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盗车神》(
英语:Baby Driver)是一部音乐
动作片,由
英国导演
埃德加·赖特(Edgar Wright)执导和编剧,
安塞尔·埃尔格特(Ansel Elgort)、
凯文·史派西(Kevin Spacey)主演,并于2017年3月11日在美国奥斯汀“SXSW”
电影节上首映。
影片取景于
美国城市
亚特兰大,主要讲述了一名抢劫团伙司机宝宝(Baby)被黑道头目道格(Doc)胁迫而误入歧途,直到与餐厅女服务员
黛博拉(Debora)相爱后幡然醒悟,并与昔日同伙反目的故事。该片曾提名了
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剪辑”“最佳音响效果”以及“
奥斯卡最佳音响效果奖剪辑”等奖项。截至2017年年底,全球揽获票房约2.27亿美元。
影片剧情
名为“宝宝”(
安塞尔·埃尔格特 饰)的青年,幼时父母车祸身亡,同时自己也患上了耳鸣症,只能通过音乐来对抗耳边杂音,而时常戴耳机的行为也让他成为了别人眼中的“
怪胎”。在年轻时的一次偷车犯罪中,宝宝所展露出的高超车技引起了黑道头目——道格(
凯文·史派西 饰)的注意。对方故意放任他盗走自己的车辆,随后又以“还债”为由胁迫宝宝入伙,成为抢劫团伙犯案后逃跑的专用司机。
这天宝宝常去的披萨餐厅新来了一名女服务员——
黛博拉(
莉莉·詹姆斯 饰)。三两句的交谈后,两人发现彼此的兴趣爱好意外相投。而黛博拉的纯粹也让宝宝第一次对自己所犯下的罪孽倍感羞愧。
在按约定偿还完道格的“债务”后,宝宝原打算金盆洗手,然而道格却突然出现在他与黛博拉的约会现场,并以养父和女友的安危威胁宝宝继续为自己效命。
而抢劫团伙新成员——巴茨(
杰米·福克斯 饰)动辄杀人的行径,却激怒了宝宝。由于不堪再忍受良心的折磨,也不希望养父和女友再因自己而陷入危险,通过在抢劫行动中制造车祸,宝宝杀了
Norbert Butz,却也因此让他与其他两位抢劫团伙成员——巴迪(
乔·哈姆 饰)、达琳(
艾莎·冈萨雷斯 饰)暴露在了警察面前。在逃跑途中,达琳被警方击毙,而巴迪痛恨宝宝的背叛,想杀掉宝宝和黛博拉为情人报仇。
宝宝只好带女友去求助道格,道格被两人的感情打动,答应替他们善后,结果一行人却在车库跟前来复仇的巴迪狭路相逢。一番较量后,道格和巴迪死亡。
黛博拉开车,载着陷入
昏迷的宝宝驶在郊区公路,企图躲避追捕,可惜两人的车还是遭遇了警方堵路。
就在黛博拉想要冲破路障之际,不忍女友再受牵连的宝宝却拔了车钥匙,主动自首。法庭上,接受过宝宝“善意”的路人纷纷陈情,而律师也强调一切是源于道格的胁迫,才让一个本性不坏的青年从偷车这种小错,被迫犯下了杀人越货的大罪。多方努力后,宝宝被判25年刑期,5年后可以申请假释。
最终5年期满,黛博拉开车前来迎接出狱的宝宝。两人在阳光下拥吻,影片也正式画上了句号。
演员与角色
影片制作
前期筹备
早在1995年,导演赖特就萌生本片的初步构想。那时纽约摇滚乐队——乔恩·斯宾塞(Jon Spencer )的蓝调爆炸乐队(Blues Exploration)刚发行了一首歌曲Bell Bottoms,赖特受此影响,幻想了一出伴着该曲的高速追车场面。
2003年,赖特受邀为歌手Mint Royale的新曲Blue Song制作MV,并将《极盗车神》的早期构想首次应用于拍摄实践。该MV大获成功后,赖特更加坚定了让“音乐
动作片”创意落地的决心。
2004年,得益于《
僵尸肖恩》的成功,让赖特有幸与英国沃克泰托电影公司(Working Title Films)达成长期合作关系。次年,也即2005年,赖特正式向其老朋友兼制片人尼拉·帕克(Nira Park)和艾里克·费尔纳 (Eric Fellner) 提出了《极盗车神》的拍摄企划。
《极盗车神》的剧本创作是在2010年导演赖特的另一部电影——《
歪小子斯科特对抗全世界》上映后启动,并于2011年完成草稿。然而在2013年到2014年中间,赖特因忙于《
世界尽头》与《
蚁人》的编导而分身乏术,导致项目被一再推迟。直到2014年5月因创作理念的不同,赖特辞导《蚁人》结束了与
漫威影业的合作后,才得以有空投身《极盗车神》的制作。
选角
在与沃克泰托电影公司达成协议前,《极盗车神》的选角工作就已启动。剧组首要任务就是寻找男主演。
安塞尔·埃尔格特,作为首批男主候选人之一,因其音乐迷的身份以及能唱会跳的才艺,最终受到了导演赖特的青睐,后者认为“安塞尔有一种古老的灵魂,而这正与自己一直以来的创作相符”。
安塞尔本人则在收到剧本后,便被故事所吸引。他表示自己所理解的“宝贝”(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更年轻”,是个“说话温和的硬汉”。正式入组前,为了能顺利演出角色那高超开车技术,安塞尔与剧组的特技团队进行了起码10次的训练。
取景
影片最开始取景地是
洛杉矶,然而考虑到成本,最终改在了
亚特兰大。作为旅游城市之一,亚特兰大的城市气质,也被导演赖特认为十分适合作为犯罪分子相遇与决裂的地点。不仅如此,在摄制过程中,剧组也有意识地根据那里的地标和文化来进行创作。
摄制
影片的主版
摄影是在 Arricam 和
panavision Panaflex Millennium XL2上拍摄的,而针对个别的特技镜头和一些不同寻常的视角,也会采用其他相机和镜头,包括ARRI Alexa Mini和XT Plus,一些以变形格式拍摄的镜头则是Super 35。
视觉特效
影片大部分飙车场面属于实景摄制,并非借助后期。剧组秉持着真人真车的创新拍摄理念,采用高速追车拍摄的特殊装置,以便演员们能直接在车内完成动作的摄制。虽然片中视觉特效相对较少,但为了向观众表现出一些惊心动魄的动作表演,如枪战等,特效的运用仍不可避免。而该影片特效主要是由英国DNEG公司负责,这也是该公司继《
歪小子斯科特对抗全世界》、《
世界尽头》后,与导演赖特的第三次合作。制作开始前,特效团队已经首先以原始动画形式观看了整部电影。在实际工作中,特效团队更多地需要对动作特技和实景
摄影提供支持,如在替身演员完成危险的追车场景后,再进行2D面部替换。除了后期外,影片中极个别特效属于相机自带效果,如宝宝回忆童年车祸以及他
昏迷时所梦想的和女友美好生活时的画面等。
音乐
影片最初的灵感,本就源于导演赖特伴着歌曲《Bell Bottoms》所幻想出的高速公路追逐战。而作为“
动作片”中的“音乐片”,《极盗车神》中的每段剧情都会选配相应音乐。实际拍摄中,不仅是演员表演,画面中的汽车、其他声音、路人等各要素都会以微妙的方式移动,以配合音乐节奏。更甚者为了映衬歌词,剧组还会特地在墙上添加
涂鸦,以丰富声画的故事性。
而为了精心编排这一场视听之旅,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无疑至关重要。毕竟“音乐是固定的,所以你不能只拍摄更长或更短的镜头。”因此实拍中,
剪辑师往往需要跟组,而导演也会根据当天安排,现场播放乐曲以供演员表演。
据不完全统计,影片中所涉歌曲大约有30首,时间跨度超半世纪之久:从
赛门与葛芬柯(Simon\u0026 Garfunkel)的经典
民俗音乐之声 Baby Driver 到
The Beach boys(The Beach Boys)的迷幻小调 Let’s Go Away For Awhile,从
戴夫·布鲁贝克(DaveBrubeck)被后世广为恶搞的
架子鼓金曲The Edge 到焦点乐队(Focus)的洗脑
重金属 Hocus Pocus,影片中的这些配乐最终被收集归纳,制成了黑胶和CD,并已于2017年6月23日,由
哥伦比亚唱片(
Colombia Records)旗下品牌——30世纪
唱片公司(30th Century Records)正式发行。
主题与亮点
导演赖特所参与编导的电影主题,一直以聚焦“人物的成长、成熟”为其个人特色,而这点在影片《极盗车神》中也有所体现。影片以宝贝的道德转变——从一个心甘情愿的走狗到不情不愿的英雄——为关键。而宝贝时常戴耳机的举动,既是为了规避耳边杂音,贴合其“有耳疾”的人设,同时也被认为是他内心逃避现实的潜意识象征。直到抢劫团伙成员之一——巴茨的出现,对方血腥的行径威胁到了宝贝的养父和爱人安全,他才终于面对现实,并着手反抗。
而除主角成长外,《洛杉矶书评》(The 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认为影片还同时影射了“种族”话题,例如结尾时法庭的审判现场,利用了一系列
蒙太奇镜头,试图让那些目击者们向陪审团阐述宝贝在抢劫案中所释放的善意,以减轻主角罪责。然而这种“通过眼神就判断出对方善意与否”的情节,实际经不起推敲,有且是仅属于
南非白人的“特权”。而与之相对,则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黑人有罪推定”,仅“通过肤色就判断黑人本性邪恶”。就这一情节而言,影片的结尾无疑是个灾难。
荣誉奖项
参考文献:
上映信息
续集筹备
由于影片商业和艺术上的双丰收,早在2017年7月份,就有消息称索尼影业正在接触
埃德加·赖特计划《极盗车神》的续集企划。导演赖特也声称《
极盗车神2》的剧本已经完备,只是在开拍以前,他还需要让剧本变得更有趣 ,续作中主角的犯罪方式也会升级。
反响与评价
截至2017年年底,影片在中国市场票房仅1600多万美元,表现平平,但在
美国本土却反响热烈,美国国内票房约1.08亿美元,其他国家市场约1.19亿美元,全球票房约2.27亿美元。
烂番茄推荐指数高达92%。
《银幕国际》(Screen Daily)评论该片“交叉融合了犯罪片、
动作片、爱情剧甚至
音乐剧专业”等类型要素,是一次“奇特”、“有趣”的创新。《帝国》杂志(Empire)影评人将该片盛赞为“近年来最具
独创性的电影之一”,且音乐与叙事间的精巧编排让其成为了一部“追车
歌剧”。《综艺》杂志(Variety)则认为影片是个“犯罪电影兼浪漫故事”,惊心动魄的飙车场面、多样的笑点以及痴迷的爱情“十分能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
而在广泛收获赞誉之余,影片也收到了些许批评声,主要集中于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等方面。《
纽约客》杂志(The New York)认为影片在人物塑造上空泛,对话除推进剧情外几乎没有任何思想性。而《影痴》杂志(Cineaste)则评价导演赖特在影片中并没有表现出相对以往作品的创新性,为了突出视听风格而简化了情节,却让整个剧本像一只“空容器”,同时男主角安塞尔演技欠缺生动,更是削弱了影片的叙事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