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是
中原地区西周时期的青铜酒器,
姬诵五年为贵族“何”所作。1963年出土于
宝鸡市宝鸡县
贾村镇,现收藏于中国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何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量14.6千克。呈方形,口圆。铜器有何尊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全身以雷纹为底。口沿下饰有蕉叶纹和曲体蛇纹,颈部装饰有蚕纹图案,中腰装饰有浮雕羊角大兽面纹,角下卷翘出器表,圈足上饰兽面纹。纹何尊的底部铸有铭文12行,共计122个字。何尊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对宗小子何的训,并提到周成王营建成周、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其中“宅兹
中原地区”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根据中央官媒最新报道,
教科书中的何尊中国,指的就是
洛阳市。铜尊主要含有铜、锡和铅等金属成分,通常应用了复合陶范技术,
纹饰采用立体手法。
何尊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被世人称为镇国之宝。
历史沿革
文物定名
在古代,尊虽然是一种酒器,但是代表意义重大。古书上称其为“为器虽小,而在礼实大”。在商、周时期,
青铜尊经常作为礼器出现在祭祀仪式上。1975 年,国家文物局派
马承源先生组织筹备,即将在日本举办的中国出土文物精品展。后来,马承源在全国各地调集了一些一级品文物,其中就有
宝鸡市出土的一件纹铜尊。经考古人员发现,这件铜尊是中国
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
祭器,马承源在查看该器物时发现了被
碱式碳酸铜掩盖的铭文,后来这件铜尊经过清除泥土和锈迹后,青铜尊内底部的122字的铭文显现出来,中国考古人员将这件铜尊命名为“何尊”。
出土发掘
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北的贾村,是西周的遗址,并出土过一些西周的文物。1963年,贾村的一户陈姓人家,在他们房子后面的断崖上面挖土时, 掉下一块大土块,经过处理,发现是一件带有锈迹的古铜器,并用于装粮食。
流转历史
1965年8月,陈家因经济拮据,于是就将青铜器当作废品卖给
宝鸡市的一家废品收购站,卖了30块钱。1965年9月的一天,宝鸡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老佟偶然来到这家废品收购站,收购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他,站里收了一件青铜器,并拿出来展示。老佟见其造型、
纹饰都很特别,于是汇报给上级,领导随即安排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王永光去收购站查看。后来经断定此铜器是一件
珍贵文物,并以收购站当初购入的价格把这件青铜器带回到了宝鸡市博物馆。
文物主人
何尊的主人是
西周宗室贵族姬何。姬何跟随自己的父亲营建东都,立下汗马功劳,故而被周王赏赐了三十朋贝。姬何感恩戴德,因而制作此尊姬是
周代的姓,可见姬何原本就是王族成员,而且他与
姬诵姬诵在宗室中很可能辈分相同、年龄相仿。周朝建立初期,为了继承和发扬
周文王与
姬发的遗志,周王室的年轻后人在各自的岗位和封地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情。通过尊中铭文不难看出,姬何对于自己参与营造东都感到非常自豪,表现出他作为臣子的忠诚之心。
文物特征
外形
何尊呈方形,口圆,长颈鼓腹、高圈足。器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量14.6
千克。何尊的主要材质是铜,制作采用活块范工艺,是一种用于祭祀祖先的
青铜酒器。何尊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全身以雷纹为底。口沿下饰有蕉叶纹和曲体蛇纹,颈部装饰有蚕纹图案,中腰装饰有
浮雕羊角大兽面纹,角下卷翘出器表,圈足上饰兽面纹,反映了
周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
铭文
何尊器内底部有铭文122字,残损3字,现存119字:“唯王初壅,宅于成周。复禀(逢)王礼福,自(躬亲)天。在四月
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速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
商朝,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
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何尊铭文记载了王五祀四月丙戌日,
姬诵对宗小子们所作的训诰。铭文大意是说:何的先父追随
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表明要在天下的中心建立
首都,统治民众。周成王秉承
秦武王遗志,最后,成王勉励何要学习他的父辈,忠心辅佐王室。成王赏给何三十朋贝,何因作此器,以祭祀其父。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是关于“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而这里的“中国”是方位的意思。
制作工艺
何尊的制作工艺通常应用了复合陶范技术。陶范是用含砂粘土或粘土加砂相配,再经烘烤而成的,且烘烤温度较低,在700—800℃左右。制作陶范的工艺流程,一般为制泥模、用泥模制外范、修外范、刻铭文,然后将泥模改制为内范、合泥范、烧陶范、浇铸件。最后进行打磨修整加工,成为一件表面光滑、花纹清晰的完好器物。
纹饰采用立体手法,口沿下方的蕉叶纹、蚕纹都为较浅浮雕。此外,翘出尊体的兽角采用了西周初已流行的活块范工艺与尊体浑铸而成。何尊含有铜、锡和铅等金属成分,三者所占比例各不相同。
历史意义
西周灭商之后,
甲骨文已很少使用,而
姬发时的重器天亡78字,
姬诵时何尊122字,及后世出现数百字的铜器,显示了铜器铸造铭文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字数在逐渐增加,这种文字载体的转变,是在西周初期完成的,是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的一种反映。
何尊上的铭文是西周初期一篇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与《
尚书》之《洛诰》《召诰》中的记载相吻合,证实了武王克商后向天祭告以及继承武王遗愿
营建洛邑洛邑,一统天下的战略意图。另外,何尊铭文开篇便有“唯王初迁宅于成周”的记载,证实了成王确实迁居到洛邑的重大事件,从而弥补史籍的不足。铭文中“
中原地区”两字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有关中国的记载,具有重要意义,既体现了
周代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也标志着早期“中国”概念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另外,关于唯王五祀,学术界讨论甚多。而何尊作为实物证据,为解决
周公亲政的七年是否包括
姬诵在位年数之内的历史课题,提供了直接资料。
何尊是第一个出现“德”字的器物。在此之前,
商朝甲骨文中记录的“德”字都是无“心”的“得”字。何尊底部的铭文是周人在克商后对“天”与“德”之关系的认识的集中表述, “受大令(命)”“乂民”与“恭德裕天”三者清楚地表明周人已将“天”“德”“民”三者视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证明了
周代以德治国的理念。何尊中铭文“唯王恭德欲天”中的“德”表明三千多年前德政的出现,对
中原地区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
相关研究
关于何尊铭文“中国”的解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许宏曾认为,“最早中国”的形成诞生经历了一般
聚落、族邑、中心聚落、邦国和王国等阶段。在华夏文明融合其他文化系统进程中,东风西渐,群雄逐鹿,“早期中国”发展进程提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周初,
姬诵营建东都洛邑,在祭典上诰命中有“余其宅兹中国”——最早提及中国的记载,青铜器“何尊”铭文把最早的“中国”指向
伊洛河河谷平原。
在何尊铭文开头“ 惟王初哪宅于成周 ” 和 结尾 “ 惟王五祀 ” 的考释上,在中国考古界存在分歧。部分史学界信从“都宅 ”即
迁都之说比较多 , 以为成王确曾迁都
洛邑 , 时间是在周公归政成王以后的第五年 , 而且认为周公摄政七年不应包括在成王在位的年数之内。而部分学者认为
西周时代自建立以来, 始终东西两都并立 , 周天子经常居于
丰镐遗址 ( 即宗周 ) 听政 , 有时也来到成周处理政 务 , 西周
金文中有 “ 王才 (在 ) 成周 ” 的记载 。在古文献和西周金文中 , 未提到成周及还都宗周的迹象 。所以他们认为迁都成周在周公归政
姬诵以后五年 , 周公摄政不应包括在成王在位年数之内 , 也是缺乏依据的。
展出历史
1980年-1981年,何尊曾赴美国纽约、
芝加哥、
洛杉矶等地巡回展演。
2020年8月14日,何尊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2022年1月,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何尊”作为《
国家宝藏·展演季》的重点文物,在
故宫博物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何以中国——中华古代文明暨国家宝藏文物特展”上展出。
2013年7月9日晚,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
人民日报社、陕西省委网信委联合指导的“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在
陕西考古博物馆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