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6轰炸机
苏联第一种服役的喷气式战略轰炸机
图-16轰炸机(英文:Tu-16 bomber,北约代号:Badger,译文:獾,通称:图波列夫公司图-16“獾”)是一种双发高亚音速中程中型战略轰炸机,是根据能对西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的重要军事目标进行战略轰炸的要求而设计的。
图-16轰炸机由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Tupolev)于1950年开始研制,1955年交付使用。陆续发展出多种型号,其型别主要有图-16A型战略轰炸型、图-16C型反潜型、图-16D海上电子侦察型等。约生产2000架,1966年开始退役,至1986年初,苏联空军仍装备有375架,海军航空兵装备有315架。还出口到埃及、伊拉克等国。
发展历史
研制背景
美国是第一个制造带有涡轮喷气发动机的远程轰炸机的国家,B-47轰炸机于1947年首飞。继美国人之后,英国制造了三种使用涡喷发动机的轰炸机:勇士轰炸机、火神轰炸机和胜利者轰炸机。多年来,它成为英国核威慑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为了对抗美国,于1949年8月29日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在当时,苏联空军装备的是图-4轰炸机轰炸机,采用螺旋桨发动机,飞行速度慢,面对敌机拦截时生存能力较弱。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召见著名的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公司,要求他迅速研制出可以将原子弹投送到美国的战略轰炸机。对苏联来说,制造一种带有涡喷发动机的远程轰炸机,能够有效攻击半径3000千米内的目标,能够对欧美构成巨大威慑。
研制过程
图波列夫设计局在图-4研制完成后不久就开始设计新型喷气式轰炸机。该设计被称为项目“82”,配备RD-45F或VK-1涡轮喷气发动机,采用后掠翼。飞机的速度约为0.9-0.95 马赫,航程和有效载荷与图-4相当。苏联政府于1948年正式批准研制“82”飞机。该机于1949年3月4日首飞,飞行速度达到934千米/小时,比采用同样发动机的图-14快20%。但是,随着伊尔-28轰炸机投入批量生产,该项目被取消了。
根据“82”飞机的成果,1950年,图波列夫公司设计局开始研制“492”重型远程轰炸机,该轰炸机的性能优于图-4和伊尔-28。飞机可以携带6000千克的炸弹载荷,航程7500千米,飞行速度1000千米/小时,升限12000-13000米。最大炸弹载荷可以增加到12000千克。该机可以配备三种不同类型的发动机:两台AM-3发动机(推力8750千克)、4台ТR-3A发动机(推力5000千克)或4台TR-5发动机(推力5000千克)。由于TR-5发动机在当时是最可靠的,图波列夫负责开发一种配备两台TR-5发动机的实验性远程轰炸机(“88”项目)。当时,AM-3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仍在继续,并于1951年8月完成。
1952年4月27日,“88-1”试验机首次飞离跑道,完成了12分钟的首次飞行。图-16原型机出厂测试持续了6个月,总共完成了46次飞行。试验到达了1020千米/小时的速度和6050千米的航程,超过了预定指标。
生产历程
第一架生产型图-16于1953年10月29日升空,1954春,图-16开始服役。图-16的批量生产始于1953年,一直持续到1963年,当图-16的生产最终停止时,总共生产了1509架。苏联有三家航空企业生产了各种型号的图-16飞机,包括喀山的22号工厂、古比雪夫的1号工厂和沃罗涅日的64号工厂。除苏联空军之外,图-16还出口到中国、埃及伊拉克印度尼西亚
1954年5月1日,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的飞行检阅。西方观察家首次发现这种大型后掠翼喷气战略轰炸机。当时共有9架图-16参加了空中检阅,其中1架是首飞的原型机,其余8架是预生产型的图-16。图-16一直在俄罗斯空军服役到1993年。
基本设计
整体布局
图-16采用细长流线型机身,后掠机翼,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紧靠机身两侧,平尾和垂尾有较大后掠角。飞机的机身是一个圆截面雪茄形的整流体,为全金属结构,半硬壳式,并有光滑的受力蒙皮。蒙皮用压制及弯制型材制成的隔框和长桁构件组来加强。机身由前气密座舱、前段、中段、后段和后气密座舱5各部分组成。前气密座舱包括以镁合金铸件为骨架的透明头部罩。各段对接面均为工艺分离面。前段及后段为油箱,中段为武器舱。机身长度为34.6米,其最大截面的直径为2.5米。
机翼设计
图-16采用全金属的悬臂中单翼,双梁盒形结构。整个机翼由中央翼、左右内翼、左右外翼组成。中央翼装在机身上,与内翼在机身两侧对接。内翼可卸,平面形状呈梯形。在内翼上装发动机短舱的前、中段及主起落架。在后部的滑轨上装襟翼。外翼和内翼的构造相似。外翼翼尖可卸,后部内侧滑轨上装襟翼,外侧支架上装副翼。襟翼为后退开缝襟翼,最大偏转角35°,沿滑轨顺气流后退。副翼有内补偿,并装有调整片。外翼前缘后掠角35°,内翼前缘后掠角45°,机翼相对厚度为12.5%。
动力装置
动力装置采用两台AM-3或RD-3M(PД-3M)涡轮喷气发动机,前者推力为85.84千牛,后者推力为93.19千牛。安装在紧靠机身两侧的机翼第2大梁后面的短舱内,并固定在机身上。发动机进气道一部分通过机翼两根大梁的腹板开洞穿过机翼,另一部分在机翼的下壁板之下通过。AM-3或RD-3M涡喷发动机的基本性能相同,只是使用RD-3M涡喷发动机时,飞机的起飞滑跑距离较短,爬升较快。
炸弹舱
图-16飞机的炸弹舱位于机身中段,炸弹舱舱门长6702毫米,用两扇舱门关闭。正常载弹量3000千克,最大载弹量9000千克。大型炸弹可以挂在梁式炸弹架上,小型炸弹可以挂于框式炸弹架上。飞机采用水平投弹方式轰炸。
机组配置
图-16正常情况下有6名乘员,两名驾驶员并列坐在驾驶舱内。领航员的位置位于玻璃机头内,座位的两侧及下部有装甲。此外,还有领航操作员、射击通讯员和射击员。图-16全体乘员都配备了弹射座椅,其中驾驶员的座椅向上弹射,其余4名乘员的座椅向下弹射。
起落架
图-16采用前三点式起落架,由前起落架、主起落架和尾保护座组成。为了改善飞机在地面上的机动性,前起落架有机轮转弯机构。为了减少尺寸,将主起落架作成装有尺寸比较小的机轮的车式起落架。主起落架轮组装备有双面囊式液压刹车装置。起落架的收、放和主起落架的刹车由液压系统控制,此液压系统还用于操纵前起落架机轮转弯和操纵炸弹舱门。
燃油系统
图-16上的全部燃油均储藏在27个橡皮软油箱内,这些油箱分为10个组,每个动力装置有5组。每组的油箱均彼此相连,并构成一个总的连通油箱组。飞机燃油箱的总注油量为45450升。
航电系统
图-16的机载设备包括遥控天文罗盘DAK(ДAK)(领航员使用,可根据天体位置求出飞机实际航向);LRSB-70或LRSB-70M远距通信电台(用于指挥和发报);PCIU-3M(PCИУ-3M)超短波电台;ABPA-45应急救生电台;内部通话设备;远距无线电航行系统(PC、DH-1)的接收机SPE-1(CПИ-1);盲目着陆系统SP-50(CП-50);敌我识别系统:装代号为“克里姆林”-1敌我识别器(包括CPЗ询问机和CPO应答机两部分)或“克里姆林”-2(将询问机和应答机综合为一个设备CPЗO)。电子对抗设备有SPS-1(CПC-1)或SPS-3(CПC-2)电子侦察干扰设备,SRS-1电子侦察精测系统,SRS-3电子侦察粗测系统,TP-1(TП-1)或TP-2(TП-2)干扰机。RBP-4
(PБП-4)或RBP-6(PБП-6)轰炸瞄准雷达,与光学瞄准具OPB-11R(OПБ-11P)协调工作,可进行盲目轰炸,射击瞄准雷达PRS-1(ПPC-1)与光学射击瞄准具交联工作。
操纵系统
图-16的操纵系统包括硬式和混合操纵两种。在驾驶舱内设有供正、副驾驶员使用的双重操纵系统。升降舵和方向舵采用硬式操纵,副翼采用混合操纵,升降舵调整片采用UT-11(УT-11)电动机构操纵和钢索机械操纵,方向舵和副翼调整片分别采用MP-100A-36(MП-100A-36)和MP-100A-60(MП-100A-60)电动机构进行操纵,襟翼由MP3-3M(MП3-3M)电动机构和襟翼螺杆操纵。飞机上还装有AP5-2M(AП5-2M)自动驾驶仪,其舵机和主操纵系统相连接。另外,为防止停机时风吹舵面使操纵机构磨损,装有舵面停机制动装置,并与发动机的操纵系统相关联,防止未打开舵面制动装置就起飞。
飞机环境控制系统
图-16空调系统由前舱空调系统和后舱空调系统组成。从两台发动机压气机第七级引出的高温高压空气,可以满足任何高度飞行时座舱增压和空调要求。一般在低空(2000米)以下飞行时,可以使用座舱通风系统进行通风。在每个空勤人员座位附近都有一个小电扇加强通风。风扇叶片是橡胶制造的,防止碰伤人体。
轰炸雷达在地面工作时,为了加强部件散热,后舱顶部整流罩上的两个风扇和机身非气密部分左侧的两个电风扇工作,进行通风。当飞机高度超过4000米时风扇自动停止工作。
武器装备
海上作战时,可以装载鱼雷水雷。经过改装的图-16可以载单颗2000千克的遥控炸弹。机上装有7门射速为1250~1350发/分的AM-23型23毫米航空机炮,一门前炮是固定的,上、下、尾部活动炮塔各有两门机炮。3座炮塔组成飞机后半球的防御火力。上炮塔还可对前半球的上半部分进行射击。
图-16装有雷达照相机,观察和拍摄轰炸雷达瞄准具荧光屏上的图像。还有几种相机分别用于昼间照相和检查投弹结果。图-16侦察型可带6部照相机。弹舱内挂4部AFA-34(AФA-34)照相机、一部AFA-42/75(AФA-42/75)照相机和一部AFA-33/20(AФA-33/20)照相机。后期生产的图-16可以带4枚空地导弹
空地导弹
K-10(AS-2)导弹
该弹是苏联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的第一个大型战略空地导弹,主要用于攻击海上大型目标,主要作为空舰导弹使用,也可用于攻击地面大型目标。该弹由米高扬飞机设计局在1955年开始研制,1959年投入批量生产,1961年10月首先进入苏联海军航空兵服役,随后装备苏联空军
该弹采用飞机式弹体结构和外形布局,头部装有末制导雷达。弹体呈圆柱形,后掠式弹翼位于弹体中部。该弹采用无线电指令中制导加末段主动雷达制导。战斗部即可采用爆破-穿甲战斗部,也可以采用200或500万吨级核装药。
该弹主要装备图-16,构成图-16K-10、图-16K-10-26导弹武器系统。最大射程250千米,最大速度M1.4,使用高度8000~12000米。
KCP-2/KCP-11(AS-5A/B)空舰导弹
该弹是苏联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性能较为先进的早期空舰导弹,用于取代KC-1(AS-1)空舰导弹。装备图-16G型轰炸机。除装备苏联空军、海军外,还出口到埃及黎巴嫩
导弹最大射程150千米,最大速度1250千米/小时,战斗部860千克穿甲爆破。制导系统为惯导加主动雷达。
航空炸弹
FAB-250爆破炸弹
该弹是老式爆破炸弹,宜于内挂,装备轰炸机。弹体用钢板焊成,头部焊有弹道环,用以改善炸弹的跨音速稳定性,其直径同弹体直径相同。炸弹头部和尾部各有一个传爆管,可配用螺纹直径52毫米和36毫米的引信。有三个弹耳,间距250毫米的两个弹耳焊在弹体一侧,另一弹耳焊在另一侧炸弹重心处。炸弹威力为:侵彻深度3.8米(投弹速度800千米/小时,高度1000米,中等密度土壤)。
FAB-250炸弹口径250千克,全弹重219千克,全长1480~1500毫米(不含引信),弹体直径325毫米,翼展325毫米,装填104千克三硝基甲苯炸药。
FAB-500爆破炸弹
该弹是老式爆破炸弹,宜于内挂,装备轰炸机。弹体由铸钢头部、锥度不大的弹身和尾椎体焊在一起而成。弹身圆筒部分壁厚10毫米,弹厚切面至重心距离583毫米。弹头上焊有一个与弹体直径相同的弹道环。头部和尾部各有一个传爆管,可配用螺纹直径52毫米和36毫米的引信。炸弹威力为:侵彻深度4.1米(投弹速度800千米/小时,高度1000米,中等密度土壤),弹坑容积70立方米。
FAB-500炸弹口径500千克,全弹重478千克,全长1486~1500毫米(不含引信),弹体直径450毫米,翼展570毫米,装填199千克TNT炸药。
FAB-1500M-54爆破炸弹
该弹是老式爆破炸弹,宜于内挂,装备轰炸机。弹体由铸钢头部、锥度不大的弹身和尾椎体焊在一起而成。弹身圆筒部分壁厚18毫米,弹厚切面至重心距离1041毫米。弹头上焊有弹道环。炸弹威力为:侵彻深度7.8米(投弹速度800千米/小时,高度1000米,中等密度土壤),弹坑容积170立方米。
FAB-500炸弹口径1500千克,全弹重1550千克(装MC炸药时1586千克),全长2729~2761毫米(不含引信),弹体直径630毫米,翼展792毫米,装填675千克TNT炸药或718千克MC炸药。
机炮
AM-23航空机炮
该机是苏联50年代中期自行研制,1958年开始装备的老式航空机炮,对应的英文型号AM-23。该炮属于气退式武器,利用炮管引出的燃气压力,带动各活动部件,自动完成全部射击循环。供弹方式为弹链供弹,装填方式为气压装弹,弹药类型位杀伤燃烧曳光弹、穿甲燃烧弹,炮弹重340克,弹丸重200克,火炮射速1200发/分,寿命6000发。
服役情况
采用国家
中国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选择了苏联空军当时刚刚列装不久的图-16轰炸机。经过谈判,苏联在1957年9月同意向中国转让图-16轰炸机的全部技术图纸和资料,由中国进行仿制生产。图-16的仿制生产由哈尔滨飞机厂和西安飞机厂(下称西飞)联合承担,哈尔滨发动机厂、西安发动机厂则负责图-16采用的РД-3М喷气式发动机的仿制生产工作。1959年9月27日,第一架国内组装的图-16实现了首飞,随后交付中国空军使用,并按照国内飞机命名规则,将这架由中国组装生产的图-16命名为轰-6。与此同时,轰-6仿研工作也拉开了序幕。
从1961年开始,轰-6的仿研工作全部转到西飞。然而由于此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不仅撤离了所有技术人员,也断供了部分关键设备、材料,再加上中国空军认为轰-6的技战术性能已经落后于美、苏当时新研制的轰炸机,因此轰-6的仿研工作一度停止,直到1964年3月才重新恢复。首架完全国产化的轰6-轰炸机于1968年12月24日首飞成功,1969年投入批量生产,成为中国空、海军具有威慑力的武器装备。
轰-6二代领航型
西飞为了提高轰-6飞机自动领航能力和轰炸精度,自12批第1架飞机起,将原飞机领航系统改为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70年代水平的自动领航轰炸系统。1981年首飞成功。该系统不仅能推算飞机当前位置,还可以操纵飞机按预定航线飞行和在途中随时改变航向及实施机动飞行,从而提高了空中领航精度,解决了轰-6飞机靠地面导航不能进行远程飞行的问题。对提高轰-6的生命力和作战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轰-6丁
1965年,应海军需要,开始酝酿研制悬挂空舰导弹轰-6丁型(轰-6D)飞机。该机型于1981年9月20日首飞上天。1983年经过靶试,各项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1985年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将轰-6丁列入轰-6系列,成批生产,装备部队,并出口到友好国家。它的研制成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增添了一种新式武器装备。
轰油-6加油机
20世纪80年代初,空军将空中加油机列入七五期间空军武器装备发展规划。西飞对轰-6进行改装试制,于20世纪90年代初完成飞机的改进和总装,成功首飞。1997年,空中加油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印度尼西亚
20世纪60年代初,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因为西伊里安岛问题同荷兰关系恶化。印尼以“打击殖民主义”为由在那里发动了一场不宣而战的战争。作为回应,荷兰派出了“卡雷尔.多尔曼”号航空母舰编队前往西伊里安岛。苏联向印尼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1961年,25架可携带反舰导弹的图-16和苏联机组抵达印尼,并部署在雅加达附近的机场。
在苏联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政治支持和军事帮助下,印尼与荷兰之间的冲突得以和平解决,1963年5月,西伊里安地区被划归印尼管辖。苏联撤回了飞行人员,图-16被移交给印尼。但是,1965年9月30日,以苏哈托为首的右派军人发动政变,企图推翻当时的总统艾哈迈德·苏加诺。 政变成功了,苏哈托开始掌握国家的实际权力。苏联与印尼的关系逐渐开始冷淡。图-16在缺乏备件的情况下停飞,最后被印尼处理掉了。
埃及
1962年苏联向埃及提供了第一架图-16轰炸机。1962年9月,也门冲突爆发,埃及迅速卷入到也门内战之中。5架图-16由埃及、苏联混编机组驾驶部署到也门。1963年2月,苏联飞行员被召回国之后,图-16被移交给埃及,并组建了两个中队。到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空军一共拥有30架不同型号的图-16。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空军对图-16飞机所在机场发动了三波空袭,将图-16全部摧毁。
1967年,战争结束后。苏联向埃及提供了25架图-16,其中包括图-16C反舰型、3架侦察型和2架干扰型图-16。埃及空军的图-16一直使用到20世纪90年代,直到21世纪初才全部退役。
伊拉克
20世纪70年代,伊拉克获得了8架图-16C反舰型飞机。两伊战争期间,图-16被广泛用于打击伊朗机场、雷达站、石油基础设施和伊朗及中立国的油轮。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图-16飞机大部分在地面被美国及盟友摧毁。
实战运用
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日战争,六五战争)
1967年6月6日清晨(1967年6月中东战争的第二天),驻巴格达伊拉克武装部队最高司令部命令伊拉克空军第10中队对以色列北部的拉马特戴维基地(Ramat David AB)发动空袭。第10中队出动4架图-16轰炸机(其中2号、3号机架因技术故障提前返航),每架配备六枚FAB-500炸弹。1号机机组人员报告,在当地时间0500时左右发现了拉马特戴维基地,并投放了炸弹,没有任何干扰。根据以色列的报告,机组人员实际上轰炸了以色列阿富拉(Afula)东南10公里(6.2英里)的Ta'amach附近的一个未指明的军事设施,摧毁了几座建筑物,造成两人死亡,五名以色列士兵受伤。0600时后不久,4号机在以色列北部沿海城镇内坦亚(Netanya)中心投下了炸弹,造成1人死亡,21名平民受伤。
第四次中东战争(也称赎罪日战争)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发动闪电战争,苏联武装起来的埃及军队瞬间输得一无所有,以色列陆军占领了西奈半岛,以色列战机在美国大功率地面雷达的导引下恃无忌惮地从50~70米低空攻击埃军阵地。在阿以双方宣布停战的这一天,苏联国防工业部部长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交给彩虹国家机械制造设计局别列兹尼亚科一项任务,研制出一种能捣毁以军地面雷达的空对地反辐射导弹。以军沿西奈半岛一线设立了多处大功率雷达站,严密监视着埃及空军和陆军的动向。
经过不懈努力,别列兹尼亚科与同事们终于在1969年拿出了可供埃及空军图-16挂载的KSR-11反舰/反辐射两用导弹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编号AS-5) , 它不仅能打击航空母舰驱逐舰及桥梁、发电站等目标,连伪装良好的地面雷达站也难逃一击。1973年10月6日,埃及空军第11轰炸机中队长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 (埃及前总统) 亲自驾驶携带有KSR-11导弹的图-16,率先突破以军防线,向西奈半岛上的以空军“老家”———比尔·吉夫加法机场和拉斯埃尔山雷达站连续发射多枚KSR-11导弹,均命中目标。这一战果使以色列空军在开战最初的12个小时丧失情报侦察和指挥调度能力,使埃军强渡苏伊士运河变成畅通无阻。
延伸型号
图-16A
图-16A为战略轰炸机的基本型,可携带常规炸弹和核弹,机头下有小型雷达罩。图-16A有一个恒温控制加热弹舱,能够与核武器兼容。飞机采用特殊的涂层,用于防止核热效应,还为机组增加了提供额外仿核爆的保护。图-16A是生产量最大的型号,总共生产了453架。
图-16B
图-16B类似于图-16A,但可携带AS-1反舰导弹,装备有KometII I波段引导雷达、RV-10/17无线电高度表、A322Z多普勒雷达及AS-1制导雷达和Crown Drum搜索雷达。
图-16C反舰型
机身下面可挂载大型空面导弹(AS-2或AS-5),机头装有雷达罩,代替了A型的玻璃机头和头部机炮。根据任务可装备Puff Ball雷达或Short Horn雷达。
图-16D海上电子侦察型
机头同C型,机头下面的雷达罩加大,装Big Bulge雷达,机身中部下面串列3个泡形整流罩。
图-16E照相侦察及电子侦察型
E型同A型,但舱中装照相枪,2个附加的雷达罩位于机身下面。
图-16F
基本同E型,但机翼下挂架上有电子侦察舱,在机身下中心处无雷达罩。
图-16G
在每个机翼下携带一枚AS-5A/B空对地导弹,在机身中央下方还有个大的雷达罩。代替了机头下方的雷达罩。
图-16H护航电子对抗飞机/图-16J电子干扰/电子情报机
图-16H是一架投放干扰丝的轰炸机,在后武器舱内装有投放器,在机腹下还有各种水滴形介质整流罩,翼尖处仍然保留空中加油用的受油管嘴。图-16J是一架有源干扰飞机,装有1个位于后武器舱下面的大独木舟式整流罩中心的天线阵。在执行反舰任务时,图-16H通常在主攻击编队之前,从距离目标180千米至80千米范围内布设一个干扰丝屏障。而图-16J则与主编队一起飞行,释放杂波干扰,使主编队摆脱跟踪和探测雷达。
图-16K电子侦察机
2个泡形天线罩分别设置弹舱前、弹舱上,机后部雷达罩的前方中心线上有4个小挂架。
图-16Z/N加油机
图-16轰炸机研制成功后,喀山飞机制造厂以该型机为基础研制了安装“翼尖-翼尖”加受油系统的图-16Z加油机和具有受油功能的图-16轰炸机。不过,“翼尖-翼尖”加受油系统极易造成事故,这种方式很快被苏联空军淘汰,转而采用图-16N加油机。该型加油机采用“锥套-探管”加油系统,受油机通过受油探管与加油机释放的加油软管末端锥套连接,安全性大大提高。
图-16P(图-104喷气客机)
1950年代初期,当时的苏联民航主力机型仍是里苏诺夫Li—2,也就是苏联版的DC—3。因此他们需要一款比活塞式客机性能更好、乘客容量更大的现代化客机。苏联民航于是向图波列夫公司抛出了橄榄枝,希望后者能基于苏联空军战略轰炸机的基础,研发出一款民用客机。
1953年,图波列夫设计局接受了苏联民航提出的设计要求。他们对新飞机的要求包括:飞行25000至30000小时;搭载50~100名乘客;巡航速度在750~800公里/时。
图波列夫设计局在图-16轰炸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进设计。新客机的机翼、尾部设计和发动机均和图-16保持一致,但拥有更宽的机身,客舱也采用加压式设计,初始型号可以容纳50名乘客。
苏联政府批准了喷气客机的计划后,相关单位将这种新飞机命名为图-16P,后来更名为图-104,其中的4代指客机。图波列夫公司首次将尾号4分配给客机,这一命名习惯也延续了下去。
1955年6月17日,机长阿拉舍夫(Y.T.Alasheev)和副驾驶季莫舒克(B.M.Timoshok)操纵图—104客机的原型机(注册号:CCCP-L5400)在乌克兰哈尔科夫完成首飞。试飞数据显示,新客机的设计非常好。苏联当局对这一结果也很满意,很快批准了进一步的生产计划。
在1956年至1960年间,图波列夫设计局一共生产了201架图-104。图-104停产后,图波列夫设计局还在其基础上衍生出了图-124图-134客机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研制背景
研制过程
生产历程
基本设计
整体布局
机翼设计
动力装置
炸弹舱
机组配置
起落架
燃油系统
航电系统
操纵系统
飞机环境控制系统
武器装备
空地导弹
K-10(AS-2)导弹
KCP-2/KCP-11(AS-5A/B)空舰导弹
航空炸弹
FAB-250爆破炸弹
FAB-500爆破炸弹
FAB-1500M-54爆破炸弹
机炮
AM-23航空机炮
服役情况
采用国家
中国
轰-6二代领航型
轰-6丁
轰油-6加油机
印度尼西亚
埃及
伊拉克
实战运用
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日战争,六五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也称赎罪日战争)
延伸型号
图-16A
图-16B
图-16C反舰型
图-16D海上电子侦察型
图-16E照相侦察及电子侦察型
图-16F
图-16G
图-16H护航电子对抗飞机/图-16J电子干扰/电子情报机
图-16K电子侦察机
图-16Z/N加油机
图-16P(图-104喷气客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