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崇智(英文名:Rocky S. Tuan,1951年5月3日-),
香港特别行政区生物医学科学家,现任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他曾在美国伯里亚学院获得
化学学士,后在
洛克菲勒大学获得生命科学博士学位。段崇智在
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1980年加入
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系。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他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
1988年,段崇智加入
托马斯杰斐逊大学骨科研究部门,担任骨科手术系教授。2009年,他成为
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细胞及分子工程中心的首任总监,同年,段崇智担任匹兹堡大学医学院骨科手术杰出教授。并在2010年担任美国武装部队再生医学研究中心联席总监。2012年,他成为匹兹堡大学麦克高恩再生医学研究院的助理总监及军事医学研究中心的首任总监。2016年,段崇智成为
香港中文大学组织工程学及再生医学研究所的首任所长。2017年,他当选为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
2018年,段崇智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第八任校长,接替
沈祖尧,任期为六年。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肌肉骨骼生物和组织再生方面,成果涵盖基本科学和工程学。段崇智曾获得克莱姆森奖、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国际人工关节置换技术学会(Hap Paul奖)等多项荣誉。2023年,他当选
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主席。段崇智现任
香港中文大学利国伟利易海伦组织工程学及再生医学教授。
人物生平
段崇智教授为享誉国际的
生物医学专家,专注于干细胞生物工程及再生医学方面的研究。段崇智教授过去在美国数间知名大学及院所从事生物医学教研工作,包括
宾夕法尼亚大学、
托马斯杰斐逊大学以及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段教授对于
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教育相当熟悉,在2010年至2016年间先后出任
香港研究资助局生物及医学学科小组的成员和主席。自2016年起,段教授成为
香港中文大学的杰出访问教授并担任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所所长。
1951年,段崇智出生于香港,中学就读于
圣若瑟英文小学和皇仁书院。1969年-1970年,就读于美国伯里亚学院。1970年-1971年,就读于美国
斯沃斯摩尔学院。1971年-1972年,就读于美国伯里亚学院,并获得
化学学士。1977年,段教授在著名细胞生物及免疫学家Zanvil A. Cohn, MD的指导下,取得
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博士学位,其后他到
哈佛大学医学院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先后师从儿童医院整形外科部的Melvin J. Glimcher, MD及
麻省总医院发展生物学实验室的Jerome Gross, MD。1980年-2003年,段教授加入
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系,开始教学及研究工作。1988年,他转往
托马斯杰斐逊大学出任
骨科研究主管兼骨科手术系副主任及教授,同时亦为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教授。1992年至1995年期间,段教授担任该校MD/PhD课程的学术总监,并在1997年成立
美国首个
细胞及组织工程PhD课程,致力培育再生医学和替代功能组织的“跨文化”
生物医学人才。
2001年-2009年,受聘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关节炎和肌肉与骨骼和
皮肤病国家学院内部研究计划,担任
软骨生物学及骨科分部首任主管。
段教授于2001年受聘于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关节炎和肌肉与骨骼和皮肤病国家学院(NIAMS)院内研究程组,担任软骨生物学及
骨科分部首任主管。他多年来在“组织再生研究”领域取得骄人成果,2004年获得骨科研究学会颁发“Marshall Urist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Regeneration Research”奖项。自2009年,段教授加入
匹兹堡大学出任多个职位。段教授发表的研究论文总數超过四百五十篇,并经常担任讲座讲者。段教授同时是医学杂志《BDRC: Embryo Today》的编辑和《Stem Cell Research and Therapy》的首任总编辑。
2010年,段崇智担任了美国武装部队再生医学研究中心联席总监。
2010年至2016年间,先后出任香港研究资助局生物及医学学科小组的成员和主席。
2016年起,成为
香港中文大学的杰出访问教授并担任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所所长。
2017年7月,段崇智教授获任命为香港中文大学第八任校长,同时担任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会主席,任期6年,由2018年1月1日起生效。
2020年10月14日,段崇智获邀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
2022年4月26日,香港中文大学校董会会议通过续聘段崇智教授为中大校长,2024年1月1日起生效。
2023年6月,段崇智率领
香港中文大学高层代表团出访北京,拜会十一个中央部委和机构。
学术研究
段崇智教授不论在学术界担任学者时,还是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工作期间,都一直专注研究肌肉骨骼生物和组织再生,其研究成果涵盖基本科学和工程学,并探讨临床和转化医学应用。段教授是骨骼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方面的顶尖专家,其研究成果对临床应用的理解和潜在解决方案,带来巨大贡献。
段教授现正领导一项大型跨学科研究计划,以整型外科研究为基础,探讨影响肌肉骨骼组织发展、成长和健康的生物活性,利用这些成果,研发可修复受损伤或病患的骨骼组织功能的技术。计划所涉及的项目包括骨骼发育、
干细胞、生长因子信号转导、生物材料与骨骼的相互作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纳米技术、生物材料、3D打印、机械生物学、再生医学、组织工程与生物组织芯片。研究团队利用了结合当代生物化学科技、
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胚胎发育学、细胞成像、
生物工程学等的综合实验方法来进行。
主要荣誉
段崇智教授曾获荣誉包括美国骨外科学院的Coventry Award(1996年)、关节整形技术国际学会的Hap Paul Award(1997年)、骨科研究学会的Marshall Urist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Tissue Regeneration Research(2004年)、Carnegie Science Award in Life Sciences以及生物材料学会的Clemson Award(2016年)等。
2017年12月,段崇智教授获选为美国发明家学会院士(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 Fellow),以表扬他积极创新的精神,并肯定其多项杰出发明对提升人类生活质素、促进经济发展及社会福祉的贡献。段教授于2018年4月在美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举行的院士委任典礼上接受此项殊荣。
2018年9月,段崇智教授获选为中国发明协会首届会士,以表扬他在创新发明方面的成就及对协会作出的贡献,是唯一一位香港人获取此荣衔。
荣誉表彰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段崇智专注于肌肉骨骼生物学及组织再生研究,成果涵盖基本科学、工程学、转化及临床应用。他的研究成果包括细胞和发育生物学、
干细胞、生物材料、组织工程、再生医学、3D打印,以及组织芯片技术。他领导一项跨学科研究项目,探讨与肌肉骨骼组织发展、生长、功能、健康等有关连的生物活动,并利用研究成果研发技术,以修复因创伤、衰老受损的骨骼组织。
截至2017年6月,段崇智发表的研究论文总数超过450篇,总引用次数为37282次,H指数达98。
据2024年1月Research官网信息,段崇智发表的研究论文总数超过550篇,总引用次数超过5.6万次,D-Index为124。
代表性著作
Li WJ, Chiang H, Kuo TF, Lee HS, Jiang CC, Tuan RS. Evaluation of articular
软骨 repair using biodegradable nanofibrous scaffolds in a swine model: A pilot study. J Tissue Eng Regen Med. 2009 Jan;3(1):1-10.
Wang X, Song YJ, Jacobi J, Tuan RS. Inhibition of histone deacetylases antagonized FGF2 and IL-1β effects on MMP expression in human articular chondrocytes. Growth Factors. 2009 Feb;27(1):40-9.
Jackson WM, Aragon AB, Djouad F, Song Y, Koehler SM, Nesti LJ, Tuan RS. Mesenchymal progenitor cells derived from traumatized human muscle. J Tissue Eng Regen Med. 2009 Feb;3(2):129-38.
Steigman SA, Ahmed A, Shanti RM, Tuan RS, Valim C, Fauza DO. Sternal repair with bone grafts engineered from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 J. Pediatr. Surg. 2009. 44: 1120-1126.
Pricola KL, Kuhn NZ, Haleem-Smith H, Song Y, Tuan RS. Interleukin-6 maintains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stemness by an ERK1/2-dependent mechanism. J.
细胞 Biochem. 2009. 108: 577-588
Korecki CL, Kuo CK, Tuan RS, Iatridis JC. Intervertebral disc cell response to dynamic compression is age and
频率 dependent. J Orthop Res. 2009. Jun;27(6):800-6
Mauck, R.L., Baker, B.M., Nerurkar, N.L., Burdick, J.A., Li, W.-J., Tuan, R.S., and Elliott,
糖尿病 Engineering on the straight and narrow: The mechanics of nanofibrous assemblies for fiberreinforced tissue regeneration. Tiss. Engin. Part A. 2009. 15(2):171-93.
Tsai MT, Li WJ, Tuan RS, Chang WH. Modulation of osteogenesis in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y specific 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 stimulation. J Orthop Res. 2009. 27(9):1169-74.
Colburn NT, Wang F, Yen J, Tuan RS. A role for Gamma Delta T-cells in a mouse model of fracture healing.
关节炎 Rheum. 2009. 60: 1694-1703.
Djouad, F., Rackwitz, L., Song, Y., Janjanin, S., and Tuan, R.S.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ctivate ERK1/2 pathway and compromise integration of chondrocyte-laden hydrogels into articular
软骨 Tissue Engin. Part A.. 2009. Oct;15(10):2825-35.
Huang, G.T.J., Yamaza, T., Shea, L.D., Djouad, F., Kuhn, N.Z., Tuan, R.S., and Shi, S. Stem/Progenitor
细胞mediated de novo regeneration of dental pulp with newly deposited continuous layer of dentin in an in vivo model. Tissue Engin. 2009. 15:3461-3472.
Lozito TP, Kuo CK, Taboas JM, Tuan RS. Endothelial cell matrix up-regulates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 expression of vascular cell markers. J. Cell Biochem. 2009. 107: 712- 722.
Lozito TP, Taboas JM, Tuan RS.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endothelial matrix regulates differentiation toward vascular cell lineages. J.
细胞 Biochem. 2009. 107: 706-113.
Tuan, R.S. Skin and bones (and
软骨): the dermal fibroblast connection. Nature Rev. Rheumatol. 2009. 5: 471-472.
Bobick BE, Chen FH, Le AM, Tuan RS. Regulation of the chondrogenic phenotype in culture. Birth Defects Res C Embryo Today. 2009 Dec;87(4):351-71.
Jackson, WM, Aragon AB, Nesti LJ, Tuan RS. Putative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progenitor cells derived from traumatized muscle. J Orthop Res. 2009. 27:1645-1651.
Huang AH, Stein A, Tuan RS, Mauck RL. Transient exposure to TGF-β3 improves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SC-laden
软骨 constructs in a
密度 dependent manner. Tissue Eng. Part A. 2009. 15:3461-3472.
Wan X, Kim SY, Guenther LM, Mendoza A, Briggs J, Yeung C, Currier D, Zhang H, Mackall C, Li WJ, Tuan RS, Deyrup AT, Khanna C, Helman L. Beta4 integrin promotes
骨肉瘤 metastasis and interacts with ezrin. Oncogene. 2009; 28:3401-3411.
Li J, Chen Y, Mak AF, Tuan RS, Li L, Li Y. A one-step method to fabricate PLLA scaffolds with deposition of bioactive
羟基磷灰石 and
胶原蛋白 using ice-based microporogens. Acta Biomater. 2009. Jun;6(6):2013-9.
Lai Y, Sun Y, Skinner CM, Son EL, Lu Z, Tuan RS, Jilka RL, Ling J, Chen XD. Reconstitution of marrow-derived extracellular matrix ex vivo: a robust culture system for expanding large-scale highly functional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Stem Cells Develop. 2010. 19(7):1095-1107.
Kuhn NZ, Tuan RS. Regulation of stemness and stem cell niche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mplications in tumorigenesis and metastasis. J.
细胞 Physiol. 2010. 222:268-277
Bergin PF, Doppelt JD, Hamilton WG, Mirick GE, Jones AE, Sritulanondh S, Helm JM, Tuan RS. Application of ribosomal ribonucleic acid-based real-
时间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of 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s. J Bone Joint Surg Am. 2010. 92: 654-663.
Yan X, Qin H, Qu C, Tuan RS, Shi S, Huang GT. iPS cells reprogrammed from mesenchymallike stem/progenitor cells of dental tissue origin. Stem Cells Dev. 2010. 19(4):469-80
Bobick BE, Tuan RS, Chen FH. The intermediate filament vimentin regulates chondrogenesis of adult human bone marrow-derived multipotent progenitor cells. J
细胞 Biochem. 2010. 109:265- 276.
Maher SA, Mauck RL, Rackwitz L, Tuan RS. A nanofibrous cell-seeded hydrogel promotes integration in a
软骨 gap model. J Tissue Eng Regen Med. 2010. 4:25-29
Bobick BE, Matsche AI, Chen FH, Tuan RS. Opposing roles of ERK5 and ERK1/2 signaling pathways in regulating chondrogenesis of adult human mesenchymal progenitor cells. J
细胞 Physiol. 2010. 224(1):178-86.
Djouad F, Jackson W, Bobick B, Huang G, Janjanin S, Rackwitz L, Song Y, Tuan RS. Activin A expression regulates multipotency of mesenchymal progenitor cells. Stem Cell Res Ther. 2010. 1(2):11.
Jackson WM, Nesti LJ, Tuan RS. Potential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muscl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s. Expert Opin Biol Ther. 2010 Apr;10(4):505-17.
Petrie Aronin CE, Tuan RS.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the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ies of adult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irth Defects Res C Embryo Today. 2010 90:67-74.
Korecki C, Taboas J, Tuan RS, Iatridis J. Notochordal cell conditioned medium stimulates mesenchymal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ly toward a young nucleus pulposus phenotype. Stem
细胞 Res Ther. 2010. 1(2):18.
Alongi DJ, Yamaza T, Song Y, Fouad AF, Romberg EE, Shi S, Tuan RS, Huang GT. Stem/progenitor cells from inflamed human dental pulp retain tissue regeneration potential. Regen Med. 2010. 5(4):617-31.
Mueller MB, Fischer M, Zellner J, Berner A, Dienstknecht T, Prantl L, Kujat R, Nerlich M, Tuan RS, Angele P. Hypertrophy in mesenchymal stem cell chondrogenesis: Effect of TGF-beta isoforms and chondrogenic conditioning. Cells Tiss Organs. 2010. 92(3):158-66.
Alexander PG, Tuan RS. Rol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axial skeletal dysmorphogenesis. Birth Defects Res C Embryo Today. 2010 Jun;90(2):118-32
Kuo CK, Marturano JE, Tuan RS. Novel strategies in tendon and ligament tissue engineering: Advanced biomaterials and regeneration motifs. Sports Med Arthros Rehab Ther Tech. 2010. 2(1):20.
Nöth U, Rackwitz L, Steinert AF, Tuan RS. Cell delivery therapeutics for musculoskeletal regeneration. Adv Drug Deliv
REV 2010. 62:765-83
Lozito TP, Tuan R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hibit both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MMPs via secreted TIMPs. J Cell Physiol. 2011. 226: 385-96.
Jackson WM, Lozito TP, Djouad F, Kuhn N, Nesti LJ, Tuan RS. Differentiation and regeneration potential of mesenchymal progenitor cells derived from traumatized muscle tissue. J
细胞 Mol Med. 2011. 15(11):2377-88.
Jackson WM, Aragon AB, Onodera J, Koehler SM, Ji Y, Bulken-Hoover J, Vogler JA, Tuan RS, Nesti LJ.
细胞因子 expression in muscle following traumatic injury. J Orthop Res. 2011. 29(10):1613-20.
Coleman CM, Scheremeta BH, Boyce AT, Mauck RL, Tuan RS. Delayed fracture healing in Growth-Deficient Factor-5 deficient
鼠科 Clin Orthop Rel Res. 2011.Oct;469(10): 2915-24
Wang D, Taboas JM, Tuan RS. PTHrP overexpression protects chondrocytes from straininduced hypertrophy. Osteoarthr Cart. 2011. Feb;19(2):213-21.
Locke P, O'Brien T, Tuan RS. Stem Cell Research \u0026 Therapy marks its first anniversary. Stem Cell Res Ther. 2011 May 6;2(3):22.
Tuan, RS. Role of adult stem/progenitor cells in osseointegration and implant loosening. Int J Oral Maxillofac Implants. 2011;26 Suppl:50-62
Bergin PF, Doppelt JD, Kephart CJ, Benke MT, Graeter JH, Holmes AS, Haleem-Smith H, Tuan RS, Unger AS. Comparis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anterior versus posteri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based on inflammation and muscle damage markers. J Bone Joint Surg Am. 2011 Aug 3;93(15):1392-8.
Haleem-Smith H, Argintar E, Bush C, Hampton D, Postma WF, Chen FH, Rimington T, Lamb J, Tuan RS. Biological responses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o
钛 wear debris particles. J Orthop Res. 2011. 30(6): 853-863.
Giri J, Li W-J, Tuan RS, Cicerone MT. Stablization of proteins by nanoencapsulation in sugarglass for tissue engineering and drug delivery applications. Adv Mater. 2011; 23(42):4861-7.
Haleem-Smith H, Calderon R, Song Y, Tuan RS, Chen FH.
软骨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 enhances matrix assembly during chondrogenesis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J
细胞 Biochem. 2011. 113(4): 1245-1252.
Tuan RS. Current trends and new technologies in developmental
毒理学 Birth Defects Res C Embryo Today. 2011 Dec;93(4):289-90.
Norian JM, Owen CM, Taboas J, Korecki C, Tuan RS, Malik M, Catherino WH, Segars JH. Characterization of tissue biomechanics and mechanical signaling in uterine leiomyoma. Matrix Biol. 2012 Jan;31(1):57-65.
Lozito TP, Tuan RS. Endothelial cell microparticles act as centers of mat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 activation and vascular matrix remodeling. J Cell Physiol. 2012. 227(2):534-49.
Bulken-Hoover JD, Jackson WM, Ji Y, Volger JA, Tuan RS, Nesti LJ. Inducible Expression of neurotrophic factors by mesenchymal progenitor cells derived from traumatically injured human muscle.
摩尔 Biotechnol. 2012. 51(2):128-36.
Jackson WM, Nesti LJ, Tuan RS. Mesenchymal stem cell therapy for attenuation of scar formation during wound healing. Stem Cells Res Ther. 2012. 3(3): 20.
Rackwitz L, Eden L, Reppenhagen S, Reichert JC, Walles H, Tuan RS, Rudert M, N\u0026oml;th U. Stem
细胞 and growth factor-based regenerative therapies for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Stem Cell Res Ther. 2012. 3(1): 7.
Lin H, Taboas JM, Tan J, Yang G, Tuan RS. Decellularized matrix derived from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enhances their proliferation, migration and multi-lineage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Biomaterials. 2012. 33(18):4480-4489.
社会职责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段崇智认为:儒家学说当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高等教育的精髓,也是其个人的教育理念。若要为世界带来转变和革新,应该由自己做起。段崇智欣赏
香港中文大学的全人教育理念,认为这建基于该校历史悠久的
通识教育和德智并重的教育方针。
段崇智认为:跨领域研究是香港中文大学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大学求学问,不应只专注于科学、文学或是艺术,而是要把所有的学问都综合起来。人生中的任何问题,都是要用跨学科的方法解决;要使学生毕业后,有能力解决世界上的问题,就是他的其中一项使命。
段崇智认为:一个理想的中大学生一定要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第二就是对社会有责任感。
段崇智认为:
香港中文大学提倡“多元共融”,但大学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歧视、欺凌以及暴力活动。
高校建设
段崇智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期间,他领导创立了全港首个“在学•在职计划”、监督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及
深圳音乐学院的成立、在内地及国际合作上取得重大进展,以及领导大学的创新创业及可持续发展。
2023年,段崇智领导香港中文大学在北京、
上海市、
深圳市建成6个产学研基地: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福田)、香港中文大学北京中心、国家(
中关村)火炬科创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创博港北京基地)、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中心、香港中文大学创博港上海基地、香港中文大学
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研究所上海科研工作站。
开设课程
段崇智于1997年在
汤玛斯·杰佛逊大学创立
美国第一个
细胞及组织工程学博士课程,旨在培育专精再生医学和研发人造组织的“跨文化”
生物医学科学家。
讲座报告
2018年11月2日,“2018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讲座在
香港科学馆举行,段崇智作主题为“再生医学的力量”演讲,并强调跨学科、跨地域合作是科研发展,特别是再生医学研究的大方向。
2019年1月11日,段崇智参加
香港中文大学五十五周年“智慧的探索”公开讲座,并在首场作主题为“再生医学的前途与挑战”演讲。
个人生活
段崇智出生于
香港特别行政区草根阶层,父亲毕业于
安徽大学。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段崇智的父亲投笔从戎,受训于
黄埔军校,母亲在广东惠州任职护士,两人在战火下邂逅,战后赴香港定居。
段崇智自小热爱音乐,在美国伯里亚学院求学时便活跃于合唱团与
歌剧演出,以男中音献唱,其后加入纽约合唱团、孟德尔颂合唱团等音乐组织。在
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时期,他更获选参与波士顿交响乐团属下的“坦格活德音乐节合唱团”,在
小泽征尔、
科林·戴维斯等指挥家棒下,献唱于波士顿交响乐大厅、纽约
卡内基音乐厅、林肯中心艾弗瑞·费舍尔音乐厅、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及费城音乐学院音乐厅。
据考证,段崇智的妻子Cecilia Wen-ya Lo(罗闻亚)是一名分子生物学家和先天性心脏病学家,内弟罗闻全为金融经济学家、
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教授。
社会活动
2018年2月11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会见了香港中文大学新任校长段崇智一行。11月,段崇智以“再生医学的力量”为题发表演讲时表示,跨学科、跨地域合作是科研发展,特别是再生医学研究的大方向。
陈宝生对段崇智校长履新表示祝贺。他指出,
香港特别行政区高校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段校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开拓进取,带领全校师生把学校建成风清气正的神圣殿堂、建成培养爱国爱港人才的重要基地、建成中国参与全球教育竞争的桥梁纽带、建成服务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建成中国教育发展的示范窗口。教育部将对
香港中文大学发展给予坚定支持。
2月11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简称“中大”)新任校长段崇智一行到访
中国科学院,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等会见了段崇智,并见证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中大本科生深造协议签署,以及中科院相关研究所与中大多个联合/伙伴实验室合作协议续签。
人物争议
2019年10月18日,段崇智在公开信中以所听到的“中大学生”单方面的言辞,一面倒谴责
香港特别行政区警方涉使用不当暴力对待学生。信中提及,校方逐一联络逾30位被捕同学,大部分声称曾遭不合理对待,要求警方查明细节后清晰交代,并会去信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促跟进。对此,香港警方已作出回应。警方表示,若任何人在警方行动中或被拘捕后,感到不满或受屈,应该挺身出来投诉,并提供资料,而中大校长公开信中连最基本的资料也看不到。各类调查最重要的是当事人的口供,如果当事人拒绝协助调查,便不能还原事件,对任何方面都不公平。
2019年10月21日海外网讯,部分涉暴大学生不断散布黑色恐怖,以此威逼校方支持其立场。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仅听信一面之词就公开质疑被捕学生遭香港警方“不合理对待”,却只字不提学生种种违法违纪的恶行,引发巨大争议。香港特区前特首梁振英更公开斥其此举是“缩骨”、“甩身(脱身)”。
2019年10月23日新华社
香港特别行政区电,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只听信学生一面之词便贸然发表公开信谴责警方,引起教育界普遍不满。教育界人士质疑段崇智在没有充分证据下就作表态有欠公允,更有违学术界求真精神,希望他收回不公正的言论。香港警司协会、香港警务督察协会、海外督察协会和警察队员佐级协会联合发表《致段崇智校长书》。信中表示,作为执法者不能苟同阁下放任学生参与违法暴力及破坏行为亦没有加以阻止,社会上很多人亦对香港中文大学逐步褪色成为反中乱港的
香港独立运动势力基地感到无奈和痛心。
2019年11月15日,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发文,要求所有“外来人士”实时离开
香港中文大学,并称若大学不能履行使命,须寻求特区政府协助。
2021年2月,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接受了港媒《香港01》专访,被问及港中大研究是否设“禁区”,包括能否讨论“港独”等敏感议题。段崇智表示国安法没有影响学术自由,又称学术自由及言论自由依然是大学基石,只要彼此尊重,和平理性,没有违法,中大不设任何限制。
人物评价
校董会很高兴能聘任段崇智教授,带领中大再闯高峰。中大是一所研究型综合大学,需要一位具远见、学术成就高、并且对本港及国际教研体系有深入认识的人出任校长一职。段崇智教授完全符合这些条件,我们有信心段教授将会令中大创造更卓越的成绩。(梁乃鹏博士评)
段教授为具高成就的学者,他乐意以其专业及经验,带领中大的未来发展,是一位十分难得的领袖。段教授有亲和力,加上他真诚的态度,定必能获得师生、职员的尊重及信任,带领中大再上一层楼。(沈祖尧教授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