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1413-1488年)字公度,号休庵。祖籍湖北江夏(今湖北武汉市),生于
临夏回族自治州(今甘肃临夏)。明朝正统四年
进士。先后担任户部给事中、右
佥都御史、
漕运总督、
兵部尚书等。兼
巡抚淮(
淮安市)、扬(
扬州市)、庐(
合肥市)三府,徐、和二州、兼理两淮盐课。
王竑为人豪迈重气节,正色敢言。因在明朝“土木堡之变”后,率众臣在朝堂击毙
王振私党而名震天下。又亲自统领军队镇守居庸关,击退瓦剌大军侵袭。后任漕运总督约7年,救灾和疏通河运时立下汗马功劳。弘治元年(1488年)12月王竑病故,享年七十五岁。
正德年间,赠太子少保,谥号“庄毅”。淮人立祠祭祀。著有《戆庵集》《休庵集》。
王竑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正直和忠勇得到明朝君臣的高度评价,更受到百姓的衷心爱戴。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竑出生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六月二十九日,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王俊卿,父王佐。王竑少年时期就表现出豪迈的性格,勤奋好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座右铭。明宣德九年(1434年)补
生员,正统三年(1438年)中礼经经魁(
举人第一名),正统四年(1439年),二十六岁的王竑考中进士,名列第五,观政户部。正统六年(1441年)、正统八年(1443年)其父母先后离世,王竑居家守孝,正统十一年(1446年)守孝期满,回京复职,担任户部给事中。负责弹劾百官,监督六部大臣。王竑为人正直,他常说:“士当希
汲黯、
朱云,安能居促效辕下驹耶!”汲黯、朱云是
西汉的地方官员,以敢犯颜直谏而著称于世。王竑认为为官当学汲黯 、朱云,而不能像车辕下的小马驹。
朝堂击毙奸佞
背景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军侵扰明朝边关,
朱祁镇听从宦官
王振的意见,不顾群臣反对,御驾亲征。皇帝领军打仗,朝廷重要文武大臣随行,但是明英宗竟然让王振参与重要军事决策,一切由王振说了算。王振根本没有指挥作战的能力,何况几十万大军。前线战事惨败,王振下令撤退。但在撤退之前决定带着大军从他的家乡转一圈,明英宗居然同意如此荒唐的做法,错过撤退的最佳机会。
绰罗斯·也先率领瓦剌军队追来,明军仓促应战,战死者不计其数。怒气滔天的护卫将军,直接把王振砸死。明英宗在余下兵马的保护下躲到
土木堡,最终被也先的瓦剌军队俘虏。
堂击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农历八月,
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王
朱祁钰主持朝政。群臣弹劾
王振误国请求朝廷对其治罪,并跪在午门不起,伏地痛哭,请诛王振九族。
锦衣卫指挥马顺是王振一党,厉声呵斥群臣离开。王竑愤怒,抡起双臂,扯住马顺的头发,大声骂道:你们这些奸之徒,为祸国家,其罪当诛。现在竟然还敢如此嚣张。”王竑一边骂一边击打马顺,大臣们一哄而上,一起上去打马顺,顷刻之间,马顺死于群臣愤怒的拳头之,大臣们还不解恨,接下来把王振的私党
毛贵和王长随也击毙于朝堂之上。史称“左顺门事件”。史称,“当是时,竑名震天下,王亦以是深重竑,且召诸言官慰谕甚至。”后来
正德年间的大诗人
李梦阳有诗曰:“王竑犯阙虽愚憨,舍命临危一丈夫。“左顺门事件”后
朱祁钰正式继位,王竑等一批毫不妥协坚持斗争的大臣得到重用,为战胜瓦剌军队奠定了良好的开局
居庸关镇守
瓦剌部俘获
朱祁镇朱祁镇后,挟英宗进逼北京。朝廷中部分官员主张放弃北京城,
于谦、王竑等主张坚守,并拥立朱祁钰登上皇位。王竑被任命为
佥都御史,负责防守城墙,王竑联络外兵增兵支援北京,将瓦剌军队赶出居庸关。1449年,王竑被命镇守居庸关,他到任后缮修边关、整肃军队,使居庸关成为铜墙铁壁。瓦剌无计可施,只好送还英宗,退出边关。曾出使瓦剌的明朝使者
李实说,瓦剌知道是王竑镇守居庸关,竟从此不敢靠近边关。史称,“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竑至,简士马,缮厄塞,劾将帅不职者,壁垒一新。”
漕运赈济
朱祁钰景泰元年(1450年),王竑受命督漕运并修理整治
通州区到
徐州的运河。次年,兼
巡抚淮、扬、庐三府,徐、和二州、兼理两淮盐课。盐课和漕运关乎朝廷经济命脉。
明景泰四年(1453年),
凤阳县、
淮安市、
徐州市三地发大水,为及时救济灾民,王竑一边向上报告要求救济灾民,一边做主立即开仓赈贷。
山东省、
河南省灾民闻讯也纷纷赶来要求救济,这时就只有徐州广运仓还存有余粮,王竑想开仓赈济,负责看守粮仓的宦官不从其命,王竑大义凌然地说:“人命关天,不能坐视百姓为盗,眼下当务之急是开仓救民,若有阻拦,先斩,我再去跟皇上请死罪。”在王竑的浩然正气面前,宦官打开仓库放粮救民。与此同时王竑给朝廷上奏折“自死劾”,奏劾自己擅自开仓救济之罪,请求朝廷将自己问斩。
朱祁钰闻信后不仅没有责备他,又派待郎
邹干持现金予以支持。王竑亲自巡查灾区,发放救灾物资,积极动员商家和富户参与到救灾中来,“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劝富民出米二十五万余石,给饥民五十五万七千家。”
王竑勇于担当的救灾之举,共救活灾民一百八十五万余人。灾后安置“赋牛种七万四千余,复业者五千五百家,他境流移安辑者万六百余家。病者给药,死者具,所鬻子女赎还之,归者予道里费”。乡里之间“人忘其饥,颂声大作。”
朱祁钰赞许王竑:“贤哉
都御史!活我民矣。”
复归朝堂
景泰八年(1457年)明英宗复辟,革除王竑
巡抚之职,改任
浙江省参政。后
石亨等人弹劾王竑,追究王竑击毙马顺之罪,王竑遂被削职为民,编管江夏。半年后,明英宗翻阅奏章,读到王竑所书“正伦理,笃恩义”,感悟之下,命遣官送王竑归故里,并敕令地方官府予以优抚。
明英宗
天顺五年(1461年),孛来部落侵扰明朝边境
庄浪县,
都督冯宗领兵出讨,前线吃紧。明英宗在
李贤的推荐下,重新启用王竑,与
兵部侍郎白圭参赞军务。王竑执掌军队后,与都督
冯宗协力配合,在红崖子川痛击
孛来之敌,红崖子川战役告捷。白圭得胜班师回朝,王竑留守到年底,被朝廷召回。天顺七年(1463年),
朱祁镇命王竑再都漕运,
巡抚淮、扬,当地百姓听闻王竑归来,欢呼迎拜,数百里不绝。
天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去世,
朱见深即位,给事中萧斌、
御史吕洪等举荐王竑堪为朝廷重用,明宪宗感叹道:古代仁君梦卜求贤,我当听从人心所向。于是召王竑为
兵部尚书,任命下来,朝野相庆。王竑上任后,适逢两广用兵,于是向朝廷举荐
韩雍为两广总督,韩雍刚刚获罪,大臣们质疑反对。王竑说:天子弃瑕求取贤才,你们说韩雍有罪不能用,可我也是因罪废弃之人。王竑一番据理力争,使韩雍最终获任两广总督之职。
致仕辞官
王竑担任兵部尚书期间,整顿军队,共奏罢营职军官八十余人,慎重选择勇武有才德的人予以补充。兵部需要补充贴黄缺官,王竑和大臣们一起推举修撰
岳正、都给事中
张宁二人任职,李贤反对,将二人调出京城,并废除联合举荐办法。王竑愤然曰:“吾尚可居此耶?”遂引疾请辞。明宪宗优诏慰留,遣医探疾,但王竑执意致仕辞官而去。王竑所居宅邸自号为“戆庵”,辞官后,王竑将其改为“休庵”,此后杜门谢客,养重自爱,甚少与人交往。
逝世
王竑于弘治元年(1488年)十二月病故,享年75岁。朝廷闻讯立刻派
进士蒋颐到
河州营葬,建墓丘、享堂,镌刻御制敕及神道碑铭,甬道立
阮翁仲、马、虎、羊、
华表等石雕。嘉靖十年(1531年),奉诏修缮,编夫看守。明正德十年(1515年),在给事中
毛湘的奏请下,朝廷给予王竑赐谥立祠。赠太子少保、谥号“庄毅”、立
聂氏宗祠祭祀。
人物关系
轶事典故
当初,王竑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戆庵”。归来后,又将其改作“休庵”。此后,他闭门谢客,乡里之人鲜少能够见到他。彼时,吏部尚书
李秉也遭罢黜返回家中,每日出没于里巷之间,和故交旧友谈笑玩耍。王竑听闻此事后,说道:“太不恭敬了,
李执中身为堂堂大臣,怎能不注重自我修养、谨言慎行,反而与市井小民游乐呢?”李秉得知后,也笑着回应:“何为大臣?难道在故乡标新立异,崇尚乖张偏激才算贤能吗?”两人尽管见解不同,却都受到了当时人们的称誉。
评价与影响
弘治元年(1488年)十二月三日,王竑病故。朝廷评价:“刚毅明断,临事勇于必为,未尝择利害为趋舍, 故累见沮抑。而人惟恐其不用,然用之不合即去。其守正不阿,夷险一节。”二十年(1541年), 钦奉朝命,谕祭荣禄大夫庄毅公日:“惟公才兼文武, 志秉忠公,百世之士,万夫之雄。”翰林院奉旨撰文,令
春秋祭祀。
2009年,王竑位于
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墓园改名为王竑文化博物馆。
后世评王竑的忠烈世所罕见,为世间奇男子之首,以刚直而得美誉。对于王竑的漕运贡献,当代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
高寿仙认为王竑是第一个文官做
总督,是明代漕运体制的一次重大改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商传认为:王竑任
漕运总督期间,对于漕运体制的改革、治理河道、运道恢复、安抚百姓、监督官员都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对现实有“借鉴意义”。对于王竑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度研究
中原地区明史上漕运制度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情况。整理、提炼王竑精神正是弥补当下社会缺失的精神文明,是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回归”。
研究书目
《明史》