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医学院坐落于台北市中正区中山南路与仁爱路的交口。医学系是
台湾省医学教育史上最悠久的学系,历经多次改名及扩大规模,于1936年正式成立。
历史沿革
1971年始奉教育部命令,将医科更名为医学系。2000年12月正式成立医学系办公室,负责医学系的系务、招生、学生事务及教学协调,强化对学生的照顾,并协助医学教育改革的持续推展。
由于历经百年,故校舍建筑经多次改建与变迁。目前院区内,
存有三个不同时期的建筑物,分别为日据时代的二号馆,药学馆及
药理学馆;二次大战后的药理实验室、联合教学馆、圆形教室以及男二与女六宿舍;最后为整建后的建筑物
基础医学大楼及诊断治疗大楼等。不同时期的建筑各展现其不同的特色及风貌。
科学研究
科研成就
在学术研究方面,该院学术研究凭借前辈的努力与耕耘,至今累积了丰硕的成果,并在
台湾省学术研究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且于医学研究领域独占头。
而为了更上层楼,及提升整个医学研究水平,该院于1996年配合校研发会正式成立研究发展室,整合并有效运用医学院、附设医院及公卫学院之研究环境;利用有限经费集中购置
精密仪器、改进学术研究相关制度、依重点发展需要,成立跨领域、整合性之群体研究计划,并统筹办理医学校区学术研究相关之行政事务。
此外,在研究计划方面,该院学术研究计划经费主要来源为国科会、卫生署、政府相关机构及
财团法人委托计划等。该院及附设医院则依循“仪器共享、资源共享、基础临床整合、协助新进同仁、详实追踪、奖励发表”之原则,编列相关研究经费,推动学术研究发展,成效卓著。
领导团队
历任领导
第一任暨第三任院长杜聪明(1945.12-1947.3;1948.7-1953.7)
1922年
京都大学授与
医学博士,是日本帝大首次得到医学博士的外籍人士,亦首开
台湾省第一位医学博士,时人以“北有杜聪明”来称颂这位青年俊彦。于1922年10月,自京都返台任医事教授,是台湾蛇毒、鸦片瘾者的统计及中药研究的权威。
台湾光复后,杜博士两度受聘为台大医学院院长,在台湾大学增设药学系及牙医学系,以培养医药人才贡献卓著。秉着其一贯精神,以“药学至上,研究第一”的态度专心致力
医学教育工作,拟定台湾医学教育制度,并认为学人应抱有乐学至上,研究第一的求知精神。对学生除采取严格管理外,更极力爱护,尽量与学生接触,听取意见,给予帮助。
在师资延聘方面,尽量留用优秀的教授,并创设慰灵
公祭表示对遗体捐赠者的追悼及感谢。杜博士对医界有深厚的期望,希望医界同仁以医学的学习为快乐,认识
阿尔伯特·史怀哲先生主张的“生命之畏敬,生命之尊严”,对任何生命都要敬重,不管贫富、地位高低及送礼之有无,以同样的仁心,尽其所能来治疗其病苦,对医学的研究以真挚的治学态度,发挥专长来促进医学之进步及增进人类之健康。
严智钟
第二任院长严智钟(1947.4-1948.6)
1915年日本东京帝大医学士毕业,曾任北京传染病院院长,军政部军医校校长,于1947年起任台大医学院细菌学科教授,同年接任医学院院长,其任内医科定为六年制,并增设生理学科研究所及病理研究所。
第四任院长魏火曜(1953.8-1972.7)
1942年荣获东京帝大医学博士学位,1953年继
杜聪明接掌台大医学院。在职19年间,台湾医学教育由全然袭自日制开始脱胎换骨,大力培植人才,以美援聘外籍顾问协助革新,并选送教授赴美进修,积极改善教学设备,提升教学质量。
为因应医疗人才人力的贫乏,陆续增设护理、医事技术、复健医学等
科系,并着手进行各科系研究室兴建,设立八个研究所、三个博士班。为了提高临床医师的水平,及争取国内医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学术地位,首创小儿科医学会,并于医学会任内以理事长身份,力荐当局引进小儿麻痹沙宾疫苗。由于从临床到学术成绩卓然,于1968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72年卸下院长职务后,转任台湾大学教务长7年余,致力校务现代化,直至1979年退休。由于其任内的努力,使国内
医学教育从萌芽到茁壮,由
殖民过渡到本土化,奠定了
基础医学的根基,确立了临床制度的完整,并一手推动医疗相关公益事业。
李镇源
第五任院长李镇源(1972.8-1978.7)
1945年荣获
台北帝国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其致力
药理学研究三十年,因
台湾省实际需要,对于蛇毒神经毒素之药理研究,成就特巨,所领导之台湾大学药理学研究所已列为国际蛇毒研究主要中心之一,故于1970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生物组院士。
1972年接任医学院院长,上任后为了改革兼差、开业、收受红包等积弊,除了全力推动“专勤制度”外,还聘请资深教授组成“医学院改革委员会”,希望能对台大医学院各种积弊大刀阔斧改革。除此之外,在每年新生训练时,一定告诉医学院学生“医生的天赋是为了帮助病人,不是为了赚钱,如果有人为了赚钱,应该转到其它学系”,令医学院学生印象深刻。
1976年荣获国际毒素学会Redi奖。1986年自台大医学院退休,任台大医学院名誉教授。李镇源在求学时代酷爱阅读课外读物,在一本中学时代读过的
日本小说中,有一段话令其永志难忘:“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应该把理想实现出来,在地球上留下足迹”,这句话后来成为他的座右铭。
彭明聪
第六任院长彭明聪(1978.8-1983.7)
1945年获
台北帝国大学医学士,于1951年起任台大医学院
药理学教授。
长期研究生殖生童;对于新生鼠之下视丘,脑下生殖器机能方面,研究其分化及老化之因,贡献甚多;所发表之研究成果,陆续受英美学者证实,故于197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78年接任医学院院长,任内增设
临床医学研究所;取消临床医学课整合教学制度,恢复各科独立教学;成立学士后医学系。
杨思标
第七任院长杨思标(1983.8-1985.7)
1953年荣日本新泻大学
医学博士,为国内胸腔内科知名权威学者,尤专长肺部X光片判读,对
肺结核及
肺癌研究、诊断与治疗,有独特的技巧与贡献。
于1983年接掌医院院长,在附设医院实施专勤制度(1984年8月),完成编辑《枫城四十年》,于1989年荣退,但服务杏林之精神仍不灭当年,贡献其所学及数十年之医务行政经验,远赴
花莲县接掌佛教慈济护专,主持校务,培植护理新军。
杨照雄
第八任院长杨照雄(1985.8-1987.7)
1960年荣膺日本松元医科大学
医学博士。1982年因“裸鼠继代之
鼻咽癌细胞内的EB病毒基因之表现”的研究,获行政院杰出科技荣誉奖。
杨教授每天带两个饭盒,研究至夜晚,是
杜聪明老院长的“研究第一,乐学至上”的奉行者。
其座右铭为: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尽量奉献而不求回报。任台大医学院院长以后,特别重视
基础医学的研究,并想尽办法为其筹款,自许为医学院发展铺路。
黄伯超
第九任院长黄伯超(1987.8-1991.7)
于1958年荣获日本
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博士,1968年起任台大医学院生化学系教授。1979年因有关国人
蛋白质需要量、一般营养状态及中国特有食品营养价值之研究,获颁教育部学术奖金。于1987年接任医学院院长,为期全面提升该院专任教师教学、研究、服务之水平,建立教师再评估及续聘制度,特设“教师评估委员会”,凡教授、副教授、讲师自任现职之日起满四年,应即进行评估,其后每二年再评估一次。
各项综合表现不佳者,促其限于二年内改进,期满仍未见改进者,经委员二分之一以上同意,可建请校方不予续聘。另外任内促成与
哈佛大学医学系学生之交流,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
陈维昭
第十任院长陈维昭(1991.8-1993.6)
1973年获日本国立东北大学
医学博士,1989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硕士,1983年起任台大医学院教授。1979年因
坐骨连体男婴分割手术之成功,广受国内外瞩目。
1991年接任医学院院长,为健全该院体整发展,促进院务改善,协助院长推动院务,特设立“院务咨询委员会”。另为整合并改进各科系所学生及附设医院医事人员之教学,特组成各科系所教育小组,并遴聘造诣高深之学者专家担任“讲座”。1993年6月荣升台湾大学校长。
谢贵雄
第十一任院长谢贵雄(1993.11-1994.7)
1965年台大医学系毕业,1968年至1971年担任
美国海军第二医学研究所研究员,1982年起任台大医学院
小儿科教授。为国内小儿过敏气喘研究的先驱,曾获国科会杰出研究奖,并多次担任国际学会主席,亦曾经担任多个学术团体的理事长。1991年任国科会生物处处长,负责推动全国生命科学研究,在各大医院大力整合中西医研究合作。
1993年经院长推选委员会遴选为第十一任医学院院长,任内为保障教师权益,增进和谐,拟设置教师申诉评议委员会,办理医学院教师申诉案件之评议。于1996年转任
长庚大学儿童医院及长庚中医院筹备主任,致力于中西医学整合和中医药教育。
谢博生
第十二任院长谢博生(1995.8-2001.7)
1967年台大医学系毕业,1974年获日本东京医科大学
医学博士,1983年起任台大医学院内科教授,1992年任该院教务分处主任暨附设医院教学副院长,负责规划并推动该院教育改革,
于1993年八月至十月及1994年八月至1995年七月担任该院代理院长,于1995年八月经院长推选委员会遴选为第十二任院长,
谢院长上任后致力于改善教学制度,美化校园,整合学术研究,提升教育质量,提振人文精神,保存修复二号馆,规划筹建“
会议中心暨医学研究中心”大楼及“
药学专业暨护理大楼”等,促该院朝更具医学科学与人文结合之教育摇篮发展。
第十三任院长陈定信(2001.8-2007.7)
陈院长定信系1968年台湾大学医学院医科毕业,1975年于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研究所从事
肝癌及
肝炎研究,1979年至1980年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肝炎病毒组担任客座研究员(VisitingScientist),1983年起任台湾大学医学院内科教授,1987年至2001年任该院附设医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1996年起兼任附设医院胃肠肝胆科主任,对于肝炎及肝癌研究蜚声国际,1992年当选中研院院士,2004年任世界肝脏医学会理事长(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StudyoftheLiver,IASL),2005年膺选
美国国家科学院(US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海外院士。
2001年8月经院长遴选委员会遴选为该院第十三任院长,就任后致力继续提升
医学教育质量,培育优质医疗人员,期能服务社会,并盼毕业生能领导医界,造福人类。同时也努力提升该院之医学研究水平,为使同仁能顺利从事与基因体相关之研究,于2003年成立台大基因体医学研究中心,用心良苦。
杨泮池
现任院长简介
杨泮池教授1979年台大医学系毕业,1990年获得台大临床医学研究所博士学位。杨泮池教授致力于国人
肺癌之致病机制及转移机转研究,曾获十大杰出青年奖、东元科技奖、台大特聘教授与
讲座教授等殊荣,2006年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自1998年起历任
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内科部主任、台大医学院教务分处主任、台大医院副院长等职务。
2006年经医学院院长推选委员会遴选为第十四任医学院院长,就任后致力于提升该院教学、研究及服务品质,加强研究团队之整合,强化教师、学生素质,期望将台大医学院朝向华人顶尖、世界一流学府的目标迈进。
办学条件
人才培养
该院至今已走过百年历史,在岛内
医学教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医学教育为百年大计,时值医学知识之急速爆涨与累积,该院师生除传承优良传统外,更以“
人文关怀为基础”、“病患为中心”进行疾病的诊疗,养成团队合作习惯、具备研究创新能力,以符合新世纪与新环境的需求。
未来该院将续推动全人教育,提振医学人文精神,期医者在医学教育革新与人文精神推展下一代比一代优秀。
1.培养医师人才,授予现代之医学知识与观念,以改进人类健康。
2.培养医学专才及科学家,使之成为医学及卫生科学师资及研究者。
3.推动
生物医学及卫生科学之研究,以解决本国之卫生问题及增进生物医学的基本知识。
校园环境
校园活动
重视社团活动是台大的一项优良传统,该院秉持这样的传统,自日据时代起师生即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光复后,各项社团活动亦非常踊跃,提供学生一个舒展身心、运动交流、提升人才素养及一探艺术殿堂奥妙的快捷方式。
除了以各系所为主的各系学会、研究生
互助协会外,该院学生社会服务性社团(学生社会服务团、渔服医疗服务队等),亦为一个常态性社团,每年寒暑假的医疗服务成为该团的活动之一。传统医学研究社则以建立完整的针灸治疗评估,并能服务矿区山地的乡民,成绩卓著。
在艺文社团方面,主要包音乐演出活动为主的杏林弦乐团、合唱团;医学院自然保育社、绘画与美学的绿野社、杏林浪漫摇滚社、强调人文精神的文学创作社,以及以
摄影为主的医影社。
此外,在宗教励志社团方面包括晨曦佛学社(医法分部)及医心社。体育社团方面包括足球队、桌球队、网球社、田径队、合气道社、篮球社、棒球社、羽毛球社、橄榄球队等等。
该院学生在上述多彩多姿的社团生活中,为平日沉重的课业增添不少色彩,透过这些社团活动,不仅找到自我,同时也触及另一种
医学教育面,身心所感受,皆是医学教育本质对生命的一种理想与期许。该院与学生相关事务,诸如
课外活动,各项奖学金申请案及学生生活辅导等皆由学生事务分处负责执行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