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菲兹
波斯抒情诗人
哈菲兹(公元1315年—1390年,本名:اجه شمس‌الدین محمد حافظ شیرازی‎。波斯语全称:Khāwaja Shams-uddīn Muḥammad Ḥāfeẓ-e Shīrāzī,英文名:Shams-ud-din Muhammad,中文全名:沙姆斯·丁·穆罕默德·哈菲兹),出生于波斯的设拉子。哈菲兹是14世纪著名的波斯抒情诗人,他被认为是伊朗文坛四柱之一,享有“诗人中的诗人”“神舌”“设拉子夜莺”等称号。
哈菲兹出生于设拉子没落商人家庭,幼年丧父,仍坚持求学,接受了传统的伊斯兰教育。他在少年时代开始创作诗歌,并展现出在抒情诗领域的天赋。后来,哈菲兹得到了法尔斯地方王朝英术王朝的统治者阿布·伊沙克的赏识,成为宫廷图书馆管理员。哈菲兹的诗歌创作主题多样,既有对祖国、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也表达了对自由和社会和谐的向往。同时,他也为赞助者阿布·伊沙克创作诗歌。1353年穆扎法尔王朝兼并法尔斯,哈菲兹之后闲居于家中,靠写赞美诗送给当时的波斯小国王们取得经济来源。他曾受到巴格达和印度德里统治者邀请,由于他对故乡的热爱和旅途安全等因素未成行。约1368年至1369年,哈菲兹失去了宫廷的青睐。在晚年时期,哈菲兹一度被迫离开设拉子,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到1387年帖木儿占领设拉子时,他已沦为极度贫穷的苏菲苦修者,两年后因贫困和愤懑死于设拉子。
哈菲兹的诗歌流传至今的共693首,大部分都是抒情诗,也有一些颂诗、鲁拜诗(即四行诗)和短诗。部分诗歌是断简残篇,完整的571首抒情诗,共8000余行,均收录在《哈菲兹诗集》(Diwan Hafiz)中,其波斯文版本于1791年第一次正式出版。哈菲兹的诗歌作品被誉为波斯语言中的艺术瑰宝,在使用波斯语的地区家喻户晓,许多诗句已经成为谚语。他的诗歌作品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德国文艺复兴巨匠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等都曾受到哈菲兹的启发。哈菲兹的诗集还启发了波兰作曲家希曼诺夫斯基,谱写出《哈菲兹情歌集》 Op.24,Op.26。歌德评价哈菲兹“是一艘鼓满风帆劈波斩浪的大船,而我则不过是在海浪中上下颠簸的一叶小舟”。波斯研究专家尼科尔森称哈菲兹是“波斯文化的最佳象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哈菲兹出生于波斯的设拉子一个什叶派穆斯林家庭。他的名字波斯语全称中的"Khāwaja Shams-ud-Dīn Muḥammad"是他的个人名字,"Ḥāfeẓ"是他的称号,译为 "哈菲兹",以表示他以记忆古兰经而出名,Shīrāzī"则表示他来自波斯(今伊朗)的设拉子(设拉子被誉为伊朗的“诗都”)。在西方,他通常被简单地称作"Hafez"。
哈菲兹的父亲卡玛鲁丁是一名煤炭商人,在哈菲兹幼年时去世,导致家中生活贫困,哈菲兹从小一边从事烘焙面包和送信等工作,一边坚持到附近的经学院求学,接受了传统的伊斯兰教育。他还曾师从设拉子的著名学者赛义德·谢里夫·查尔查尼和艾卜·阿卜杜拉·基瓦姆丁学习教义学与诗艺。
声名远播
青年时期的哈菲兹已显露出卓越的文学才华,作为一名年轻有为的诗人和修道有成的苏非主义学者,他被誉为“设拉子的夜莺”。他还因能熟背整部《伊斯兰教圣经》,赢得了“哈菲兹”美称,意为“记忆者”“善诵者”,他将之作为自己的笔名。这一时期正值蒙古族统治波斯的伊利汗国衰落时期,小王朝的兴起与衰落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顿。热爱祖国,眷恋家乡,渴望自由,追求社会和谐,成为哈菲兹诗歌创作的主题。他的诗歌才华得到了波斯社会上层的认可,法尔斯地方王朝英术王朝 (Injuids ,公元1318年—1353年)的统治者阿布·伊沙克(Abu Ishaq Inju,公元1343年—1353年),对哈菲兹的诗歌大为赞赏,任命他为宫廷图书馆管理员。哈菲兹为阿布·伊沙克及其统治创作了《当清晨之风轻触灵魂的时候,我是如此清醒》(《Sapida-dam ke ṣabā bu-ye loṭf-e jān girad》)等诗歌。
1323年穆扎法尔家族在克尔曼建立起地方王朝——穆扎法尔王朝(Muzaffarids,公元1323年—1393年),1353年穆扎法尔王朝兼并法尔斯,哈菲兹失去了宫廷中的支持者。他作诗歌《让我们怀念,你的头曾是我住所的屋檐》(《Yād bād ān-ke sar-e ku-ye to-am manzel bud》)哀悼阿布·伊沙克辉煌而短暂的统治。
之后,哈菲兹闲居于家中,很少外出;据他自称,他愿意让他的诗带他到处旅行。他时常写赞美诗送给当时的波斯小国王们,希望借此能从他们手中获得一些经济上的支持。哈菲兹屡受邀请到许多皇家宫廷去。苏丹·艾哈迈德 (SultanAhmad)曾邀请哈菲兹前往巴格达皇官,然而由于对故乡设拉子的热爱,他拒绝了。印度德里的统治者不只寄给他一封邀请信,而且还把旅行的盘缠寄给他。哈菲兹出发抵达了波斯湾的荷莫兹(Hormuz),由于暴风雨未启航,他返回设拉子,然后寄给那位国王一首诗,表示物到人未到。
晚景凄凉
约1368年至1369年,哈菲兹失去了宫廷的青睐。在哈菲兹晚年,设拉子的政治环境变得更加恶劣,他的一些诗篇被认为冒犯了统治者。哈菲兹一度被迫离开设拉子,开始了流离失所的生活。到1387年帖木儿占领设拉子时,他已沦为极度贫穷的苏菲苦修者,三年后因贫困和愤懑死于设拉子。哈菲兹被安葬于设拉子郊外的莫萨拉花园。
主要作品
哈菲兹的诗歌流传至今的共693首,大部分都是抒情诗,也有一些颂诗、鲁拜诗(即四行诗)和短诗。部分诗歌是断简残篇,完整的571首抒情诗,共8000余行,均收录在《哈菲兹诗集》(Diwan Hafiz)中,其波斯文版本于1791年第一次正式出版。这本诗集在伊朗的发行量仅次于《古兰经 》。从18世纪起,《哈菲兹诗集》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中国有《哈菲兹抒情诗选集》《哈菲兹抒情诗全集》《歌曲集》《诗颂集》等不同翻译文本。
创作特点
以“加扎尔”(ghazal)体为主
哈菲兹的诗歌创作以“加扎尔”(ghazal)体为主。加扎尔是一种由7至12行联句组成的诗体,只有一个韵脚,通常在最后一联点出主题。扎尔体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通过主题和符号的统一来连接诗句,而非依赖逻辑思维的连贯性。哈菲兹在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突破是将加扎尔体运用到颂诗中,而不仅限于长诗。同时,他的诗歌创作摆脱了传统扎尔体形式主义的技巧性,使之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水平。
以歌咏爱情和美酒为主题
传统上,加扎尔体诗歌也用来表现爱情和美酒的主题,哈菲兹的成就在于给予这些传统主题以新鲜感和原创性。哈菲兹的爱情诗既秉承了波斯古典诗歌崇尚女性、痴恋美女、歌颂爱情的传统,又具有扑朔迷离且放荡不羁的个性鲜明的意境。他正视人性,在诗歌中情真意切地表达对美丽姑娘的追求,真诚地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恋人的倾心。
哈菲兹诗歌的第二大主题是歌咏美酒。波斯是一个尚酒的民族,历史悠久古老的琐罗亚斯德教倡导饮酒,享受生活。波斯文人开怀畅钦,以沉醉为乐,方显文化人特有的生活方式,美酒就成了文人们产生灵感的催化剂、精神寄托的佳园。哈菲兹亦不例外,他在诗中写到“哈菲兹已与酒结缘,不要再把它规劝:当他已经误人歧途,就再难以迷途知返。”他还作诗“酒杯里看见了情人芳容”,把对情人的思念写得刻骨铭心,并且把追求爱情与纵酒为乐完全融合在一起。
运用象征元素
在哈菲兹的诗歌创作中,充满了象征元素的融入。他通过具象的大自然描绘,引用宗教传说,展现日常生活,构建出一种丰富而富有哲理的艺术形式。他以鸽子、新疆歌鸲和酒杯等元素,分别象征爱情、灵魂的追求以及生活的快乐。其中,鸽子象征着无暇的爱情和对和平的向往,夜莺表现了对自由意志的渴望,酒杯则揭示出人生的喜乐。这些象征元素丰富了其诗歌的表达层次,也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和感受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人物思想
宗教思想
哈菲兹将追求生命的价值与精神的自由,同追求宗教情感上对真主的皈依相统一。在哈菲兹的诗歌中,“真主”一词已超越了单纯的宗教概念,更多的是指一种宇宙间的绝对精神。他所追求的正是个体精神与绝对精神的和谐。因此,哈菲兹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宗教精神融为一体的。同时,他攻击教会的权威,谴责他们不诚实、欺骗,他至少在170首“加扎尔”体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地嘲笑这些不虔诚的团体。
政治思想
哈菲兹进行诗歌创作时,正是蒙古族统治波斯的时期。他的诗对当权者的专制和暴虐、社会道德的沉沦,尤其是对社会的虚伪、教派的偏见,进行了揭露和嘲讽。他还在大量的诗篇中,咏叹春天、鲜花、美酒和爱情,呼唤自由、公正和美好的新生活,对于贫困的人民寄予深厚的同情。
文学思想
作为真主的喉舌(“神舌”),哈菲兹追求真善美,希望用自己的诗歌来拯救社会,他的人道主义的关怀在他的抒情诗中精妙明晰。他在诗歌中以直接或隐喻的方式,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度理解和赞美。他鼓励人们勇敢追求真实的爱情,欣然接受生活中的欢乐与悲伤,以热爱和尊重的态度对待自由,他反对任何形式的假善、虚伪和人为制约,倡导真实、简单和自然的生活态度。
人物关系
父亲:卡玛鲁丁,是一名煤炭商人,在哈菲兹幼年时去世。
妻子:名不详,曾生有几名子嗣,均早夭,她本人也先于哈菲兹去世。
成就影响
哈菲兹是波斯诗歌的代表性人物,被认为是伊朗文坛四柱之一,享有“诗人中的诗人”“神舌(真主的喉舌)”“设拉子夜莺”等称号。他的诗歌作品被誉为波斯语言中的艺术瑰宝,他对人民生活的鲜明描绘,对哲学和宗教思想的探索提升了波斯诗歌艺术的地位。同时,哈菲兹对波斯诗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十四世纪后期开始,他的抒情诗形式“加扎尔”(ghazal)得到了广泛模仿和发展。至今,哈菲兹的诗歌在使用波斯语的地区家喻户晓,他的许多诗句已经成为谚语。在当代的伊朗,他的诗歌被广泛用于占卜。他的波斯文《哈菲兹诗集》在中国西北的清真寺经堂教育中亦有流传和讲授。
哈菲兹诗歌传到欧洲,正值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诗歌的思想内容正好契合了欧洲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内容,因而在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欧洲的思想家和诗人都将哈菲兹视为文艺复兴的先驱。德国文艺复兴的巨匠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读了哈菲兹的诗集后,受到启发,创作了《西东诗集》,还专门做了若干诗歌并汇成“哈菲兹篇”献给哈菲兹。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在其《美学》中多处论及哈菲兹,说他的许多诗歌“显出精神的自由和最优美的风趣。”
波兰作曲家希曼诺夫斯基,1911 年在维也纳的帝国图书馆看到汉斯·贝丝格的德语释义本《哈菲兹诗集》,受到启发,谱写了六首声乐钢琴曲,即《哈菲兹情歌集》 Op.24。1914年,希曼诺夫斯基又增加了五首,然后,与 0p.24的 No.1,4,5一起,他谱成《哈菲兹情歌集》Op.26 管弦乐。这一组曲中包括《你的声音》《饮酒歌》《哈菲兹之墓》等作品。
哈菲兹的诗歌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通过他的诗歌,全球读者可以理解和感受波斯文化。
人物评价
德国作家,古典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评价:哈菲兹“是一艘鼓满风帆劈波斩浪的大船,而我则不过是在海浪中上下颠簸的一叶小舟”。
德国哲学家,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评价:哈菲兹的诗歌“显出精神的自由和最优美的风趣“。
德国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评价:“读放荡不羁的老哈菲兹的音调十分优美的诗作是令人十分快意的。”
波斯著名文学家阿里·达什提评价:哈菲兹的诗既有莫拉维的灵魂——张扬苏非主义和神秘主义哲理,又有萨迪·设拉兹的语言一一凝练、质朴和清丽以及感情炽烈的道德训诫,也有海亚姆的思想—无情地揭露和批评宗教神学。
美国作家拉尔夫·爱默生评价:哈菲兹的诗歌韵味悠长,意境深远。
2023年的伊朗驻华使馆文化参赞内马图拉·伊朗扎德博士评价:哈菲兹作品超越了历史和地理的边界,中国人民也能够对哈菲兹的诗歌产生共鸣。
波斯研究专家尼科尔森评价:哈菲兹是“波斯文化的最佳象征”。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家峦教授评价:哈菲兹的抒情诗体现了人类心灵深处共同的声音,同时体现出了东方文化的灿烂辉煌。
相关争议
生卒年争议
关于哈菲兹的生卒年目前存在争议。部分学者,如《外国文学作品选 上》的主编郑克鲁,认为哈菲兹的生卒年为公元1320年—1389年,《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认同这一观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副研究员穆宏燕考证,哈菲兹的生卒年为公元1327年—1390年。《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哈菲兹为1325/26年出生,1389/90年逝世。《伊朗百科全书》认为哈菲兹的生卒年为公元1315年—1390年。
出生地争议
关于哈菲兹的出生地目前存在争议,一部分学者,如《十三四世纪蒙古人在西亚统治研究》的著者徐良利,认为哈菲兹出生于波斯的设拉子,祖籍伊斯法罕。《伊朗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认为哈菲兹出生于设拉子。另一部分学者,如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马骏骐,考证哈菲兹出生于伊斯法罕,后因其父卡玛鲁丁经商,带领全家移居设拉子。
诠释争议
西方学者一直都在研究和争论,哈菲兹的作品是应该做文学的诠释还是神秘主义的解释,又或者二者兼有。一方面,一些学者,如威廉·琼斯将哈菲兹看作与欧洲爱情诗人(如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类似的传统的抒情诗人。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如亨利·威尔伯福斯-克拉克将哈菲兹看作类似鲁米的,以诗歌说教的苏菲派神秘主义诗人,但是现代学者如迪克·戴维斯不同意这个观点。
后世纪念
哈菲兹墓
在哈菲兹死后20年,人们将他安葬于设拉子郊外的莫萨拉花园内。18世纪的卡里姆汗国王时期,在他的安葬处兴建了一座陵墓纪念哈菲兹。1937年,运用法国考古学家和建筑师安德烈·戈达尔设计的方案,在旧建筑的遗址上重建了陵墓。在哈菲兹的大理石墓棺上刻有他的两首诗。哈菲兹墓目前是伊朗的旅游名胜古迹,也是伊朗人纪念哈菲兹的重要场所。
纪念日
199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委员会把每年的10月12日定为哈菲兹纪念日。每年的哈菲兹纪念日,伊朗人会聚集在哈菲兹墓,朗诵哈菲兹的诗歌,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怀念。在纪念日,伊朗驻华使馆常与北京大学一起举办纪念哈菲兹学术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
纪念邮票
2004年,伊朗和印度联合发行了一套哈菲兹和印度诗人迦尔比的2枚连印邮票
轶事典故
诗人与国王
哈菲兹与设拉子的穆扎法尔王朝国王舒查关系不融洽,他们之间起码发生过两次冲突。一次是国王批评哈菲兹的诗内容杂乱,哈菲兹不服,反唇相讥。另一次是国王对哈菲兹一联亵渎宗教的诗进行追究。这联诗是:“如若哈菲兹的想法合乎伊斯兰教宗教义,天呐,那来世岂不真会代替今生。”后哈菲兹经人指点修改了诗,才免遭大祸。
哈菲兹与帖木儿
公元1387 年,帖木儿攻下设拉子后,把哈菲兹叫到他面前,当面斥责他,居然敢说要以布哈拉和撒马尔罕两城换取一个女人颊上的痣(来源自哈菲兹的情诗,说愿以这两城换取情人脸上的一颗痣)。据说帖木儿对哈菲兹说,凭他的利剑,他已攻下了世界上任何有人居住的地方,以增加他的大本营布哈拉及撒马尔罕两城之光彩;而你这大混蛋,居然要把这两个城市拿去换取设拉子土耳其人的黑痣。哈菲兹回应说,亲王原来是为了这种小事浪费时间来接见他。帖木儿听了他的这句答话后非常开心,于是赦免了诗人,并且赐给他一份很丰盛的礼物。
参考资料
HAFEZ .HAFEZ'S LIFE AND TIMES.Encyclopaedia Iranica.2023-12-30
纪念哈菲兹学术研讨会召开.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2023-12-29
Ḥāfeẓ.ENCYCLOPEDIA Britannica Facts matter.2023-12-30
哈菲兹.中国回教博爱社.2023-12-30
HAFEZ i. AN OVERVIEW.Encyclopaedia Iranica.2023-12-29
波斯:哈菲兹的抒情诗.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2023-12-30
伊朗的诗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3-12-29
伊朗驻华大使出席哈菲兹纪念日座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官网.2023-11-30
2004年印度邮票简述.中国集邮信息网.2023-12-3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声名远播
晚景凄凉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以“加扎尔”(ghazal)体为主
以歌咏爱情和美酒为主题
运用象征元素
人物思想
宗教思想
政治思想
文学思想
人物关系
成就影响
人物评价
相关争议
生卒年争议
出生地争议
诠释争议
后世纪念
哈菲兹墓
纪念日
纪念邮票
轶事典故
诗人与国王
哈菲兹与帖木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