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地亚战争指的是1991年到1995年之间,克罗地亚从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脱离出来时,克罗地亚人和
塞尔维亚人之间因独立和反独立而引发的战争。
20世纪80年代,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经济衰退,各种问题逐渐浮现。其6个加盟共和国经济发展程度各异,宗教信仰、民族属性也有极大不同,政治诉求对立。1991年6月25日,
克罗地亚宣布独立。27日,主要由塞尔维亚人组成的南斯拉夫人民军对克罗地亚发起进攻,试图保持南斯拉夫的国家完整。同时,克罗地亚境内的塞尔维亚人也成立武装队伍,抢占克罗地亚领土,克罗地亚军队奋起反击,保卫克罗地亚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克罗地亚战争就此爆发。这场战争持续了四年(1991年到1995年),最终在
联合国的干预下才结束。
克罗地亚战争以克罗地亚获胜为终点。尽管克罗地亚因战争遭受极大创伤,出现经济萎靡,人口锐减等现实问题,但是克罗地亚也籍此实现了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在这场战争中,双方的种族灭绝罪行遭受到很多非议。
历史矛盾
第一南斯拉夫(一战后)
1918年12月1日,
塞尔维亚一
克罗地亚一
斯洛文尼亚王国成立,塞尔维亚国王佩塔尔一世成为国王,该国是以塞尔维亚为王国中心的联合国家。不久后,亚历山大一世成为国王。1920年,国家举行了第一次制宪议会选举,代表了一半以上选民投票的塞尔维亚人获得胜利,使得中央集权制思想压制了克罗地亚人推崇的
联邦制,但是中央集权制和联邦制的斗争贯穿整个王国的政治生活之中。在政府和军队中,塞尔维亚人占据了绝大多数的高级职位。
1921年6月28日,该国通过了《圣维多夫日宪法》,宪法确认了
塞尔维亚资产阶级的
霸权地位,而无视其他民族的存在。1928年6月20日,最大的反对党
克罗地亚农民党的5名议员遭枪击,党领袖斯·拉迪奇重伤不治。刺杀事件引发
克罗地亚人的强烈不满,爆发了大规模示威游行,并与警察发生了冲突。1929年1月6日,亚历山大一世发动
政变,清洗了资产阶级民主,实行公开独裁统治。同年10月3日,国家改名为
南斯拉夫王国,体现统治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想。1934年10月9日,亚历山大一世国王在马赛遇刺身亡。
1941年4月6日,
德国和
意大利纠集
匈牙利和
保加利亚两国,入侵并占领瓜分了南斯拉夫王国。侵略者利用南斯拉夫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分而治之政策,扶植
傀儡政权,调唆民族残杀。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反法西斯斗争变成了
克罗地亚人和
塞尔维亚人的自相残杀,造成了大量人民死亡,并且引发难民潮。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南斯拉夫共死亡170.6万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在
法西斯主义唆使下
南斯拉夫王国民族间自相残杀的受难者。
第二南斯拉夫(铁托时代)
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由南斯拉夫共产党执政,约瑟普·布罗兹·铁托任第一任总理兼国防部部长。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
联邦制国家,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
斯洛文尼亚、波黑(全称为
波黑——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和
黑山6个共和国组成。在约瑟普·布罗兹·铁托的巧妙手腕和超凡魅力的影响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1970年,塞尔维亚共和国与
克罗地亚共和国通过报纸互相攻讦。次年,1971年,克罗地亚共和国要求从联邦独立出去,提出建立自己的军队和发行自己的货币。1974年,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国和自治省平等参加联邦机构的原则,赋予
科索沃自治省和
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很多跟其他共和国同样的权力,它们名义上归塞尔维亚管辖,实际上却获得了准国家地位。即该宪法规定六个共和国和两个自治省之间拥有平等的发言权。这让塞尔维亚不满,认为该宪法损害了占南斯拉夫组成人数中最多的塞尔维亚人的权利。
1980年5月4日,
约瑟普·铁托去世。失去了这位政治强人,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各共和国之间的分歧越来越难以调和。20世纪80年代,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出现债务危机,尽管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国家经济仍然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1986年9月,塞尔维亚共和国科学与艺术科学院公布了一份《关于我国现实社会问题备忘录》,作者谴责了铁托(
克罗地亚人)等人执行了一条损害塞尔维亚人民的“民族主义路线”,从民族上、政治上和文化上分裂联邦,全面仇视塞尔维亚。该书指出,
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两个共和国在联邦占据政治和经济优势,它们结成“秘密联盟”反对塞尔维亚人民的利益,在克罗地亚共和国的塞尔维亚人受到虐待,在
科索沃自治省的塞尔维亚人遭到“种族灭绝”。
战争背景
政治背景
多党制与南共联盟终结
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即南共产党,简称共盟)一直是全国唯一的执政党。1990年以前,南共联盟中央只主张政治多元化而不主张多党制。但是,当南斯拉夫社会长期沉沦于困境之中而找不到出路,南共联盟作为执政党的受信任程度急剧下降时,人们把目光转向了多党议会民主制。1989年6月,
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宣告组成,至1990年12月20日,在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境内已注册的
政党达248个。
1990年1月20日,南共联盟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会召开。会上
斯洛文尼亚共盟代表团和其他共和国共盟代表团之间发生激烈争论。斯洛文尼亚共盟代表提出民主变革,要求解散南共联盟,
塞尔维亚共盟代表对此坚决反对。1月23日,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共盟代表团提出关于把南共联盟变成“各平等共和国共盟组织的联盟”的建议,遭到反对,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共盟代表团宣布无限期退出代表大会,该会议因此休会。同年5月26日,南共联盟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会继续举行,斯洛文尼亚和
克罗地亚两个共和国的共盟代表团拒绝出席。会议既没有选举新的中央机构,也没有作出任何重要决议。就这样,南共联盟结束了自己的活动。
各有主张
1990年10月4日,
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联合提出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邦联制方案”。该方案规定,南斯拉夫应该改组为“主权国家联盟”。组成联盟的各共和国拥有自己的货币,向国外派驻自己的外交使团,在统一指挥下各共和国有自己的军队。1990年10月10日,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成员同各共和国总统一起讨论了国家未来的几种方案:
塞尔维亚和
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张“真正的联邦”;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和
克罗地亚坚持邦联制;马其顿共和国和
波黑摇摆不定。
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方案遭拒绝后,12月22日,克罗地亚颁布了本共和国的新宪法,宣布克罗地亚为“主权国家”。1991年5月19日,克罗地亚实行独立公投,78%的公民认为克罗地亚应该要独立。根据这个结果,克罗地亚在6月25日和斯洛维尼亚一同宣布独立。整个1991年,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6个共和国之间的矛盾无法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以
塞尔维亚为一方,以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和
克罗地亚为另一方,民族之间矛盾越来越深,甚至严重对立。
社会背景
人口分布
南斯拉夫国土面积25万余平方公里,人口2300多万。根据1981年的人口普查,塞尔维亚族人口最多,有814万,占全国人口的36.3%。克罗地亚族次之,有443万人,占19.8%,波斯尼亚族有200万,斯洛文尼亚族175万,阿尔巴尼亚族173万,马其顿族134万,黑山族58万,还有自称是南斯拉夫族的人122万。
宗教信仰
南斯拉夫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尽相同。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长期受奥匈帝国统治,受罗马文化影响较深,两族信奉
天主教。塞尔维亚、马其顿、黑山等族信奉东正教。波斯尼亚族和阿尔巴尼亚族则信奉
伊斯兰教,它们被
奥斯曼帝国统治了100多年。
经济因素
组成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各共和国差异甚大,经济发很不平衡。在6个共和国中,
斯洛文尼亚经济最发达。它工业发达,劳动生产率高,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的17%,人均产值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一倍。
克罗地亚经济也较发达,
加工业占全国64%,海岸线长1778公里,占全国84%,每年的旅游收入可观。
塞尔维亚经济发展缓慢,它境内的自治省十分落后。至于
波黑战争、马其顿和
黑山3个共和国,经济也都不发达。
1966年,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设立了加速发展不发达地区基金会,规定各共和国按社会产值多少向基金会缴款。成立之后,该基金会累计向不发达地区发放了100多亿美元的长期低息贷款。但是由于各共和国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人口增长过快,投资效益不高。导致各共和国之间在经济上的差距越来越大。随着南斯拉夫全国经济恶化,各共和国之间的经济矛盾就显得愈发突出。
斯洛文尼亚、
克罗地亚等发达地区不愿继续向不发达地区“输血”,拒绝向基金会缴款,并产生了分家单干的想法。不发达地区则指责发达地区“剥削”了他们,“掠夺”了他们的财富。于是南斯拉夫国内的南北矛盾迅速激化。
自治区合并
据克罗地亚共和国1991年统计,克罗地亚共和国境内人口中,克罗地亚族为370万人,占总人口的77.9%;塞尔维亚族为58万人,占总人口的12.2%。这些塞尔维亚族人员保留着塞尔维亚族的宗教、语言和民族属性。
1990年4月,
克罗地亚当局筹划脱离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而克罗地亚境内的
塞尔维亚族反对独立,要求和塞尔维亚共和国一起留在南斯拉夫。6月,在克罗地亚境内的塞尔维亚族聚居区
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和斯拉沃尼亚东部和西部成立了三个塞尔维亚族自治区。7月25日克罗地亚境内的塞尔维亚民主党在发表塞尔维亚族的主权和自治的声明,并成立塞尔维亚民族委员会。8月17日,克宁地区塞尔维亚族夺取了当地克罗地亚警察部队的武器,在交通路口设置障碍,同克罗地亚“特种部队”发生局部冲突。12月22日,塞尔维亚族三个自治区决定合并成立克拉伊纳共和国。
战争过程
民族冲突
1991年2月28日在克罗地亚共和国脱离南斯拉夫的倾向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克宁地区的
塞尔维亚族代表独立和脱离克罗地亚的宣言。4月9日克罗地亚共和国总统决定将克罗地亚内务部警察部队改编为作战部队,组建了克罗地亚军队。塞尔维亚族则通过缴获枪支、走私武器,也建立了自己的武装部队。6月,塞尔维亚族在东斯拉沃尼亚建立了自己的基地,并在南斯拉夫人民军的支持下,开始炮击奥西耶克、温科夫采、特罗沃等克罗地亚城市。6月25日克罗地亚议会通过关于克罗地亚主权和独立的宣言,宣布克罗地亚脱离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而独立。同日,在克罗地亚东部地区的
塞尔维亚族人通过决定,建立“斯拉沃尼亚、巴拉尼亚和西斯雷姆塞尔维亚自治区”。
全面战争
1991年6月25日,克罗地亚共和国宣布脱离南斯拉夫,实行独立,而克罗地亚境内塞尔维亚族也宣布脱离克罗地亚共和国而独立,南斯拉夫人民军以调解冲突为名介入其中。6月27日,
南斯拉夫王国人民军攻入克罗地亚城市
奥西耶克市。7月7日,又以建立隔离区为名占据了巴拉尼亚地区。此时,南斯拉夫人民军已经从调解冲突变为参与冲突,克塞两族之间的民族冲突已演变为
克罗地亚军与
塞尔维亚族武装和南斯拉夫人民军之间的战争。南人民军动用飞机、坦克、火箭等向克罗地亚进攻,战场最初在克罗地亚东北与塞尔维亚接壤的东斯拉沃尼亚地区。7月-8月间,南斯拉夫人民军大举进攻埃尔杜特、温科夫、奥西耶克、武科瓦尔等城市,随后战场从东向西推进到
瓦拉日丁、
萨格勒布、
锡萨克一带。9月,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人民军占领了锡萨克附近的科斯塔伊尼察和托普斯等城市,瓦拉日丁、查利瓦茨和首都萨格勒布市都遭到了空袭。
1991年9月13日,
克罗地亚决定封锁南斯拉夫人民军在克罗地亚的所有军营,引起反弹,克罗地亚境内所有南斯拉夫人民军全面投入战斗。9月18日,南斯拉夫人民军占领佩特里尼亚地区。10月7日,南斯拉夫人民军飞机空袭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市时,两颗炸弹击中克罗地亚总统府。10月23日,南斯拉夫人民军和塞尔维亚族武装联合进攻克罗地亚名城杜布罗夫尼克。11月18日,武科瓦尔市被塞尔维亚族武装攻陷。至12月中旬,塞尔维亚族武装和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人民军已占据
克罗地亚三分之一的领土,克罗地亚一半以上的领土都在经历战争。
国际调停
1991年8月,
欧洲共同体出面调停克罗地亚军与
塞尔维亚族武装、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人民军之间的战争,双方签订停火协议。至9月17日,停火协议签订了13个,仍然无法阻止双方的战争。11月23日,
联合国秘书长特使
赛勒斯·万斯出面斡旋,签订了第14个停火协议,依然西没有平息战火。11月25日,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对南斯拉夫实行武器禁运的决议。11月29日,通过向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派遣维和部队的决议。次年1月2日,在万斯斡旋下,
克罗地亚交战双方在
萨拉热窝签订第15个停火协议。4月4日,第一批维和部队抵达克罗地亚,并在克罗地亚境内
塞尔维亚族区建立了“联合国保护区”(UNPA)。
局部冲突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进驻克罗地亚后,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人民军陆续撤离,克罗地亚境内战事基本平息。1993年9月,克罗地亚政府军在冲突中收复了马斯莱尼察隘口、泽姆尼克机场和佩鲁查水电站周围地区,以及迪沃塞洛、契特路克、波契泰利等地。
1995年5月1日,克罗地亚军警部队发动了代号为“闪光”的军事行动,仅用36小时就收复了西斯拉沃尼亚塞族区。
风暴行动
1995年1月12日
克罗地亚总统
弗拉尼奥·图季曼表示不再延长联合国驻克保护部队任期,并要求他们最迟到6月30日全部撤离克罗地亚。8月4日凌晨,克罗地亚采取代号为“风暴”的军事行动,动用了10万大军,只用84小时攻占了
塞尔维亚族武装的大本营克宁和整个
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地区,期间造成150人死亡,此外造成了15-20万人的塞尔维亚难民。到8日,克罗地亚军队已全面控制了克罗地亚境内北部和南部的塞尔维亚族控制区。至此,克罗地亚战争基本结束。指挥这个作战的
克罗地亚将军安特·哥德比纳在克罗地亚被奉为英雄,但是屠杀的行为和造成大量的难民被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问题
国际刑事法院给追诉。2005年12月,哥德比纳被引渡至
西班牙领加纳利群岛监禁,并在
海牙国际法庭受审。对此克罗地亚表达强烈的不满,认为哥德比纳“以最小的人员损失解决了国内的
塞尔维亚人问题”。
战争结果
风暴行动结束后,克罗地亚境内塞尔维亚族控制区只剩下东斯拉沃尼亚地区。1995年11月12日,克罗地亚政府与塞尔维亚族区代表签汀塞族区和平回归克罗地亚的“埃尔杜特协议”。1997年4月,东斯拉沃尼亚和平回归
克罗地亚。通过克罗地亚战争,克罗地亚政府军战胜了境内塞尔维亚族武装,重新拥有了被塞尔维亚族控制的地区。克罗地亚实现了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伤亡情况
克罗地亚
在1991—1995年战争期间,克罗地亚共有13583人死亡或失踪,37180人受伤。
塞尔维亚
在克罗地亚战争期间,塞尔维亚族人死亡6222人。
南斯拉夫人民军
1992年3月6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宣布,南斯拉夫人民军在克罗地亚战争中,共有1279名士兵死亡。
战争影响
人口
克罗地亚战争对该国的人口和民族分布有很大的影响。从1992年到1995年间,人口伤亡外加塞族被驱逐的影响,
克罗地亚人口从475万人减少到440万人,比独立之初少了近40万。克罗地亚人口下降了10%。
大约25万
塞尔维亚人的离开,使第二大民族塞尔维亚人的数量下降,克罗地亚人口比重提升到90.4%,塞尔维亚人从过去的10%下降至4%。
经济
由于克罗地亚战争的影响,在1990---1993年克罗地亚国内生产总值共下降1/3,工业生产下降60%,1993年通货膨胀率上升为1618%,失业人数迅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1993年10月,
克罗地亚政府开始实行以降低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以紧缩货币和财政为主要内容的稳定
经济政策。1994年的通货膨胀率降为97.6%,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9%,但工业生产继续下降了2.6%。到1995年,通货膨胀率降为2%,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分别上升为6.8%和0.3%。1996年和平时期到来,大规模的战后重建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复苏,经济增长加速。
关键人物
图季曼
1922年,图季曼出生于克罗地亚的一个农民之家。15岁时,他加入了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共产党。1941年,图季曼参加了
约瑟普·铁托领导的游击队,投入到与
法西斯主义傀儡政权的斗争中。他作战勇敢,有较强的军事组织才能,当过旅政治委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图季曼南斯拉夫国防部和人民军总参谋部任职。1957年,从贝尔格莱德
高等军事学院毕业。1960年,图季曼晋升为南斯拉夫人民军
少将。1967年,因为支持
克罗地亚分裂运动,图季曼被开除出南斯拉夫共产党。1972年,因“反
塞尔维亚罪”,图季曼入狱2年。1981年,他再次因支持克罗地亚分裂势力而被判监禁3年。1989年,
弗拉尼奥·图季曼创立克罗地亚第一反对党——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1990年5月,民主共同体在多党制选举中获胜,图季曼成为克罗地亚共和国总统。上台后,图季曼坚决要求脱离南斯拉夫而独立。
米洛舍维奇
1941年,米洛舍维奇出生在塞尔维亚一个东正教家庭。18岁时,他加入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共产党,23岁毕业于贝尔格莱德大学法律系,37岁成为贝尔格莱德银行联合会主席,45岁成为
塞尔维亚共盟中央主席团主席。1990年7月,米洛舍维奇将塞尔维亚共产党改建为社会党。同年底,他又领导塞社会党在多党制选举中赢得胜利并出任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在前
南斯拉夫解体前后,米洛舍维奇公开号召“所有塞尔维亚人生活在一个国家里”,旗帜鲜明地支持
克罗地亚和
波黑境内的塞尔维亚人闹独立。西方指责米氏为“要对前南境内的战争负主要责任的人”。1995年8月,克罗地亚出动10万大军进攻
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的塞尔维亚阵地时,米洛舍维奇保持了高度的克制,没有对米洛舍维奇境内的塞尔维亚人提供支援,而被他的同胞指责为“塞族人的叛徒”。1995年11月,米洛舍维奇代表
波黑塞族共和国在《代顿和平协议》上签了字,从而使
波黑战争息鼓,使国际社会取消了对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制裁。
万斯
万斯出生于1917年,早年攻读法律,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从事律师工作。1957年,万斯开始涉足军政界。20世纪60年代,万斯以总统特别代表的身分处理过巴拿马运河事件,调解过
多米尼加共和国内战和希土在
塞浦路斯问题上的争端,之后又参加了
美国军队控谈判和
越南问题的巴黎和谈。他的调解本领和谈判才干,深得民主党人
吉米·卡特的赏识。1976年底,卡特在大选中获胜认为美国总统,万斯便入主国务院。1991年10月8日,
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万斯为其私人代表,出使前那斯拉夫地区,从事调解工作。通过万斯调解,1992年初,
克罗地亚境内实现了停火。
衍生作品
诗歌
多名克罗地亚诗人创作了关于克罗地亚战争的诗歌,汇编成诗集《在这可怕的时刻:克罗地亚战争诗选1991—1994,1997》。这诗歌作品中,评价最高的是诗集《南十字星》。
影视作品
争议事件
1990年5月13日,在南斯拉夫联赛进行了一场重要的比赛,由
萨格勒布迪纳摩足球俱乐部队主场迎战贝尔格莱德红星队。这两个队伍分别代表了克罗地亚足球和
塞尔维亚足球的最高水平。比赛开始后,现场火药味十足,
贝尔格莱德红星足球俱乐部队球迷在看台上喊起了
民族主义口号, 引起了萨格勒布迪纳摩队球迷的不满,于是大规模的冲突开始了。大批塞尔维亚族警察进入球场维持秩序,但有失偏颇的执法使冲突愈演愈烈。
冲突发生后,萨格勒布迪纳摩队的队长
兹沃尼米尔·博班留在场地。他用一个飞踢的动作将警察踢倒在地。因为这个行为,博班受到了袭警的指控和足协的禁赛。这次禁赛也让他错过了
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而这场球赛和这次球迷骚乱被普遍认为是克罗地亚战争开始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