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Tyto longimembris),又叫猴面鹰、东方草鸮、白胸草鸮,是
鸮形目草鸮科草鸮属的
鸟纲。草鸮因脸盘形似猴脸,俗称“猴面鹰”,独自活动,夜行性鸟类,肉食性,耳孔周缘具耳羽。
草鸮是体长35-44cm,翼展1.16m,体重约450g的中型鸟类,面盘辉棕色,两翅黄褐色,下体浅棕黄色密布黑色斑点。跗被羽,趾黑褐色,尾羽具有4道显著的黑色横斑。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有东南亚的
越南、缅甸、东亚的
日本、中国,
大洋洲的
巴布亚新几内亚、澳洲的
澳大利亚、
斐济,另外非洲也有分布。常栖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山坡草地和开阔草原地带,林缘灌丛和小树林,也经常活动于茂密的
热带草原、沼泽地,特别是芦苇荡边的高草中。
2016年,草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物种(LC)。2021年,草鸮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级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草鸮在中国受人喜爱,草鸮不仅具有欣赏价值,还可以灭鼠。
分类命名
1942年,美国鸟类学家彼得斯(Peters)基于地理分布原则,将草鸮分为2个独立种,即分布于非洲的为
非洲草鸮(Tyto capensis),其他地区的为草鸮(Tyto longimembris)。草鸮
食虫类(Tyto longimembris)中的属名“Tyto”意为“夜晚的猫”,种加词“longimembris”意为“长腿”指的是草鸮腿较长。
形态特征
成鸟
体型
草鸮为体长35-44cm,翼展1.16m,体重约450g的中型鸟类,雌雄同色。
头部
草鸮有棕黄色的心型面盘,面盘四周具深栗色皱领,下边皱领具深褐色细边,羽端为赤褐色;虹膜深褐色,眼先具黑色块斑,无耳羽簇,头顶黑色,喙肉白色,喙坚强而钩曲。嘴基蜡膜为硬须掩盖。
上体
草鸮上体黑褐色并具黄褐色斑纹,羽基和羽缘黄色,近羽端处有一小白色斑点;颈侧羽基的赭黄色较显著,常形成赭黄色块斑。小覆羽栗黄色并杂有褐色小斑点,中覆羽和大覆羽基部栗黄色,先端褐色,初级飞羽外黄褐色,有暗褐色横斑,外缘有暗褐色小斑点,内缘浅栗黄色,亦有暗褐色横斑。次级飞羽内几近白色,三级飞羽栗黄色,具暗色羽端。
下体
草鸮下体黄白色,胸和两胁有暗褐色细斑点,腹以下羽色较淡,亦具暗褐色细斑点;尾短圆,尾羽12枚,有时仅10枚;尾羽浅黄
栗色,具4道暗褐色横斑,尾脂腺裸出,无副羽,间或留存;跗跖被羽,长至跗骨约三分之二,脚及趾暗褐色,爪黑色。
幼鸟
草鸮幼鸟虹膜暗褐色,嘴肉白色;上体橙黄色,缀以暗褐色斑块和斑点,飞羽黑褐色而有橙黄色斑纹,翼上覆羽黑褐色,具橙黄色斑纹,翼缘橙黄色,具暗褐色细斑点。下体
橙色较浅,亦具暗褐色圆点,尾羽亦橙黄色,具4道横斑。脚为黑褐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草鸮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有东南亚的越南、缅甸,东亚的
日本、中国,大洋洲的
巴布亚新几内亚,澳洲的澳大利亚、斐济,另外非洲也有一定的分布。在中国分布于安徽南部、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香港和台湾等长江以南地区。
截止2024年,根据世界鸟类数据库(Avibase),草鸮分为5个亚种,具体如下表:
栖息环境
草鸮常栖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山坡草地和开阔草原地带,林缘灌丛和小树林,也经常活动于茂密的
热带草原、沼泽地,特别是芦苇荡边的高草中。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草鸮为肉食性鸟类,在食用的各类哺乳动物中,老鼠所占比例最高,它最喜欢的食物是长毛鼠(Rattus villosomus)和芦苇鼠(Ratus sordidus),也吃蛇、蛙、鸟和昆虫。草鸮通过敏锐的听觉定位猎物,一旦发现目标,草鸮就会垂直地扑向猎物,头先着地,利爪在最后一刻向猎物扑去,抓到猎物后一般会直接停留在地面上进食。
其他行为
草鸮为留鸟,叫声为响亮且拖长的“chichi”声,其爪强健有力,第四趾能向后反转,以利攀缘;耳孔周缘具耳羽,有助于夜间分辨声响与夜间定位。但草鸮受到干扰时只能做短距离飞行,飞行时左右摇摆不定。
草鸮夜行性鸟类,多在黄昏及夜间活动,白天藏匿在茂密的草丛中,筑巢于草丛中的地面上。常单独活动,但为群居生活,在同一领土上以数十只为一组进行狩猎;雌雄配对后,未配对的雌性与雄性同栖,或在巢区边缘与雌性同栖。
生长繁殖
交配繁殖
草鸮繁殖期为4-6月和8-11月,在
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区,通常会选择在3月至6月间产卵。1年繁殖2次。草鸮喜营巢于茂密的草丛中和大树根部凹陷处,亦在有隐蔽的岸边或岸边洞中营巢,巢穴周围会有一系列隧道(通常至少有三个),有一个为主要隧道,草鸮通过隧道步行到达巢穴。在泰国草鸮在水深30-50cm的沼泽表面上的草丛筑巢,巢高约1米,草丛茂密,草鸮会将草丛踩平形成一个巢穴。繁殖期雌雄鸟形影不离,交配前雄鸟体羽蓬松,两翅微张,并不时发出“扑扑”声,最后跳到雌鸟背上进行交尾,一连数次。雌鸟产卵前活动明显减少。每窝产卵2-4枚,卵为椭圆形,乳白色,大小平均为32mmx39mm,卵重23g。
生长发育
草鸮卵由雌鸟单独孵化,孵卵期为22-25天;雏鸟为晚成性,育雏期约60天。雏鸟有白色的羽绒,先变成金黄色,再变成成鸟的羽毛。雏鸟两个月后离巢自营生活,雌鸟继续喂养,幼鸟在附近的草丛间活动,到了晚上,它们回到巢中领取食物。草鸮雏鸟羽化期大约是2个月。离开窝时,会换上略暗的羽毛,与成年
雌鸟相类似。雌性幼崽在出生后的第二年会参与孵化和雏鸟饲养。雌性草鸮圈养寿命为8年,雄性为18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09年,草鸮在中国的全国种群规模估计约为100-1万个育种对,中国台湾为100个育种对,该物种被认为物种数量正在减少。
保护级别
2016年,草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物种(LC)。
2021年,草鸮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级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草鸮被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致危因素
由于人类捕猎、
栖息地丧失等原因可能会造成草鸮的
种群数量有所下降,这种情况在中国、
菲律宾及
澳大利亚等地尤为明显。在澳大利亚东北部地区,当地人自1992年通过喷洒
灭鼠剂来控制
甘蔗田中老鼠的数量,其造成了老鼠的种群数量锐减75-85%,该结果也导致了草鸮的食物来源缺失,影响了当地草鸮的种群数量。此外,在
泰国地区季节性火灾导致草鸮巢穴数量下降也是当地草鸮失去栖息地、种群数量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之一。
主要价值
草鸮因脸盘形似猴脸,俗称“
猴面鸟”,在中国受人喜爱,草鸮不仅具有欣赏价值,还可以
灭鼠。
研究人员研究草鸮尾翼制作仿生尾缘,为风力机翼型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信息
2022年12月27日傍晚,中国
赣州市宁都县林业局、宁都县青塘派出所与志愿者们一起将5只达到野放标准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草鸮放归大自然。
物种对比
草鸮与仓鸮较为相似,对比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