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鲷
可食用的鲷科黄鲷属鱼类
黄(学名:Dentex tumifrons),又称齿鲷、黄加力、赤宗、波立。属鲈形目鲷科、黄鲷属鱼类。黄鲷是黄鲷属鱼类在中国的唯一种。体呈椭圆形,侧扁,体长一般在15~25厘米,体重200~500克。背部狭窄,腹部钝圆,头大,吻钝,眼间隔狭且稍小于眼径。两颌前端各有4~6枚犬齿,体被较大弱栉鳞,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胸鳍长而尖;背鳍连续,中间无缺痕。背鳍与臀鳍基底有鳞鞘。尾鳍叉形。体呈黄红色,腹部较浅,体侧上部有3个金黄色圆斑,并有6条纵行黄色带,臀鳍及尾鳍下叶呈黄色。
黄鲷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中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海域,常栖息于流速较缓,且大陆底质为沙或泥沙质的深度为50~200米水域。
黄鲷是可食用鱼类,且肉质鲜美。渔获量较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可利用延绳钓、手钓等方式捕获。
形态特征
成鱼特征
黄鲷体呈椭圆形,侧扁,体长一般在15~25厘米,体重为200~500克,背部狭窄腹部钝圆,头大,吻钝,眼间隔狭且稍小于眼径。体被较大弱栉鳞,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胸鳍长而尖;背鳍连续,中间无缺痕。背鳍与臀鳍基底有鳞鞘。尾鳍叉形,体呈黄红色,腹部较浅,体侧上部有3个金黄色圆斑,并有6条纵行黄色带,臀鳍及尾鳍下叶呈黄色。
黄鲷的两颌前端各有4~6枚犬齿;梨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上臼齿较不发达。前颌齿有较大的犬齿,上下咽齿较大且突出,圆锥齿较发达。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黄鲷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中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海域,在中国以黄海东海南海台湾海峡等地为主要分布区,主要沿对马暖流分布于东海、黄海和南海海域。
栖息环境
黄鲷属于广温、高盐性鱼类,群体一般分布于底层温度为16.9~27.1摄氏度、底层盐度为33.80~34.79‰,其适宜温度为17.7~26.3摄氏度,适宜盐度为34.00‰以上,时常栖息于流速比较缓慢,深度为50~250米之间,且大陆底质为沙或泥沙质的水域。
生活习性
集群行为
黄鲷喜集群于潮流较缓慢、水深100米左右底质为泥和泥沙的海区,常与蛇(Saurida)、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等鱼类混群聚居,有时独自成群。
食性
黄鲷为广食性鱼类。牙齿较粗大,消化道短,鳃耙粗短,数目亦少,黄鲷主食底栖生物,兼食浮游生物和自泳生物。主要饵料种类有糠虾(opossum shrimp)、蛇尾类、鱼类、虾蟹类、软体动物门长尾𫛭类、端足目和短尾类。次要和偶然饵料种类有歪尾类、软体动物等。
黄鲷全年均可摄取食物,昼夜均摄食,一般白天至黄昏时间的摄食强度较高,不同季节摄食饵料种类的转换现象较明显。
节律行为
黄鲷全年栖息于外海,为短距离洄游,一般夏季在浅海域,冬季水域进行深浅移动。当孵化到体长5厘米的幼鱼后栖息在60~80米水深的海域,随着体长的增长开始向80~100米水深水域移动。
自然繁殖
性转换
黄鲷为红色系鲷类,雌、雄性别特征不显著,可性转换。随着年龄的增长,黄鲷性别比出现变换,雄性数量会随年龄增加。1龄鱼均未性成熟,2龄鱼雌、雄比为8:2,5龄前后雌、雄比为5:5,8龄时全部为雄性。黄鲷性成熟始于2龄前期,在2龄后期和以上的时候,多数个体已达到性成熟,体长约15厘米左右。寿命长为8~9龄。
交配
黄鲷的主要繁殖季节为3~5月,待来年2~3月份,亲鱼随水温回升而继续发育性腺。黄鲷性腺的发育至衰退的周期变化情况是:5~10月属于休止阶段。11、12月受到低温影响,黄鲷的精巢和卵巢逐渐退化,无法成熟。
产卵
黄鲷产卵群体于每年11月间性腺开始发育,此时雌性约有10%的个体已达产前期,12月开始产卵,一直延续至翌年3月止,产卵时雌性黄鲷只需向较浅海域移动,不必长距离洄游。
孵化
黄鲷1龄平均体长110毫米,2龄为150毫米,3龄为200毫米,6龄为250毫米。在水温23摄氏度条件下,受精卵经40小时仔鱼初孵仔鱼全长1.9毫米。黄鲷仔鱼有特别的鉴定特征,其前鳃盖骨外缘下角的两个尖锐棘较扩大,以及尾柄部背侧面出现色素也是黄鲷仔鱼的特征。孵化后,黄鲷仔鱼的尾鳍胸鳍的鳍褶开始出现,随后脊索弯曲期阶段开始发育鳍条,背鳍、臀鳍的鳍条和鳍棘也在此时发育。腹鳍的鳍褶、鳍条则见于后脊索弯曲期。不过整体鳍条发育完成后,鳍条大小较其他鲷科鱼类小。人工培育的黄鲷仔鱼发育进程晚于自然野生的仔鱼,可能是胚胎质量或饲养环境的差异。
捕捞养殖
捕捞技术
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黄鲷是底拖网渔业的兼捕对象,90年代以来,则以底层流刺网捕获为主。20世纪50、60年代,黄鲷曾是我国东海南海的主捕鱼种之一,由于捕捞强度的增加,黄鲷的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已不成鱼汛,主要为深水流网的兼捕渔获。
养殖技术
黄鲷适合进行人工繁殖,可于室内网箱、水泥池、土池进行养殖。人工繁殖黄鲷,由亲鱼驯养,人工催产、胚胎和鱼苗培育三大步骤组成。
3龄或以上的黄鲷亲鱼整体生殖能力佳,适合诱导产卵,较适合进行人工繁殖。
亲鱼驯养阶段,提供合适的外部环境及水池控温,协助亲鱼越冬、生长。
在人工培养条件下,黄鲷性腺虽可发育,但不能自然产卵,必须进行人工催产。人工催产时,可进行催产激素注射,达成促熟效果。
养殖管理
人工养殖时,需严格把控外部环境。仔鱼存在两次死亡高峰,需及时喂食合适大小、养分充足的饵料,控制培育密度。当仔鱼孵出后,需移入水泥池中进行苗种培育。还需每日换水、隔日吸底,及时清除池底杂物。环境光照调整为柔和的光线。为了防止病害发生,需要定期投放抗菌素。为避免体型差异过大导致的相互竞争,要及时筛选鱼苗。
经济价值
黄鲷全年皆有产出,以初夏及秋季为盛产,其肉质鲜美、色彩艳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黄鲷是可食用鱼类且肉质鲜美,野生捕捞的中国东海黄鲷经过测定,显示其肌肉组织中含有18.3%的粗蛋白,及0.47%的粗脂肪,将黄鲷肌肉组织中的氨基酸与人体所需氨基酸相比,结果高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属于较优蛋白。
日本,黄鲷深受人民喜爱,是日本节庆婚宴及馈赠亲友的佳品。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黄鲷的小型化现象已十分严重,渔获量日益减少,资源已处于严重衰退之中。2018年经海上调查,捕获的黄鲷叉长约在116~171毫米左右,以1龄鱼为主。捞捕上岸的黄鲷之体型逐渐缩小,且渔获量日益减少,是渔获和自然资源双重匮乏的迹象。
致危因素
由于工业过度发展和市场需要,导致黄鲷生存环境受到污染,以及过度捕捞所造成的黄鲷鱼群数量锐减。
黄鲷性成熟年龄较早,寿命较长,年龄组成复杂,高龄鱼占较大比例。因此,种群更新速度缓慢。若资源遭到破坏,较难恢复到原有水平。
物种对比
黄鲷和真鲷同属于鲷科,黄鲷与真鲷形态较相似,特进行对比。
相关知识
中国有句渔谚“夜里北风吹,黄鲷网网空”,意思是说:冬、春季节的夜晚,如果碰上盛吹北风那么往往捕获不到黄鲷。因为中国广东省冬、春季节常有冷空气侵入,不利于黄鲷产卵繁殖,特别是碰上夜里吹北风,气温骤然下降,鱼群会离底上浮,底拖网捕鱼自然“网网空”。
参考资料
..2023-05-23
Dentex tumifrons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43).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2023-05-23
..2023-05-23
..2023-05-23
..2023-05-23
..2023-05-23
..2023-05-23
..2023-05-23
..2023-05-23
..2023-05-23
..2023-05-2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成鱼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集群行为
食性
节律行为
自然繁殖
性转换
交配
产卵
孵化
捕捞养殖
捕捞技术
养殖技术
养殖管理
经济价值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致危因素
物种对比
相关知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