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鳢
鳢科鳢属的一种鱼
线,(学名:Channa striata),是鳢科、鳢属的一种鱼类。
线鳢整个躯体呈现一个类似细长的圆柱体结构,呈灰黑褐色,腹部带白色,背侧有大型黑斑。身体长度可达90厘米以上,体重可达3公斤。头部扁平,背鳍和臀鳍长而柔软,胸鳍大约头长的一半。背鳍具有37-46软条,肛鳍23-29软条,胸鳍15-17软条,尾鳍呈圆形。盆鳍紧靠在胸鳍下方。嘴部较大,无须,上下颌都有发达的尖锐牙齿。上颌后腹侧向外翻弯曲延伸带深色条纹,表面上覆被类似于蛇的圆形鳞片,鱼鳔细长,可到达尾部区域。
线鳢栖息于河流、湖泊与沟渠等地,例如植物杂生和淤泥淤积的静水域或缓流处泥浆之中现存于斯里兰卡,可能分布于孟加拉国柬埔寨印度、缅甸、马来西亚越南等地。中国云南省也有发现。被引入印度尼西亚东部岛屿,包括菲律宾,以及新几内亚岛,新喀里多尼亚和斐济,也被引入韩国俄罗斯东南部。在美国夏威夷等地水域也有类似线鳢的鱼类发现。
2019年8月,线鳢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中,等级为无危(LC),受灭绝威胁程度低,种群数目稳定。
形态特征
线鳢形态较为独特,身体长度可达90厘米以上,体重可达3公斤。幼鱼与成熟期鱼大小差异较大,成年后身体很长,身体上部呈深黑褐色,腹部带白色。雌雄稍有不同,雌性线鳢比雄性大。幼鱼呈棕褐色,带有深棕色条纹。幼鱼在鱼种阶段过后12周,平均体重可以达到60克。
整体细节:线鳢整个躯体呈现一个类似细长的圆柱体结构,呈灰黑褐色,腹部带白色,背侧有大型黑斑。头部扁平,背鳍和臀鳍较长且柔软,带有软条。胸鳍大约头长的一半。背鳍具有37-46软条,肛鳍23-29软条,胸鳍15-17软条,尾鳍呈圆形。盆鳍紧靠在胸鳍下方。嘴部较大,无须,上下颌都有发达的尖锐牙齿,下颚有4-7个尖齿在一排绒毛状牙齿后面,在下颌处绒毛状齿增至6排。上颌后腹侧向外翻弯曲延伸带深色条纹,表面上覆被类似于蛇的圆形鳞片,鱼鳔细长,可到达尾部区域。头部区域具有辅助空气呼吸器(鳃上器),该分支上器官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由于线鳢头部相对较宽,鳞片较大,与蛇相类似,因此英文中通常称其为“Snakehead”。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线鳢现存于斯里兰卡,可能分布于孟加拉国柬埔寨印度、缅甸、马来西亚越南等地。中国云南省也有发现。
该物种已被引入印度尼西亚东部岛屿,包括菲律宾,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新喀里多尼亚和斐济,也被引入韩国俄罗斯东南部,在美国夏威夷等地水域也有发现。
栖息环境
线鳢多栖息于河流、湖泊与沟渠等地,例如植物杂生和淤泥淤积的静水域或缓流处泥浆之中。线鳢可以从水面呼吸空气,因此能够在氧气含量低的水中生存,且能在淤泥中生活,例如在干涸的湖泊、沼泽和运河的底部泥浆中生存。
生活习性
迁徙行为
栖息地季节性降雨导致水量增多时,线鳢可以在洪水泛滥地区和永久性水域之间迁移。这些鱼能够通过使用鱼鳍蠕动在陆地上缓慢的运动,分布到新的水体中。当线鳢在旱季无法从干燥的栖息地搬迁时,它们可以通过在干旱的湖泊、运河和沼泽的底部挖洞,保持皮肤和呼吸器湿润。
觅食行为
线鳢一般在白天活动,几乎任何比其嘴部小的动物都是线鳢的捕食对象。幼年线鳢捕食生物包括浮游动物、小昆虫和甲壳亚门等食物。成年后通常捕食从昆虫(陆生和水生)到幼鸟的所有生物,包括鱼类、青蛙蝌蚪、蜥蜴、铅山壁虎、老鼠、鸟类、甚至鸭子。线鳢有眼睛,能观察外部环境,但考虑到它们生活的地方往往视线清晰度不高(淤泥等环境),它们也可能使用其他感官来寻找猎物和配偶。
防御行为
线鳢是一种独居的鱼类,具有较强的领地意识。该鱼通常在停滞或缓慢流动的水中的植被、岩石和沉没的树木、沼泽中隐藏,并将其当作自己的领地后,只会在附近移动很短的距离。
信息传递行为
线鳢可以检测水中的物质,并且像许多鱼类一样,它们有一个侧线系统,可以检测水压的微小变化,使它们能够意识到周围水中移动的物体。并且它们可能会用信息素或其他化学信号找到潜在的配偶。
生长繁殖
繁殖行为与产卵过程
线鳢产卵期有两个时间段,每年通常繁殖两次,分别为5-9月和10-12月。线鳢在全年保持相同的配偶,是一种一夫一妻制的鱼。虽然没有关于野外繁殖行为的已发表报告,但在圈养研究中观察到了该物种的繁殖行为。在繁殖过程中,雄性会移动到雌性下方,两条鱼相对的朝相反的方向移动。据估计,线鳢的自然繁殖行为通常会发生在水面下10-20厘米。雄性和雌性经常跳出至水面30至90厘米。研究中还发现,雄性参与求偶时,通过频繁撞击雌性的鼻子和通风口来展示这种求偶活动,同时排卵。线鳢一次可产卵1000个左右,人工培育环境下产卵可达4000个,卵平均大小约1.25毫米,无粘性,适当条件下1至3天后可以孵化。
幼鱼成长与发育
受精卵成功后,线鳢的行为非常积极,从受精卵到幼鱼到达鱼种阶段(15-20厘米),线鳢会对幼鱼进行保护。虽然尚不清楚哪一条亲鱼更加频繁地保护鱼卵,但亲鱼双方都参与照顾鱼卵,防止鱼卵被猎食者捕食。尽管线鳢会为孵育幼鱼投入大量精力,但在食物短缺时,亲鱼可能会为了生存而吃掉幼鱼。
在28ºC的温度下,受精卵在孵化后的18-20天内便可以进行水生呼吸,当幼鱼长到1.1-1.2厘米时,就会具备双呼吸功能。之后,其通过鳃和皮肤的吸氧量可减少近42%。
人工繁殖
水箱产卵
人工可以对线鳢进行繁殖。亲鱼在水箱产卵后,卵会漂浮到人工水箱顶部,因为它们含有大量的脂质。1至2小时后,受精卵在中心出现淡黄色斑点,而未受精卵则变为白色。受精卵会在1天后孵化,在孵化后10天后,幼鱼逐渐变成橙色,变得更加独立。这时,将亲鱼从水箱中移走,可以防止亲鱼捕食幼鱼。
寄生虫防治
线鳢是许多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包括桡足类寄生虫。线虫的幼虫可以在在鱼类的消化道中存活下来,并包裹在鱼类肌肉组织中。如果未煮熟的线鳢被人类食用,寄生虫可以存活并通过组织迁移,因此在养殖和食用过程中应该注意防止寄生虫污染。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级别:2019年8月,线鳢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中,等级为无危(LC),受灭绝威胁程度低,种群数目稳定。
可能致危因素
人工捕捞威胁:由于线鳢在印度平原等地作为一种重要食用鱼,且价格较高。因此其原生种群可能受到过度捕捞的威胁。
栖息地减少:例如,斯里兰卡的线鳢种群栖息地受水污染、外来物种竞争、栖息地退化等影响,可能存在种群生存威胁。
现状和保护措施
减少野生种群捕捞,防止其可能存在的种群生存威胁。由于该鱼具有较好的食用价值,很多地区可引进后进行人工繁育,可降低其原生种群的生存威胁。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由于线鳢是一种淡水食肉鱼类,在生物链中作为消费者可以伏击并且捕食其他小型鱼类。
负面影响
由于线鳢对栖息环境要求低,其可以适应较浑浊的低氧水域,以及其对亚热带到暖温带气候都具备明显耐受能力,因此引发了人们对于其可能造成生物入侵问题的担忧。
观赏价值
相关水族馆有作为观赏鱼类出售,但由于它的体型和对其他鱼类的攻击性,人们对它作为观赏鱼的兴趣有限。
食用价值
该鱼类及其相近种属在东南亚地区作为重要食用鱼之一,肉质较为美味,并有人工养殖食用。
科研价值
线鳢肌肉组织和油可以愈合伤口,可能原因是含有多种氨基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等,用于伤口可防止瘢痕产生,一些地区也将其用于从手术或疾病中恢复的人。
参考资料
Channa striata (Bloch,1793).物种2000.2024-09-05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iucnredlist.2023-04-27
..2023-04-27
Channa striata.ADW.2024-09-05
..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
..2023-04-2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迁徙行为
觅食行为
防御行为
信息传递行为
生长繁殖
繁殖行为与产卵过程
幼鱼成长与发育
人工繁殖
水箱产卵
寄生虫防治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可能致危因素
现状和保护措施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负面影响
观赏价值
食用价值
科研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