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姜(拉丁名:Alpinia japonica(Thunb.)Miq.),姜科(Zingiberaceae)山姜属(Alpinia)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九龙盘、鸡爪莲、九龙莲、和山姜等。山姜在中国、日本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东南部、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区。山姜喜阴湿温暖潮湿气候,适宜在肥沃疏松的夹砂土或腐殖质土中栽培,多生长于山坡、林下阴湿处。
山姜株高35~70厘米,具横生、分枝的
根状茎,叶片长25~40厘米,宽4~7厘米,呈
披针形,顶端有小尖头且两端渐尖。山姜
总状花序顶生,总苞片呈披针形,花通常2朵聚生,唇瓣呈卵形且侧生退化为
雄蕊线形,白色且有红色脉纹。果实为球形或椭圆形,成熟时为橙红色,顶端有宿存的萼筒,种子为多角形且有
樟脑味。花期为4~8月,果期为7~12月。
山姜价值丰富,全草主含
芳香油,其根、茎、叶、果实、种子均可入药,可用来制作香料,山姜在化工和医疗方面可以作为良好的原材料进行开发和利用。山姜因其四季常青,果实鲜红,花期较长,具有广泛的园林应用,观赏价值较高。
历史记载
山姜之名始载于《
本草经集注》,古今名称一致。书中记载:“山姜根及苗如姜而大,作樟木臭。”宋时,苏颂在《
本草图经》提到
山姜花的形态,指出山姜的产地。书中曾记载:“山姜茎、叶皆姜也,但其根不堪食,亦与豆蔻花相乱而微小耳,花生叶间作穗如麦粒嫩红色。”
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中对山姜这种药物作了更为详细的阐述:“山姜生南方,叶似姜,花
红色甚辛,子似草豆蔻,根如
杜若及
高良姜。”。在
清代,
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把山姜编载在卷二十芳香类从而对其进行叙述。
形态特征
株
山姜株高35~70厘米,具横生、分枝的根茎。
叶
山姜叶片叶片长25~40厘米,宽4~7厘米,呈倒
披针形、狭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顶端具小尖头且两端渐尖,基部为楔形,叶背被短柔毛,叶柄近无柄至具长达2厘米,密被短柔毛,叶舌与叶鞘均被短柔毛。
花
总状花序顶生,花序轴密生绒毛,总苞片呈披针形,外面被短绒毛,内面无毛,开花时脱落,小苞片极小,花通常2朵聚生。花序下部常由2~3朵花成聚生,小
花梗长约2毫米,
花萼为棒状,被短柔毛,顶端3齿裂;花冠管被小疏柔毛,花冠裂片为长圆形,外被绒毛。唇瓣呈卵形且侧生退化为
雄蕊线形,白色且有红色脉纹,边缘不整齐且缺刻,子房密被绒毛。
果
果实为椭圆形或球形,被短柔毛,成熟时为橙红色,顶端有宿存的萼筒。
种子
种子为径约3毫米、长约5毫米的多角形,呈淡白色,有
樟脑味。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山姜在中国产于东南部、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区,如
浙江省、
福建省、
广东省、
贵州省及
云南省等省区。
生长习性
山姜主要生长于海拔700-1200米的林地,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32
摄氏度,基本上位于终年流水的沟谷林下。山姜喜温暖潮湿气候,多生长于阴湿和散射光环境,在肥沃、疏松、
土层深厚的土壤中生长较好。花期为4~8月,果期为7~12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山姜为
两性花,存在花柱卷曲的避免相同表型的自交,
传粉动物为蜂类。
人工繁殖
种子繁殖
选择健壮的采种母株,摘下红色果实去除果皮和种衣,然后沥干种子表面的水分,将其播种在适当遮阴的沙坑中或室外稀疏的林地下,覆盖沙层,保证沙子湿润。沙播种子约4个月后出苗,出苗整齐且出苗率较高。在出苗后,需及时移栽至有散射光的疏林下,栽种后覆盖土层进行压实,浇足定根水以提高成活率。
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选择植株长势健壮、
根状茎处萌芽数量较多的成年山姜,结合采挖,挖出根茎并分成小。在整好的土地上进行开穴,每个穴放入小蔸,覆盖土层压实,浇足量水。
栽培技术
土地管理
山姜的栽培要选择土壤排水较好且疏松肥沃的地方作为圃地。栽植前要进行深翻,清除
禾本科杂草,耙细整平,然后在土壤中施入基肥。
施肥管理
栽植后每月进行少量多次的腐熟
豆饼肥,在9月和第二年4月进行施肥。栽植后第2~3年进行除草和追肥。
病虫害防治
成年期的山姜病虫害较少,山姜主要的病害在于幼苗时期的
根腐病,在发病前期,可用托布津溶液喷雾进行喷洒,并及时去除染病幼苗。病情严重时,及时将未染病的幼苗进行移栽。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
山姜因其药食兼用的特性,中国少数民族常取食根茎和嫩叶片用来进行烹调,主要做春菜或
凉拌菜。山姜同时也是中国
保山市少数民族常用的香料,山姜在制药、化工和医疗方面可作为良好的原材料得到开发利用。
药用价值
山姜性味辛、性温,温中,散寒,祛风,活血,主治腹冷痛,肺寒咳喘,风湿麻痹,牙痛,跌打损伤,
月经失调,劳伤吐血。山姜果实在中国福建作砂仁用,称建砂仁。
观赏价值
山姜成型的株丛四季常青,绿叶多且大,其花和果色鲜红,十分艳丽,是良好的观赏植物。山姜性喜散射光且耐半阴,可进行露地、盆栽种植,在路旁、树荫下、开花地被间、山石周围等地也可种植,具有较为广泛的园林应用。
相关研究
山姜化学成分主要含二苯基
庚烷类、
黄酮、
芳香油和
苯丙素类等,其中
山姜素不仅能减少促炎因子的产生和抑制炎症通路的激活,而且能抑制中性粒细胞在炎症部位的聚集和亲润,发挥抗炎作用。同时山姜所含的挥发油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加快血液流速,使血流量增加而起到“血行则气行”,“通则不痛”的效果。另外其有效成分能抑制胃酸,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及抑制
组胺释放,抑制胃平滑肌收缩,降低胃
张力从而起到抗
胃溃疡及治疗
胃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