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是一种肺部感染性疾病
病毒性肺炎(viral 肺炎)是由病毒侵入呼吸道上皮及肺泡细胞引起的肺部炎症,主要是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常见病毒有甲、乙型流感病毒,腺病毒科,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正冠状病毒亚科等。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发热、咽喉痛、头痛、全身酸痛、倦怠等症状。
本病大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暴发或散发流行。主要为吸入性感染,通过人与人的飞沫传染,也可通过污染的餐具或玩具以及与患者直接接触而感染,传播广泛而迅速,婴幼儿、老年人、原有慢性心肺疾病等免疫力差者易发病,且病情危重,可导致死亡。一般通过临床症状,结合X线或CT检查,排除由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肺炎。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检查。治疗常需考虑病情的严重性、宿主年龄、免疫状态及病毒类型。抗病毒治疗常用于严重感染和免疫受损宿主。
分型
病毒性肺炎根据病毒种类分型。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通过尘埃传染,是最常见的病毒性肺炎。多见于婴幼儿,尤其多见于1岁以内儿童。临床上轻症患者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不重,中、重症患者有较明显的呼吸困难、喘憋、口唇发、发热症状,肺部听诊可闻及较多细湿啰音和哮鸣音。
腺病毒性肺炎
腺病毒感染所致,多见于6个月至2岁儿童,冬春季节多发。起病急骤、高热持续时间长、中毒症状重,约半数以上患者有呕吐、腹胀、腹泻消化道症状,易合并心肌炎多器官功能衰竭
流感病毒肺炎
人群对流感病毒科普遍易感,在儿童、小于2岁的婴幼儿尤其易感。在流感流行时,流感病毒肺炎的发生几率较高。本病冬春季多发,最常见的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肺部听诊可有呼吸音降低,细小湿啰音或哮鸣音。婴幼儿尤其2岁以下患儿呼吸道症状显著,喘证明显,重症患儿科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表现。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性肺炎
多见于成年人。常先有特征性的皮疹,典型皮疹于躯干、四肢先后分批出现,发展极快。肺炎症状多发生于出疹后2~6天,也可出现于出疹前或出疹后10天。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由SARS正冠状病毒亚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CoV)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的病毒性肺炎。人群普遍易感、家庭和医院聚集性发病,多见于青壮年,儿童感染率较低。
病因
病毒性肺炎主要为病毒感染,病毒主要通过人与人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餐具或玩具以及与患者直接接触而感染,传播广泛而迅速。
致病原因
1.常见病毒有甲、乙型流感病毒,腺病毒科,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正冠状病毒亚科等。
2.患者可同时受一种以上病毒感染,并常继发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免疫抑制者还常继发真菌感染。
易感人群
1.年幼者、老年人、孕妇、免疫力差者。
2.免疫抑制宿主疱疹病毒科和麻疹病毒的易感者。
病理生理学
病毒感染累及下呼吸道,引起气道上皮的广泛破坏,纤毛功能损害,黏膜坏死、溃疡形成,细支气管阻塞,进而累及肺实质。
单纯病毒性肺炎肺泡间隔有大量单核细胞浸润。肺泡水肿,透明膜形成,使肺泡弥散距离增加。肺炎可为局灶性或弥漫性,也可呈实变。部分肺泡细胞及巨噬细胞内可见病毒包涵体。炎症介质释出,直接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致使支气管痉挛。病变吸收后可留有肺纤维化。
传播机制
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为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
临床表现
各种病毒感染起始症状各异。绝大部分患者先有咽喉痛、鼻塞、流涕、发热、头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主要症状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多数患者有一过性高热、阵发性连声剧咳,呼吸喘憋症状明显,皮肤偶可出现红色斑疹
腺病毒性肺炎
腺病毒性肺炎约半数以上患者有呕吐、腹胀、腹泻消化道症状。
流感病毒性肺炎
流感的潜伏期为1~3天。流感病毒性肺炎常在畸形流感症状尚未消散时,出现咳嗽、少量白黏痰、胸闷、气急等症状。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SARS正冠状病毒亚科(SARS-CoV)的潜伏期为1~14天。急性起病,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有寒战、咳嗽、少痰,偶有血丝痰,心悸病呼吸困难甚至呼吸窘迫。可伴有肌肉关节酸痛、头痛、乏力和腹泻。
麻疹病毒性肺炎
常先有特征性的皮疹,典型麻疹有口腔黏膜Koplik斑,麻疹并发麻疹病毒性肺炎时呼吸道症状持续加重,高热持续不退,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
其他症状
诊断
症状诊断
有咽痛、鼻塞、流涕、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倦怠等呼吸系统感染的症状。
检查项目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可见肺纹理增多,磨玻璃状阴影,小片状浸润或广泛浸润、实变,严重时见双肺弥漫性结节性浸润,但大叶实变及胸腔积液者均不多见。不同病毒引起的肺炎X线表现可有所不同。
CT检查
常见小叶分布的毛玻璃影、小结节病灶,也可表现为网织索条影,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叶、段实变影,可伴有纵膈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少量胸腔积液
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肺炎支原体肺炎
细菌性肺炎
治疗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
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科、副流感病毒科和流感病毒,可口服或静脉给药,对合胞病毒性肺炎提倡经气道雾化吸入。毒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
具有广谱、强效和起效快的特点,用于治疗疱疹病毒科、水痘病毒感染,尤其对免疫缺陷病或应用免疫抑制者应尽早应用。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甲、乙型流感病毒均有很好作用,耐药发生率低。
具有广泛的抗病毒作用,多用于治疗免疫缺陷病人的疱疹病毒与水痘病毒感染。
具有阻止某些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及退热作用,常用于流感病毒科等感染。
抗生素
若明确已合并细菌感染,应及时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对症治疗
患者出现低氧血症时,给予吸氧,积极纠正心、肺功能不全,必要时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预防
预后
病毒是除细菌外第二大常见病原体,病毒性肺炎大多可自愈。
流行病学
参考资料
ICD-11疾病编码工具.ICD-11编码工具.2023-06-13
目录
概述
分型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腺病毒性肺炎
流感病毒肺炎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性肺炎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病因
致病原因
易感人群
病理生理学
传播机制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腺病毒性肺炎
流感病毒性肺炎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麻疹病毒性肺炎
其他症状
诊断
症状诊断
检查项目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CT检查
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肺炎支原体肺炎
细菌性肺炎
治疗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
抗生素
对症治疗
预防
预后
流行病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