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石苗族彝族乡
贵州黔西下辖乡
铁石苗族彝族乡位于黔西市东南面,东经103°13′至106°21′、北纬27°51′至27°57′间,地处索风营电站至鸭池河水系的中段,全乡以苗族、彝族为主,素有“苗乡彝寨”之称。周边与素朴镇、钟山布依族彝族乡、大关镇接壤,南邻三岔河,是典型的河岸边乡镇,幅员面积86.5平方公里,耕地19035亩、田2957亩。
截至2020年11月1日,铁石苗族彝族乡常住人口为11753人。
民族人口
族彝族乡党政机关驻铁石街上,距县城29公里,辖村委 会10个、街道居委会1个。2005年末共有居民户5663户、20286人。除汉族外,境内还居住有苗、彝、布依族、白、仡佬族、回等少数民族。总人口中少数民族占58.6%,少数民族人口中,苗族占47%,彝族占36%。
2021年6月30日,黔西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铁石苗族彝族乡常住人口为11753人。
自然环境
乡域为典型喀斯特地貌,矿产资源有煤、重晶石铁矿等。南部有鸭池河水缓缓从六个村边上流过,北部有铁盔山脉孕育的以那沟河,其水自狮子口喷泻而出,在花江大岩形成远近闻名的以那沟瀑布,然后流经神秘莫测的“三穿洞”和“天干不见底、下雨不浑浊的大小银洞”,最后注入鸭池河索风营库区。传说境内有巨石,其质如铁,当地百姓就用“铁石”称呼至今。铁石南部沿江沿湖地带山川秀美、气候宜人、民风淳朴、素有世外桃源之美誉,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全乡海拔783~1548.2米间,有宜牧草山7万亩,平均气温13.5摄氏度,年均降雨1049毫米,无霜期276天。
人文历史
铁石苗族彝族乡历史悠久,传说境内有巨石,其质如铁,当地百姓就用“铁石”称呼至今。索桥一带自古就是古盐道必经之路,至今石阶路尚存;铁盔山一带,据说苗族首领张秀眉起义的一支在此驻扎,至今堡遗址还在,营盘之名沿用至今;彝族悠久神秘,淹塘的彝文碑刻至今无人能识,索桥李家更是黔西市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据说爱新觉罗·弘历题写了“冠国之光”四个字赐给李家,可惜文革中被破坏了,但他们发明的茅草溜索桥留了下来,成了沿河两岸群众来往的交通工具。建文四年(1402),失位的朱允炆逃匿水西,其追随者落户堰塘寨等地,变服易俗易姓融于当地人,自称“南京人”,为铁石又添一份神秘色彩。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在铁石境内开展革命活动。1952年,武工队队长山东人陈杰将鲜血洒在这片热土上,现葬于黔西烈士陵园。纯朴的民风哺育了众多的优秀铁石儿女,在长征中为王震将军带路的李义竹(后改名为李洪昌),两山战斗英雄张光福,全县劳动模范赵启友等为今天的铁石人树立了一个又一个典范。
经济状况
乡域经济过去以农业为主,合作化后历数十年的发展,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已呈鼎立状态。实行承包制后,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建立黄花、油菜和畜牧养殖基地,见效较快。2005年,粮食产量达10993吨、油菜籽产量1766吨、烤烟产量200吨、辣椒产量129吨。森林覆盖率23%,其中退耕还林7500亩,荒山造林11907亩。出栏大牲畜1120头、猪9126头、家禽61460只、产鱼1.2万斤。有水利设施1处,全乡10个村中现有9个村通自来水。2005年初步实现村村通电、通路。开辟了含移民新街、墓老坝、养殖场的2000米街道居民小区,新修和改造乡村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拥有机动运输工具50余辆。与电信、联通、移动部门合作,架通了10个村线路电话,有1000余人使用移动电话。集镇建设较快,铁石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一条街发展为3条街,街区面积由原2000多平方米发展为现在的四通八达的16000多平方米;集镇化建设促进了商贸、饮食服务、文娱活动等行业的发展,赶场天市场活跃、购销两旺。2005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达87759万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总产值的29.3%, 67%, 3.7%;财政收入102.54万元。经济发展带来了人民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外出务工者4000多人,年创收入800多万元。
旅游资源
铁石苗族彝族乡境内为典型喀斯特地貌,有煤、重晶石铁矿等矿产资源。乡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北部有高耸入云的铁盔山形如倒扣的铃铛,九座形似狮子的山峰将其环绕,令人叹为观止,曾有诗赞曰“悠悠千载万山丛,一剑插天耸碧空。遥看九狮山下绕,风云开处露峥嵘”。南部的鸭池河水缓缓从六个村边上流过,沿江沿河地带山川秀美、气候宜人、民风淳朴,素有世外桃源的美誉。东部有铁盔山脉孕育的以那沟河,河水自狮子口喷泻而出,在花江大岩形成远近闻名的以那沟瀑布,然后流经神秘莫测的“三穿洞”和“天干不见底、下雨不浑浊”的大小银洞,最后注入索风营库区。中部的红岩孕育了山下一片原始森林--邬家大箐,各种怪石林立,上千年的黄秧树顽强地生长在巨大岩石上,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
乡镇建设
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历届乡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使铁石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全乡各族干部群众在全国人大代表、乡党委书记陈萍和乡长杨曦的带领下,结合乡情,理清思路谋发展,落实措施促进步,突出扶贫攻坚、农民增收两个重点,树立竞争、进取、市场和服务意识,着力提高行政水平,提高干部素质,提高全乡各族群众素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确保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向前推进。
通过多方努力,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已呈鼎立之势。以市场为引导建立的黄花、油菜和畜牧养殖基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几年来共争取各类资金投入700余万元,实现村村通电、通自来水、通路、通迅,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铁石过去水、电、路不通的历史。随着经济的平稳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科技兴农、畜牧业的发展、整脏治乱、退耕还林、计划生育、教育工作等在全县走在前列。乡党委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乡人民政府被中宣部、国家人口计生委等10部委授予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集体。
“如今铁石传佳话,一代新人胜旧人”。发展中的铁石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民族文化
米花节
铁石乡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由旧时的“祭米花‘发展成为今天为期三天(农历七月十六至十八)少男少女谈情说爱、成年人交流发展生产、经济的”米花节“活动,保存了古朴的芦笙舞蹈《米花叙情》、多声部苗歌 《兄妹之心》、狮子舞、敬酒歌、祭祀乐器三眼箫
农历正月初六至初八,是铁石乡苗族同胞一年一度的“跳年节”,全乡各村寨的苗族同胞聚集在跳年场,进行丰富多彩的跳年欢庆活动。
“一辈子夫妻,第一要知心,第二讲道理,看准再相亲。阿妹有不对,阿哥来讲清……”在铁石乡跳年场一带,大小山头都能听见苗族男女青年用自己的语言唱着一见钟情的交心歌;跳年节上,小伙姑娘穿着节日的盛装,盘扎着标志性的发饰,老人们聚集在一起逛逛街,拉拉家常,小孩子们则买好吃的东西,好玩的玩具,或选一块宽旷的场地就地跳起了芦笙舞,大街小巷挂满了琳琅满目的漂亮服饰,乡里乡外,十里八里,做买卖的、拍照留念的、走亲串戚的,好不热闹!
铁石苗族彝族乡历来具有“苗乡彝寨”之美称,全乡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七以上,在乡政府所驻地,历史以来就有“跳年场”之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跳年”是铁石乡数十个苗族村寨欢庆新年的民俗活动,也是铁石乡苗族的隆重庆典活动之一,每年这个时候,苗族同胞就会自发的来到举办地,带着芦笙唱着歌跳着舞与族人一同欢庆节日,持续三天。因为这样的节日多数是苗族青年男女参加,跳年活动也是年轻的苗族小伙子向苗族姑娘求爱的好机会,所以,跳年也可以说是苗族的“情人节”。
参考资料
黔西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黔西市人民政府门户网.2021-07-01
目录
概述
民族人口
自然环境
人文历史
经济状况
旅游资源
乡镇建设
民族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