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康唑
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
康唑(Fluconazole)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通过干扰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来发挥抗真菌作用。氟康唑被用于治疗念珠菌病隐球菌病、球孢子菌病、芽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等真菌感染。
氟康唑的剂型包括片剂、注射剂、滴眼剂和胶囊,给药方式包括口服、静脉滴注和滴眼。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过敏及过敏性休克。在眼内注射时,使用超过200μg的氟康唑可能引起严重的病理改变。氟康唑禁用于对氟康唑或其他唑类药物过敏的人,以及妊娠前3个月的妇女。对于哺乳期妇女和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氟康唑,可能需要减量使用或考虑停药。
氟康唑已纳入医保,其中氟康唑片、氟康唑分散片、氟康唑胶囊为医保甲类,氟康唑注射液、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以及氟康唑滴眼液为医保乙类。长期使用氟康唑作为预防用药可能导致真菌对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增加,因此在使用氟康唑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无指征的预防用药。
医学用途
适应证
用法与用量
成人
儿童
儿童应用氟康唑的每日最高剂量不可超过600 mg,早产儿(26~29周出生者)出生后首2周内氟康唑每次剂量同年长儿,但给药间期为72小时,此后可改为每日给药1次。
给药说明
(1) 由于口服氟康唑的吸收完全,每日口服剂量与静脉给药者相当,重症感染或不能口服者可予静脉给药,病情好转或可以口服者需及时改为口服给药。
(2) 静脉滴注氟康唑时,滴注速率应控制在200 mg/小时。
(3) 对于有肾功能损害的成年患者,应进行用药剂量的调整。血液透析患者应在每次透析后给予全量氟康唑(即一日剂量),因为一次血液透析后的3小时,氟康唑的血药浓度大约会降低50%。
制剂与规格
氟康唑常用制剂包括氟康唑片、氟康唑分散片、注射用氟康唑、氟康唑注射液、氟康唑胶囊、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氟康唑滴眼液等。具体如下:
药理机制
氟康唑有抑制真菌作用,高浓度时也可具有杀菌作用。氟康唑可干扰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从而抑制真菌细胞膜主要成分——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损伤真菌细胞膜,改变其通透性,导致重要的细胞内物质外漏。氟康唑也可抑制真菌的甘油三酯和磷脂的生物合成,抑制氧化酶和过氧化酶的活性,引起真菌细胞内过氧化氢积聚而导致细胞亚微结构的变性和细胞坏死,并可抑制白色念珠菌自芽孢转变为侵袭性菌丝的过程。
药代动力学
氟康唑口服吸收完全,tmax为1~2小时,生物利用度超过90%。单次口服或静脉给药100 mg后,Cmax为4.5~8 mg/L。口服量在50~400 mg 范围内,Cmax成比例增加。多次给药后,Cmax升高,5~10天达稳态血药浓度。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仅为11%~12%。在体内广泛分布于皮肤、水疱液、腹腔液、痰液等组织、体液中。脑膜有炎症时,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可达同期血药浓度的54%~85%。主要自肾排泄,以原形药物自尿中排出给药量的80%以上。少量在肝脏代谢。t1/2为27~37小时,肾功能减退时明显延长。氟康唑可自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中被部分清除。
风险与禁忌
不良反应
氟康唑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10%~16%。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消化道反应: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等症状。
(2) 过敏反应:可能导致皮疹,偶尔会发生严重的剥脱性皮炎、渗出性多形红斑,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
(3) 肝毒性反应:在氟康唑治疗期间,可能会轻度且暂时性地导致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肝毒性症状,主要发生在原本存在严重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身上,但很少有死亡病例的报道。因此,在开始使用氟康唑治疗之前和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如果肝功能持续异常或加重,或出现肝毒性临床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
(4)周围血象改变:偶尔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多数情况下是暂时性的。
(5) 神经系统反应:可能出现头痛等不良反应。
药物过量
关于氟康唑的急性毒性方面的相关资料非常有限。研究表明,在小鼠和大鼠中,当剂量为1g/kg时,动物可以存活,但是在药物剂量为1~2g/kg时,动物在几天内会死亡。此外,超剂量给药还会引起呼吸抑制、流涎、流泪、尿失禁和发等症状。在发生超大剂量给药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排空消化道并采用支持疗法。氟康唑还可以通过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来清除。
药物相互作用
(1) 当与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吡嗪等口服降糖药物合用时,氟康唑会降低这些药物在肝脏的代谢,导致其血药浓度升高,从而引发低血糖症。因此,在联合使用时,需要监测血糖,并适当减少磺酰脲类降糖药物的剂量。
(2) 在与华法林、双香豆素等抗凝药物合用时,氟康唑可以减慢这些药物的代谢,增强其抗凝作用,导致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以及出血倾向的发生。因此,在使用时需要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并谨慎选择使用氟康唑。
(3) 当与苯妥英合用时,氟康唑可以提高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因此,在联合使用时需要监测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并相应调整氟康唑的剂量。
(4) 高剂量的氟康唑与环孢素合用时,可以增加环孢素的血药浓度,从而增加肾功能不全、胆汁淤积或感觉异常等毒性反应的风险。因此,在使用时必须监测环孢素的血药浓度,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剂量。
(5) 在与利福平、利福喷汀合用时,氟康唑的血药浓度可能会降低。因此,根据临床情况需要调整氟康唑的剂量。
(6) 当与茶碱合用时,茶碱的血药浓度可能会增加约13%,从而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在使用时需要监测茶碱的血药浓度,并在必要时调整剂量。
(7) 合并使用阿司咪唑匹莫齐特苄普地尔、左醋美沙多、甲硫达、甲硫达嗪、特非那定西沙必利与氟康唑时,会导致这些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进而延长QT间期,并可能引发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因此,禁止同时使用上述药物与氟康唑。
(8) 由于氟康唑抑制CYP3A4(氧化代谢酶),与二氢麦角碱、麦角新碱甲基麦角新碱、二甲麦角新碱或麦角胺合用后,会导致后者的血药浓度大幅上升。因此,禁止同时使用上述药品与氟康唑。
(9) 与胺碘酮、奎尼丁、阿普林定、浪胺、丙吡胺普罗帕酮普鲁卡因胺、氟卡胺、劳卡胺、阿米替林、多塞平、米帕明、氟西汀、利、齐拉西酮氟哌啶醇、佐替平、水合氯醛、氯、氯丙嗪磺胺甲基异曙唑、甲氧苄啶克拉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吉米沙星、左氧氟沙星索他洛尔、奥曲肽、多拉司琼、垂体后叶加压素、氟烷、异氟或三氧化二砷合用时,会使Q-T间期延长的作用相加,增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例如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脏停搏。
(10) 与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等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合用,会增加发生肌病或横纹肌溶解症的风险。
(11) 与西酞普兰合用,氟康唑抑制了CYP2C19调节的药物代谢,从而增加了发生5-羟色胺综合征的风险。
(12) 与口服避孕药孕二烯酮合用时,会使孕二烯酮的AUC增加。
(13) 氢氯噻嗪会使氟康唑的血药浓度升高,这可能与氢氯噻嗪降低氟康唑的肾脏清除有关。
(14) 与阿普唑仑、三唑仑、芬太尼、西罗莫司、他克莫司、咪达唑仑、齐多夫定等药物合用时,由于氟康唑抑制了CYP3A4,会增加后者的血药浓度,进而增加出现上述药物的不良反应的风险。
特殊人群用药
哺乳期妇女:氟康唑可以通过乳汁分泌,乳汁中的药物浓度与血液中的浓度相当。因此,不推荐在哺乳期妇女中使用氟康唑,如果必须使用,应停止哺乳。
6个月以下的婴儿: 不推荐将氟康唑用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患者。
肾功能减退患者和老年患者:由于氟康唑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查肾功能。对于肾功能减退患者和老年患者,需要减少氟康唑的剂量。
注意事项
吡咯类抗真菌药过敏的患者: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氟康唑和其他吡咯类抗真菌药之间存在交叉过敏现象,但对于其他吡咯类抗真菌药过敏的患者,使用氟康唑时需要谨慎。
肝脏基础疾病患者:氟康唑通常会引起一过性肝功能异常,停药后通常可以恢复正常,但也有少数情况下会导致严重的肝毒性反应,并有死亡病例报道,特别是在已有严重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中。因此,在使用氟康唑期间应密切观察和监测肝功能,一旦出现临床症状或肝功能持续异常,应立即停用该药物。
艾滋病和恶性肿瘤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 氟康唑偶尔会引发严重的剥脱性皮炎,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如果出现广泛皮疹并呈进展性,则需要中止治疗。严重的皮损在艾滋病和恶性肿瘤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中发生的风险较高。
与肝毒性药物同时使用的患者:当氟康唑与肝毒性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增加肝毒性的发生率,因此需要密切观察。
患有隐球菌脑膜炎或反复发作口咽部念珠菌病的艾滋病患者:氟康唑的应用疗程应根据感染部位和个体治疗反应来确定。一般治疗应持续至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显示真菌感染消失。对于患有隐球菌脑膜炎或反复发作口咽部念珠菌病的艾滋病,需要长期使用氟康唑以预防复发。
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 对于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如果早期已经出现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需要预防性使用氟康唑,直到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至每升高于1×109/L并持续7天以上。
禁忌
1.对氟康唑过敏或对其他唑类(包括咪唑类和三唑类)过敏者禁用氟康唑。
2.有动物实验致畸报道,妊娠期前3个月禁用氟康唑。
3.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慎用氟康唑(考虑减量),如功能进一步受损,则应考虑停药。
风险提示
2011年8月3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警示,妊娠早期长期高剂量服用抗真菌药物氟康唑可能与婴儿出生缺陷有关。用于治疗阴道念珠菌感染的低剂量氟康唑不存在这一风险。暴露于高剂量氟康唑的婴儿可能有头部畸形、唇裂、肌无力等。氟康唑用于治疗酵母菌感染和某些真菌引起的脑膜炎,以及预防化疗或放疗后可能感染酵母菌的骨髓移植患者。警示基于已发表病例报告,高剂量氟康唑使用与罕见的先天异常有关。低剂量氟康唑与异常无关,但研究规模有限。
历史
伍利(Wooley)在1944年报道了苯并咪唑具有抗真菌活性。1967年,拜耳集团(Bayer AG)公司和杨森制药公司发现氧康唑和咪康唑辉瑞公司(Pfizer)公司于1975年开发了噻康唑,但并没有突出的优点。1978年,杨森公司开发的酮康唑改进了药效。随后,辉瑞公司以噻康唑和酮康唑作为先导化合物,在保留咪唑环的基础上进行了结构改造,但难以超越酮康唑。1981年,辉瑞公司发现用三唑环替代咪唑环的化合物活性是酮康唑的3倍,引入第二个三唑环后,最终研发了氟康唑。该药于1988年在英国法国上市。
使用情况
氟康唑在1988年以商品名大扶康(Dflucan)首次上市,并在1990年2月通过了美国FDA的鉴定和批准。随后,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瑞典加拿大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30个国家和地区陆续上市,迅速成为畅销新药之一。截至2002年,辉瑞公司的氟康唑全球销售额达到11亿美元,其专利于2004年到期。
中国医药公司于1992年8月首次进口了氟康唑,并在北京、上海市广州市分别召开了临床使用研讨会,邀请当地临床医生参加。这些举措使得氟康唑很快在中国医疗临床中得到应用,并受到了临床医生和病患者的欢迎。
根据大规模临床试验的结果,已经证实氟康唑在治疗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念珠菌病血症方面的疗效与去氧胆酸盐(AmB-D)相当。由于其在安全性方面的优势,例如降低肾毒性的风险,氟康唑已成为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念珠菌血症的标准治疗药物。
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且之前未使用过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轻度到中度念珠菌血症患者,可将氟康唑作为首选治疗药物。此外,由于氟康唑对脑脊液和眼玻璃体的穿透性较高,可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念珠菌病和念珠菌引起的眼内炎。
根据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2013年12月31日发布的消息,辉瑞公司未及时履行补充申请程序,因此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决定停止进口其氟康唑注射液。
2023年6月6日,四环医药附属公司弘和制药成功研发的抗真菌感染药物——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获得国家药监局的批准上市,并通过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根据IQVIA的数据,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在2021年的销售额约为6.4亿元。
专利
氟康唑于1983-01-12获得专利,专利持有者为美国辉瑞公司(辉瑞)。
氟康唑于1995年4月3日在加拿大获得了专利,专利号为AU7649094A。该专利由ACIC CANADA INC(CA)持有,发明者为MURTHY KESHAVA。
氟康唑于1998年8月18日在韩国获得了专利,专利号为AU5882398A,该专利由大雄制药(DAE WOONG PHARMA)持有,发明者为金永凡(KIM YONG FAN)。
争议
根据丹麦进行的全国性队列研究,与未接触药物的妇女和仅接触局部唑类药物的妇女相比,在怀孕期间口服氟康唑与自然流产的风险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增加。然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说明书指出,针对妇女使用单次150 mg剂量的口服氟康唑治疗阴道酵母菌感染的人体研究数据表明,这种剂量不会增加妊娠期问题或导致发育中婴儿畸形的风险。然而,已有报告显示,孕妇长期口服大剂量氟康唑(400—800mg/天)可能导致出生时异常。
化学信息
分子式:C13H12F2N6O
分子量:306.28
性状:氟康唑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特异臭,氟康唑在甲醇中易溶,在乙醇中溶解,在二氯甲烷、水或醋酸中微溶,在乙醚中不溶
熔点 :137~141℃
其他相关研究
药物上市后临床应用研究:徐志红、张敏和李俊凯等长江大学的研究团队进行了氟康唑的临床应用研究,发现了其在农业领域的新用途。他们成功注册了专利(专利号:CN201810571383.6)。研究结果显示,氟康唑对水稻纹枯病、番茄早疫病、水稻稻瘟病、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白芨白绢病、苹果斑点落叶病、玉米小斑病和花生根腐病等多种农作物真菌病害具有较高的活性。与现有的三唑类农用杀菌剂相比,氟康唑的活性更高,为农业农作物病害防治提供了新的选择。这项研究有望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防治策略,提高产量和质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目录
概述
医学用途
适应证
用法与用量
成人
儿童
给药说明
制剂与规格
药理机制
药代动力学
风险与禁忌
不良反应
药物过量
药物相互作用
特殊人群用药
注意事项
禁忌
风险提示
历史
使用情况
专利
争议
化学信息
其他相关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