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光弹(英文
示踪剂 弹药)是一种特殊的使用化学反应来发光的子弹或者炮弹。这种弹药的弹芯后部装有镁、铝等曳光剂,发射点燃后能产生红色、黄色或者绿色等颜色的光线,亮度在白天也能够使得肉眼能够观测到,在夜间更显得非常明亮。曳光弹根据曳光剂的不同主要分为明亮型曳光弹、微亮型曳光弹和幽黯型曳光弹这三种类型。
曳光弹能起到帮助射手来观察目标,修正弹道或者联络友军等作用。
曳光弹自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
英国首先使用,后来逐步扩展到其他各国,目前全世界绝大部分军队都装备有这一弹药。
发展历程
早期发展
随着弹药和枪炮制造技术的发展,火炮和枪支的射程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急剧增加,因此对于矫正弹道,提高发射准确性的需求急剧增加。在20世纪初,弹药设计师首先开发了“闪光子弹”(spotlight bullets),这种子弹在命中时能够产生闪光或者烟雾,来便于观测,但这种子弹被认为违反了1907年的《海牙公约》中禁止使用“爆炸子弹”的规定。
英国是第一个开发并且引入曳光弹的国家,在1915年,英国正式为其7.7×56mm(.303)子弹开发了曳光弹版本,并于1916年正式服役。而美国紧接着于1917年在其7.62×63mm(.30-06)斯普林菲尔德弹上开发了带有曳光剂的版本,这种早期的曳光弹采用了黑色的
弹壳来区别。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曳光弹被英国用来对付
德国的齐柏林飞艇,使用普通子弹攻击齐柏林飞艇只能起到让飞艇气囊的气体缓慢泄漏的效果,但使用曳光弹可以点燃飞艇内部的氢气囊,从而迅速击落飞艇。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所有的主要国家都大量生产了曳光弹,来提供给其部队。比如
美国海军和
海军陆战队机组人员获得了带有随身武器的曳光弹,用于紧急信号和防御。一般士兵对于曳光弹的用法,除了引导射击方向外,还可以在
弹匣末端装填曳光弹,来提醒弹匣几乎已经打光。这在空枪挂机的武器(例如
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中特别有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苏联空军也将这种做法用于飞机
机关枪。这种做法的一个缺点是警告敌人飞行员或射手弹药不足并且可能很脆弱。但对于地面部队来说,这通常不会给敌人带来战术优势,因为机枪组的士兵如果弹药即将耗尽,应该提醒他的团队并需要依靠他们的掩护火力来趁机重新装填机枪,并且敌人必须冒着暴露自己的风险才能攻击重新装填的士兵。此外,在美国的B-24解放者等重型轰炸机上严重依赖防御性勃朗宁12.7mm口径机枪的曳光弹,但美国人发现,在偏转射击中,试图使用曳光弹而不是瞄具进行瞄准的炮手最终没有命中足够的子弹来击落敌机,因为视觉上的错觉使得曳光弹显示的似乎正在攻击飞机,而实际上这些子弹正从飞机后面经过。固定式前射炮也是如此。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炮手被命令不能使用曳光弹,但最终在训练期间更加强调使用
瞄准具而不是曳光弹,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现代应用
现代曳光弹相比于最初的类型做出了众多改良,比如调整了子弹重心,使得其能够和普通弹的弹道保持一致,还推出了能够在飞行一段距离再燃烧的或者需要用红外设备才能观测的类型。但相比于过去曳光弹的应用更少了,因为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曳光弹主要是被飞机的
航空机炮所使用,但在现代空战,随着雷达和
导弹的发展,现代空战逐渐走向超视距战斗,使用机炮的场合没有二战时期那么频繁,并且即使是使用机炮的场合,现代战机的火控和雷达装置也会自动计算横向加速度,偏转,天气等数据,辅助飞行员进行射击,因此近年来部分越来越多的战机不再大量需要曳光弹来帮助飞行员进行瞄准。但在陆军的
机关枪等武器上,依然对曳光弹有大量需求。
基本设计
基本结构
一般典型的曳光弹,其总体结构和普通弹药相同,由弹头和装有
发射药的
弹壳组成,弹头前部为钢芯或者铅芯。,主要区别在在其弹头的中后部,在中后部存在一个空腔,空腔中有一个向后开口的金属管,这个结构称为曳光管。曳光剂填充在曳光管之中,弹头后部有一个压环将曳光管固定在弹头后部的空腔内,同时弹头披甲的尾部也会向内卷,将压环固定使得不会脱出。也有很多曳光弹的结构是直接省略了曳光管,直接将曳光剂填充在弹头后部的空腔中,仅使用金属
薄片压住曳光剂防止脱出。弹头发射后,空腔中的曳光剂被点燃,燃气压力涨破薄片,从而发生反应。
反应原理
为了能够发出能够保持一段时间的亮光,曳光剂通常由磷或镁或其他明亮燃烧的化学物质制成。在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准弹药中,曳光剂通常是化合物(
硝酸盐,
过氧化物等)和金属燃料(如镁,铝等)的
混合物。这会产生明亮的红光。而
俄罗斯和中国等非北约国家的曳光弹常使用
钡盐来产生绿光。还有一些现代设计使用的化合物几乎不产生
可见光,主要以红外线辐射,仅在夜视设备上可见。
主要分类
曳光剂主要有三种类型,即明亮型曳光弹(bright
示踪剂)、微亮型曳光弹(subdued tracer)和幽黯型曳光弹(dim tracer)。明亮的曳光弹是标准类型的曳光弹,这种曳光弹会在发射离开枪口后立即开始燃烧。所以这种明亮曳光弹的一个缺点是会将射手的位置泄露给敌人,正如军事俚语所说,曳光弹是把双刃剑(Tracers work both ways.),使用这种曳光弹不但会照亮对手,也会暴露自身的位置。微亮型曳光弹最大的特点是相比明亮在内部加有传火剂,能够在离开枪管几十米或者一百米后,再以全亮度燃烧,以避免泄露射手的位置。幽黯型曳光弹燃烧的非常暗淡,一般需要通过夜视设备才能清晰可见。
典型应用
实战应用
射击引导
在六十年代
越南战争的战场上,美国的AC-47幽灵攻击机因为其火力以及在夜间其
照明弹和
机关枪发射的曳光弹让人印象深刻,
因此AC-47攻击机被
美国军队士兵以美国彼得保罗和玛丽的
民俗音乐的名称而命名为神龙帕夫(Puff the Magic Dragon)。
驱逐他国飞机
在1987年12月9日,4架苏联
图-16轰炸机靠近
冲绳县群岛,日方紧急起飞4架F-4EJ战机前往拦截。但其中有一架图-16继续靠近日方领土,并先后进入冲绳和德之岛领空,于是尾随的F-4EJ发射曳光弹促使苏机掉头返航,但并未真正开火攻击。
服役情况
各国使用类型
俄罗斯/苏联
7.62x39mm T-45(57-Т-231Р)
曳光弹T-45是7.62毫米子弹的1943型号,7.62 T-45用于目标指定和射击校正,也可直接作为弹药使用。采用双金属或钢漆
弹壳,弹芯为
铅锑合金,锑含量1~2%,后半部分是一个
黄铜制成的曳光管,曳光管内压曳光剂,在尾部,弹头被甲会向内卷曲以固定曳光管,在击发后,
发射药燃气会引燃曳光剂发出明亮的红光,在曳光将要结束时会因为
焰色反应出现绿色光,其有效曳光距离约800米,而该弹的初速度则在715~725m/s之间,为了与普通弹区分,该弹弹尖涂绿色色标,包装盒上也有绿色斜条
7.62x39mm Т-45М(57-Т231РМ1)
1990年底,TsNIITOCHMASH(中央精密
机械工程科学研究所)对T-45曳光弹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在2002年正式服役,升级版被命名为T-45M,使得曳光距离强化置850米,并在曳光剂中添加了延期成分,使得这种子弹在发射后距离枪口50~120米后才会开始曳光,弹头涂为绿色来体现为曳光弹药
7.62x54mm R T-30曳光弹
T-30曳光弹又称1930年式T-30型曳光弹,是7.62x54mm系列步枪弹中是最早的曳光弹,外附
黄铜弹壳,弹尖有绿色标识,长37.8-38.2mm比通常弹要长,根据
苏联红军弹种识别标志规则,装T-30曳光弹头的7.62x54mmR弹弹尖涂成绿色,生产年份为1930-1938年。
7.62x54mm T-46(7T2)
7.62x54mm T-46弹在46号工厂开发,并于1938年列装,来替换此前的T-30型曳光弹。燃烧发绿光,持续燃烧大约2.9秒,初速800m/s, 弹头重9.65克,覆铜钢弹壳,内部填充
硝酸钡作为曳光剂,仅能作为提供火力校正和目标指定。特征为
子弹头涂成绿色,生产年份为1938-1974年。
7.62x54mm T-46M1(7T2)
1970年初,T-46曳光弹由TsNIITOCHMASH的员工进行了现代化改造。改造将T-46曳光弹的弹道与其他同型通常弹的弹道相匹配和并对最大射程进行了改进,并将曳光范围增加到850m。并且开发出用于这种子弹的新型慢燃曳光剂,能够减少使用曳光剂的量并增加弹头尺寸。改变了原先子弹威力较弱的缺陷。子弹的名称和标记仍然沿用以前的。特征为
子弹头涂成绿色,生产年份为1974-1995年。
在1990年TsNIITOCHMASH对T-46再次曳光弹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并将这种新式曳光弹命名为7.62毫米T-46M弹药。这种曳光弹使用了新式的曳光剂,能够为射手提供伪装,使得其曳光剂会在射击后距离武器枪口80-120m处进行燃烧。这种较为先进的T-46M的曳光弹弹药,旨为军事人员和非装甲技术设备的提供火力校正和目标指定。它也可用于烧制干草、木结构和其他易燃物体。特征为
子弹头涂成绿色。
7.62x54mm ВТ (7BT1)
穿甲曳光弹7.62ВТ,是由TsNIITQCHMASH的员工与
新西伯利亚州弹药工厂(188号弹药设计局)的设计师共同开发,用于替换曳光弹T-46和T-46M弹药。使用了U12A钢用于BT-90子弹的钢芯。这种新型子弹能够在500米的射程内击穿5毫米2P型装甲板。
弹壳由双金属材料制成。7BT1弹药的曳光剂会在发射后距离枪口80-120m处燃烧。弹头部分保留了绿色油漆作为7.62 ВТ弹药的标记。
12.7x107mm BZT-44(57-BZT-542)穿甲燃烧曳光弹
12.7x107mm BZT-44穿甲燃烧曳光弹由44号设计局(ОКБ-44 TsNIITOCHMASH的前身之一)开发,并于1943年服役来代替BZT穿甲
燃烧弹,增加了燃烧亮度和曳光范围。用于为军事人员和非装甲技术设备的提供火力校正和目标指定。它也可用于烧制干草、木结构和其他易燃物体。弹药筒 12.7x107mm BZT-44 通常与B-32弹一起用于
高射机枪射击,能够在100米内击穿15mm的钢板,并引起燃烧。特征为弹头为紫色,肋部带有红色
12.7x107mm BZT-44M(57-BZT-542M)穿甲燃烧曳光弹
12.7 BZT-44 弹药的现代化是在 1990 年代初由TsNIITOCHMASH进行的。这种新弹药于2002年正式服役,并称为12.7x107mm穿甲燃烧曳光弹弹BZT-44M。这种子弹的曳光剂在射击后距离枪口50-120m的地方点燃。用于为军事人员提供火力校正和目标指定。它也可用于烧制干草、木结构和其他易燃物体。12.7x107mm BZT-44M 通常与B-32弹一起用于
高射机枪射击,威力和特征与12.7x107mm BZT-44基本相同。
12.7x107mm 1SLT (9-A-4427)
12.7x107mm 1SLT为钢芯穿甲
燃烧弹曳光弹,是由TsNHTOCHMASH开发,并于1985年正式列装
苏联空军。这种子弹和相应的武器是用于武装直升机,来增加对于打击地面目标的
机关枪火力密度。这些弹药用于安装在Mi-24D武装直升机上的YAkB- 12.7四联装机枪,12. 7x107mm 1SLT曳光弹与12.7 1SL通常弹共同使用,旨在打击地面的军事人员和非装甲技术设备,还提供火力校正和目标指定。在装填数时,后一发子弹的弹尖进入前子弹尾部的凹槽。第二颗子弹在
弹壳中通过在弹壳三个地方的孔槽来固定。12 7x107mm 1SLT子弹标志是绿色弹头。
14.5x114mm BZT(57-BZT 561S)穿甲燃烧曳光弹
14.5x114mm BZT弹用于配合弹药14.5x114mm B-32弹药一起使用,用于攻击低空飞行器,轻型载具和军事人员,也可用于火力校正和目标指定。此外也能用于燃烧易燃目标。
14.5x114mm BZT-M(57-BZT-561SM)穿甲燃烧曳光弹
14.5x114mm BZT弹的现代化改造是由TSNIITOCHMASH在1990年代开始的。2002年正式开始服役,BZT-M穿甲燃烧曳光弹采用了更加先进的曳光剂。曳光剂会在发射后距离枪口50-120m的点火。使得敌人更难判断射手位置,并减少亮度对射手的眼部的刺激。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