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
2012年伯乔·赖特执导的电影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英语: Anna Karenina)是由乔·赖特(Joe Wright)执导的爱情电影,于2012年9月7日在伦敦首映,2012年10月16日在中国大陆上映,由凯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ey)、裘德·洛 (Jude Law)、米歇尔·道克瑞( Michelle Dockery)、米歇尔·道克瑞 (Michelle Dockery)等主演。该片在第八十五届奥斯卡金像奖中提名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和最佳原创配乐,并斩获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奖。全球总计票房68,929,150美元。
影片讲述了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同渥伦斯基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影片中穿插了在沙皇统治下,俄罗斯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揭露了上层阶级虚伪的婚姻生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影片改编自俄国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影片以舞台剧的形式呈现,大胆尝试戏剧化的舞台表演形式,故事在一座美丽而破败的俄国剧院中展开,淡化了对社会背景的描写,使故事回归人性与爱情本身的书写。
故事情节
美丽的贵妇安娜·卡列尼娜(凯拉·奈特莉饰)为了帮助花心的哥哥维持同嫂嫂多丽(凯莉·麦当劳饰)岌岌可危的婚姻,她乘坐火车来到了莫斯科。安娜在车站邂逅了年轻帅气的军官渥伦斯基亚伦·泰勒-约翰逊)。此时,不仅多丽的妹妹凯蒂爱上了帅气迷人、风度翩翩的渥伦斯基,安娜同样也有所心动。在一次舞会上二人相识,在朝夕相处中,安娜和渥伦斯基逐渐走进彼此的心里。
在车站再次相见后,渥伦斯基便向安娜表露了心迹,却被安娜拒绝。拒绝了渥伦斯基的安娜回到了家,心里却一直思念着渥伦斯基。在一次聚会上,二人再次相遇,想起家里冷酷的官僚丈夫卡列宁(裘德·洛),安娜再也无法按捺自己的心,她此时决定直面自己的感情,选择追求真爱,和渥伦斯基在一起。
在一次赛马中,渥伦斯基不慎摔下马受伤,安娜惊慌失措、甚至在公众面前失声大叫,这一反常表现也使得安娜和渥伦斯基的关系曝光。安娜彻底无法掩饰内心的情感,就在此时,安娜发现自己已经怀孕,因此安娜渴望公开这段关系,但渥伦斯基却犹豫不决,他的这一表现这也使得安娜内心十分不安。
安娜生下孩子后,二人逐渐矛盾不断,安娜愈发感到焦灼与不安。在恋情曝光后的一次聚会上,众人向安娜投来异样的眼光,昔日的朋友也对她避而远之,安娜感受到了来自社会阶级的巨大压力,此时安娜同渥伦斯基的感情也出现了裂痕,多情的渥伦斯基依旧留恋于名利场,同上层阶级的女子聚会跳舞,二人在大吵一架后,安娜的心理再度崩溃,最终选择卧轨自杀。
演员与角色
影片制作
影片来源
2012年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改编自俄罗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同名长篇小说。作为一部世界级名著,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曾被多次改编,搬上电影荧幕。前苏联导演亚历山大·扎尔西(Aleksandr Zarkhy)于1967年首次将该小说改编为同名电影,1997年英国导演伯纳德·罗斯(Bernard Rose)重新拍摄新版《安娜·卡列尼娜》等等,同时,这部小说还被改编成芭蕾舞、舞台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相比于以往的版本,2012年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以舞台剧的形式呈现,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转折也在一次次的舞会中完成,导演将原著中描写的爱情故事放在舞台上展现,使得剧情节奏更加紧凑。
选角与幕后
影片选角出于商业价值考虑,角色大多由有一定名气的演员饰演。凯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曾出演多部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如《傲慢与偏见》等,但观众对选角似乎颇有不满,认为拥有着削瘦面庞的凯拉·奈特莉并不符合安娜雍容华贵的贵妇气质;而原文中“臀部摆动,腿脚不灵“的卡列宁也让裘德·洛(Jude Law)演绎成了一名英国绅士。
安娜的扮演者凯拉·奈特莉则表示,自己在拍摄前,已经看过数十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原著,同时,她还认为此次拍摄过程中的表演形式同以往很不同,相对于以往自然派的表演方式,这部电影的表演更具有戏剧化和风格化。
导演乔·赖特(Joe Wright)擅长改编名著,在执导前曾阅读了大量有关18世纪圣彼得堡社会文化与习俗的相关文献,为电影选取最为合适的呈现形式。在拍摄过程中,导演表示,由于受到电影时长的限制,他决定从一个家庭入手,以小见大,从而折射出当时的整个俄罗斯社会。
场景和拍摄手法
由于故事发生于十八世纪的俄罗斯,因此在开拍时,全剧组前往俄罗斯取景。导演以舞台艺术表现的形式来勾画和描写安娜的状态,她的心理变化和经历随着舞台场景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包括了大量的舞台美术设计,包括用舞台上的布景和景观代替实景拍摄、对舞台灯光的巧妙运用以及以转场时使用的布景转换。
导演保留了原著中双线平行的叙事手法,并在场景拍摄中多运用蒙太奇的手法,一边的富丽堂皇却衰败难掩的俄国剧院,一边展现了卡列宁所处的真实世界,使影片看起来就像一场舞台剧,而影片中的角色,则是这舞台剧上的演员。同时,蒙太奇拍摄手法使得舞台上下、幕布前后可以实现无缝衔接,使得电影中的场景不再是分散、割裂的,而是集中又连贯的。
同时,电影场景中包含了许多传统电影元素,如镜框式的自然取景、诗一般的优美意境、典雅的服饰等,在这座俄罗斯传统剧院上,集中展现了19世纪俄罗斯上流社会精致的生活。
服装色彩
在电影中,女性角色的服装以黑、白、红、紫四种色调为主,不同的服装色彩对应了人物的不同形象和情感状态。白色代表了纯洁、天真,这与吉蒂纯真的形象相符。黑色代表高贵、优雅、庄重,因此安娜在平日所穿的礼服大多为黑色,这与安娜贵妇人的形象相符合。紫色是高贵、浪漫和神秘的象征,具有强烈的女性化色彩,安娜与渥伦斯基第一次见面便是穿的紫色礼服。安娜在卧轨自杀前,则穿的红色礼服,代表了热烈、冲动又带有悲壮的牺牲感,也这是安娜第一次向渥伦斯基示爱时所穿的礼服。
主题与亮点
主题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描写一位来自俄罗斯上流社会的女性安娜的爱情悲剧,展现了导演对世俗伦理的挑战以及对个人解放和自由的追求这一精神的赞扬。在同丈夫卡列宁的婚姻中,安娜感受到的只有麻木与虚伪,而爱上渥伦斯基后,脸上则“洋溢着幸福的光辉”;即使她的行为不被她所处的社会接受,她也依然敢于斗争,展现出不用于常人的坚毅勇敢;而安娜勇于追求、坦率真挚的个人,也同她所处的社会阶层中,其他那些虚伪狡猾的人有所区别。
影片通过对安娜个体悲剧的描写,展现了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富有启蒙精神的个人的痛苦与纠结。一方面,安娜若想要冲破藩篱,追求真爱,是万万不能被社会所容的。同时,作为一位在传统俄罗斯上流社会长大的女性,安娜虽有着挑战传统的勇气,但却始终无法真正的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在受人排挤和质疑后,安娜承受了传统与启蒙剧烈冲突所产生的精神折磨,痛苦地挣扎在传统守旧与追求自由真爱之间,最终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安娜难以承受这样的痛苦,选择卧轨自杀。
改编亮点
作为一部世界级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曾多次改编为电影。由导演乔·赖特执导改编的版本则具有鲜明的特点。导演通过演员表演、舞台的转场以及舞台布景等戏剧化的设计,首次尝试以舞台剧的方式演绎小说文本中复杂的人物心理和时代内涵。
同时,导演大胆的将故事放置在一个俄罗斯舞台中展开,并加强了对列文平行故事的叙述,使故事叙述更加立体全面。导演以舞台和现实相互隔行扫描的方式构建本部电影,同时将时代背景做了淡化的处理,将拍摄重心放在一个家庭而非整个俄罗斯社会上。
人物塑造
《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了众多丰满的人物形象。女主人公安娜是一个俄罗斯贵族妇女,外表美丽动人,洋溢着生命力。她生活在同“官僚机器”般的丈夫卡列宁的婚姻牢笼中,压抑的生活使得安娜更加渴望真爱。在遇到年轻的军官渥伦斯基后,安娜便坠入爱河,她一边享受并渴望着同渥伦斯基之间的爱情,一方面又因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勇于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安娜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却遭到来自虚伪的上流社会的排挤和异样的目光,渥伦斯基也并不能理解安娜这一追求真爱的勇敢行为。安娜就这样陷入了孤立的境地,最终选择卧轨自杀。
卡列宁是安娜的丈夫,同样也是一个保守、刻板的“官僚机器”。面对安娜的背叛,他在乎的不是妻子的不贞,而是妻子的行为会使得他的形象不光彩,宁愿渥伦斯基成为妻子的情人,也不愿意同安娜离婚。卡列宁的形象,充分代表了当时俄罗斯上流社会阶级的虚伪与冷漠。
安娜的情人渥伦斯基,是一名年轻的军官。他善于交际,因为年轻英俊的面容受到各家年轻小姐的喜爱,留恋于各个交际场所。同安娜在一起后,他既放不下对名利场的留恋,也不敢直面他人的质疑、勇于承认同安娜的恋情。渥伦斯基最终对情绪失控的安娜置之不理,他冷漠的态度直接造成了安娜的死亡。
艺术手法
在整部电影中,为了更好的阐释人物心理及变化,导演给了安娜的眼神很多特写镜头,安娜的眼神中不仅有着上层阶级的贵妇所独有的神秘与深,同时也带着一丝热烈与真挚。在不同的场景之下安娜的眼神也有所变化,这一转变可以帮助观众洞察安娜的心理变化。
影片以舞台剧的形式呈现,展示了当时俄罗斯上流阶级的日常生活方式。同时,故事情节的转折点,如安娜与渥伦斯基相遇、相爱、安娜遭到他人排挤等影响着安娜命运的情节和场面,均是在一次次聚会上发生。不仅如此,导演用了夸张的镜头语言,向观众强烈暗示着安娜的个性与她的命运转折,例如在看到渥伦斯基坠马后,不顾一切嘶吼的安娜、以及镜头下官僚工作机构的众人不断地重复盖章等讽刺当时的官僚政府的机械与刻板。
在剪辑方面,导演运用了蒙太奇剪辑手法,使得剧情更为紧凑;在电影叙事上,导演对原著内容有所删改,从而使叙事节奏适应电影的呈现方式,同时也表达出了导演对作品故事的另一层理解。
电影原声带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上映时间
参考来源
票房
《安娜·卡列尼娜》2012年9月7日在英国伦敦上映,上映日期为2012年9月7日至2013年6月13日,本地票房累计12,816,367美元。影片国际票房为56,112,783美元,全球票房共计68,929,150美元。
专业评价
导演对该片的表现形式采取了大胆的改编,因此针对本片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影评人邓磊在《电影文学》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以舞台剧的形式呈现,导演将整部小说的精华部分凝聚在了舞台之上,使得故事的结构更加紧凑。同时,导演放大了列文这条故事线,这是以往的电影版本所不曾做到的,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向观众呈现了两条完整的叙事线索,更是通过舞台剧和现实产生时空交错的处理方式,使得整个故事叙事更加立体和丰满。而在人物形象的处理上,导演则重点表现了“爱”与“欲”这一主题,展现了人物在自我与现实之间的挣扎,这一模糊背景的处理方式,更能使观众共鸣。
影评人周月则着重从电影的主题呈现形式入手进行评价,她认为,在该片中安娜的形象之所以是不成熟的,是因为这是基于导演对人物的理解后重塑的一版人物形象,即在内心的情欲没有被满足而未能形成成熟的人格。同时,导演乔·赖特指出,他在该片尝试了极具喜剧效果的舞台式拍摄风格,将整部电影的背景放置在破败却繁华的俄罗斯传统剧院中,并与现实世界相护隔行扫描,在服装道具上采用了鲜艳的色调,使得整部电影的情感展现的更加浓烈,体现了安娜对自我与真爱的强烈渴望。
电影评分
参考资料
安娜·卡列尼娜.豆瓣电影.2023-05-02
Anna Karenina.boxofficemojo.2023-05-02
安娜·卡列尼娜.时光网电影.2023-05-02
安娜·卡列尼娜.1905电影网.2023-05-02
Anna Karenina.网易云音乐.2023-05-02
Anna Karenina.IMDb.2023-05-02
AnnaKarenina(2012).IMDb.2023-05-02
目录
概述
故事情节
演员与角色
影片制作
影片来源
选角与幕后
场景和拍摄手法
服装色彩
主题与亮点
主题分析
改编亮点
人物塑造
艺术手法
电影原声带
荣誉奖项
上映时间
票房
专业评价
电影评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