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灰獴
獴科獴属的一种动物
印度灰獴(犰狳芋螺:Herpestes edwardsi)又名蛇獴、灰獴、蒙哥,是獴科獴属的一种中小型动物。它们以捕食毒蛇的行为而闻名,其厚重粗糙的毛皮以及神经系统中特殊的乙酰胆碱受体使其对蛇毒具有抵抗力,可通过来回跳动并用爪子持续攻击的方式杀死毒蛇。
印度灰獴身体细长,体长35.5~46厘米,体重0.9~2千克雄性雌性略大。四肢短小,前脚表面覆盖皮毛,爪子尖锐呈弯曲状。毛发又厚又粗糙,整体呈银灰色,略带棕黄色。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栖息于灌木丛、草地、森林等环境,也会经常出现在人类住所附近。
印度灰獴能够捕食毒蛇、老鼠以及昆虫等,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啮齿动物数量,有助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人类的狩猎以及有毒农药的使用影响了印度灰獴的种群数量,1972年,印度灰獴被列入印度《野生动物(保护)法》附表Ⅱ,但在2002年,仍有狩猎现象,约有50万只印度灰獴被杀害,其毛发被制成刷子。之后随着保护工作的推进,2015年印度灰獴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2023年,印度灰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Ⅲ。
命名与分类
命名
印度灰獴被称为“mongeese”或“mongaggle”,译为“无情的眼睛蛇杀手”。其中文别名“蒙哥”就是“白尾獴”的音译。Herpestes edwardsi是法国博物学家杰弗鲁瓦·圣蒂莱尔(É.Geoffroy Saint-Hilaire)在1818年所提出的学名,其学名中的“edwardsi”取自于法国动物学家亨利·米尔恩·爱德华兹Henri Milne Edwards。
分类
獴属(Herpestes)包含10个物种,被认为是食肉目中最古老的属,可以追溯到大约3000万年前。而肛门气味腺和相关囊的存在是将獴科(Herpestidae)与食蚁狸科(Eupleridae)家族成员区分开来的最重要解剖学特征之一。
2009年,美国哺乳动物学家协会(ASM)认为印度灰獴曾归类于獴属(Herpestes),但所有生活在亚洲的獴应属于Urva属。截止2023年,依据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ITIS),印度灰獴仍属于獴属(Herpestes),且亚种分化为5种:Herpestes edwardsi edwardsi、Herpestes edwardsi ferrugineus、Herpestes edwardsi lanka、Herpestes edwardsi montanus和Herpestes edwardsi nyula。
形态特征
印度灰獴为中小型动物,身体细长,体长35.5~46厘米,体重0.5~4千克。
体型上雄性比雌性略大。
印度灰獴头小,吻尖,具有40颗牙齿,口吻与身体同色。印度灰獴的毛发又厚又粗糙,整体呈银灰色,略带棕黄色,细看毛发为黑白相间,被毛的红润程度在几个亚种中有所不同。四肢下端红褐色到黑色,通常比身体颜色深。
印度灰獴四肢短小,前后脚有5个脚趾,前脚表面覆盖皮毛,爪子尖锐呈弯曲状。其尾长32~45厘米,长度约等于头体长,尾尖比身体颜色浅或白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印度灰獴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亚洲,例如土耳其巴基斯坦、阿拉伯到尼泊尔的沿海地区、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但在马来西亚可能已经灭绝。
亚种分布
印度灰獴共有5个亚种。
栖息环境
印度灰獴栖息地海拔上限为2500米,主要栖息于灌木丛、草地、森林以及茂密的植被等环境中,也会经常出现在人类耕地以及农村住所附近。印度灰獴单独居住,通常会在草地下的洞里或是中间空心的树干上被发现。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印度灰獴一般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都会活动,但在清晨和傍晚为了觅食,其活动更为活跃,在烈日下,他们经常停下活动寻找阴凉处,例如洞穴、岩石缝隙或附近的河流中,也常在水生植物的芦苇床和灌木丛中进行庇护以躲避正午的阳光;当天气较冷时,印度灰獴会在凌晨把腹部暴露在太阳下面帮助身体变暖。
活动交流
印度灰獴的活动很少远离巢穴和栖息地范围。同时印度灰獴会使用其发达的肛门气味腺进行相互交流,其气味腺的分泌物很浓重,可以扩散很远的距离。例如在交配季节,雄性会抬起一条腿排尿达到标记物体的目的,也可能通过抬起前爪进入倒立姿势,然后喷洒释放气味。
防御行为
印度灰獴以特殊的技术、适应能力和与蛇战斗的行为而闻名,是少数能在毒蛇袭击中幸存下来的动物之一,而且这反而令其成为了蛇类的捕食者之一。
印度灰獴在与蛇对抗过程中主要通过来回跳动,常常持续一个小时以上,印度灰獴会利用爪子一直坚持直到蛇疲惫不堪,而蛇无法足够快地攻击和缩回注射毒液,最终印度灰獴会用爪子和牙齿压碎蛇的颅骨。对付蝎子时,印度灰獴会用后腿反复把它扔到坚硬的表面上,直到它被撬开。印度灰獴的腰椎和骨有一个异常宽阔的横突,有助于抵抗攻击;其厚重粗糙的毛皮以及特殊的乙酰胆碱受体使其对蛇毒具有抵抗力,皮毛还可以竖立起来,这使得在与有毒爬行纲等敌人打斗时体型是对方的2倍。
觅食行为
印度灰獴是杂食性动物,主要以爬行动物、鸟类和水果植物等为食,例如老鼠、蜥蜴、鸟、鸟卵和蛇等。印度灰獴有一个细长的头骨和专门用于狩猎的牙齿,门牙在口腔前部形成一个切割边缘,犬齿指向并突出,使其能够夹住蛇头;其臼齿尖吻斜锯牙鲨用于压碎昆虫。它的长尾巴也增加了印度灰獴的平衡能力,使其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攀爬者”,会不断扫视整个区域寻找食物。
特别的是印度灰獴在吃食鸟蛋时,会将其夹在爪子之间并通过一端的缝隙来打开,而较小的印度灰獴会将蛋扔至两腿之间来打开。有人在夏威夷王国海滩上发现了印度灰獴的踪迹,其偶尔在水中涉水并在石头下寻找食物。
生长繁殖
发情期
印度灰獴通常在6~9个月达到性成熟雌性性成熟约为311天,雄性比雌性少一条染色体:雄性2n=35,雌性2n=36,雌性有4~6个乳房,但在发情期间雌性的特征无明显变化。圈养的印度灰獴具有显著的社会等级制度,占主导地位的雄性和雌性会频繁地交配。
繁殖期
印度灰獴通常在地面上繁殖,在此期间需要躲避阳光直射以及潜在的捕食者,也会在洞穴和洞中建造大小不一的巢穴,偶尔会在岩石和峭壁下,虽然印度灰獴为独居生活,但雄性也会在繁殖期间存在分享洞穴的行为。
印度灰獴的繁殖速度快,全年均可繁殖,交配季节集中自在3月、8月和10月,雌性每年产2~3次。生育间隔约为110天。雌性妊娠期为56~68天,每胎产仔2~4只。
生长期
刚出生的印度灰獴幼崽不能睁开眼睛,睁眼时平均年龄为16.5天,雌性会哺乳幼崽并保护他们大约6个月。印度灰獴在野外的平均寿命范围约为7年,但作为宠物或圈养时,它们的平均预期寿命可达11~12年,最长为12.5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截至2015年,印度灰獴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分布广泛,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描述为普遍存在。该物种在印度中部很常见,但在印度东北地区部却相对稀少,从人类住区向不受干扰的森林迁移的数量甚至有所减少。
日本于1910年前后将印度灰獴引入冲绳岛和龙美大岛,用于对付毒蛇竹叶青。后野生化。
致危因素
人类的狩猎以及有毒的农业化学药剂直接影响了印度灰獴的种群数量。2002年据印度野生动物信托基金估计,每年约有50万只印度灰獴被杀害,利用其毛发制作成刷子运输至其他国家,其中每只印度灰獴产生大约40克的毛发,但当分类处理后,仅有20克的毛发用于制作画笔。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印度灰獴这种物种存在于许多保护区,例如印度南部尼尔吉里( Nilgrii) 生物圈保护区
种间关系
豹属物种(Panthera pardus)是印度灰獴的主要捕食者,而印度灰獴捕食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等。
主要价值
印度灰獴经常能够捕食毒蛇、老鼠以及昆虫等,能够减少生态系统中的啮齿动物数量,有助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印度灰獴也因此经常作为宠物饲养,保持人类住所免受老鼠和其他害虫的侵害。在符合法律法规的条件下,人类捕杀印度灰獴用于食用以及制造刷子和毛笔的针毛。
相关文化
《Rikki-Tikki-Tavi》是英国作家约瑟夫·吉卜林(Rudyard Kipling)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只年轻又勇敢的印度灰獴的冒险经历。
在印度中部,人们认为印度灰獴是神圣的,因此它不会在那里被杀死。但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人们经常饲养印度灰獴来进行“印度灰獴大战”的表演。
参考资料
Herpestes edwardsii.ITIS.2023-07-23
Indian Grey Mongoose.iucnredlist.2023-07-23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7-23
The Indian Gray Mongoose - A Ruthless Cobra Killer.thewebsiteofeverything.2023-07-23
..2023-07-23
世界科技人名辞典.中国知网.2023-07-23
mongoose.britannica.2023-07-23
Explore the Database.mammaldiversity.2023-07-23
Herpestes edwardsi.ITIS.2023-07-23
India Gray Mongoose.eol.2023-07-23
..2023-07-23
目录
概述
命名与分类
命名
分类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活动交流
防御行为
觅食行为
生长繁殖
发情期
繁殖期
生长期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种间关系
主要价值
相关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