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meningitis)是由细菌、病毒等引起的脑脊膜炎症。脑膜是包绕脑和脊髓的组织,脑膜由3部分组成:软脑膜、蛛网膜及硬脑膜,脑膜炎是脑膜的炎症状态,可以是由感染、
自体免疫性疾病疾病、肿瘤和药物引起,脑膜炎包括硬脑膜炎和软脑膜炎(软脑膜、蛛网膜和脑脊液的感染)。主要病因是细菌、病毒或真菌、非感染疾病或药物引起。
临床以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等为主要表现,根据病因的不同还可出现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意识障碍、
皮疹、
偏瘫等等。常用检查包括体格检查、血常规、脑脊液检查、头颅CT、MRI、胸部X线等等。脑膜炎的治疗包括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以抗感染为主,对因治疗如
病毒性脑膜炎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化脓性脑膜炎需要抗菌治疗,
结核性脑膜炎需要抗结核治疗、
真菌性脑膜炎需要抗真菌治疗,对症治疗如头痛严重者可用止痛药,
癫痫发作可选用卡马西平或
苯妥英等抗癫痫药物,脑水肿在病毒性脑膜炎不常见,可适当应用
甘露醇,经过治疗后症状一般可得到缓解。
病毒性脑膜炎在夏秋季节高发,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可终年发病。儿童多见,成人也可罹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脑流)曾于1938年、1949年、1959年、1967年和1977年先后在中国发生5次全国性流脑大流行。
脑膜炎的预防以勤洗手等一般预防措施、注射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以及使用抗生素等
化学预防措施为主。
病毒性脑膜炎多为
自限性疾病,预后大多良好,而
细菌性脑膜炎及
真菌性脑膜炎预后较差。
分类
根据发病部位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病因
硬脑膜炎
软脑膜炎
细菌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
感染的来源可因心、肺以及其他脏器感染波及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系统,或由颅骨、椎骨或脑实质感染病灶直接蔓延引起,部分也可以通过颅骨、鼻窦或乳突
骨折或神经外科手术侵入蛛网膜下腔引起感染,由腰椎穿刺引起者罕见。
致病细菌经血液循环侵入蛛网膜下腔后,由于缺乏有效的免疫防御,细菌大量繁殖,菌壁抗原成分及某些介导炎性反应的
细胞因子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促使中性粒细胞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诱发一系列软脑膜的炎性病理改变。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脑膜炎
双球菌具有荚膜,能抵抗体内
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患者或带菌者鼻咽部分泌物中的细菌通过咳嗽、喷嚏等借飞沫传播,经呼吸道侵入人体,但大多数不发病,或仅有局部轻度卡他性炎,成为带菌者。当机体抗病能力底下或菌量多、毒力强时,细菌在局部大量繁殖,产生内毒素,引起短期
菌血症或败血症。2%~3%机体抵抗力底下者,病菌达到脑脊膜,定位于软脑膜,引起
化脓性脑膜炎。化脓菌可在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中迅速繁殖、播散,因此脑膜炎症一般呈弥漫分布。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TBM)约占全身性
结核病的6%。结核杆菌经血播散后在软脑膜下种植,形成结核结节,结节破溃后大量结核菌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TBM。
病毒性脑膜炎
85%~95%病毒性脑膜炎由肠道病毒引起。该病毒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有60多个不同亚型,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A和B、
肠病毒属等,其次为
流行性腮腺炎、单纯疱疹病毒和
腺病毒科。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少数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大部分病毒在下消化道发生最初的感染,肠道
细胞上有与肠道病毒结合的特殊受体,病毒经肠道入血,产生病毒血症,再经脉络丛侵犯脑膜,引发脑膜炎症改变。
真菌性脑膜炎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新型隐球酵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如水果、奶类、土壤、鸽粪和其他鸟类的粪便中,为条件致病菌,当宿主免疫力低下时致病。鸽子和其他鸟类可为中间宿主,鸽子饲养者新型
隐球菌病发生率要比一般人群高。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可单独发生,但更常见于全身性
免疫缺陷病型疾病、慢性衰竭性疾病,如
艾滋病、
淋巴肉瘤等。最初常感染皮肤和黏膜,经上呼吸道侵入人体内。
念珠菌性脑膜炎
念珠菌病为小圆酵母菌,依赖出芽繁殖。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但致病机制较为复杂。一般说,可归为三方面因素:①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特别是中性
粒细胞减少症和T细胞的降低,如AIDS病或肿瘤化疗后的患者;②菌体的变化,念珠菌在体外是小圆酵母菌,不易致病,但在体内呈丝状生存,丝状菌体易被吞噬而增加致病性;③医源性条件,例如长期抗肿瘤化疗,大剂量长期抗菌或激素应用,长期置入性导管。在上述三种条件下,念珠菌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侵犯血管,并累及脑组织,引起中枢神经
血管炎、
老年静脉血栓症和脑膜炎、脑膜脑炎等。
中枢神经曲霉菌病
曲霉属的孢子可由呼吸道吸入引起原发性肺部感染。中枢神经曲霉菌病常为血源感染,经血液循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肺曲霉菌中约13%~16%合并脑曲霉菌病。散发性曲霉菌患者40%~60%累及脑部。曲霉菌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可引起慢性炎症、实质性
脑脓肿、肉芽肿和脑膜炎;侵犯脑血管而产生血管炎和继发性
脑梗死。
其他真菌性脑膜炎
①
山谷热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多数为肺部感染,或由肺部感染基础上继发脑膜炎。在肺外球孢子菌中,1/3的患者出现真菌性脑膜炎。②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经肺部感染后约有10%~25%的机会出现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③表皮炎症芽生菌一般为皮肤感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也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其发生率约6%~33%。
流行病学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脑流)是由
脑膜炎奈瑟菌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
化脓性脑膜炎,中国曾于1938年、1949年、1959年、1967年和1977年先后发生5次全国性流脑大流行,其中以1967年春季最为严重,发病率高达403/10万,病死率为5.49%,流行范围波及全中国城乡。但自1985年开始大规模流脑A群疫苗接种之后,流脑的发病率持续下降,2000年以来发病率一直稳定在0.2/10万左右,未再出现全国性大流行。2004年疫情略有上升,年报告发病率为0.2001/10万。
中国以往的流行菌株以A群为主,B群其次,C群少见,但近些年B群和C群有增多的趋势,尤其是在中国个别省份先后发生了C群Nm引起的局部流行。
流脑遍布全球,在
温带地区可出现地方性流行,常有散发病例出现,在冬季会出现季节性发病高峰。在非洲亚撒哈拉地区的一些国家,也就是在脑膜炎带内常出现不同模式的爆发流行。80年代之前每隔8~12年出现一次周期性流行。80年代初以来流行的间隔越来越短,而且流行更不规律。脑膜炎带也在不断扩大,东部扩到
埃塞俄比亚,西部延伸至
塞内加尔。2001年4月中旬,非洲布基诺法索等10个国家报告了流脑暴发,共36937人发病,3599人死亡,死亡率为9.74%。WHO报告
非洲一些国家在1988-1997年共发生流脑704000例,死亡100000例。
肺外
结核病中大约有5%~15%的患者累及神经系统,其中又以
结核性脑膜炎最为常见,约占神经系统结核的70%。随着
结核分枝杆菌的基因变异、抗结核药物研制相对滞后和
艾滋病患者的增多,世界上结核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逐渐增高。
病毒性脑膜炎在夏秋季节高发,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可终年发病。儿童多见,成人也可罹患。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脑膜炎,发病高峰主要在夏季和早秋。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脑膜炎一般多见于冬、春两季,与腮腺炎同时流行。淋巴细胞脉络膜脑膜炎则以冬季较常见,而疱疹病毒脑膜炎则无明显季节性。
随着抗生素,激素,
免疫抑制剂,特别是器官移植后的大剂量和长期应用,
艾滋病的发病增加以及家庭饲养动物的增多等因素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发病率由增加趋势,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有致病性真菌和条件致病菌,前者有
新型隐球酵母、环孢子菌、皮炎芽生菌、副
山谷热等;后者有念
球菌、
曲霉属、毛孢子菌属等。
病理生理学
细菌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
基本病理改变是软脑膜炎、脑膜血管充血和炎性
细胞浸润。表现为:①软脑膜及大脑浅表血管充血,脑表面被蛛网膜下腔的大量脓性渗出物所覆盖,脑沟及脑基底池脓性分泌物沉积;②脑膜有炎性细胞浸润,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成纤维细胞明显增多;③蛛网膜下腔出现大量多形核细胞及纤维蛋白渗出物,蛛网膜纤维化,渗出物被局部包裹;④室管膜和脉络膜有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充血,严重者有
老年静脉血栓症形成;⑤脑实质中偶有局灶性脓肿存在。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病理变化根据病情进展,一般可分为三期:
结核性脑膜炎
脑底除破裂的
结核病结节周围结核性渗出物在蛛网膜下腔中扩散,至基底池和外侧裂。光镜下渗出物由纤维蛋白网络中带有不同数量细菌的多形核细胞、
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组成。随着疾病的进展,淋巴细胞和结缔组织占优势。渗出物经过的小动脉和中动脉,一起其他一些血管可被感染,形成结核性
血管炎,导致血管堵塞,引起
脑梗死。慢性感染时,结核性渗出物可以使基底池、第四脑室流出通路阻塞,引起
脑积水。
病毒性脑膜炎
脑膜弥漫性增厚,镜下可见脑膜有炎性
细胞浸润,侧脑室和第四脑室脉络丛亦可有炎性细胞浸润,伴室管膜内层局灶性破坏的血管壁纤维化以及纤维化的基底软脑膜炎。
真菌性脑膜炎
真菌性脑膜炎以
新型隐球酵母脑膜炎最为常见,大体可见脑膜广泛增厚和血管充血,脑组织水肿,脑回扁平,脑沟和脑池可见小的肉芽肿、结节和脓肿,蛛网膜下腔内有胶样渗出物,脑室扩大。镜下早期病变可见脑膜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在脑膜、脑池、脑室和脑实质中可见大量的
隐球菌菌体,但脑实质很少有炎性反应。
传播机制
传染源:流脑患者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母婴传播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传播、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传染源:鸽子、各种鸟类的粪便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
临床表现
硬脑膜炎
主要临床特征表现有头痛、脑神经麻痹、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和
癫痫发作等,一般没有定位体征。有低颅压综合征表现者,常表现为头痛与体位相关,补液后头痛改善。
软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真菌性脑膜炎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念珠菌性脑膜炎
较少见,多见于儿童,免疫功能低下或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长期应用
免疫抑制剂而并发。临床表现为低热、头痛、畏光,
颈项强直,
嗜睡或意识不清。当形成脓肿时,表现为颅内占位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当累及血管引起
血管炎和
脑梗死时产生
脑卒中的临床病态和体征。念珠菌的中枢感染者常有颅外多部位的念珠菌感染,如鹅口疮,念珠菌性
尿路感染和
支气管感染等,严重者可在中枢念珠菌病的同时合并念珠菌性败血症。
中枢神经曲霉素菌病
曲霉属进入颅内后根据累及的部位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脑膜炎、脑膜血管病、慢性颅内肉芽肿均有可能,但共同特点主要是头痛、恶心、呕吐,但发热不明显。
检查诊断
诊断
检测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
影像学检查
化脓性脑膜炎:核磁诊断价值高于CT,早期可正常,随病情进展的核磁的T1加权像上显示蛛网膜下腔高信号,可不规则强化,T2加权像呈脑膜高信号。后期可显示弥散性脑膜强化、脑水肿等。
结核性脑膜炎:约半数患者胸部X线片可见活动性或陈旧性结合感染证据。CT和核磁可显示基底池、皮脂脑膜、脑实质多灶的对比增强和
脑积水。
真菌性脑膜炎:头颅CT或核磁常无明确病灶,仅表现脑实质水肿,脑室受压等。
治疗
一般治疗
首要的治疗是保持患者的有效血容量,维持患者的血压,治疗败血症性休克。
保持呼吸道通畅,
昏迷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多者,要及时吸痰。
监测生命体征,维持收缩压在12kPa(90mmHg)以上,输液不能过多过快,以免发生
充血性心力衰竭,如有呼吸功能障碍,必要时气管插管和辅助呼吸。
对因治疗
硬脑膜炎
激素治疗常能改善症状。
硫唑嘌呤和甲氨蝶呤亦可应用。
软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
(1)未确定病原菌:三代头孢的
头孢曲松钠或头孢噻常作为化脓性脑膜炎的首选用药,对脑膜双
球菌、肺炎球菌、
流感嗜血杆菌及
B型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疗效比较肯定。
(2)确定病原菌:应根据病原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①肺炎球菌:对青霉素敏感者可用大量青霉素,对青霉素耐药者可考虑头孢曲松,必要时联合
万古霉素治疗。
②
脑膜炎奈瑟菌:首选青霉素,耐药者选用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可与
氨苄西林或
氯霉素联用。对青霉素或β-内胺类抗生素过敏者可用氯霉素。
③
肺炎克雷伯菌:对
绿脓杆菌引起的脑膜炎可使用
头孢他啶,其他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可以用
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或头孢他。
结核性脑膜炎
真菌性脑膜炎
(1)两性霉素B:为深部真菌病的首选药物,几乎对所有真菌均有活性。临床应用时为减轻不良反应,应加入5%或10%的
葡萄糖及地塞米松。
(2)
氟胞嘧啶:该药对隐球球菌、
假丝酵母属和球拟酵母菌等具有较高抗菌活性,对着色真菌、少数
曲霉属有一定活性,但对其他真菌抗菌作用差。
预防措施
一般预防
适用于各类脑膜炎的预防。
疫苗接种
疫苗能够为常见类型的细菌性脑膜炎提供最佳保护,可预防
脑膜炎奈瑟菌、肺炎球菌、
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脑膜炎。
针对脑膜炎球菌、
肺炎球菌和嗜血流感杆菌疾病的许可疫苗已经问世多年。这些细菌有几种不同的菌株(被称为血清型或血清群),疫苗旨在抵御最有害的菌株。没有通用疫苗。
化学预防
建议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脑膜炎球菌病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及时服用抗生素可降低传播风险。
环丙沙星是首选抗生素,
头孢曲松钠是替代药物。很多国家建议对婴儿有感染
无乳链球菌疾病风险的母亲孕行识别。高危母亲在分娩期间应接受青霉素静脉注射,以防止其婴儿感染B组链球菌。
预后
病毒性脑膜炎
通常是
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若两周不能缓解者,需考虑其他疾病或病毒侵及脑实质之可能,应于予以注意。
细菌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
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预后与
病原菌、机体情况和是否及早有效应用抗生素治疗密切相关。少数患者可遗留智力障碍、癫痫、
脑积水等后遗症。
结核性脑膜炎
预后与患者年龄、病情、治疗是否及时有关,发病时
昏迷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征;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脑脊液的
白细胞数,
蛋白质、糖和
氯化物恢复正常提示预后良好。即使经过适当的治疗,仍有1/3的TBM患者死亡。
真菌性脑膜炎
常进行性加重,预后不良,死亡率高。未经治疗者常在数月内死亡,平均病程为6个月。治疗者也常见并发症和神经系统后遗症,可在数年内病情反复缓解和加重。
公共卫生
中国公共卫生策略
卫生部组织制定了《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工作方案》,要求加强疫情报告与监测管理、流脑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免疫预防、医疗救治、美巡与宣传教育。
在《全国流行脑脊髓膜炎防治指南》中明确提出了疫情控制的综合措施,包括加强医疗机构内流脑防控工作、病人治疗与管理、密切接触者管理、应急接种、消毒处理与个人防护、加强区域联防、加强部门合作和健康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
WHO公共卫生策略
尽管已在若干区域成功控制了脑膜炎,但该疾病仍然是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导致约30万人死亡,并使五分之一受影响者遭受长期毁灭性的后遗症。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卫生安全问题。脑膜炎疫情可能迅速暴发,不可预测,并对社区和卫生系统造成大规模干扰。因此,世卫组织与参与脑膜炎防制工作的伙伴及专家们合作,制定了第一份全球路线图,提出了到2030年战胜脑膜炎的愿景和战略。该路线图包括三项有远见的目标,旨在:消除
细菌性脑膜炎的流行;将疫苗可预防的细菌性脑膜炎病例减少50%,死亡减少70%以及减少各种原因脑膜炎之后的残疾率并提高生活质量。
WHO推出了2021年推出了《到2030年战胜脑膜炎全球路线图》,其重点是预防感染并改善对感染者的照护和诊断。
新路线图详述了脑膜炎应对和预防工作的以下重点事项:
历史
1932年由动物实验证实,将
结核分枝杆菌死菌接种到经结核杆菌致敏的
家兔体内后,可引起脑膜炎甚至导致死亡,提示
结核性脑膜炎组织损伤可能是由机体炎症反应失调引起。
1969年报道了第一个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试验,证实了糖皮质激素在治疗结核性脑膜炎中的临床益处。
2014年6月,中国开展了首例
脑膜炎奈瑟菌肺炎的病原学研究,首次报道从肺炎患者
支气管吸取物中分离到脑膜炎奈瑟菌。
脑膜炎综合征最早时由
希腊名医
希波克拉底认识到的,但是直到19世纪30年代抗生素的出现,这一疾病才得以成功治疗。
参考资料
研究进展
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在
结核性脑膜炎中的作用机制包括
抗炎药作用、减少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作为替代治疗。糖皮质激素可以降低早期颅内炎性反应预防
脑积水、
脑梗死和结核瘤的行程,降低TB-IRIS的发生率,还可以通过降低DILI的风险,减少
肝损伤导致的抗结核治疗中断或改变。
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多无特异性,其检查主要依赖于实验室诊断,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直接镜检、真菌培养、荚膜抗原检测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在已有的诊断标准基础上结合血培养、CRP及PCT等常规实验室检测方法,以及新近研究的
细胞因子、脑脊液代谢物等检测指标可有效辅助该病的诊断。抗感染治疗仍然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治疗的主要手段,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及耐药
病原菌的日益增加使经验性选择抗生素更加困难,因此对抗生素的管理要求应更加规范。
参考资料
脑膜炎.ICD-11编码工具.2023-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