪域丰碑—西藏革命文物展
该展览位于西藏博物馆一楼临展厅,2023年05月18日开展,规划展览一年。展览面积1562平方米,展线长334米,共展出308件(套)革命文物和65件(套)中央赠送礼品。该展览以西藏革命历史为背景,以革命文物展示为主要内容。由“维护主权、进军西藏”“经营西藏、巩固国防”“民主改革、当家作主”“成立西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五个单元和《一贯同心深切关怀——历代中央政府赐赠暨和平解放以来中央赠送西藏礼品特展》组成。展品具体有康藏公路路线踏勘图、
进藏英雄先遣连纪念碑、徐明亮同志学习藏语的课本和笔记本、谭冠三夫妇的送子协议、“长期建藏”决心书、王笑雨同志的日记、布德的墨镜、
慕生忠将军的铁锹等。
此外,《雪域丰碑——西藏革命文物展》被列入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
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
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是由西藏博物馆老馆改建而来,于2021年3月28日正式免费向公众开放。展厅面积2700平方米。馆内共分6个展厅,分别是“序厅”“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度统治下的旧西藏”“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新西藏”和“昂首阔步新时代”。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共展出165份珍贵历史文献档案、299件见证历史的实物、331张图片和4个大型场景等。
1959年3月28日,封建农奴制在西藏终结。2009年1月,西藏自治区通过将每年3月28日设立为“
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决议。
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是
西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党员干部教育基地”“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是中国唯一一个关于废奴运动的纪念馆。
馆藏文物
双体陶罐
双体陶罐是西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出土于西藏
卡若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朱墨彩绘双体陶罐为夹细砂黄陶,口径11.3厘米,底径84厘米,高19厘米,侈口呈喇叭状。其腹部为袋形双体,好像两只小兽相向而立。颈部和肩部的一对带孔器钮表现出小兽的耳朵和尾巴,还有穿绳的实际用途。双体的纹饰各不相同,一体以双勾三角折线纹为主,线外饰彩;另一体以双勾菱形纹为主,纹内外施彩;双肩各以剔刺装饰的双带纹作装饰。因为该文物由两件完全相同的袋形陶罐连接而成,且表面饰以大量刻划纹和朱、墨两色彩绘,故被称为“朱墨彩绘双体陶罐”。该展品位于西藏博物馆二楼的历史与文化展厅。
贝叶梵文《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
此《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制成于7世纪至8世纪,长42厘米,宽7厘米,共47页,每页文字7行。每页中央均有附图,描绘释迦八相、
观世音、度母等,附图两侧还各有装饰带,中间打孔,上下描绘
佛塔。古代
印度没有纸张,通常将经典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称为“贝叶经”。该展品位于西藏博物馆二楼的历史与文化展厅。
不空成就佛
不空成就佛,即为丹萨提风格造像。是佛教密宗“五方佛”之一,代表能以大智慧成就一切如来事业与众生事业。这座鎏金铜不空成就佛造于15世纪,高37厘米,底座宽22厘米。脸型宽大,面部饱满,装饰繁。右手当胸结说法印,左手置于脐前结禅定印,赤足全坐于莲座上,莲座下的底托上面雕饰有涡旋状缠枝莲花。该展品位于西藏博物馆二楼的历史与文化展厅。
元八思巴肖像唐卡
该唐卡展示的是布画
八思巴肖像,长270厘米,宽148厘米,中央主尊绘制八思巴,国字形脸,平头黑发、细眉大眼、双目凝重、鼻梁隆正、口唇红润,神态庄严肃穆。画面中的八思巴身着三法衣,右臂袒露,右手当胸结说法印,左手置于脐前结禅定印,赤足全跏趺安坐于仰覆莲花月亮宝座上。该展品位于西藏博物馆二楼的历史与文化展厅。
大慈法王刺绣唐卡
大慈法王刺绣唐卡展示的是释迦也失肖像,1434年,释迦也失被
宣德皇帝封为三大法王的“大慈法王”,宣德皇帝命宫廷制作并赏赐给他的这副肖像唐卡。
大慈法王
刺绣唐卡高109厘米,宽64厘米。唐卡左上方织出朱印一方,印文为九叠篆“至善大慈法王之印”八字,是按照印文原样织成。在画面右上方织出封号全文“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净般若弘照普应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
大日如来自在大圆通”。该展品位于西藏博物馆二楼的历史与文化展厅。
阐化王印
阐化王是明中央赐封当时掌控
西藏地方政权的帕竹噶举派首领的世袭封号。1388年,
朱元璋下旨册封帕竹政权的第五任执政官
扎巴坚赞为"灌顶国师"。1406年,
朱棣加封扎巴坚赞为"灌顶国师阐化王",并赐印。该展品位于西藏博物馆二楼的历史与文化展厅。
折枝莲托八宝纹青花盉壶
该折枝莲托八宝纹青花壶是清乾隆年间制作的。此盉壶高21厘米,口径12厘米,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通体饰缠枝莲纹、折枝莲纹、回纹、吉祥八宝等青花纹样,外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八宝纹”是西藏地区流行的传统吉祥图案,取材于藏传佛教的八种供器。该展品位于西藏博物馆二楼的历史与文化展厅。
文化活动
特色文创
西藏博物馆研发的文创产品多达106种。包括馆藏瓷器复仿制品、刺绣唐卡、
景泰蓝器具、原创IP人物(阿古顿巴、宁吉姆啦)和各类文创小件(生活类、文具类)。例如祭蓝
浮雕瓷器套装,它的纹饰就遴选自西藏博物馆
宣德时期藏品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以“祭蓝釉”烧之,生胚施釉,高温烧成,釉面不流不裂,釉色蓝如深海,呈色稳定,明亮如宝石。而精品珐琅掐丝银碗,则遴选自西藏博物馆的明代景泰蓝
番莲纹僧帽壶藏品之元素。
社教活动
西藏博物馆作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馆内的儿童体验馆会定期举办各类教育活动。如“行走的课堂”暑期夏令营活动、“千古探秘校园行”学雷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儿童体验馆里过“五一”假期、走进西藏博物馆,培育爱国情怀等活动。一楼的4D影院不定期放映西藏宣传片,如4D影片《美丽西藏》等。
2023年5月18日晚,第47个“
国际博物馆日,西藏博物馆首次夜间对外开放。可以在中央大厅体验博物馆听交响乐,可在观景平台观看星空,可在儿童体验馆内,参与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西藏博物馆三楼文化休息区设置了文创集市,全区文博单位参与文创产品集中展售,主要有藏戏面具书签、文成公主迎亲图刺绣、宁吉姆啦棒棒糖等。
学术科研
西藏博物馆的学术委员会多次配合国际博物馆日、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大活动举办学术研讨会。在2009年举办的“当代博物馆展望——全国博物馆馆长论坛”学术会议上,发布了百余篇由西藏博物馆馆员撰写的论文,如《达拉岗寺考古发掘报告》《论藏族民居装饰的嬗变》等。
西藏博物馆还主编和参与编辑、出版了《西藏博物馆》《西藏博物馆馆藏元明清玉器精品》《金色宝藏》《雪域瑰宝》等大型画册,整理出藏文古籍《旁塘目录》,出版了《西藏陶质建筑饰品发展史研究》《二十一度母图录》等。2013年,还创办了馆刊,每年出版两期,其承办的《西藏文物》季刊也按期编印。
2012年, 西藏博物馆唐卡工作室挂牌成立,购置专业保护和修复设备,利用科技研究修复及保护唐卡文物的方法,建立唐卡文物研究与科技保护信息平台,成为西藏唐卡尤其是西藏博物馆馆藏唐卡科技保护与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2006年,唐卡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所获荣誉
2000年,西藏博物馆被列为全国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2008年,西藏博物馆被定级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009年,中宣部公布西藏博物馆成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18年,西藏博物馆办公室获得“西藏自治区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2023年,由西藏博物馆申报的“西藏博物馆基本陈列——西藏历史与文化、民俗展”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特别奖。
参考资料
西藏博物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2023-06-16
西藏博物馆.拉萨市人民政府网.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