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起源于广告学专业2001年开设的网络广告方向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2002年开设的网络新闻方向。2013年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正式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4年当选全国传播学与网络新媒体专业本科教育副秘书长单位;2015年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中设置网络传播方向;2017年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中设置传播学方向。
网络与新媒体主要研究新闻学、传播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在掌握基本技能后,通过各媒体事业单位进行网络宣传、网阔信息传播以及舆论分析等工作。
专业发展
2010年,教育部首次组织新媒体与信息网络、媒体创意、网络经济等三个专业申报。2011年,
南京传媒学院开始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招生工作。
2012年,教育部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以便适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 9月,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新媒体与信息网络(050307S)及媒体创意(050306W)合并为网络与新媒体(050306T),属新闻传播学类。
2013年,经专业名称修订,本科专业招生目录中不再有新媒体与信息网络、媒体创意、网络经济等专业,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首批设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校为
陕西师范大学、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
沈阳师范大学等。在之后的时间里,国内如
北京语言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等高校陆续开展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网络与新媒体基础传播理论,具备较高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素养、扎实的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技能,善于整合各种媒介资源进行内容生产和传播,能从事信息传播时代内容方面的深度、综合、跨学科的信息传播工作,能在各类媒体、党政机关信息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新媒体产品研发与营销、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
新媒体运营与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知识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既能从事信息传播时代内容方面的深度、综合、跨学科的信息传播工作,同时也能在新闻传播技术方面从事设计、制作、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传播技术类工作的能力。掌握网络与新媒体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动态;3.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
课程体系
根据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特点,课程体系应当包括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作品)。理论课程主要包含通识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这四大类课程总体上应能充 分反映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规格的要求,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实践的最新 经验,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
课程设置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训课程和专业实习两部分,其中专业实训课程的总学时原则上不低于课程总学时的15%,总学分原则上不少于20学分。
毕业写作
要求学生根据在校期间专业学习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并结合自身专业实践进行选题。选题要求关注本专业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实践发展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或国内外实践发展的前沿动向。选题角度不宜过大,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可操作性。新闻传播学类各
专业学生也可以根据专业自身特点采用作品创作或撰写调查报告的形式毕业。作品创作的选题要密切结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主题积极,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以及在公共媒体传播的各项要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调查报告的选题要与社会实际和专业领域密切相关,鼓励学生关注具有重要影响和一定典型性、普遍性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并且能够对实践具有一定参考和指导意义。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本专业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可进入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继续深造,研究生考研方向有新闻学、国际新闻传播、传播学等。
就业方向
网络与新媒体
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网络公司、广告公司、电视台、报社、音像电子出版社、杂志社、新闻单位、教育推广公司、教学软件开发公司、学校(网校)、远程教育机构、科研单位、各级企事业的信息化管理宣传部门、咨询策划公司、展示展览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各企业的市场部工作。也可报考文艺局、公安局、缉私局等国家公务员单位。
师资队伍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
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应保持合理性和稳定性。生师比原则上 不高于18 :1。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的专任教师原则上不少于8人,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各高校结合自 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可聘请业界人士担任兼职教师。
教学条件
各高校应为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提供数量充足、功能完善、能够保障教学正常运行的教学设施。生均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一般不小于14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生均图书不少于100 册;生均年进书量不少于4册;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不少于10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不少于7个,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不低于10%。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
专业排名
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评级A+的学校共有7所,评级为A的学校共有29所,其中7所A+高校的专业排名依次为:
艾瑞深2024中国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排名(研究型/应用型),A++档次的学校12所,A+档次的学校13所,其中A++的学校排名依次为:
中国科教评价网2023-2024年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排名中的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中等级5★+的学校3所,等级5★的学校13所,其中等级5★以上的学校的排名依次为:
2023-2024年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排名等级5★以上的学校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