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娘教子》又名《双官》《忠孝节义》《机房训》,故事出自明代《断机记》传奇和杨善之《双官诰》传奇,
清代李渔话本小说《无声戏》卷十二和
陈二白《双官诰》传奇。《三娘教子》作为传统戏曲剧目,长久以来被京剧、
昆曲、汉剧、豫剧、河北梆子、武安落子、秦腔(《双官诰》)、晋剧、
川剧(《断机教子》)、湘剧(《春娥教子》)等剧种争相搬演。
《三娘教子》讲述了明代儒生薛广,有妻张氏、妾刘氏及王氏春娥,刘氏生子并取名为倚哥。后来薛广前往镇江营生,委托同乡人将五百两白金带回家。不料此人吞其财货,伪造棺木,谎称薛广已丧命他乡。妻妾张、刘二氏先后改嫁,王春娥织布,与老仆薛保一起抚养倚哥。倚哥在学校中被嘲笑无母,负气归家,不听春娥教训。春娥怒断机头不再纺织,幸薛保苦苦哀劝,母子和好如初。后倚哥得中状元,薛广亦获军功而还,一家团聚。
李炳淑、
陈少云改编版本调整了剧中基本的人物关系,将商人薛广的一夫多妻关系打散,改为薛广三兄弟分别娶妻
张姓、刘氏、王春娥。
胡芝风编导的晋剧《三娘教子》将人物关系背景设置为薛广的第一个妻子嫌薛家败落,离他而去;第二个妻子是在产子时得病不久去世;老家仆薛保四处为薛广说亲,王春娥因薛广老实,其幼儿无母,所以答应嫁到薛家。石磊编导的
新古典主义豫剧将王春娥设定为私塾先生的女儿,因家里时常受到薛广的周济,故自愿成为他的三房夫人。
《三娘教子》生动描绘了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教子
成才的艰辛。此外,它还展示了戏曲艺术的魅力,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宣扬了传统美德,强调了情义和道德的价值,深刻反映了社会伦理和人性,因此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喜爱。2008年由戏剧家石磊创排的新古典主义豫剧《三娘教子》,荣获河南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文华剧目奖。剧作家孟华评价此剧“美得动人,唱得勾魂”。
创作背景
创作环境
明代嘉靖时期,戏曲的发展达到了高潮期,剧作家
王九思、
康海等为戏剧发展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明代万历年间是古代戏曲史上继元代
杂剧繁荣以后的又一个黄金时期。戏曲创作与戏曲演出的大量出现,促进了戏曲理论的发展与繁荣,戏曲论著也越来越多。曲论家在研究范围上比前人有了较大地开拓,出现了戏曲理论史上第一部较系统完善的专著——《
曲律》。到晚明时期,戏剧创作比前期更加连贯、丰富。到了
清代初年,已积累了大量的戏曲作品,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曲论家们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完善,具有系统、深入、完整的特征。此外明清时期戏曲的社会教化作用明显,主表现在于皇族直接参与戏曲的创作,强调妇女的贞操观念,大力宣扬封建伦理道德。
题材原型
《三娘教子》出自明代《断机记》传奇和杨善之《双官诰》传奇,清代李渔话本小说《无声戏》卷十二和
陈二白《双官诰》传奇。
《三娘教子》的原型是明初慈城薛家的故事。相传今慈城太湖路上纪念
冯岳的完节坊是原三娘王氏贞节坊改造的。明初,
慈溪市内有一位名叫薛行的商人,家道殷实,娶有妻妾三人。大娘与三娘均无子,二娘生育一子薛倚。有一年,薛行前往
河南省经商时不幸病殁,幸有仆人薛保辛苦搬尸还乡。之后大娘与二娘相继改嫁,剩下三娘王氏与薛倚、薛保三人相依为命,靠王氏织绢度日。王氏立志守节,培养薛倚成人。有一天,薛倚因在书孰受同学嘲笑没有亲娘,回家后恶言顶撞三娘。三娘一气之下剪断绢机,欲责打薛倚。因薛保劝和,母子和好如初。之后薛倚发奋苦读,高中状元。皇上知情,恩准为王氏立一座贞节牌坊。到了明万历年间,
刑部尚书冯岳买入这块三娘教子的旧址,重建尚书第,薛宅从此归冯岳。
剧情简介
《三娘教子》讲述了明代儒生薛广,有妻张氏、妾
刘姓及王氏春娥,刘氏生子并取名为倚哥。后来薛广前往
镇江市营生,委托同乡人将五百两白金带回家。不料此人吞其财货,伪造棺木,谎称薛广已丧命他乡。妻妾张、刘二氏先后改嫁,王春娥织布,与老仆薛保一起抚养倚哥。倚哥在学校中被嘲笑无母,负气归家,不听春娥教训。春娥怒断机头不再纺织,幸薛保苦苦哀劝,母子和好如初。后倚哥得中状元,薛广亦获军功而还,一家团聚。
角色介绍
演出版本
京剧版本
梅派《三娘教子》
该版本为传统正工青衣戏。1927年,
梅兰芳按照早年所学老戏《三娘教子》的唱词,敷演为“明场”,又加上头、尾而请
齐如山等参照明代传奇《断机记》、杨善之的《双官诰》、清代小说《妻妾抱琵琶》中的"梅香守节"等改编为《新三娘教子》。梅兰芳在演出时,改革了原有“机房”一场的唱腔,并创编了“灵堂”的“反西皮二六”及“团圆”的“
南梆子”。这些改编不仅贴合人物情景,唱法委婉多变,且旋律格调清新又不失传统,成为推陈出新的典型唱段。
李炳淑、陈少云版本
1997年,
李炳淑、
陈少云将新版《三娘教子》搬上舞台。该版本由原黄埔京剧团的当家花旦张君萍改编,属于梅派,又不拘于梅派。改编后的版本改变了剧中基本的人物关系,将商人薛广的一夫多妻关系打散,改为薛广三兄弟分别娶妻
张姓、刘氏、王春娥。薛广与二弟在外经商遇难,三弟赴试不知所终。之后王春娥作为婶娘抚养侄儿倚哥,并收留大伯家的老仆人薛保。这样修改就彰显了王春娥扶危济困、惜老怜幼的
人道主义精神,提高了戏剧的思想性。但是此修改只针对部分唱词唱腔,全剧的布局、唱腔的安排、人物的动作并没有大改,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老戏的精髓。
晋剧版本
1997年,
胡芝风应
张家口市青年晋剧团之邀,导演折子戏《三娘教子》,并和陈牧一起整理改编剧本。该剧把剧中人物关系背景设置为薛广的第一个妻子嫌薛家败落,离他而去;第二个妻子是在产子时得病不久去世;老家仆薛保四处为薛广说亲,王春娥因薛广老实,其幼儿无母,所以答应嫁到薛家。
此外,胡芝风还免去了原剧本中的“我将来靠谁人”“望儿做高官”之类的唱词,强调他一心想要让儿子成才,因此,改编剧本的主题变成了反映中国古代妇女的勤劳、质朴、任劳任怨的传统美德。
新古典主义豫剧版本
2008年,由戏剧家石磊编导并创腔的新古典主义豫剧《三娘教子》在河南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中获得编剧、导演、音乐等多个奖项。
该剧没有修改大娘、二娘、三娘的身份,只将一夫多妻制的封建陋习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来反映,没有宣扬或褒奖之意。而三位夫人之间的矛盾正是对这种陋习的针砭和讽刺。在该剧中,王春娥被设定为私塾先生的女儿,因家里时常受到薛广的周济,因此从小对他有好感。春娥父亲病故后,又得薛广出手援助。因此,春娥怀着报恩之心嫁与薛广,甘做三房夫人。王春娥的角色在情感上是有追求、有寄托的。
此外,王春娥在送别丈夫时承诺过要“助二娘育幼子尽心尽力”,所以当她听说丈夫死后,誓与倚哥相依为命,培养倚哥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王春娥被塑造成一个有责任心、讲诚信的人,这与原本倡导的“贞洁观”有着天壤之别。
最后,当落败的
张姓、刘氏再度出现在薛家时,薛广要将她们轰出家门,王春娥唱到“冤冤相报何时了,得宽容时且宽容”,女主的精神面貌再次得到升华。
幕后制作
胡芝风改编晋剧《三娘教子》
主创团队
剧本创作
1997年,
胡芝风应
张家口市青年晋剧团之邀,导演折子戏《三娘教子》,并和陈牧一起整理改编剧本。该剧把剧中人物关系背景设置为薛广的第一个妻子嫌薛家败落,离他而去;第二个妻子是在产子时得病不久去世;老家仆薛保四处为薛广说亲,王春娥因薛广老实,其幼儿无母,所以答应嫁到薛家。此外,胡芝风还免去了原剧本中的“我将来靠谁人”“望儿做高官”之类的唱词,强调他一心想要让儿子成才,因此,改编剧本的主题变成了反映中国古代妇女的勤劳、质朴、任劳任怨的传统美德。
舞台艺术
舞台背景用两幅黑幕挂在底幕两侧,各占舞台三分之一,中间留空三分之一,底幕幻灯呈蓝光,底幕左上侧用白光勾勒一支白色蜡烛的轮廓,到最后矛盾解决时,白蜡烛变成红色,寓意暖暖的爱,升华主题。
另外,在舞台中央靠近底幕,一个一台阶的小平台,上面放两把相向的椅子,一把椅子披盖一幅布,代表
织布机。启幕时,三娘在开幕曲中坐在“织布机”前正在织布,做织布的“慢动作”身段,天幕出现“剪影”的灯光处理,勾勒出三娘成年累月、夜以继日地忘我操劳的艺术形象,塑造了一个胸怀博大爱心的母亲形象。开幕曲后,待三娘开唱时,底幕前侧光在三娘身上亮起,三娘边唱边下台阶,台前面光渐渐升起。另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放置在舞台右侧下场门,放置缝纫的蒲篮、“家法”、灵牌等小道具。
新古典主义豫剧《三娘教子》
主创团队
剧本创作
2008年,戏剧家石磊编导并创腔了新古典主义豫剧《三娘教子》该剧剔除了原著中一些愚忠愚孝等封建糟粕,删繁就简,将原来的20余场戏,缩写为6场,使故事结构更加贴近生活,有理有趣。
舞台艺术
该剧由
河南省豫剧一团重新排演,更加突出“简约舞台装置、丰富表演艺术”的新古典主义原则,同时彰显豫剧祥符调特色,启用“大慢板”“三起腔”及独具风韵的“陈派慢流水”等。
该剧的音乐首次采取导演、作曲家与演员三结合的创作方法,石磊担任该剧“创腔”,特邀作曲家白玉文和张廷营记谱、润色,最后征求演员
魏俊英等的意见,使音乐和演唱者的个人风格相得益彰。
作品鉴赏
主题
《三娘教子》浓缩了中华文化中亲情的表达,爱与怨、刚与柔。虽然由此改编的各地戏曲的文学、唱腔、身段各有不同,但三娘对儿子的慈爱、对丈夫的坚贞、对公婆的孝顺,都道出了理想的中国家庭人伦,故事中渗透的“情义”“道义”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表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尊严。同时也宣扬了传统美德的回归和母爱的伟大,提醒人们在现代社会中不要忘记人性的美好和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唱腔
京剧
京剧《三娘教子》中,旦角王春娥的唱腔包括了五种二黄板式,总共有七大段唱腔,音乐起伏变化明显,非常考验旦角演员的唱功。薛倚出场的唱腔主要有两种版本,即1957年
马连良、
张君秋合作版采用的【二黄原板】,以及1962年马连良、
李世济合作版采用的【二黄慢板】。两版唱法在唱词上基本没有变化,考虑到薛保需要在后两句唱腔内出场并完成一系列动作表演,所以旋律变化也只集中于前四句,增加了几处高腔。
而老生薛保只有两段主要二黄唱腔,但音乐设计十分贴合剧情气氛,并辅以了复杂的身段。其中【二黄原板】选段被马连良演唱得声情并茂、韵味十足,历来为大众喜爱,并将之视为学习马派的必修曲目。其中,“老薛保进机房双膝跪落,三娘啊!”一句充分体现了马派艺术“唱作并举”的艺术特点。关于这一句的身段表演同样流行两种演法:一种是首先在舞台上逆时针兜转一圈,绕至舞台最左侧距旦角较远处,在“三娘啊!”的长拖腔中慢慢向旦角靠近,同时辅以抖口、抖水袖的技巧,等唱腔完整结束后再缓缓跪落;第二种则是不兜转一圈,在原地唱“三娘啊!”,再缓缓向右移动,并在拖腔行进中缓缓跪下。
京剧《三娘教子》中,王春娥作为第一主演,在剧本中既没有繁杂表演、也没有引人注目的身段,其扮相为传统的青衣形象,穿着青褶子梳大头;薛倚则是以娃娃生形象亮相,其形象可爱清新、童子音高亢嘹亮。
豫剧
由剧作家石磊改编、崔派传人
张晓霞首演的豫剧《三娘教子》中,张晓霞在唱腔上紧紧抓住了“崔派”的魂,在安板、创腔、摆字、旋律上深入挖掘,十分符合人物和剧情。
三娘王春娥出场之后,唱到“居同檐还需要忍让为上,为的是家和睦,为的是薛郎”,这几句戏词是“二八板”,在唱腔上没有刻意渲染,而是平稳唱出。第二场,王春娥得知丈夫死讯,而大娘、二娘变卖家产,撇下幼子改嫁后,内心起了很大的波澜。“眼前的这情景叫人怎信?王春娥似成了梦中之人。张刘氏往日情全然不论,一个个席卷家财、反穿罗裙,她们另寻了高门。老薛保风烛残年谁来过问?小弃儿成弃孤令人痛心,倒不如狠狠心尘缘了尽”,此时倚哥的哭声将她拉回现实中,“小弃儿唤娘声刀扎我心……”这段唱腔运用了不同的板式和唱法,前者是【飞板】(也叫【非板】【散板】),有板无眼,节奏自由。崔派的【飞板】唱腔丰满别致,甚至整段全用【飞板】演唱,字多腔少,音乐过门简单,靠演员自己领唱,以“字”领腔。“唤娘声”三字加重了字音,拖腔时运用了河北梆子的音调,加了一个小装饰悲音,贴合人物又增加了感情色彩。这段唱腔音调平稳舒展,但平而不淡,朴实自然,勾勒出了王春娥守信、坚韧的品质和忍辱负重的决心。
在训子一场中,王春娥不辞辛劳,抚养教育倚哥成人,却被倚哥恶言顶撞。“小奴才一句话如同利剑”,
张晓霞以哭腔唱出,后四字加重,用小喷口喷出,加强了悲痛欲绝的心情。“十几年我扶老养小起早贪晚,十几年我吃糠咽菜人瘦衣宽”,“咽菜”带一个小叹音,放慢速度,“人瘦衣宽”用牙音一字字喷出,悲切有力。“他纵是一块铁石也该暖暖,谁知道奴才心比那铁石还顽”,“顽”字用哭腔带了一个悲切颤泣的托韵,使唱腔伸展,做一铺垫。“只可惜我的儿你此话讲晚”,轻轻唱出。“早讲出咱娘俩怎会落到今天”,运用了崔派独特的“滚白哭韵”,在音乐全部静止下,以大本腔为主体,以哀婉的悲腔哭韵润色,字头字尾加入气声,用悲咽缠绵的鼻音托了一个婉转长达七八拍的长拖腔,经过由轻到重、由低到高和崔派擅用的尾音下滑上下二度的小涟音,让音轻弹,发出醇厚委婉的声韵,落腔时以奔放有力的悲声甩腔,接着由音乐烘托,喷薄而出,王春娥那压抑着无限伤痛的积郁心情便在观众面前一览无余。
晋剧
京剧演员
胡芝风导演的晋剧《三娘教子》中,三娘对英哥的感情基调是无私的母爱。她见孩子提早回家,对孩子的语气很温柔;英哥背不出书时,三娘耐心开导;当英哥不理三娘教导时,两人渐渐发生戏剧冲突。三娘情感线上的骤变运用了唱、调度、身段等为到达情感高潮层层铺垫。
第一个层次,三娘发现英哥逃学,望着英哥一愣,接着慢慢转向观众,用眼神表现克制生气的情绪。第二个层次,英哥不理会三娘的教导,三娘有些发急,要用家法吓唬他。英哥说:“我又不是你的亲生儿子。”三娘大惊,身体一晃面朝外惊愣住。第三个层次,三娘通过眼神思索,希望自己是听错了,慢慢走近英哥,颤抖着手问:“你……你在说些什么?”英哥说:“你又不是我的亲娘!”背靠椅背的三娘震惊,头部一个大颤动,水袖直起,家法掉落,跌坐在地上。英哥跑了出去,三娘向着亡夫的灵牌哭诉。第四个层次,老薛保拉着英哥上场,问他听到传言为何不先问明母亲缘由,英哥答:“她不是我的亲娘,我不问她!”此时,三娘的痛苦达到了高潮,她下卷袖、上抛袖、抓袖、云手圆场到英哥面前,抖手后退、双卷袖、翻身、搭肩袖亮相唱等一组身段调度,夸张和强化人物痛心到难以自持的心情。第五个层次,三娘寒心要断机,她看着
织布机边用水袖功边后退,以凸显她此时的矛盾和痛苦,最后打断机头,以示绝望。
唱词
京剧《三娘教子》的唱词语言平实真挚,贴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在三人中,虽然老薛保年岁最长,但毕竟是下人身份,因此只能劝说小主人听从母亲的教训,不要将“好言当做了恶说”。王春娥对倚哥的恨实则出于对儿子的爱,她恨的是他不理解自己操持家业、望子成材的苦心。唱词表现的都是人物的真情实感,反映出人物高尚的品性,十分感人。在王春娥当时的处境下,虽然也说到“终身有靠”,但薛倚哥读书成才是一家人维系生计的唯一出路。王春娥对倚哥的读书上进寄托的不只是一己的终身,而是全家人(其中也包括老薛保)的生活有靠。
人物塑造
京剧《三娘教子》中成功塑造了三个复杂且立体的角色。王春娥含辛茹苦地抚养非亲生子,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老薛保则是一个明事理、诚恳、慈爱的忠厚长者,他照料孤儿寡母,并善于调和母子矛盾。薛倚虽然顽皮,但他的本质是善良的。这三个角色个性鲜明,形象立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春娥只是薛广的“通房丫鬟”,在正妻改嫁的情况下,只有春娥留下来抚养孩子,这样的行为使春娥成为家长“三娘”。“守节”与“教子”,是剧中王春娥的两个主要行为特征,其流露的真挚母爱比“守节”更加高尚,唤起观众朴素的情感,成为《三娘教子》广为流传的根本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她本性善良,不忍抛舍无父无母的孤儿。
小生薛倚是这场家庭风波的实际制造者,起因是倚哥在学堂被同学讥为无母之儿,气愤回家顶撞母亲,为了淡化薛倚这种事实上的不孝行为,该剧着重刻画薛倚天真无邪的性格,剧中种种语言行动使观众感到这个孩子本质善良,长大后定有出息,从而原谅他的所作所为。
薛保一登场紧张地发问,使得一个关爱小主人的老奴仆刻画得入木三分,虽二者存在主仆之间身份差距问题,但薛倚的无礼表现更多源于薛保对他日常的溺爱,当苦劝小主人无果后,转而劝慰三娘,人物情绪也由猜忌改为怜爱担忧,进而使薛保的人物形象更加和蔼可亲,老薛保悉心照料孤儿寡母,以恳切之心解决母子矛盾的行为,使观众深深感到他是个明事理、诚恳慈爱的忠厚长者。
重要演出
影响与评价
价值与影响
《三娘教子》的唱段之所以能广泛流传,一是因为其宣扬的伦理道德深入人心,二是因为
瑞安鼓词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三是因为唱腔平易自然、动听悦耳,充分展现了民族戏曲的特点。
《三娘教子》生动描绘了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教子成才的艰辛。此外,它还展示了戏曲艺术的魅力,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宣扬了传统美德,强调了情义和道德的价值,深刻反映了社会伦理和人性,因此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喜爱。
相关评价
戏曲艺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三娘教子》这样的剧目,讲述了母亲为抚养孩子读书,省吃俭用,苦尽甘来的故事,不仅很有教育意义,还弘扬了传统文化和正能量。——
原平市晋剧团团长冯世春评论
看过《三娘教子》之后,我便喜爱上了王春娥这一人物形象。因为她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善良、朴实、有志、不离不弃的人性美。她告诉我们,做人不应只考虑个人得失。——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刀马旦演员
齐海丽评论
剧作家孟华在看完
新古典主义豫剧《三娘教子》后,作结:“老得新鲜,旧得超前。古得醒世,素得励志。美得动人,唱得勾魂。陈酿难遇,舍此无替。今晚一醉,感谢石 (石磊) 魏 (
魏俊英) ”。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