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元(1920年8月4日-2022年12月6日),出生于中国广东汕头,中国著名教育家,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开拓者与奠基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教师,
厦门大学原副校长、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文科资深教授。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参与教学工作。后又以教师的身份得到保送,在
中国人民大学和
北京师范大学进修研究生课程。
潘懋元一生忠于教育事业,他从15岁开始执教,初中毕业的他在家乡的一所小学当老师,教三年级国文和算术,他在读
高中、上大学时,一边读书,一边教书。他当过小学校长,是
厦门大学附属演武小学前身、厦大附属小学的第一任校长,做过中学教务主任,曾任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问、海外函授学院院长。他所编著的《高等教育学讲座》和《高等教育学》分别于1983年、1984年成功出版,一门新的学科——高等教育就此诞生。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潘懋元促成
中原地区最早的4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点。
潘懋元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受到了高等教育界以及教育科研界的大力推崇。1978年,潘懋元在发表的论文中提出要建设
高等教育学,并于1984年出版了第一部《高等教育学》,标志着一门崭新学科的诞生,在先生的努力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高等教育学列为二级学科。在潘懋元的不懈努力下,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2012年,
福建省第三届杰出人民教师表彰暨
教师节庆祝大会授予潘懋元“福建省第三届杰出人民教师”荣誉称号;2014年,潘懋元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0年,潘懋元出生于
汕头市,他家境平庸,但自身热爱学习,在学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受到校长的认可,因此在小学毕业时直接升了中学。他15岁初中毕业,第一次走上讲台,在家乡的一所私立小学兼职做老师,自此开启了执教生涯。
他的第一次讲课并不顺利,当时他教三年级,有些学生跟他年龄相差无几。上第一节课之前,他很忐忑,费了很多心思,认认真真备课,未料到了课堂上不到15分钟就讲完了。当他转身在黑板上写字时,居然有学生朝他丢纸团,还有人叽叽喳喳讲个不停。尽管这是一个失败的开始,但是他没有放弃,而是找来
教育学方面的书本,琢磨研读。他说:“我也碰到过困难,但是我没想过放弃。”潘懋元用自己的经历来证明,失败才是成功之母。
求学经历
1941年,潘懋元成功考入了
厦门大学教育系,在恩师李培博士的影响下,潘懋元开始接触西方教育理论。他在坚守
中原地区传统“时中”思想的基础上,辩证地看待西方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945年他大学毕业,去到江西
南昌市葆龄女子中学教书,次年回到厦大担任助教。
1951年8月,以讲师身份被保送,去到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教研室研究生班进修。1952年2月,潘懋元随研究生班转入
北京师范大学学习,教育学的专业课是由
苏联专家来授课的,在这一段学习过程中,他系统地了解了苏联的教育理论和体系。针对如何将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运用到到中国教育的研究中,他开始深思熟虑。
1952年9月,潘懋元正在北师大读研二,在他收到
厦门大学王亚南校长的来信后,决定中断学业,返回厦大进入教育管理工作。因为当时全国在学习苏联,学校的教育培训制度需要大改,热爱教育事业的潘懋元选择了回母校任职。
教育学研究时期
1957年,潘懋元组织编写了《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开始了对构建
中原地区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的初步尝试;1983年,在潘懋元等前辈的努力下,高等教育学被正式列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1984年,潘懋元主持编撰的第一部《
高等教育学》出版,
厦门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硕士培养点;1986 年,厦门大学获批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潘懋元也成为中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导师。 至此,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初步确立,全国和地方各类高等教育社团和研究机构、高校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点相继设立,各类高等教育专业学术期刊和理论专著等也都陆续问世,高等教育学学科逐渐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 1993年,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潘懋元领导创办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并任理事长。
20世纪80年代,潘懋元创立了一种新的学术讨论方式——“周末学术沙龙”。时间在周六晚上,地点在他家的客厅,学生们风雨无阻地聚到一起进行师生平等的知识探讨。一般由潘懋元先起头,引出一个话题,学生们随之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探讨过程中,有激烈辩论也有答疑解惑,氛围很好,改变了教学的单一形式。
晚年经历
潘懋元多年来坚持做公益。2000年潘懋元80寿辰时,他从个人积蓄中拿出近20万元设立“懋元奖”,每年在
厦门大学校庆期间对优秀年轻师生给予奖励。在厦大85周年校庆时,他又捐款25万元,其中20万元指定用于“懋元奖”,成为在校教师中个人捐款数额最大的一笔。
2022年,已经100岁高龄的潘懋元受邀在公益讲坛上网课。课上,他阐述了自己对于教育的看法观点,指出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一样在成长。当教师不仅要懂得课本知识,更要将知识吃透,这样才能够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在2022年12月6日上午,潘懋元因多脏器功能衰竭,医治无效逝世,享年103岁。
11点30分,30多名
厦门大学师生、潘懋元曾经的学生与好友,自发赶到医院,护送他的灵柩前往殡仪馆。12点之后,潘懋元离世的消息迅速通过网络,在他的学生中传开,在教育人中传开……一时间,高等教育学术界、
教育行政部门、厦门大学以及80年来曾经在讲台下听过他讲课和接受过他亲身教诲的莘莘学子,都在缅怀、追忆。
主要作品
学术论文
截至2020年8月,潘懋元已发表600多篇学术论文。1978年,他的论文《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发表于《
光明日报》,论文《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建立高等教育学科议》在《
厦门大学学报》发表。
著作
截至2020年8月,潘懋元共出版著作(含独著、主编、参编等)70多部。1983年,潘懋元出版了《高等教育学讲座》,为
中原地区第一部《高等教育学》的诞生和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经过不懈的努力,《
高等教育学》(上下册)终于在1984年、1985年出版,这标志着一门新学科的正式诞生。
主要思想
理论创新
潘懋元鼓励理论创新,并渴望高质量的原创性基本理论研究成果的产生,他提出,学术价值高的佳作,大多是厚积薄发的科研成果而不是应景之作。2004年,在《
教育研究》杂志创刊25周年时,他对刊物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赏。
理论转化为实践
潘懋元认为不论是科学研究或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实践,都应是处于科学前沿的有创新意义的工作,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论证,潘懋元于1986年首创了“学习—研究—教学实践三结合”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成功将学习、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生不仅得到了讲课和主持课堂讨论的实际锻炼,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提高了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质量,对实现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起了重要的作用,“三结合”教学方法于1997年获得
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
一等奖等3项奖励。
教学相长
潘懋元在学术交流以及教学实践中,提倡教学相长,同学生一直保持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虽然严于治学,但同时也给学生以宽松的学术环境、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内率先招收高等教育学研究生之时,潘懋元就创设了一种课外学习制度——周末学术沙龙,每到周六晚上,教师和研究生们都会齐聚一堂,相互切磋琢磨。
高等教育思想
潘懋元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与学前教育学等学科一样基本上属于应用型科学。潘懋元还强调,高等教育学是在教育基本理论与高等教育实际活动之间的桥梁,并且除此之外,高等教育学还必须探讨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
潘懋元的“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理论
1980年,潘懋元在为
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班进行讲课的时候,正式提出了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即教育的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并于1985年出版的《高等教育学讲座》中对这两条基本规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潘懋元认为,外部规律的主要含义是指“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而对于内部规律中的“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潘懋元提出这并不是一般人所谓的“德智体体美全面发展”。
潘懋元认为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教育的外部规律制约着教育的内部规律,同时,教育的外部规律必须通过内部规律来实现。
潘懋元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思想
潘懋元曾提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就面对着来自科学技术变革以及市场经济的双重挑战,并指出,这双重挑战的实质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潘懋元教授认为虽然市场经济对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会带来必然的“冲击”,但这种“冲击”并不全是坏事,反而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属性。
潘懋元认为,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中国高等教育应该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同时他强调,在中国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确保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使高等学校成为“权力与责任”相统一的办学实体,只有这样,高等学校才能在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
家庭成员
1941年潘懋元考入
厦门大学教育系,成为了李培囿博士的一名学生,潘懋元先生后来在回忆中表示,李培囿博士不仅是他求学时的系主任,也是指引她人生道路的恩师。
潘懋元先生的大女儿潘凯伦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曾任
厦门市化工厂技术副厂长,是当年厦门化工系统两名
高级工程师之一;
老二
潘世墨,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曾任教育部三个专家委员会委员和
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原厦门大学常务副校长;
老三潘世平,毕业于厦门师范专科学校,曾任集美师范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和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校长;
老四
潘世建,曾任厦门路桥建设投资总公司总经理,省劳模,厦门市副市长、政协副主席。
荣誉成就
学术荣誉
个人荣誉
人物评价
国际著名教育学者许美德(Ruth Hayhoe):他可能从没掌握过一门外语,在数学和自然科学中也并没有很高的造诣,但在他早期教育中,首先学会了怎样做人,同时也学会了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最后,他学会了把从各处学来的有用的知识融入他学生时代形成的知识框架中。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潘懋元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界的一面旗帜,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界的众多第一。他创建了
中原地区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出版了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开山之作《高等教育学讲座》和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
人民网:潘懋元毕生矢志不渝,致力于繁荣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他提倡建立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领导创建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他践行“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遗余力扶持兄弟高校建立高等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点,支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分支学会建设,推进全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发展,构建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国学派”,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理论走向世界。
厦门大学:“潘懋元以一个教育家的卓见提出了‘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为中国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以一个教育家的情怀关注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与改革;以一个教育家的使命在中国大地上传播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高等教育学者的声音。他的思想与实践引领了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推进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了政府科学决策,提升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光明日报:潘懋元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开拓者,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奠基人。
改革开放后,他将自己的学科思想付诸实践,并不断丰富和发展高等教育理论,形成了自己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蓬勃发展。潘懋元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建树在奠定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基础的同时,也培育和滋养了一大批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
后世纪念
2023年7月30日,在纪念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40周年大会中,中国著名教育家,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开拓者与奠基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教师,
厦门大学原副校长潘懋元被授予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
特别贡献奖”称号。
参演经历
潘懋元在他99岁时贡献了银幕处女秀——在《当我们海阔天空》中本色出演一位大学教授,这部影片以在厦大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背景。2020年,潘懋元出席影片在厦大举行的首映礼暨答谢点映,他说他是被“骗”去当演员的,事先没有人告诉他,等到了现场,他才被告知要出演一个角色。潘懋元在影片中饰演一位老教授,有一段几十秒的镜头,不过,却拍了近三个小时。 当时,剧组特地为潘懋元安排替身,他只要露个脸就行,不过,潘懋元拒绝了,他说:“若要我拍,那就必须都是真的我。”
社会职务
人才培养
学生培养
截至2022年12月,潘懋元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者和教育管理人才。潘懋元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等。
开设课程
潘懋元曾每年给博士生开设《中国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和《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教学建设
潘懋元提倡建立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扶持兄弟高校建立高等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点,领导创建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支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分支学会建设,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发展,构建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国学派”,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理论走向世界。
教学理念
潘懋元提倡广泛调查、深入考察、参与教育实践,尽可能使科研成果客观些、科学些,并充分考虑科研成果的可行性。他说,理论和实践是有距离的。一种理论要应用到实践,先要把学术理论转化为应用理论,还要把应用理论转化为政策,再将政策转化为措施,才有可能影响行动。
学习制度
20世纪80年代中期,潘懋元创设了一种课外学习制度——周末学术沙龙。他在每周六晚上准时在家里客厅接待他的学生,没有课堂上的正襟危坐和刻板拘谨,大家畅所欲言,既谈学问,也谈人生。多年来,他的周末学术沙龙延绵不断,举办近800次的“周末学术沙龙”。
培养方法
潘懋元在多年的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探索了一套适合研究生培养的“学习—研究—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法。他除了重视学生课程学习外,还强调博士生的学术活动、论文写作和思想修养。他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深受熏陶。此外,他还积极鼓励学生在学术例会上做学术报告和参加学术讨论,并支持他们在校内开讲座。同时,他与校外学术组织联系,让学生撰写有—定质量的论文去参加校外学术会议。学生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活跃了学术思想,扩大了学术视野。他不仅要求博士生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而且还要使其成为未来学术带头人,要求具备组织、领导集体学术研究的能力。
教育成果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