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是由
吴永刚、
吴贻弓导演执导,
李志舆、
张瑜、
林彬、
茅为蕙、
欧阳儒秋主演的剧情电影。该电影于1980年在中国大陆上映。
《巴山夜雨》围绕“
王文革”中遭到迫害的诗人秋石(李志舆 饰)在被押解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最终与自己的女儿相认,回到祖国。
该片在1980年获得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优秀故事片,次年获得
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
文化大革命末期,一班从
重庆市驶向武汉的旅游船上,各有心事的几个人共处一室:由专案人员刘文英(张瑜 饰)和李彦(
强明 饰)押送的被控六年之久的诗人秋石(
李志舆 饰),去祭奠儿子的老太太,被逼着“卖身还债”的乡下女孩杏花,还有一个悄悄上船的小姑娘。最终杏花选择自杀,秋石将其救起,并把自己与柳姑(赵静 饰)的爱情故事告诉了她,希望她重新振作。
《 巴山夜雨》最初构思来自作家李凖,据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编辑陈清泉回忆:1979年春天,李和叶楠相约来到上海合作写一个剧本,刚见面,李凖表示已有了电影构思。他说,每次过三峡看到船夫们勇敢面对惊涛骇浪时,都引起过心灵的颤动和创作的冲动。这次夜雨中过川江,突然想起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李凖因后来有事,没有参与《巴山夜雨》剧本创作,但李凖的构思为叶楠写作《巴山夜雨》提供帮助。
当商量剧本导演时,都想到了
吴贻弓,为保证影片的成功,也请曾拍摄无声影片《神女》的
吴永刚也来担任导演,用意在于让他在创作上帮助吴贻弓。在后来的剧本呈现上,吴永刚大胆放手,拍摄的具体细节全由吴贻弓定夺,后来人们把《巴山夜雨》看作吴贻弓的代表作。
影片最初剧本里写给小娟子唱的歌不是蒲公英,而是杜鹃花。吴贻弓提出杜鹃花的色彩不符合影片淡雅素净的色彩基调,和小娟子这个人物形象也相悖。
叶楠接受吴贻弓的意见,拿出了“蒲公英”的方案,蒲公英的运用成为影片最成功的细节。
面对有人指责《巴山夜雨》剧本虚假,论据是“一条船上都是好人,不可能”,摄制组一度处于“风雨飘摇”中。但
上海电影制片厂和摄制组顶住压力。总导演
吴永刚和导演
吴贻弓在《导演阐述》中这样写道:“我们这部影片,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和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什么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和气壮河山的英雄业绩,它只写了一群普通的人,一群好人,一群善良的、有人性和正义感的好人,没有一个坏蛋。这些人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环境里,由于绝对偶然的原因,聚集在一条船上,于是对在一天一夜发生的一切,表露了他(她)们各自独特的思想、观点、态度和感情。当然这些东西的总和,就应该是影片的主题。”
《巴山夜雨》以独特的创作构思和抒情诗般的艺术风格,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人物群像,表现了我国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中的美好的心灵。(
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委员会最佳故事片评语)
影片打破了往常善恶对立、好坏分明的人物结构框架,全部人物都是好人,没有一个坏人出现,在对这些好人的描写上,又虚写具体遭遇和生活经历,实写具体细节和心灵世界,这样便可以把从事件过程描写中节省出来的篇幅,用来频繁交杂地勾勒和抒写更多的出场人物,能够在短短一天一夜的航程中描绘出近十个形象鲜明、性格各异的人物。(评《巴山夜雨的艺术魅力,《
当代电影》1985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