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辰亮
科普作家
张辰亮(1988年2月29日-),男,出生于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研究生硕士,科普作家。他担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青春版《博物》编辑、副主编,策划总监。创办了南京农业大学昆虫协会并且担任副会长。后成为科普创作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任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
张辰亮专注于科普创作,是一位“博物达人”。他热爱大自然和中国历史文化,擅长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大家鉴定物种,轻松幽默的风格吸引众多网友。张辰亮小时候就对昆虫有兴趣,求学路上他一直深入研究昆虫。大学之后,他为各大媒体写过数百篇科普文章,著有《海错图笔记》等著作,喜欢在作品中以现代科学的角度解读中国古代博物学文献。后转战短视频,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宣传科学知识。除此之外,他还参加了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中国科学院2023跨年科学演讲》等节目。
张辰亮被评为《中国国家地理》的青春版《博物》杂志的“博物少年”,“典赞·2017科普中国”2017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格致科学传播奖”年度最受欢迎的创作者。两次入选bilibili年度百大UP主。其作品获得过年度鉴定视频奖项。作品《海错图笔记》常年稳居各电商科普类书籍销量前五。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88年2月29日,张辰亮在北京出生。生活在大城市的他常常在暑假去到乡下的姥姥家。乡村的田园菜地、河沟芦苇则让张辰亮有探索大自然的机会。他研究昆虫,观察虫子打架、蜜蜂采蜜,上小学时也和同学一起捉虫。所有的课余时间,他也都花在研究昆虫上。他逐渐养成抓昆虫、养昆虫和阅读一些昆虫类书籍的习惯。
中学时代的张辰亮在探索中发现当时中国相关方面知识比较匮乏,初中学到的知识有限,可供参考的书也很少。因此到初二时,张辰亮便开始在互联网汲取有关昆虫的知识。当时的互联网仍处论坛、贴吧时代,中国昆虫爱好者便会借助这些平台发表自己拍摄的昆虫摄影。张辰亮也在北京昆虫网、中国昆虫爱好者论坛、大自然社区等网站探访、讨论。在论坛里,张辰亮不仅在研究讨论各种事物中学到很多新知识,还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也是在这个时候与未来几位一起工作的同事结下不解之缘。读高中时,张辰亮就读的学校引进课外素质课。他选择了生物多样性这门与昆虫联系较密切的课程。这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研究昆虫的魅力
多次抉择
2006年,参加完高考后的张辰亮面临着把是研究昆虫当作业余爱好还是职业的抉择。但张辰亮的父母很开明,在学习和生活上都很支持张辰亮研究昆虫的爱好。父母还带着他去相关专业的校园里参观和咨询,让张辰亮有更深入的了解。最后,张辰亮决定去读与昆虫专业最为相关的植物保护专业。
2006年,还在大一的张辰亮就创办了南京农业大学昆虫协会。他希望建立一个相关的平台可以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共同切磋。张辰亮希望未来能专心研究昆虫,决定本科毕业后读研。于是,张辰亮如愿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昆虫研究专业的研究生,实现了多年来的梦想。在农大,张辰亮在学习上耐心钻研、多看多问。他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也收获到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张辰亮课程之余经常去图书馆,每月坚持买书和读书,来让自己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时,他选择了研究半翅目昆虫,并专注于九香虫的研究。
然而,随着学科发展,读研的张辰亮发现,他原先想做的对昆虫习性的传统研究正逐步走向边缘化,专业的研究内容并不是他真正感兴趣的。接下来的路,张辰亮决定换个方向。这种想法,让他走向了一条新的科普宣传之路。
成为博物君
张辰亮年轻时是《博物》杂志的忠实读者。2004年,张辰亮被《博物》杂志评选为博物少年。之后,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专业读研究生的张辰亮也经常会 在《博物》的杂志投稿。他的稿子大多被采用。2011年,因为这些经历,还在研二的张辰亮进入《博物》杂志实习,并负责博物杂志官方账号的运营工作。由于张辰亮还是学生,没有太多空余的时间,领导便决定让他管理《博物》的官方微博。当时新浪微博刚起步,张辰亮的探索之路并不顺畅,只能谨慎寻找宣传、科普方式。
最初,张辰亮通过“卖萌”的方式科普,但效果不好。在接到编辑部让张辰亮回答网友提问的新任务后,张辰亮意识到可以通过互动的形式经营微博,达到宣传科普的目的。张辰亮开始注重官博的品牌人格化,科普立体化,文字口语化,配图平民化。他结合科普类杂志的风格,不断回答网友提问来进行互动,在交流中完成科普,找到了自己的科普风格。
在运营《博物》杂志官方微博上,张辰亮将大中学生及刚入社会的年轻人作为科普主要受众。因为年龄段相近,张辰亮了解他们的喜好,有针对性地宣传。他认为年轻人影响力大,科普意义重大。在他的影响下,一些家长开始带孩子走进自然,更多人也愿意了解科学。尽管运营博物杂志微博很繁忙,但他仍抽出时间涉猎新知识,拓宽学习视野,增长人生阅历。
《海错图笔记》问世
张辰亮早年海边旅游的经历及一些昆虫研究让他对海洋生物有所了解。工作后由于张辰亮要撰写与海鲜相关的稿件,就有了去沿海地区探访,了解海洋生物的机会。张辰亮机缘巧合下读到了《海错图》,但在阅读中,张辰亮发现《海错图》由于年代所限,内容上有不少谬误和缺漏。于是,从2015年夏天开始,张辰亮遍访各地搜集一手素材,对《海错图》中的生物进行分析、考证、鉴定,从而写出了《海错图笔记》。《海错图笔记》一共有三册,一出版便成为当时的科普畅销书。
转战短视频
博物》杂志官微的兴起,让更多人了解了张辰亮的科普内容。但圈子之外,“博物”只是一个小众的领域。新传播形式的兴起,为张辰亮的科普带来新的机会。他开始了对短视频的尝试。2019年11月,张辰亮除了图文科普之外,也在抖音介绍他的科普日常。他通过制作有趣的短视频给大家科普,也收获了大量抖音粉丝的关注。对于当下来说,张辰亮的科普内容借助着短视频这种快速又直接的科普方式,让年轻人有机会直接询问。了解科学也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话题。相较于图片文字,短视频融合了画面、讲解、配乐、剪辑多种丰富的元素,更利于科普内容的传播。
2021年初,张辰亮在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出任主任。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主要任务是通过视频记录各种内容内容。在所有发布的视频中,张辰亮亲自讲解的视频深受观众喜欢。他被网友起了无数昵称,如“玉亮”“狐主任”。因为他的科普引发很多网络段子和表情包,张辰亮在科普的路上成功出圈。2021年6月,张辰亮在个人社交账号发布消息说,由于精力有限,自己将退出《博物》杂志官方账号的打理,今后的工作重心将放在视频和纸质杂志上。同年,张辰亮还参加湖南卫视举办的《天天向上》的节目。2022年12月31日,参加《中国科学院2023跨年科学演讲》,继续他的科普之旅。
2023年11月10日,张辰亮在湖南农业大学修业讲堂巡讲。
2025年1月3日,张辰亮参加的综艺节目《一路前行第二季》官宣阵容并定档于1月4日在东方卫视播出。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以上书籍信息均参考
网络栏目
以上资料参考
参加综艺
创作特色
作品《海错图笔记》
《海错图笔记》分为三册。第一册中使用了大量实拍的照片。张辰亮希望通过大量的考证,把考证结果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却意外发现内容的可信度降低了。于是在写第二册时,张辰亮选择把每一次考证和分析都详细地写进去,通过书本与读者一起分享探索的过程。考虑到《海错图》原著的画谱风格,张辰亮邀请了许多《博物》杂志的优秀画师来把一些实拍的照片换成了精美的手绘。同时他还把大量西方、日本的古代博物手绘放进去,读者便可以通过这些手绘了解古代世界各地对海洋生物的形象认知。前两册《海错图笔记》一共介绍了《海错图》中记载的58种中原地区海洋生物,信息丰富。第三册中,张辰亮加入了自己的亲身体验,使其独具特色。《海错图》中提到过鱼头的骨头可以拼成丹顶鹤。张辰亮和擅长标本制作的朋友拼成仙鹤,并把相机记录的拼接过程放进书里。张辰亮翻阅五种历史文献,以考证《海错图》中“人鱼”的篇幅,这体现张辰亮一丝不苟的原则。对于《海错图》中一些并无定论的问题,张辰亮分析了很多种可能性,给出开放性的答案,也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博物科普的风格
最初,张辰亮选择了以“卖萌”为主的路线。初期卖萌的风格比较亲民,导致张辰亮不仅认为这种风格不适合他的性格,还会让网友产生权威性的质疑。后张辰亮发现以互动的形式宣传科普效果更好。于是张辰亮开始注重官博的品牌人格化,科普立体化,文字口语化,配图平民化。他结合科普类杂志的风格,不断回答网友提问来进行互动,通过辟谣来塑造自己权威形象。张辰亮在交流中完成科普,找到了自己的科普风格。
荣誉奖项
影视荣誉
作品荣誉
个人荣誉
人物影响
2019年后不到两年时间,抖音号“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就完成了从0到1955万粉丝的积累,获得上亿点赞。张辰亮多个作品合集播放量上亿,最热门的“网络热传生物鉴定”合集播放量更是突破12亿。
张辰亮负责的《博物》杂志的粉丝量十年内达到1300万。张辰亮的个人微博“无穷小亮”拥有了325万粉丝,越来越多人了解张辰亮的科普知识
参考资料
张辰亮.中国国家地理.2023-04-30
《海错图笔记》青少版.中国青年网.2023-04-30
无穷小亮的微博主页.新浪微博.2023-04-30
中科院举办2023跨年科学演讲.中国科学院.2023-04-30
【作家档案】张辰亮:博物君的科普人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23-04-30
人物 | 张辰亮——“博物君”的成长之路.中国农大稼穑青年.2023-04-30
一路前行第二季.新浪微博.2025-01-03
一路前行第二季.上观.2025-01-03
张辰亮 的作品(17).豆瓣读书.2023-04-30
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主页.哔哩哔哩.2023-04-30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多次抉择
成为博物君
《海错图笔记》问世
转战短视频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网络栏目
参加综艺
创作特色
作品《海错图笔记》
博物科普的风格
荣誉奖项
影视荣誉
作品荣誉
个人荣誉
人物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