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奥勒留(121年4月26日—180年3月17日),全名为马尔克·奥列里乌斯·安东尼·奥古斯都。英文名是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ugustus。
古罗马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其于公元161年至180年担任
罗马帝国皇帝,有凯撒称号(ImperatorCaesar),他是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最后一个皇帝,也是罗马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代表作品有《
沉思录》。
121年4月26日,马可·奥勒留出生于罗马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早逝,由祖父抚养。马可·奥勒留6岁时获骑士衔。129年,被姑父安东尼·派厄斯收为养子。138年,与
姑母之女福斯蒂娜订婚。哈德良皇帝去世,养父派厄斯继位为帝。18岁,奥勒留获得“恺撒”的称号,协助养父治理国家。19岁,升为执政官。145年,奥勒留24岁,结婚。再次被推举为执政官。161年,奥勒留40岁,养父安东尼皇帝去世。奥勒留即帝位,邀请卢修斯·维勒斯共理国事。马可·奥勒留在位的近20年间,国家发生了洪水、地震等频繁的自然灾害,有与东方安息人及北方马科曼尼人的战乱以及内部的叛乱,为了保卫国家,奥勒留一生戎马。发起了帕提亚战争与
马科曼尼战争等。不仅如此,当时的罗马还发生了罗马最严重的
瘟疫。180年,奥勒留59岁,3月17日在位于下潘诺尼亚的
多瑙河边的希尔米乌姆的军营中病逝。
马可·奥勒留在立德、立功、立言上都有卓越表现,所以他与他的前四任皇帝
涅尔瓦、
马尔库斯·图拉真努斯、
普布利乌斯·哈德良、安东尼并称为
罗马帝国历史上著名的“五贤帝”。马可·奥勒留的道德自觉精神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但马可·奥勒留让亲儿子康茂德即位,从康茂德执政后,罗马帝国便在软弱无力的统治下变得举步维艰,并因此导致了政体瓦解、军力削弱、民生凋敝。
人物经历
出生不凡
121年4月26日,马可·奥勒留出生于罗马一个贵族家庭,取名马可·奥勒留·维勒斯(Marcus Aurelius Verus)。父亲阿尼厄斯·维勒斯(Annius Verus)。其父亲一族曾是西班牙人,但早已定居罗马多年,并从维斯佩申皇帝那里获得了贵族身份。其母亲一族也是地位显赫的贵族。奥勒留尚在襁褓时父亲去世,由祖父阿尼厄斯·维勒斯(奥勒留的父亲与其祖父同名)抚养。其祖父曾三度担任罗马的执政官。奥勒留虽然幼年丧父,但还是度过了一个相当幸福的童年。
127年,马可·奥勒留6岁,获
骑士衔。未上公共学校,而是由私聘教师指导受教,
129年,孩提时期,奥勒留得到了哈德良皇帝的好感。哈德良皇帝选定安东尼·派厄斯为自己的继嗣,而奥勒留的
姑母嫁给了安东尼·派厄斯。姑父安东尼·派厄斯无子,便以奥勒留为养子,改其名为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c,马可·奥勒留的全名就是马可·奥勒留·安东尼。
继承皇位
136年,马可·奥勒留15岁,与养父的另一养子科莫斯德的姐姐法比亚(Fabia)订婚。138年,17岁,与法比亚解除婚约,与姑母之女福斯蒂娜订婚。哈德良皇帝去世,养父派厄斯继位为帝。奥勒留的养父(也是姑父)安东尼·派厄斯皇帝和奥勒留在史上并称为“两安东尼”,是
罗马帝国“五贤帝”中的第四位,在其治下罗马帝国迎来了空前的繁荣。
18岁,奥勒留获得“恺撒”的称号,协助养父治理国家。19岁,擢升为执政官。
145年,奥勒留24岁,结婚。再次被推举为执政官。26岁,生一女,一生总共生有十三个儿女,但只有六人存活,其五个儿子中只有一个即
康茂德长大成人。
161年,奥勒留40岁,养父安东尼皇帝去世,奥勒留即帝位。
治理国家
马可·奥勒留邀请他养父的另一养子卢修斯·维勒斯与他共理国事,这是
罗马帝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两个皇帝共享皇权。卢修斯·维勒斯(130年-169年),161—169年在位,他娶了奥勒留的女儿露西娜为妻,所以,奥勒留又是他的岳父。罗马帝国第一次同时出现了两位皇帝,但实际上,维勒斯沉湎于享乐而不求上进,凡事都听命于马可·奥勒留。
162年,马克·奥勒留41岁,边境不宁,维勒斯统兵征讨东方的叛乱,据说主要是依靠他手下的将领而取得成功。与安息人的战争最终于公元165年结束,奥勒留与维勒斯于公元166年在东部为这次的胜利举行了凯旋仪式。
而北方的马可曼尼人(Marcomanni)也发动叛乱。
台伯河(Tiber)发生洪水灾害,基齐库斯(Cyzicus)发生地震,国内疾病蔓延,奥勒留变卖珠宝以赈灾。在安息战争之后从
亚洲回来的罗马军队带回了
瘟疫,
意大利的许多村庄和城市沦为废墟,罗马城里也有近万人死亡。
169年,维勒斯卒,此后安东尼独自治理国家。亲征平定北方叛乱。在与日尔曼人的战争中,奥勒留曾经在位于多瑙河畔的卡尔嫩图穆要塞住了三年,这期间他将马可曼尼人完全赶出了潘诺尼亚,并且在他们撤退到多瑙河时几乎将他们全部歼灭。
175年,奥勒留54岁,东部诸省总督阿维第厄斯·卡希厄斯(Avidius Cassius)在
叙利亚举兵反叛,自立为帝。不久叛军将领倒戈,卡希厄斯为部下所杀,奥勒留亲至东方,赦其遗族。行军途中,妻子福斯蒂娜皇后去世。
人物逝世
176年,奥勒留55岁,从东方归,随即赴日耳曼作战,所向披靡,但身体已衰。12月23日,与其子回到罗马。
177年,奥勒留的儿子
康茂德获得“
盖乌斯·屋大维”的称号。当时,新兴的基督徒与传统宗教的信仰者以及世俗的市民冲突激烈,狂热的群众常常发起攻击和迫害基督徒,并要求帝国政府惩罚他们,这些骚乱深深地困扰着行省的总督们和皇帝本人。
178年,奥勒留57岁,士每拿(Smyrna)发生地震。179年, 日耳曼部落在一场大战中被大败,但奥勒留在这次战役中也感染了传染病。
180年,奥勒留59岁,3月17日在位于下潘诺尼亚的
多瑙河边的希尔米乌姆的军营中病逝。遗体或骨灰被运回罗马,在死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被人们像神一样崇敬。
施政举措
内政
马克·奥勒留当政期间,连年的战争掏空了国库,可怕的
瘟疫摧毁了经济,国家生活都日渐洁据。公元174年,埃及行省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首府亚历山大里亚险些被起义军占领,幸亏马可·奥勒留及时派兵镇压才稳定了局势。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马可·奥勒留删掉了民法中不合理的条款,颁布了很多有利于人民的法令,暂时缓解了人民的压力。
马克·奥勒留当政时期基本继承前任皇帝的政策,加强中央对行省的监督。他深受后代臣民崇敬,很多人在家中供奉着他的
雕像。
战争
帕提亚战争 (Roman–Parthian War of 161–166)
公元162年,
罗马帝国疆界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北抵英吉利海峡、
莱茵河、
黑海、高加索一线,南至北部非洲,东到
东部沙漠。马可·奥勒留和维勒斯面临守卫疆土的艰巨任务。喀里多尼亚和日耳曼北部的蛮族再次进攻其毗邻的罗马行省。帕提亚国王沃洛吉斯率军侵入
亚美尼亚,歼灭了卡帕多西亚总督率领的
罗马军团。接着,沃洛吉斯率军进入
叙利亚,打败叙利亚行省总督阿提迪乌斯。马可·奥勒留想给维勒斯一个扬名立万的机会,于是,他就把帕提亚战争的军事指挥权交给维鲁斯。
公元162年,维勒斯动身奔赴东方战场。但维鲁斯并没有冲锋在前,而是满脑子只知享乐。维勒斯把军队指挥权交给手下的将军。不过,维勒斯的几位将军能征善战,尤其是
阿维狄乌斯·卡西乌斯。这场战争持续了四年,罗马获得了最终的胜利。阿维狄乌斯·卡修斯率军越过
底格里斯河,占领了
泰西封,摧毁了帕提亚王宫。
战争结束,双方签订条约:帕提亚国王放弃了对底格里斯河以西领土的所有主权。公元166年,马可·奥勒留和维勒斯共同庆祝这场胜利,他们都获得了“帕提亚克”的称号。
马科曼尼战争(Marcomannic Wars)
日耳曼各部族经常结成同盟联合作战,这也是罗马人不能一次性解决北方战事的主要原因之一。日耳曼联盟的名称通常是以参与其中的主要部族来命名的。当时,在
多瑙河左岸的各部族中,马科曼尼人可以说是最强大的。
由于东方帕提亚战争爆发的缘故,
罗马军团暂时撤离马科曼尼,这给了马科曼尼人入侵
罗马帝国的机会。也有人认为,马科曼尼人的入侵是由于来自更北方部族的压力。这些部族早已经放弃故土或被赶出自己的土地,被迫来寻找新的栖身之所。因此,所有毗邻多瑙河的日耳曼部族和萨尔马提亚部族结成联盟,入侵罗马帝国各行省。罗马帝国正饱受
瘟疫折磨时,北方蛮族便有恃无恐,从四面八方越过
多瑙河,长驱直入,攻城略地,掳人无数。
公元170年,马可·奥勒留率军奔赴战场。战争持续了几年。其间,马可·奥勒留没有回过意大利,他在多瑙河畔潘诺尼亚行省的卡农图姆居住了三年。他消灭了潘诺尼亚的蛮族,重创了马科曼尼人,因为他们影响了多瑙河航道的通行。
公元174年,马可·奥勒留将战场推进到多瑙河以北,进入夸丹人的领地。当时正值盛夏,天气酷热难耐,夸丹人趁
罗马军团饮水解渴时发起了进攻。据说,夸丹人本可以一举取胜,但当时,天空突然电闪雷鸣,铺天盖地的冰雹砸向地面。最终,罗马军队取得了胜利。
外国交往
正如
安东尼·庇护一样,马可·奥勒留也采取了武力和外交相结合的政策。据巴纳斯塔纳纪念匾的铭文(因在
摩洛哥巴纳萨市出土而得名)记载,泽格朗瑟斯部落首领朱利亚努斯(Julianus)的妻子和孩子都获得了罗马公民身份,表明了皇帝马可.奥勒留企图与一些好战民族交好。
公元1世纪,航海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更加密切的交流。
埃及和
希腊水手开辟了从
红海到
印度港口的常规
贸易路线,其他国家则将航线延长至中南半岛。印度和罗马商人也沿同样的路线抵达中国。据说,其中一名商人是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派来的。
166年(
刘志延熹九年),马克·奥勒留45岁,派遣使者经日南送来象牙犀角,并与
中原地区建立通商关系。实现了中国和
罗马帝国的第一次正式接触。罗马帝国和
东汉两个大国,东方和西方两个文明,自那个时候起就开始了正式的往来和交流。
传位
康茂德是马可·奥勒留的独子、继任者。马可·奥勒留打破传位给有才能的义子的传统,让儿子康茂德自十四五岁便参与政事。他一方面非常清楚康茂德的无能,另一方面又幻想着
罗马元老院中的贤者能引导康茂德,让他成为一个爱惜荣誉的正直的人。
康茂德最初即位的3年内,他还是比较收敛的,在政事上也会尊重元老院的意见。随着统治时间的加长,康茂德暴虐的本性表露无遗,且愈演愈烈,甚至精神也逐渐失常。他的残暴统治终结了五贤帝的美好时代,而
罗马帝国也自此由极盛走向衰落。
哲学思想
生死观
马可·奥勒留认为生与死要顺其自然,把握现在。奥勒留将“生”看做是一种目的,一种权利, 是一种需要追求的快乐和幸福,将“死”看做是个体生命的终结,是可以由一已来策划的行为,是无关后代评价的自由行为。只有 “现在” 才是重要的,也只有现在是真实的,它直接和生命等同,除此之外都不是真正拥有的。
奥勒留认为,万事万物的生灭纯属自然。 大自然无意为恶,因为事物的死便意味着另一种新生;死亡也只是一种变化,人自身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在不断的毁灭中。
名与利转瞬即逝
马可·奥勒留不在意名与利,他认为对这些虚无之物的追逐便是丝毫没有价值的。他认为不要执着于倏忽不定的外物世界,不要执着于身外的名与利,不要活在外力的迫使下;而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按照社会理性的要求活动,放弃那些只对作为动物存在的人有用的东西。他说:“当面对财富和繁荣时,要毫不炫耀又随时准备放弃。不要奢求赞扬,因为真正美的东西是不需要赞扬的。”
存善弃恶
马可 · 奥勒留的善不是一个名词概念,而是一种行为。他认为,行动就是你存在的目的,不要再谈论一个高尚的人应当具有的品质,而是要成为这样的人。 他行善不仅要作为一件合宜的事情来做,更要把行善看成是对自己行善。在恶及恶的起源问题上,斯多亚派不承认存在恶的事实。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完美的,所有一切看上去的恶,是司空见惯的,是普遍的善所要求的。
著作
《沉思录》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是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全书共12卷,是作者自己和自己的对话记录。马可·奥勒留在这部书中探讨了自然与社会、宇宙与人的关系,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个人独特的内心世界。追求一种摆脱激情和欲望、处于冷静而达观的生活状态。
家族成员
传承
师承
马克·奥勒留在思想上深受
爱比克泰德的影响。爱比克泰德(Epictetus,公元50—120年)出生于
小亚细亚半岛的希拉波利城,早先是奴隶,后来担任过皇帝
尼禄·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的侍卫,曾在罗马、
希腊等地讲授斯多葛派的学说,皇帝
普布利乌斯·哈德良与马可·奥勒留都做过他的学生。
希罗德·
阿提库斯和马可·科尼利厄斯·弗朗特是他的修辞老师。现存的弗朗特和马可之间的书信,显示了这个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以及老师对这个勤奋学生的殷切希望。安东尼在提及老师们时,尤其感激弗朗特对他的教育。
发展
在奥勒留的年代,斯多葛派哲学正风行一时。从11岁起,马可·奥勒留便开始了斯多葛学派哲学的学习,终其一生从未停止,最后成为斯多葛派后期的集大成者。在十七世纪,
巴鲁赫·斯宾诺莎的
伦理学中也显露出了斯多葛派思想的痕迹。
伊曼努尔·康德、
席勒、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以及海因利希-克莱斯特也都接受了斯多葛派的思想。
斯多葛派将他们的
思想体系划分为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这种划分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其中伦理学占据最重要的地位,逻辑学和物理学构成了它的基础。 对于马可·奥勒留而言,伦理学不再具有利己主义的特点。他们放弃了早期的思想,将伦理学发展成覆盖全人类的道德学说,关注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和利他的关系。由此,理解人性的想法出现了。
影响
哲学影响
马可·奥勒留对自我本性的高度关注和自我严格审查的道德自觉精神,其勇于正视自我的行为和对于生死、名利的态度,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可以使人们审视自己的内心,平衡自己的心态,完善自己的心性,加强个人德性的修养,从而更好地面对充满诱惑的社会。
政治影响
在奥古斯都统治期间,
罗马帝国达至鼎盛时期。但马可·奥勒留打破传位给有才能的义子的传统,让亲儿子
康茂德即位。但从公元180年康茂德执政后,强有力的国家统治渐渐走向末路。很快,罗马帝国便在软弱无力的统治下变得举步维艰,百年混战随之开始,从而导致政体瓦解、军力削弱、民生凋敝。
争议
马可·奥勒留与基督教
关于马可·奥勒留当政期间基督徒是否遭到了迫害,大部分人是赞成这一观点的。马可·奥勒留曾被告知,在遥远的法兰西发现了基督徒的危险活动,于是他下令所有的地方当局将叛乱镇压下去,据悉,这不是唯一的一次。还有一些基督徒因为坚持基督教信仰而在里昂被杀。马可·奥勒留的诏书称,这些基督徒应该受到惩罚,但是如果他们放弃他们的信仰,那么他们就应该得到释放,结果有些坚持信仰的基督徒被处死。
但是,反对此观点的人也有。马可·奥勒留一生从未留下妄断冤狱、滥施酷刑的劣迹。据说,有一次马可·奥勒留讨伐篡夺王位的叛将,在得悉这位谋反者已被人刺杀后,马可·奥勒留甚至惋惜自己失去了宽恕他的机会。马可·奥勒留很可能把基督徒看作了具有颠覆性的地下秘密社团,他草率地认定基督徒的行为“实乃顽固”所致。
逝世地点
关于马可·奥勒留的逝世地点有两种说法。一是,奥勒留在位于下潘诺尼亚的
多瑙河边的希尔米乌姆的军营中病逝,遗体或骨灰被运回罗马。另一说法是,马可·奥勒留病逝于文多博纳(
维也纳)。
评价
法国作家雷朗说,马可,奥勒留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
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展都不能改变的。
美国作家费迪曼说,《
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去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轶事典故
哲学觉醒
马可·奥勒留从11岁开始就对哲学产生了兴趣,他尝试着穿哲学家的那种普通又粗糙的服装,自己也成了一名努力的学生,过着最艰苦和有节制的生活,这甚至伤害了他自己的健康。最终,为了哲学,他放弃了诗歌和修辞,把自己归附于斯多葛学派。
拍卖财产
公元165年至180年,发生了
罗马帝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瘟疫——安东尼大瘟疫。罗马本土失去了1/3的人口。史学家估计,这次大
瘟疫的总死亡人数高达500万,还有的估计达到700万。一位当时的人记录说:瘟疫“像野兽一样,不是粗暴地摧毁了一小群人,而是摧残并湮灭了一座又一座城市”。当死亡如此盛行的时候,任何征税活动都无法展开,罗马的国库就这样日益虚空。与此同时,音信再次传来,不仅东部的马可曼尼人,而且西部
莱茵河附近的日耳曼人,又一次入侵
罗马帝国。在这种紧急关头,马可·奥勒留开始通过拍卖的形式变卖帝国皇室的各种昂贵物品:黄金杯、水晶瓶、家具以及艺术作品。而皇后则开始出售她的丝绸、金长袍和各种珠宝,这些珠宝的大部分都是在已故皇帝
普布利乌斯·哈德良的柜子里被找到的。
名言
绝不要去猜测别人心里在想什么,琢磨别人心思的人从来都不是幸福的人。
——《沉思录》卷二
只有当下才是可能被夺走的东西。 ——《沉思录》卷二
就算某件事情已无望完成,你也须多加练习。 ——《
沉思录》卷五
后世纪念
奥勒留圆柱
公元180年,在罗马战神广场建造的马可·奥勒留圆柱是献给
安东尼·庇护的,圆柱柱身高30米,外部的螺旋浮雕纪念马可·奥勒留与日耳曼人和萨尔马提亚人的战争中取得胜利。
骑马像
当
保罗三世任
教皇时(1534—1549),决定在卡皮托林山上新建一座纪念广场。最初在1538年,安置了一座马可·奥勒留皇帝(Marcus Aurelius,121—180)的铜像,极富特色。广场由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亲自督建,他不仅设计了铜像基座,而且规划了整座广场及四周的建筑。大约经历了数百年,工程始告完成。这座马可·奥勒留皇帝的骑马铜像是从
罗马帝国时代遗留下来的世界上唯一的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