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映霞
郁达夫的第二任妻子
王映霞(1908年1月25日—2000年),原名金宝琴、王旭,字映霞,浙江杭州人,被誉为“杭州四大美人之首”,郁达夫的第二任妻子。
1908年,王映霞出生在杭州市,原名金宝琴,后过继到外祖家中,改名王旭,字映霞。1923年,王映霞考入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在老师的影响下,始知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作家,钦慕于他们的才华。1927年1月,在好友孙百刚家中,王映霞和郁达夫第一次见面,郁达夫一眼钟情,对王映霞发起狂热的追求。1928年6月,相识不到半年的王映霞和郁达夫在杭州订婚,次年3月,于上海市举行喜筵,此后定居上海。1935年,夫妻二人从上海搬回杭州居住,并筑造了“风雨茅庐”,耗资2万余元。次年,受经济拮据的影响,郁达夫独自南下到福州市任省委参议,“风雨茅庐”成了王映霞接待达官贵人之地,其中包括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许绍棣寄给王映霞的三封书信被郁达夫发现,始知其不轨之举,迫使王映霞与许绍棣分手。1938年底,郁达夫携王映霞及长子郁飞赴新加坡工作;次年2月,郁达夫发表《毁家诗纪》,揭露他与王映霞的情感纠葛,并公布了大量王映霞和许绍棣交往的情节,王映霞发表《一封长信的开始》和《请看事实》两篇文章予以反驳;1940年3月,郁达夫、王映霞协议离婚。离婚后的王映霞回到重庆市,认识了时任重庆华中航业局的经理钟贤道,1941年3月,王映霞和钟贤道发布结婚启事,四月,两人在重庆百龄餐厅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婚礼。1949年,举家迁回上海市。王映霞先后担任了小学老师、上海文史馆馆员。其间夫妻二人被卷入文革,后被平反。2000年,王映霞于杭州逝世,享年92岁。
王映霞因两次婚姻被人世人熟知,她在自传中写道:如果没有前一个他(郁达夫),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也不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写到我;如果没有后一个他(钟贤道),相互体贴,共同生活四十年,我的后半生也许仍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涯。这一切的一切,已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8年1月25日,王映霞出生在杭州余官巷一户家道中落的金姓商户家庭里,取名金宝琴。1917年,王映霞在惠兴女学校开始正式学习。14岁时,王映霞考入浙江省立女子师范附小的高小一年级。在音乐老师姚韵漪的熏陶下,王映霞爱上了文学、诗词。1923年秋,王映霞被录取到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受北京大学毕业的国文老师影响,王映霞拜读了很多时下流行小说,开始接触到鲁迅冰心、郭沫若、郁达夫等作家的名字。
王映霞12岁时,父亲患上痨症,临终前,外祖父王二南提出,要将王映霞过继到王家,于是“金宝琴”改成了“王旭”,“映霞”为号”。
1926年,王映霞女师毕业,只身前往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的附属幼儿园担任主任一职。经同事、原女师日语老师林本侨的介绍,王映霞结识了孙百刚,并和孙百刚夫妇成为好友。年末,大革命浪潮影响温州市,王映霞和孙百刚等人搭船去到上海市,等待回杭州市的日子里,她与孙百刚夫妇一起合租在尚贤坊的新寓里。
面对追求
1927年1月14日,19岁的王映霞在孙百刚家中第一次见到了31岁的郁达夫。有妇之夫的郁达夫对她一见倾心,王映霞待他也十分热情,这让郁达夫鼓起了追求她的勇气。之后的几天时间里,郁达夫得空便去拜访王映霞,为她花了不少钱,还欠下了一笔外债。面对郁达夫的狂热追求,王映霞不拒绝不接受,在“犹豫、困惑、烦恼、兴奋”中举棋不定。面对孙百刚及朋友的屡次劝说和反对,两人初心不改,郁达夫甚至表明王映霞是他的生命,“失去了她,就等于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王映霞同样没听从孙百刚的劝告,没有对郁达夫的追求加以断然的拒绝,反而渐渐弱化。1927年2月25日,王映霞从杭州返沪,主动约郁达夫见面。3月5日,郁达夫向王映霞表达爱意,王映霞回应之死靡他,表示对两人感情至死不渝。
1927年4月3日,王映霞先回杭州,将和郁达夫恋爱一事向母亲合盘托出,遭到母亲的竭力反对;4月14日,郁达夫到杭州王氏家中正式拜见女方家长,受到王家人的殷勤招待,这让他觉得和王映霞的婚姻大约是可以成的。
1927年6月5日,相识不到半年的王映霞和郁达夫在杭州聚丰园正式订婚,次年3月,两人在上海南京路东亚饭店办了喜筵。
婚后生活
婚后,郁达夫和王映霞有过一段温馨的时光,相对稳定的生活,对郁达夫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27年—1930年,郁达夫陆续整理出版《达夫全集》第1-7卷、《日记九种》《迷羊》《达夫代表作》《她是一个弱女子》等等。王映霞在操持家务的间隙,负责向名书局催讨版税,维持家用。两人出入相偕、游息与共,郁达夫的好友易君左曾在诗中用“富春江上仙侣”形容二人。
婚姻裂缝
随着激情的逐渐减退、平淡的家庭生活和两个孩子的相继出生,两人性格、脾性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
王映霞性格开朗外向,对人热络,外圆内方,眼界相当高,普通人不在她眼下。郁达夫情绪反复无常、时常将自己的生活陷入创作的“悲伤化”当中,自暴成性,在爱情中表现出极端的嫉妒、强烈的占有欲和不负责任。王映霞无法认可郁达夫人生态度与行为方式,更不能忍受家务操持的苦闷和平淡的现实生活。时有世人评价二人:“一位服装华丽、风姿绰约的少妇,身边跟着蓝布长衫,弱不经风的瘦男子。朋友们笑话他(郁达夫),是哪个公馆里的太太带着听差上街来了?”
王映霞看重名誉,郁达夫却无法离婚。在追求王映霞时,他曾交代与臧克家的婚姻情非自愿。事实上,1927年底,郁达夫与孙荃的次女郁正民出生。由于家庭关系、结发情义、子女感情等,郁达夫难以与孙荃断绝,仍保持着密切的往来,经常会写信、汇钱或回富阳省亲,同时又舍不得放弃对王映霞的感情,结婚保持着一种“两头大”的相处模式。郁达夫昔日好友、《东南日报》社长胡健中撰文评价郁王二人时道:发妻荃君,既遭遗弃,又藕断丝连,怜念有加,暗中来往如故,这一切都是他们夫妇隙末凶终的因素。1932年,郁达夫背着王映霞拿走家中仅有的500元回了富阳,回沪后,王映霞请来王二南、律师和书局经理,让郁达夫当场写下“保证书”和“版权赠与书”,申明郁达夫所有著作权益的唯一经济受益人是王映霞。
1931年,郁达夫在写给周作人的书信中道:自广东省回沪之后,迄今五年,因一时的昏迷,就铸成了大错,遇人不淑。郁达夫在1932年赠与王映霞的《登杭州南高峰》一诗中,最末两句本是“题诗报与朝云道,玉局参禅兴正赊”,把王映霞比作苏轼的妾妇朝云,后恐激怒王映霞,才改成现在的“题诗报与霞君道,玉局参禅兴正赊”。
郁达夫维持表面和谐的态度,王映霞诸多不满,郁达夫得不到感情上的满足,故态萌发,酗酒、玩妓,“不洁”诸事重演,使得夫妻间裂缝越来越大。
离婚风波
1930年,郁达夫与鲁迅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运动,被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列入“堕落文人”名单,并由党部负责人许绍棣、叶潮中联名呈请予以通缉。同年,因声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被“左联”视为“投机和反动分子”并开除;1932年,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两度被查禁,心理饱受打击。为节省开支,1934年4月,在王映霞的主张下,夫妻俩决定搬回杭州市。为此。鲁迅还特意写诗《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以劝解,郁达夫没有听从劝告。
回归故土,王映霞可以在上流社会活动。不久,她获得杭州“四大美人”之首的名号,在交际场中风头甚健。
1935年,经时任省立救济院负责人沈太素介绍、王映霞利用浙江省人民政府的关系,买下同善堂的一块地皮,修筑了风雨茅庐,买地连同装修,花费2万光景。新居落成后,王映霞在墙角埋下石头凭证,刻下“王旭界”,以防郁达夫以后变心,可作一部分生活开支。1945年,王映霞已嫁他人,从重庆市回来后,名正言顺地变卖了这份家产。
迫于经济压力,1936年2月2日,郁达夫接受了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的邀请前往福州市,任省委参议,月薪300元,后兼任公报室主任。郁达夫离开后,风雨茅庐成为王映霞接待名流大官的场合,出入的皆是省府、市府、党部的高级人员,其中包括时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及教育厅厅长的许绍棣。后来,郁达夫把1936年的南下之举称为“毁家之始”。
在闽工作的第一个月,郁达夫成日忙于设宴应酬招待。作为一个文人,安静写作是他的基本固守,而推杯换盏的交际场只会让他心躁不安无所适从,他在日记中写道:虽然我也在害怕,怕以后永也没有恢复从前的勇气的一日。他将自己眼下的处境归咎于王映霞,在得知王映霞计划来闽时,心中消极而郁愤。
1937年初,郁达夫让王映霞到福州市同住,王映霞来了不久因水土不服回了杭州。此时,郁达夫风闻王映霞在杭州市交友甚广、不避男女的事迹,也知道她向来佩服居官的人,但他没有怀疑许绍棣和王映霞的关系,还把许绍棣认为是王映霞的良友之一。
“七七”事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相继爆发,日军全面侵华,仍在福州的郁达夫致信王映霞带家人回富阳老家避难。王映霞在富阳区呆了两个月,借口生活太苦,逃去了金华市丽水市。此时,浙江省人民政府等重要机关已分别迁去金华和丽水,许绍棣和王映霞在丽水同居,知者甚众。郁达夫得知,致电王映霞来闽,未得回音。
1937年7月底,郭沫若回国,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长,他推荐郁达夫出任主管对敌宣传的第七处处长一职。1938年,郁达夫去武汉赴任途中,取道丽水,和王映霞汇合。当晚,王映霞拒绝履行夫妻义务,次日,推说生理期,建议“分宿为佳”,第三天,许绍棣从金华回丽水,王映霞和他同车而去,一夜未归。
郁达夫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请王映霞自决:是跟随自己去武汉,还是和许绍棣同居下去。王许交涉很久,许绍棣不愿与王映霞结婚,王映霞只能选择跟随郁达夫去到武汉。
郁达夫到达武汉,被聘为政治部设计委员,负责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4月至7月,郁达夫各战区劳军、巡视,王映霞因为怀孕,频繁和许绍棣联系,希望许绍棣早日设法救她出苦海。
1938年春末,郁达夫和王映霞住在汉口的法国饭店,郁达夫发现了许绍棣写给王映霞的三封情书,已被撕碎扔在痰盂里,王映霞解释是给许绍棣说媒的回信,与许绍棣之间并无逾矩。郁达夫大怒,将书信影映后,分送朋友,宣称是以后打官司的凭证。一气之下,王映霞离家出走,躲在律师朋友曹秉哲家中。郁达夫在报纸上登寻人启事,同时致电浙江省军政当局、给蒋介石陈立夫写了告状信。一时间,舆论哗然。许绍棣从侍从室接到蒋介石的训斥,很快便与孙多慈结了婚。
1938年7月,郁达夫在《大公报》上刊登启事,称自己是精神失常、误会了女方;王映霞写下悔过书,交代郁达夫好生保管,见证人均不对外扩散。两人还在朋友的劝告下,共同写下一封《协议书》,承诺将从前夫妇间之障碍与原因,一律扫尽,今后绝对不提。两人各守本分,各尽夫与妻之至善。
同月,武汉战局吃紧,郁达夫奉命疏散,一家五口及王母娘娘先逃难到湘西常德,又转至汉寿,郁达夫心灰意冷,辞去三厅职务,没了收入。王映霞出则要汽车,住要洋房,两人争执不断。王映霞嫌弃郁达夫“从来也没有想到挣钱,我很看不上你这一点”。在好友兼邻居易君左的眼中,两人的创痕已到无可弥补的程度。
1938年底,郁达夫应陈仪之邀,只身返闽。正逢《星洲日报》邀请他去新加坡,而他本身也有去南洋的打算,遂携王映霞及长子郁飞飞赴新加破。在新加坡,王映霞恢复了社交本性,陪郁达夫出入各种场合,颇招人议论。
1939年2月,郁达夫将组诗《毁家诗纪》寄往香港《大风》旬刊,请求发表。《毁家诗纪》由19首诗和一首词构成,郁达夫还为每首诗写了详注,集中叙述了他与王映霞的情感纠葛,公布了大量王映霞和许绍棣之间的情节。王映霞接连写下《一封长信的开始》和《请看事实》两篇文章做为回击,文章中,郁达夫被形容为“包了人皮的走兽”、“无赖文人”,说自己是“一个未成年的少女,被一个已婚的浪漫男人用诱和逼的双重手段达到目的”,文章发表不久,王映霞并提出离婚。
1940年3月,王映霞和郁达夫协议离婚,三个孩子统归郁达夫抚养,并相继在报纸上登出启事:郁达夫称两人脱离关系后,王氏一切活动均于我无涉。王映霞在启事中指责郁达夫“年来思想行动,浪漫腐化,不堪同居”。5月,王映霞将长子郁飞移交给郁达夫后,独自回国。
再嫁他人
离婚后的王映霞回到重庆,在歌乐山保育院担任保育员一职,后经旧时友人杨素平的介绍,去到军委会办公厅任处长室秘书,1941年10月,又转到外交部文书科当科员。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王正廷听说王映霞单身后,将重庆华中航业局的经理钟贤道介绍与她认识。次年三月,王映霞和钟贤道在《中央日报》《星岛日报》和《东南日报》上发布结婚启事,四月,在重庆市百龄餐厅举行了婚礼,连续三天宴请朋友,震惊整个重庆。
晚年经历
1948年,钟贤道工作调动,举家迁回上海。1956年,周恩来做《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指出要正确解决知识分子问题,动员和发挥现有知识分子的力量。王映霞得知消息后,写信给周恩来,要求参与工作。之后不久,她被通知参加北京招聘工作委员会举办的“中等学校师资训练班”通知,学习结束后,被分配到六合路的一所小学任教。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王映霞、钟贤道被卷入其中,王映霞被剥夺了教师资格,负责在学校打扫卫生,当油漆工。文革结束后,二人平反,相继退休。
1986年后,78岁高龄的王映霞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撰写文史资料,整理郁达夫94封书信,编成册,出版《达夫书简——致王映霞》。1990年,受台湾传记文学社邀请,偕女儿钟嘉利赴台观光。在台北市三个月,受到老友胡健中、刘绍唐的款待,拜访了暌违四十年的陈立夫夫妇。1992年,出版发行《我与郁达夫》;1996年,出版发行《王映霞自传》,主要讲述个人成长经历及和郁达夫的感情风波。
2000年,王映霞于杭州市去世,与钟贤道合葬于南山公墓。
家庭成员
相关作品
相关轶事
1998年,郁达夫生前挚友、诗人汪静之发表了遗作《王映霞的一个秘密》,揭露王映霞和戴笠有暧昧关系。据汪静之回忆:1938年春夏之交,他与郁达夫两家同在武昌避难,王映霞想要堕胎,暗中请求他冒充自己的丈夫:“我肚子里有孩子了,抗战逃难时期走动不便,我到医院里请医生打掉。医生说:‘要你男人一起来,才能把他打掉。男人不同意,我们不能打。’达夫参加慰问团去了,要很多天才会回来,太大了打起来难些,不如早打。”王映霞还说道:“静之最老实,达夫最信任他;如果请别的男人陪我去,达夫会起疑心的。”汪静之夫妇同意了。隔天汪静之就陪着王映霞过江到汉口,去到一个私人小医院做了手术。当时并未觉得其中有什么蹊跷。过了好久,汪静之去到郁达夫家中,郁达夫还没回来,长子郁飞满脸愁容说他妈妈昨晚没有回来。王映霞的母亲也说王映霞昨夜被一辆小轿车接走后至今未回。第二天汪静之再去探望,王映霞一脸兴奋和幸福地大谈特谈戴笠的花园洋房是如何富丽堂皇、如何漂亮,流露出羡慕向往的神情,汪静之马上悟到她夜不归宿的原因了,也联想到她为什么要在郁达夫外出时去打胎。
汪静之知道戴笠是何等人物,不敢将实情向郁达夫合盘托出。后来汪静之离开武汉赴广州市,郁达夫也去了南洋,此事便一直埋在汪静之心底。直到汪静之看到王映霞指责郁达夫的两篇回忆文章,出于替郁达夫辩护的目的,汪静之才撰文回顾了几十年前的这段往事。
艺术形象
小说形象
《民国十大奇女子的美丽与哀愁》:作者肖素均,出版于2009年9月,讲述民国时期十位绝世奇女子的秘辛往事,王映霞以“江南美人”为第九篇章。
《多情累美人》:作者袁琼琼及潘宁东,2000年12月出版,讲述郁达夫与王映霞、这对曾轰动一时的文坛夫妻,从苦恋到分手的爱情故事。
影视形象
话剧《郁达夫·天真之笔》,以郁达夫执笔救国为主线,辅以与3个女人的情感故事副线,展现了郁达夫复杂、矛盾、丰富的内心、情感、人格世界以及大时代文人志士的风骨。王映霞由演员蒋宁扮演。
参考资料
抗战时期的郁达夫.光明网.2023-06-09
《我与郁达夫》.豆瓣.2023-06-12
《王映霞自传》.豆瓣.2023-06-12
达夫书简.豆瓣.2023-06-21
岁月留痕.豆瓣.2023-06-20
多情累美人.豆瓣.2023-06-1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面对追求
婚后生活
婚姻裂缝
离婚风波
再嫁他人
晚年经历
家庭成员
相关作品
相关轶事
艺术形象
小说形象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