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马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当时先民为减轻劳动强度,于是便发明农具“秧马”,在湖北武昌一带使用。在
苏轼的推动下,
江西省、
江苏省、
浙江省等地也逐渐使用起了秧马。北宋政权灭亡后,
政治经济学中心向南方转移,秧马在
南宋时期的使用达到了
中国历史上最盛期。元代以后,秧马逐渐闲置、消失,直到五十年代
中原地区解放后,江西、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福建省以至
陕西省等地才陆续仿制了“秧马”做出了各种插秧船。
秧马最早出现在北宋中期,主要使用地区为湖北武昌一带。苏东坡在游历武昌时“见农夫皆皆骑秧马”,十分赞赏。此后他曾向江西、江苏、浙江等地大力推广。在向
江西省推荐的过程中,他挥笔写下
洪汛涛《秧马歌》,并为之作序。其在向
江浙介绍推广时,除了详细说明秧马的形制尺寸、驾驶方法外,还特意制造了一个实物作示范,盼望秧马能在这里扎根普及,但由于生产水平及小农经济的保守性所限,
苏轼在世时,秧马在江西、浙江、江苏等地区都没能得到普普遍推广。
北宋晚期,苏东坡晚年被贬居住在广东惠州, 又继续热情地推广秧马这种农具 。 在他推动下 , 博罗郡令林扑亲自率领农夫工 匠进行制作试验 , 结果受到惠州农民的普遍欢迎 , 得到广泛应用 。 消息传到附近地区
龙川县 , 县令翟东玉也积极要求秧马 范式,最终秧马这种新式农具终于在
广东省一带推广。此外,秧马还出现在
莆田市等地,并提高这些地区的水稻产量。
南宋时期,是秧马在中国历史上使用的最盛期。 随着
金朝入侵 ,
北宋政权灭亡,
政治经济学中心向南方转移。政府机构、大批官吏及成千上万的逃亡百姓移居
江南, 对南方口粮的生产发展要求加强 。一些有见识的地方官吏想到的方法之一 ,就是改革和推广新式农具 , 这一情况,就为秧马的广泛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
到了元代 , 秧马仍在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元朝文人
袁士元在他的《 七言长诗喜雨三十 韵》中曾写到 “ 春复一犁方欲动 ,田无向水绝堪怜,木龙漫吼江头月 ,秧马犹沉屋角烟 ” 。描写了当时郸州干旱 ,
龙骨车和秧马都只好闲置起来的景象 。由于种种原因,秧马未能长久使用下去,元代以后就逐渐消失。
五十年代
中原地区解放后,
江西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福建省以至
陕西省等地都陆续仿制了各种插秧船。随着地区气候 、 原材料等条件的不 同其形制、设备虽有差异,但基本上都是宋代秧马的发展和进化。
秧马的形状仿佛是一只小木船 ,头和尾翘起来,中间凹进去。腹部使用坚硬光滑的榆木枣木作成 ,背部是用很轻的揪梧之类木材制造,如同盖了瓦一样,在船头有放秧苗的地方,免得隔岸抛掷或往返拿取 ,大大地减轻了弯腰插秧的劳苦,提高了插秧的效率。
元朝文人
袁士元在其作《七言长诗喜雨三十韵》中曾写到 “ 春复一犁方欲动,田无向水绝堪怜,木龙漫吼江头月,秧马犹沉屋角烟 ” 。
南宋诗人
刘克庄《次韵李仓春一首》中对秧马的描述“ 秧马从今渐可行,林鸡未好更呼晴。敢云使者乘招传 ,聊为君王代藕耕 。”
“以榆棘为腹,欲其滑以揪梧为背 , 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骸雀跃于泥中。系束其首以缚秧,日行千。较之枢楼而作者,劳佚相绝。 ”这是宋代文人
苏轼在其作《秧马歌》中对秧马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