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安克
在华支教十年的德国人
卢安克(Eckart Loewe),男,德国人,1968年出生在德国汉堡。1997年起,卢安克在中国作为教育志愿者,先后在广西、湖南等地参与支教活动。2006年,卢安克成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2010年,卢安克被提名《中国新闻周刊》“年度影响力人物”。
1987年,卢安克初中毕业。当了很短一段时间的帆船厂学徒、服了两年兵役之后,卢安克进入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就读。1990年,卢安克到中国旅游,被在中国感受到的融洽的朋友关系所吸引。1992年8月,通过交换学生计划,卢安克来到中国,先后进入东南大学和广西大学学习。1994年,卢安克回德国继续学业,期间申请前往中国进行志愿服务始终未获回应。1996年底,通过一份翻译工作,卢安克重返中国。1997年,卢安克在广西开始了教育志愿者生涯。之后有近十年时间,卢安克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山里过着简朴生活,和山村孩子们在一起,进行支教活动,开展教育实验与教育研究。2009年12月,卢安克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采访,并因此广为人知。由于无法承受公众与媒体持续关注带来的压力,也由于签证和居留权等问题,几年间在中德之间往返多次后,卢安克于2013年回到德国,并将“卢安克”这个名字的使用权留给中国一家公益机构。2014年初,因为无法割舍对中国乡村孩子的感情,卢安克回到中国,更名“蒙志合”,并在湖南省参与支教活动。之后,卢安克淡出舆论视野。
在中国支教过程中,卢安克根据其经历与经验,创作出《与孩子的天性合作:一位德国青年在中国的教育梦》、《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等作品。《中国青年报》在讲述卢安克的故事时,曾这样描述:“一个德国人,以一人之力,在做中国教育最需要但没有人做的事!”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68年,卢安克出生在德国汉堡。他有一个双胞胎哥哥,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小时候,卢安克和他的双胞胎哥哥卢安思性格内向,由于没有对外的反应和反抗的能力,他俩经常被其他孩子欺负。1975年,父母为卢安克选择了一所注重孩子天性的学校就读。常规的教育方式对卢安克和他的哥哥不起作用,为了帮助两个孩子学习,卢安克的母亲放弃了工作,父亲则在45岁时改行,放下建筑设计家的工作,成为了一名注重孩子天性的小学老师。
由于外语太差,卢安克中考不及格,没能上高中。1987年,卢安克初中毕业,之后,曾在一家生产帆船的工厂当过很短一段时间的学徒。在那里,卢安克喜欢上了帆船和帆船运动。在服了两年兵役之后,卢安克进入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就读。1990年,卢安克到中国旅游了两个多月。期间,中国人的相互关心的生活方式,给卢安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2年8月,通过汉堡美术学院建筑系与中国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交换学生计划,卢安克来到中国,进入东南大学建筑系学习。第二年,为了学中文并和中国同学一起住宿舍,卢安克转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大学。
1994年9月,卢安克返回德国,继续在汉堡美术学院学习工业设计和电影摄影。毕业后,卢安克一直寻找机会重返中国。1996年11月,借着一份德中翻译的工作,卢安克前往中国北京。三个星期后,卢安克结束翻译工作,前往广西农村。
1997年,卢安克开始了在中国的教育志愿者生涯。
在来中国之前,卢安克的父亲曾担心儿子无法养活自己。为了表达对父亲的尊重,卢安克找到了一份能赚钱却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卡车装卸工。卢安克每天的工作量很大,要扛3000个包。生理上的劳累和心理上的不满足感,使得卢安克每天一回家就蒙头大睡。之后,卢安克把赚来的钱都交给了父亲,并通过这件事告诉父亲:仅仅为了钱去工作是可惜的,拿工资的人是不自由的。后来,卢安克在中国的生活费,部分就是当年他在德国做体力活赚的钱存到银行获得的利息,部分则来自于他的父母的资助。
在中国
1997年1月,卢安克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高田乡北沟村开办青年学习班,最终未能成功。之后,卢安克在广西南宁的一所残疾人学校义务教德语,结果因没办下“就业证”,被公安局罚了3000元。从那年开始,卢安克在广西的大山里和孩子们在一起,辗转多处山村,生活简朴,坚持做教育研究。
为了能在贫困学校免费当老师,1999年,卢安克成立了一个办事处——德国鲁道夫·施泰纳教育友好协会驻中国办事处。卢安克以办事处的名义派自己到下边免费当老师。同年,卢安克在河池市的一所县中学当初中老师。因为卢安克的教学方式不适合应试教育,无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家长们有意见,学校把他开除了。之后,卢安克还在东兰县隘洞镇担任过初中地理、美术和英语老师。卢安克坚持不重视成绩的教育,为了避免学生们被考试机制所淘汰,于是选择了自己主动离开。
2001年,卢安克将自己的办事处迁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坡拉乡建开村林广屯广拉队,一个不通电话、不通公路、村民只会说壮语的偏僻山村。在林广屯生活的两年中,卢安克与没有上过学的青年一起做教育实验,目的是研究如何让青年学会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卢安克与河池电视台合作制作一部纪录片《失败者之歌》,以此介绍整个教育活动的过程。
2003年,卢安克来到离林广屯走路4小时路程的板烈村,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教育实验。在板烈小学,卢安克的课堂上没有教材,没有测试,只有丰富的教学活动。同年9月至12月,卢安克在板烈小学五年级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观察、感受、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观察到的情况,并让学生们改造环境。
2004年,卢安克经历了一场严重的车祸。当时,他的双胞胎哥哥卢安思来广西看他,在送哥哥去南丹县乘车的返乡途中,卢安克所乘坐的农用车轮脱落,车身从几十米的山坡翻滚而下,在只差两米就要掉入红水河时,被一棵巨树挡住。卢安克保住了性命。但同车的一个朋友却被压在车底不幸去世。这次车祸让卢安克的脊柱被压缩了三厘米。回德国后,妈妈每日帮卢安克按摩治疗,几个月之后,才恢复过来。
2006年,卢安克成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的候选人。得知此事,卢安克写信给评委会,让他们不要选自己:“我不想感动中国,只能是中国感动了我。”
2006年,卢安克注册的德国鲁道夫·施泰纳教育友好协会驻中国办事处到期,同时,中国居留证也到期了,为方便留在中国做研究,卢安克申请加入中国国籍。根据有关规定,这一申请没有获得批准。于是,卢安克离开广西壮族自治区返回德国,并于8个月后再次来到中国,回到板烈村。
2007年4月份开始,卢安克获得了中国共青团国际志愿者的身份,成了广西惟一的国际志愿者。
2008年,卢安克针对乡村孩子情感不稳定、盲目崇拜有勇气的人、不计后果的特点,开展了《和平剑》教学活动。卢安克编写了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叫做荣志的小孩寻找和平剑所经历的一系列冒险。学生们根据故事画成故事书,并共同参与,把故事拍成电视剧。通过故事,卢安克教育孩子们什么是和平,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2009年12月,卢安克第一次接受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柴静的采访。节目播出后,卢安克的行为受到了很大的争议,也有不少年轻人到板烈找卢安克,影响到了他原本的生活。
2010年,卢安克与一位认识8年的中国女志愿者结婚。这一年的3月至7月,卢安克利用音乐、美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跟板烈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一起创作了音乐片《梦别》。
由于媒体和社会持续关注带来的巨大压力,2010年入秋后,卢安克打算离开,因为不想孩子们中途换老师,这一年的秋季学期便没有继续给学生上课。这年10月,卢安克带着五六年级的学生,拍摄完成了一部“歌曲录像”,名叫《还有谁在乎我》。这首3分42秒的视频,记叙了卢安克和孩子们的故事。
2010年11月,卢安克离开中国返回德国
再别中国
2011年,卢安克再次回到广西板烈,回到学生们身边。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间,卢安克利用美术、音乐和综合实践活动课联合起来,跟板烈小学五年级学生画了《心镜》的画、编了《心镜》的歌曲并拍摄了《心镜》的电视剧。
2012年,曾于2009年采访卢安克的柴静,受邀再次对卢安克进行了采访。柴静后来回忆,整个采访全部是卢安克安排的——挑选地点、时间,甚至写了采访提纲。在采访结束后,卢安克表示,在他与妻子结婚时,双方原想一起在山村里为留守儿童做事,但是时间推移,妻子有了对生活另外的愿望,希望卢安克离开农村,去杭州市一家工厂上班。采访完第二天,卢安克离开板烈,去了杭州,进了妻子联系的工厂。一个星期后,卢安克辞职,因为手续问题,去往越南。同年10月28日,关于采访卢安克的节目《看见》播出。
2016年,纪录片《新闻漩涡后的村庄》总导演刘楠前往板烈村采访时,遇到了卢安克的妻子王老师。当时,王老师正在板烈小学做志愿者支教。对于“卢安克说是为了家庭责任,说妻子为他找了杭州的工作才离开板烈”的说法,王老师表示:“这是个误解。卢安克在这里没有正式老师身份,签证问题难解决。杭州那份工作可以帮他获得居留权,这样才可以给他真正留在板烈小学的机会。但种种原因他很快就离开了中国。”
从卢安克到蒙志合
2012年底,卢安克从越南回到中国,以“蒙志合”为笔名,在自己的教育网站上发布个人留言。之后,卢安克因为无法排除外界对内心已经形成的干扰,教学研究无法正常进行,最后听从家人的建议,于2013年9月底回到德国。考虑以后可能不再来中国,卢安克在离开中国前,将“卢安克”这个名字的使用权留给梦创公益机构,以便为天使支教提供项目传播功能。
2014年初,因为无法割舍对中国乡村孩子的感情,卢安克回到中国,把当初的笔名“蒙志合”当作自己的正式中文名,并在办理各种手续时正式做了变更。
2014年5月回到中国后,蒙志合直接去了广西板烈小学,因为某些原因不能继续留在学校参与教学工作,只能变更以往开学在板烈小学做教学研究、寒暑假在湖南长沙培训天使支教志愿者的工作方式,改为开学后待在湘西支教学校,寒暑假再抽时间回广西板烈小学陪孩子,开学前再回到长沙组织培训志愿者。
个人作品
书籍
个人翻译
视频作品
个人荣誉
2006年,卢安克成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
2010年,卢安克被提名《中国新闻周刊》“年度影响力人物”。
个人理念
课本与生活
“如果我用已经完成的课本,我们的学习过程永远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儿童需要的,并不是以强化脑力为本,而是以孕育心灵为首的教育。生活中的语言是活的,它不可能根据课本定下来。如果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只用于课本,不能活用于生活,我宁可不用,课本有让想象力、创造力萎缩的作用。”
“成绩观”
“学生成绩不能说明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只能说明一个人能否适应考试方法和标准。学生成绩不可能超过标准。如果学生的才能超过标准(创造方面),他应得到比 100 分高的成绩,可是中国教育不承认超过计划的才能。实践证明,标准的学生,其才能在离开学校之后特别容易萎缩。”
什么是素质教育
“我不知道什么才是素质教育,只知道教育要培养孩子发现自己的才能,还要能让他们能够发现环境的需要和自己的需要,然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把学习跟生活联系起来,自己创造出需要的东西。”
自主性
“计划好的课堂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才能很难超出计划。如果计划教育成功,我的学生就不可能成为特殊人物。我想先和学生一起生活、一起做事,慢慢观察他们的特点和村里的需要,以确定我们的学习项目。寻找任务肯定是最难的,可如果能成功,我的学生长大后会实现普通大学毕业生也做不到的自己给自己找任务。”
相关评价
卢安克,一个德国人,以一人之力,在做中国教育最需要但没有人做的事!——《中国青年报》
一个德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扎根农村,为了乡村教育,一干就是7年。他做事的目的很简单,惟其简单而让以功利为出发的人不能理解。而也正是因为他的单纯简单,从而产生出感人的巨大力量。——《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度“影响力人物”提名理由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铁芳曾这样评价卢安克:“他并无意于创造典范,但他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如何走向乡村孩子抑或是如何走向一切他人的最好的阐释。”“一个来自德国的异域青年,凭着他天性的真纯和良善,几无挂碍地走向广西板烈小学的孩子,走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山区的少年,他远远地走在我们前面,走向原本生于斯长于斯的吾乡吾土的孩子,融入其中,鱼水难分。”“从卢安克到蒙志合,变的只是一个外在的符号,不变的是生命的陪伴。”
相关争议
2009年12月,卢安克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柴静的采访。节目播出后,卢安克的故事感动了众多中国民众,被网民誉为“白求恩”、“洋雷锋”。也有部分人在互联网上质疑其真实的背景和动机。2010年上半年,卢安克关闭了自己的博客。这一举动引起众多猜测,有传言称卢安克可能被驱逐出中国。对于关闭博客一事,卢安克对当地官方媒体解释说,网友对其情况的猜测没有事实根据,接受《面对面》栏目采访后,网络上的关注给自己造成困扰,特别是媒体和社会对他的关注已经超出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为避免引发争议和误解,他关闭了自己的博客。2010年5月30日,柴静在个人博客中公布卢安克对“被驱逐”这一传言的回复:卢安克在板烈的生活和工作正常,没有离开中国,也没有被要求离开学校。卢安克希望媒体和公众不要给当地警方和教育部门压力,其“需要的身份”也正在解决中。2010年6月3日,卢安克支教所在地——河池市的官方报纸公开报道称,卢安克在当地的生活、工作正常,在“6.1”国际儿童节,还给孩子们送去礼物。
参考资料
好人卢安克和他的命运共同体.中华工商时报.2023-12-11
以一人之力.中国青年报.2023-12-11
做老师的本真.工人日报.2024-01-15
《看见》告别卢安克.央视网.2024-01-15
刘楠.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2023-12-21
院长:刘铁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23-12-15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在中国
再别中国
从卢安克到蒙志合
个人作品
书籍
个人翻译
视频作品
个人荣誉
个人理念
课本与生活
“成绩观”
什么是素质教育
自主性
相关评价
相关争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