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贻弓(1938年12月1日-2019年9月14日),出生于
重庆市,祖籍浙江杭州,中国内地男导演、编剧。1960年毕业于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中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曾先后担任
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
上海市电影局党委书记兼局长、
中国文艺网副主席、
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还曾参与创办了
上海国际电影节。
1957年,还在上大学的吴贻弓执导了人生第一部电影《大木匠》。大学毕业后他入职了上海海燕制片厂担任助理导演,这期间他先后参与导演了电影《李双双》《
兄妹探宝》《于无声处》,积累了拍摄经验。1979年,首次以导演身份拍摄了影片《
我们的小花猫》,并凭此片获得优秀青年创作奖。1980年,与
吴永刚合作执导了影片《
巴山夜雨》,该片获得1981年
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女主角等多个奖项。1982年,吴贻弓执导了电影《
城南旧事》,获得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
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金鹰奖等奖项,该片是吴贻弓导演生涯中的重要作品,展现了他独具特色的散文式的电影风格。
进入90年代后,吴贻弓先后拍摄了《
月随人归》《
阙里人家》《
海之魂》等作品,其中《阙里人家》先后获得了广电部优秀影片奖最佳导演奖、第1届
中国长春电影节银鹿杯奖。这一时期他的艺术风格开始突破,场景设定非常写实,并且在情节上强调了矛盾冲突。形成了一种深刻、写实的风格。1999年,他还担任动了画电影《宝莲灯》的艺术指导。紧接着,吴贻弓还出演了电视剧《
围城》,在剧中饰演
陈道明的岳父。2003年,吴贻弓担任
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2012年,吴贻弓先后获得第3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中国电影终身成就奖、第15届上海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2018年,他执导拍摄了抗日题材电影《
那些女人》,该片获得第11届中美电影节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十大优秀主题电影奖。
2019年9月14日7时32分,吴贻弓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享年80岁。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8年,吴贻弓出生在战火纷飞的重庆,为了躲避战争,他整个童年时期一直跟随父母在重庆、昆明、贵阳等地辗转,最终于1948年定居
上海市。因战乱的原因,父母在起名时将“贻”(意为收藏)、“弓”(意为兵器)这两个字融合,寄托着长辈对兵器入库、战争结束的美好夙愿。定居上海后,在上海这座电影产业异常繁荣的光影都市,年少的吴贻弓受到了电影艺术的启蒙教育,为他之后从事电影工作奠定了基础。
1956年,高中毕业后他报考了
北京电影学院,当年是北影第一次招收导演系本科生,吴贻弓也因此成为了新中国培养出的最早一批电影界本科人才之一。
演艺经历
初显才华
1957年,吴贻弓在电影《大木匠》中担任导演,这是吴贻弓还在大学时期就执导的一部剧情短片,讲述了在大跃进时期一个农村木匠经历的一系列琐事。1960年他从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随后被分配到
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做助理导演,这也为他今后的名导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后,还在
上海电影制片厂打拼的吴贻弓先后担任了《
兄妹探宝》《
李双双》《于无声处》的助理导演。其中《兄妹探宝》讲述了三个少先队员,同时也是三兄妹,准备在暑假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故事。
艺术成熟
1977年,吴贻弓先后担任了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至此,吴贻弓也开启了独立导演的生涯。1979年,他执导了影片《
我们的小花猫》,该片是吴贻弓首次以导演身份进行拍摄的
短片,并于第二年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优秀青年创作奖。该片讲述了一个退休老教授偶然结识邻居家的小孩康康,以及康康的小花猫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1980年,吴贻弓回到家乡重庆,在
吴永刚导演的帮助下执导了他导演生涯中的首部长篇电影《巴山夜雨》。这部影片仅用了两天两夜的时间就概括了一段特殊的峥嵘岁月,同时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烟雨朦胧的城市。此外,影片还阐释了一个时代的人文特征。该片先后获得了
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女主角奖、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在历经不断的探索后,吴贻弓执导的电影逐渐表现出开拓性的思想,并通过如诗词式的表达、古典绘画、传统戏曲的联合作用,使作品整体上都展现了独特的民族特点与风格。
1982年,吴贻弓执导了影片《
城南旧事》,该片是吴贻弓导演生涯中的里程碑之作。该片改编自作家
林海音出版的同名小说,影片通过
英子童稚的视角,展现了20世纪初北京市井生活景象,并反映出了这一时代的历史风貌。此外,影片中的主题曲《送别》,出自知名作曲家
李叔同,因为李叔同是吴贻弓父亲曾经的恩师,令吴贻弓对李叔同怀有敬佩之情,选择在影片中使用了《送别》一曲。该片先后于1983年获得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金鹰奖、1984年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后来这部影片在国内创造了80多万元的票房,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非常可观的收益。通过这几部佳作可以看出,吴贻弓的影视创作具有传统美学与现代电影语言结合的艺术特征,这种散文式的叙事特征,也显示着他在电影艺术上的成熟。
凭借《
城南旧事》成名后,吴贻弓依旧努力创作。。同时还执导了影片《
姐姐》《
流亡大学》,这两部片子都以抗战为题材,并强调了女性元素,尤其是《姐姐》,讲述了一支
中国工农红军妇女独立团在河西走廊上与国民党战队进行了一场能力悬殊的对抗。1985年,他继续在电影事业上探索,成为
上海电影公司的总经理,并在同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他又执导了影片《
少爷的磨难》,该片改编自
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一个中国绅士的磨难》,故事讲述了金福少爷在继承父亲的百万遗产之后却突然破产,经历了许多磨难后终于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故事。因为佳片频出,1987年他先后担任了上海电影局局长、
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
风格突破
进入90年代后,吴贻弓开始在电影事业上发力,他不仅首次出演家庭伦理剧《围城》,在里面饰演
陈道明的岳父周经理,又先后拍摄了影片《
月随人归》《
阙里人家》《
海之魂》等。这一时期,吴贻弓执导的影片在创作题材、艺术风格、叙事特征上都有了全新的突破和转变。尤其是1992年上映的《阙里人家》,作为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通过一个家庭内的代沟与矛盾,反映了中国现代思想对儒家伦理的冲击,也让许多国人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该片先后获得了广电部优秀影片奖最佳导演奖、第1届
中国长春电影节银鹿杯奖。在艺术风格上,该片不再延续之前影片中一成不变的诗意般叙事风格和追求意境的视听语言,在场景设定、艺术布景上都非常写实,并且在情节上强调了矛盾冲突,形成了一种深刻、写实的风格。而《
月随人归》讲述了张汉元与邻居一名女子假扮夫妻,回沪探亲的路上却看到在码头等待他的是旧时恋人林梦芸的故事。1997年,他执导的《
海之魂》又向观众展示了
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的中国海军军人。
晚年成就
1989年-1990年他还创办了
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现如今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并在吴贻弓的领导下
上海电影制片厂走向了影视创作高潮。
1995年吴贻弓在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担任了制片人,该片讲述了抗战前夕,从乡村来上海滩打拼的少年水生,在投奔亲戚后被安排伺候歌舞小姐小金宝,最后引出黑帮争斗的悲剧。1999年,他担任动画电影《宝莲灯》的艺术指导,该片根据同名中国古典神话改编。在随后的2001年,他担任了电影《第十三个名字》的编剧,并在CCTV-6播出。2003年,他又紧接着担任了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2012年,他先后获得第15届上海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第3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中国电影终身成就奖;2016年,他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10届荣誉委员,吴贻弓凭借一系列名作获得了多项荣誉大奖,这也是他在晚年的重要成就。2018年,获得多项荣誉的吴贻弓又再次担任导演,执导了抗日题材电影《那些女人》,这也是吴贻弓生前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该片讲述了江海平原上一群身份、性格迥异的女子,誓死捍卫国土的悲壮故事。
2022年,在新时代国际电影节上,吴贻弓获得了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所授予的有突出贡献100电影工作者的殊荣。
个人生活
婚姻生活
在电影《李双双》的拍摄期间,吴贻弓遇到了当时
上海电影制片厂有名的演员
张文蓉,她与吴贻弓在拍摄时结缘,后来走向了婚姻之路。
人物逝世
2019年9月14日上午7时32分,吴贻弓因病在上海瑞金医院逝世,享年80岁。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数据来源
助理导演
数据来源
编剧作品
数据来源
监制作品
数据来源
艺术指导
数据来源
参演电视剧
数据来源
荣誉奖项
影视奖项
数据来源
人物评价
仅仅用“厚积薄发”来形容吴贻弓的创作是过于片面的,他在等待的20年中,将中国社会氛围及其深刻变化的所有信息密码,都深深地融入、融化在了创作的血液和基因中,成为了其影片的底色,外化为了独特的不可重复也不可复制的艺术风格。单纯,热情,有理想,有温度,有情怀,有文化传承,更有新的文化创造。——
饶曙光(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1956年吴贻弓先生考入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作为导演系第一批本科生的优秀代表之一,吴贻弓导演以《
巴山夜雨》和《
城南旧事》等作品蜚声国内外,并用他谦恭的个人魅力影响了很多后辈同学,同时作为一位电影活动家为中国电影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毕生力量。——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