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独(学名:
薯蓣属 bulbifera L.)为
薯蓣科(Dioscoreaceae)薯(拼音:shǔ yù)属(Dioscorea)缠绕草质藤本,别名零余子薯蓣、山慈姑、黄药等。在世界分布于
日本、
朝鲜、
印度、缅甸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华东、
华中地区、华南及
中国西南地区。黄独从海拔几十米至2000米的高山地区都能生长,多生于河谷边、山谷阴沟或杂木林边缘。黄独既喜阴湿,又需阳光充足的环境,稍耐荫蔽,不耐寒,适宜生长在肥沃疏松、富含
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
黄独块茎卵圆形或梨形,通常单生。茎左旋,浅绿色稍带红紫色。叶腋内有紫棕色,球形或卵圆形珠芽。单叶互生,叶片宽卵状心形或卵状心形。
雄花序穗状,下垂,
常数个丛生于叶腋;雄花单生,密集;花被片
披针形,新鲜时紫色。雌花序与雄花序相似。
蒴果反折下垂,三棱状长圆形,成熟时草黄色;种子深褐色,扁卵形。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黄独块根富含淀粉、
皂苷等营养成分,经过加工处理后可食用,也可用于酿酒、制糖和生产
乙醇。并且黄独为缠绕
草本,叶大心形,适宜作园林、庭院垂直绿化栽培观赏。此外,据《
中药大辞典》记载,黄独叶腋间的块茎、珠芽可入药,具有散结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咳平喘等功效。
历史记载
黄独药材命名为黄药子,在中国历代传统医书上均有记载。首次记载于中国晋代医书《刘涓子鬼遗方》中,后来宋代医书《
开宝本草》将其称为黄药根,
清代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将黄独称为慈姑、金线吊虾蟆。中国明代医学著作《
本草原始》对黄药子特征记载详实,书中写明“黄药子皮紫黑色,多须,每须处有白眼,肉色黄”,附图均与现代黄独形态一致。此外,《植物名实图考》在
山慈菇条目下写明“
江西省、
湖南省皆有之,非花叶不相见者。蔓生绿茎,叶如蛾眉豆叶而圆大,深纹多皱。根大如拳,黑褐色,四周有白须长寸余,蓬茸如猬",所属特征也与黄独一致。现代许多医书,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广东中药材标准》《贵州省中药材标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药品标准》等,均以黄药子为药材名,黄独为植物名,药用部位为干燥块茎收录。
形态特征
黄独为缠绕草质藤本。
茎
块茎卵圆形或梨形,直径4-10厘米,通常单生,每年由去年的块茎顶端抽出,很少分枝,外皮棕黑色,表面密生须根。茎左旋,浅绿色稍带红紫色,光滑无毛。
叶
叶腋内有紫棕色,球形或卵圆形珠芽,大小不一,最重者可达300克,表面有圆形斑点。单叶互生;叶片宽卵状心形或卵状心形,长15(-26)厘米,宽2-14 (26) 厘米,顶端尾状渐尖,边缘全缘或微波状,两面无毛。
花
雄花序穗状,下垂,常数个丛生于叶腋,有时分枝呈圆锥状;雄花单生,密集,基部有卵形苞片2枚;花被片
披针形,新鲜时紫色;
雄蕊6枚,着生于花被基部,花丝与花药近等长。雌花序与雄花序相似,常2至数个丛生叶腋,长20-50厘米;退化雄蕊6枚,长仅为花被片1/4。
果实与种子
蒴果反折下垂,三棱状长圆形,长1.5-3厘米,宽0.5-1.5厘米,两端浑圆,成熟时草黄色,表面密被紫色小斑点,无毛;种子深褐色,扁卵形,通常两两着生于每室中轴顶部,种翅栗褐色,向种子基部延伸呈长圆形。
物种分布
黄独在世界分布于
日本、
朝鲜、
印度、缅甸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华东、
华中地区、华南及
中国西南地区。黄独分布范围较广,从海拔几十米至2000米的高山地区都能生长,多生于河谷边、山谷阴沟或杂木林边缘,有时房前屋后或路旁的树荫下也能生长。
生长习性
黄独既喜阴湿,又需阳光充足的环境,稍耐荫蔽,不耐寒,适宜生长在肥沃疏松、富含
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黄独种子具有休眠期,打破种子休眠需要15℃以下低温100天左右。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栽培技术
珠芽繁殖
在第一年冬季管理或采挖黄独时,将落在地上的珠芽拣回,贮藏于地窖内过冬。翌年3-4月,翻耕土地并开宽,在畦上开横沟栽种,按行距放置珠芽。播后施人畜粪水,并盖上火灰和细土。
组织培养
选取黄独脱毒苗的叶片和茎段作为外植体,洗净消毒后转入初代培养基中,诱导愈伤组织生成。然后再转入分化培养基中,待愈伤组织分化出不定芽后,再将其转入生根培养基中,最后选取生长健壮的试管苗进行炼苗移栽。
养护管理
在黄独幼苗生长至30厘米左右时,进行除草,并施加人畜粪水,同时放置支架,将黄独茎藤附在支架上。在冬季幼苗枯萎时,捡拾地上剩余的珠芽以备翌年播芽繁殖。第二年养护管理与第一年相同,但要注意增加追肥用量,以获得高产植株。到冬季幼苗枯萎时,如珠芽生长良好,就可挖收,否则继续栽培。
采收
夏末至冬初时,采挖栽种2-3年的黄独块茎。选径茎粗在3厘米以上的加工作药,其余的可继续栽培一年。洗净块茎,剪去多余的须根后,将其横切成厚1厘米左右的圆片,晒干后贮藏于阴凉干燥通风处。在秋季黄独
蒴果颜色加深且未开裂时及时采摘,晒干后敲打出种子,去除杂质,放置在阴凉通风处干藏。
毒性
物种毒性
据《
中药大辞典》记载,黄独中含有薯蓣皂、薯蓣毒皂苷、黄药子甲素等有毒成分,此类成分会引起急性中毒和蓄积中毒,久服对肝、肾均有损害。黄独久服常引起恶心、呕吐、腹痛、厌油腻食物等症状,并伴随中毒性
肝炎、黄疸、肝肿大等病,严重者甚至出现
肝性脑病乃至死亡。
救治措施
据《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与救治 中药分册》记载,黄独中毒后需及时清除毒物,可在人工催吐后用
高锰酸钾稀释溶液洗胃,或口服药用炭混悬液
吸附残毒。还可静脉输液,补充葡萄糖盐水、
维生素、能量合剂等,维持身体电解质平衡。呼吸抑制或困难者应及时给予吸氧,
腹泻严重者可服用适量止泻剂等。中毒早期还可服用生
绿豆汁、鲜
姜汁、
白醋等解毒。
用途
食用营养
黄独块根富含淀粉、
皂苷等营养成分,经过加工处理后可食用。食用时需将块根去皮,再用流水处冲洗1-2天至无苦涩味,即可煮吃。或用冷水煮沸约20分钟,再取出放入冷水中浸泡一昼夜即可煮吃。若加工不当或误食,则会引起中毒。
工业原料
黄独块茎富含淀粉,是酿酒、制糖和生产
乙醇的良好原料。
园艺观赏
黄独为缠绕
草本,叶大心形,果形奇特有翅,适宜作园林、庭院垂直绿化栽培观赏。
医学药用
据《
中药大辞典》记载,黄独叶腋间的块茎、珠芽可入药,其块茎具有散结消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可治疗喉痹、肿疮毒、毒蛇咬伤、肿瘤、吐血等;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散结解毒的功效,可治疗痰热咳喘、
百日咳、咽喉肿痛、
疮疡肿毒、蛇犬咬伤等病。
主要变种
黄独在中国有以下两个变种:1.Dioscorea bulbifera var. vera:
雄花被长约2毫米,叶片为短心形,分布于中国四川茂汶。2. Dioscorea bulbifera var. simbha:雄花被长约4毫米,叶片为长心形,分布于中国云南腾冲。
药物识别
药材
毛脉首乌通常指黄独的块茎,但在中国陕西、
宁夏回族自治区等
西北常以
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植物
鬼灯檠(拼音:qíng)(Rodgersia podophylla)的
根状茎作黄药子使用,部分地区还将
老虎脷(
蓼科)毛脉首乌(Pleuropterus ciliinervis)的块根作黄药子用。这三种植物的具体区别如下。
相关研究
药理研究
据《
中药大辞典》记载,低浓度的黄独醇浸物水液可使离体蛙心收缩减弱、心跳减慢、心室及心房扩张,当将其水提液浓度升高时,离体蛙心跳立刻被抑制,心室停止跳动,心房和静脉窦处于舒张状态,这说明黄独有直接抑制心肌的作用。此外,黄独醇浸物水液可使
家兔及
豚鼠类离体未孕
子宫出现节律性收缩与强直性收缩,这说明黄独对离体未孕子宫具有兴奋作用。
抗炎研究
有学者通过实验对黄独
甲醇总提取物进行了抗炎效果研究,发现其对二甲苯所致的
小鼠耳部炎症、蛋清和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
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抗炎效果存在着一定的量效关系,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
显著性差异,这表明黄独可作为抗炎药物进行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